法國人與英國人眼中的丹陽古文化:偉大的中國雕塑!

2021-01-20 丹陽日報

謝謝那些為丹陽南朝石刻留下珍貴老照片的人們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在我國南朝史上佔據重要的地位,是六朝雕塑史上的巔峰之作。宋代大詩人陸遊、清代著名金石學家莫友芝等,他們或留詩或題刻,無不描述丹陽南朝石刻的華美與莊重。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的老照片相對較少,因而尤為珍貴。筆者精選了1917年至1986年不同時期的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影像資料,經過對比賞析這些1400多年前的藝術品的「前世今生」,以期更多的人來了解它們,呵護它們。

三城巷裡的「中國詩人」

維克多·謝閣蘭(1878—1919年),法國著名詩人、作家、漢學家和考古學家,他懂中文通漢學,被譽為「法國的中國詩人」。1917年謝閣蘭先後考察了南京、丹陽等地的六朝陵墓石刻,並在其著作《偉大的中國雕塑》中對這些石刻做了詳細介紹。

1917年謝閣蘭來到丹陽三城巷(今開發區張巷村),拍攝了位於三城巷的3處陵墓石刻

第1處是興安陵南石獸,從當時的影像中可以看出該石獸基本完整,僅失去了左前肢,仍不失其凜凜威風。

1917年拍攝的興安陵石獸尚存三足

第2處是建陵,這位法國紳士有可能是被建陵完整的形制所吸引而饒有興致地與其合影,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建陵建制之龐大精美,其中建陵南石獸倒伏在地四肢仍聯於方形石座上,北石獸四足朝東不見方形石座。北神道石柱自上而下剖裂為一半,不見柱額與柱頭(已被丹陽政府取走安置在公園內),南邊神道石柱僅失去柱頭,南北龜砆完好碑不存。

1917年,維克多·謝閣蘭在建陵考察

第3處拍攝的為修陵北石獸,該石獸傲然挺立狀態完好,與今無異。

朱偰的蘭陵南朝陵墓圖考

朱偰(1907—1968年),浙江海鹽人,我國著名的財經專家、文物保護專家,曾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他在當時的中央大學授課之餘,對南京周邊的文物古蹟進行研究,親自攝影和測量。在此基礎上,編寫出版了《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等專著,一圖一考,文圖並茂,為南京、丹陽等地的文物古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實測數據和影像資料。

1949年後對修安陵西石獸提升入座

朱偰先生攜帶相機來到丹陽,詢問鄉人和實地走訪,相較於前人他幾乎走遍了丹陽境內的齊梁陵寢。此時丹陽南朝石刻大部分半沒於土中,難見其全形,朱偰先生親自測量石刻的尺寸並拍攝了大量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影像資料,其中以開發區張莊村趙家灣的南齊開國皇帝齊高帝蕭道成泰安陵陵前兩石獸的照片尤為珍貴。據當地村民言,此處石刻已於1968年土地平整過程中被趙丁寶等人用炸藥炸毀,因而朱偰先生所拍攝的這張照片很有可能是泰安陵石獸唯一留存的影像。

朱偰鏡頭下的泰安陵石刻今已不存

安·帕魯丹眼中的丹陽

安·帕魯丹(1928-2014年),英國人,攝影師、作家。1972年她以丹麥駐華大使詹納斯·帕魯丹妻子的身份移居北京,安·帕魯丹從遊覽拍攝北京十三陵的石雕和陵墓建築開始,她便與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她創作的主要作品有《中國精神之路:石墓雕塑的古典傳統》《中國雕塑:偉大傳統》等。1985年後的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已經全部提升入座,部分石刻還進行了修補。在1986年油菜花初開的時節,安·帕魯丹背著135膠捲相機來到丹陽,遍走丹陽的齊梁陵墓石刻,她將再次屹立於中華大地的南朝陵墓石刻記錄在了鏡頭中。

安·帕魯丹鏡頭下的修陵石刻

背景為村民清明上墳祭祖

她所攝照片中灰暗的陵墓石刻與初春點點鮮亮的綠色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反襯出丹陽南朝石刻的滄桑與肅穆。

安·帕魯丹文物攝影構圖十分專業,照片色彩豔麗畫質高,她除了記錄石刻本身,還記錄了大量的當地風土人情,如她拍攝修陵石獸時故意將清明時節當地村民上墳祭祖的情景保留了下來,她以女性獨特細膩的視角將冰冷的文物賦予了人文氣息,又如她拍攝的爛石弄北石獸,近處灰白的石獸與遠處起伏的山巒林木融為一體,達到了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相似的獨到藝術效果。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一個地區的文化基因,丹陽南朝陵墓石刻是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對於增進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有著重要作用。通過老照片的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因新時代社會各界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丹陽南朝陵墓石刻才能得以有尊嚴地屹立於祖國大地。

了解、保護我們的文物

就是守護丹陽的文化基因!

相關焦點

  • 羅丹的雕塑《巴爾扎克像》,西方雕塑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偉大作品
    而最終歷經五年時間才完成的《巴爾扎克像》也並沒有得到法國文學家協會的投票認可,於是羅丹將這件作品安放在自己家中的花園裡,直到羅丹去世後才最終被後人追認為是一件劃時代的偉大作品,並將它安放在巴黎的街頭供世人瞻仰和膜拜。
  • 法國人眼中的香格裡拉
    由雲南省委宣傳部主辦的「美麗雲南·香格裡拉」系列文化交流活動走進法國於11月27日在昆明正式啟幕。「美麗雲南·香格裡拉」系列文化交流活動走進法國是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講好「中國故事」「雲南故事」,推動系列活動品牌化、精品化、國際化的具體體現,是服務好「一帶一路」等國家外交戰略的「雲南創新與探索」。活動以「走進時尚巴黎·尋夢香格裡拉」為主題,創新並策劃展覽和交流的方式,採用「線上線下」雙線展示方式,在法國巴黎、雲南昆明分別舉辦精品攝影展和美術作品展。
  • 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人 美國最高法院有他的雕像
    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人 美國最高法院有他的雕像中國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在各個領域都有屬於它的代表性人物。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偉人,不僅在我們中國受人敬仰,在西方人眼中也頗有威望,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人,美國最高法院有他的雕像。我們上學時,在講到哲學家,必然會提到——孔子。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創辦的儒學在漢武帝時期居於統治地位,孔子的思想境界在當時也是居於最高境界,他提出「天下大同」的思想,那什麼是天下大同,怎麼才能實現天下大同?
  • 關於法國的真相:偉大的高盧人不洗澡?
    「偉大的高盧人不洗澡」這個標籤,就好比巴黎人行道上的狗屎,緊緊附著在法國人身上;明明法國是全球香水工業鼻祖之一,繁榮產業中包含了世界最大的化妝品與保養品霸主L』Oréal集團
  • 對中國古文化崇拜 法國人愛把中國諺語掛嘴邊
    法國人不論是寫文章還是平時說話侃大山很喜歡夾雜幾句民間諺語,特別是中國諺語。而且,法國人每每在引用之前還要加上一句「中國諺語說得好……」,以便加強語氣。類似這樣讓中國人迷惘的「中國諺語」還有很多,比如:「不急的工作要快幹,以便有充足的時間去慢慢地完成那些緊急的工作」;」即使一張薄紙由兩個人來承擔也會更輕一些「;「在黑屋裡找黑貓不易,特別是那黑貓根本就不在屋裡的話」;「一卷不成春」等等。我估計這後面一句「一卷不成春」需要特別解釋一下,才能讓中國人明白。法國人都喜歡吃中餐,而法國的中餐館最著名的頭道小菜就是春卷,也就是「春天裡的卷」。
  • 英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英國淪為丹麥領土,他領導英國人復國成功
    按照中國歷史評價一位君主是否偉大的標準,實現統一中國和光復中國的君主都是最偉大的,比如隋文帝楊堅結束數百年亂世而統一中國,明高帝朱元璋滅掉外族蒙元而光復中國,都是中國歷史最偉大的君主。
  • 這些不可思議的雕塑,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震撼人的心靈
    《工作的人》,逆天的雕塑,令人驚嘆,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雕塑作品欣賞。雕塑,指為美化城市或用於紀念意義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徵或象形的觀賞物和紀念物。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撒網》,俄羅斯雕塑作品欣賞,逆天的雕塑,令人驚嘆。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
  • 靜穆的偉大和深邃的靈魂——米開朗基羅與古希臘雕塑藝術
    一、「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古希臘雕塑沒有哪個民族像古希臘人一樣對人的身體結構那麼感興趣,並通過人體雕塑來表達個人的感情。在希臘人的眼中,神的身體是最完美的,但他們認為神和人是同性同形的,所以古希臘人強調人的中心地位,具有人本主義思想,民主與神話顯然為古希臘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紀念留法勤工儉學一百周年 「百年豐碑」雕塑在法國落成
    紀念留法勤工儉學一百周年 「百年豐碑」雕塑在法國落成 2019年05月10日 10:06: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巴黎5月5日電(記者黃昊)中國留法勤工儉學一百周年紀念雕塑「百年豐碑」落成儀式日前在法國中央-羅亞爾河谷大區蒙達爾紀市鄧小平廣場舉行。
  • 英國人和法國人之間有什麼不同
    在英國,英國人更喜歡表面上處於和諧狀態。而在法國,他們更喜歡探討事情的本質,會經常與人爭論到最後,很是吵鬧! 英國人更看重金錢和社會階級的概念。在法國,自由仍然是一切,那些有優先權的人會被鄙視的。像英國那樣的社會階級在法國很久以前就被扼殺了。
  • 英國人眼中:中國科技是比較落後的國家,聽英國專家是怎麼說的?
    眾所周知,如今的中國發展非常快速,為此更獲得了不少的成就和發展,而在各個國家眼中,中國也有不一樣的形象,有些外國人覺得如今的中國擁有非常強的實力,能夠和一些發達國家媲美。但也有一些外國人覺得中國的這些成就,並不是那麼突出,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先進和發達,這不,就有一位英國專家說,他認為中國科技是比較落後的,因為如今的中國有很多引以為傲的技術,實際上都是從其他國家改良而來的。
  • 英國人剛走 法國人又來挑戰中國數學
    原標題:英國人剛走 法國人又來挑戰中國數學   中法3萬名高中生同時同題競賽   手握由4張A4紙組成的中法文對照的「另類」彩色數學試卷,上海光明中學校長、資深數學教師穆曉炯點了點頭,「這題目有點難度,很有水平,是競賽題」。
  • 法國人眼中的學在中國:上海和那些上海高校
    上海外灘 來源:Flickr  文|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 魚和抹茶  中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得到越來越多西方人的認可  在法媒看來,上海有著不少世界知名的摩天大樓:世界第二高的上海中心大廈(僅次於杜拜的哈利法塔)、造型別致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東方之珠(除巴黎外,法國外省繁華程度不及中國各一線城市,這也是為何法國作者用如此多的篇幅談及「摩天大樓」,譯者注)。除此以外,不要忘了歐式風格的上海外灘和中國傳統風格紀念碑熔於一爐,見證了這座國際大都市的多樣性和活力。
  • 越南人眼中的中國經濟:天堂太遠,中國很近
    英國眼中的中國經濟:中國經濟總量或在10年內超過美國法國《世界報》報導稱,2017年中國GDP的增長率為6.9%,達成了中國經濟自2010年連續疲軟增長7年後的首次加速,這一GDP增長率意味著中國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總體規模至少達到了美國的2/3,按照這個增長速度
  • 丹陽人的鄉愁 大麥粥
    每到炎炎夏日,地道的丹陽人家一定會在餐前飯後端上一碗大麥粥,捧碗輕飲,頓感滿口潤滑,涼爽侵襲腹中,舒坦不以言語。農諺雲「芒種到,割麥無老少。」大麥與丹陽人民結緣根深蒂固。《丹陽縣誌·風土》載:「大麥、長芒、白粒、早熟者曰「三丹黃。」《本草綱目·谷部》載:「大麥味甘,性溫,微寒,無毒。丹陽大麥粥又名「米見 兒粥」,《丹陽縣續志》詩云:「麥粉為粥,富家猶然。」清朝我縣呂城人黃之晉,有《麥粥》詩云:「古風唐魏儉猶遺,麥粥齏湯戶戶炊」丹陽大麥粥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從石頭到雕塑:中國石雕在現代知識體系下的「點石成金」
    那麼,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雕塑為何可以從工匠打造之石,一躍而成藝術家的偉大創作?杜克大學藝術史系阿部賢次(Stanley K.第二,西方中國藝術著作的出版,使西方世界逐漸認識了中國雕塑。即便19世紀末少數中國古物收藏家已將石雕視為具備審美價值之物,西方人仍然糾結於是否可以將「石雕」納入「中國藝術」範疇,「中國藝術」概念本身在西方世界也處在摸索階段。
  • 在老外眼中「最貴的中國食物」日本人認為是西瓜,英國人卻更搞笑
    在老外眼中「最貴的中國食物」日本人認為是西瓜,英國人卻更搞笑。來說,也是讓人覺得有一些好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今天就和大家來看一下老外眼中最貴的這些中國食物當中,你也就能看得明白到底是什麼了。,所以很多的美國人他們也都會認為中國最貴的食物肯定也就是老乾媽了吧。
  • 英國人眼中的中國是什麼樣的?用這個詞評價中國人,最合適不過了
    近幾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出國旅遊,甚至在國外留學的也越來越多。近幾年來,發現英國是多數人的選擇,我國在英國留學的學生要多於在他國留學的學生。那麼你知道中國在英國人的眼中是什麼樣子的嗎?對此,英國人是這樣評價中國人的。是不是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了呢?快來深入了解下。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建國初期,國內雕塑行業實際就是一片空白時期,屬於雕塑行業文化相對危險的斷代時期,沒有任何一位國內的雕塑家來領航雕塑藝術的行進方向,存在的只是一些民間的謀生的手段。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蘇中各方面的文化交流,雕塑紀念碑浮雕等雕塑的時候,蘇派風格的政治風格雕塑呈現到了人面前。
  • 吳為山:用雕塑講好中國故事
    於是,他決定:「應該要用我的雕塑藝術,為歷史上被人們逐漸忘記的那些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等塑像,到一定時候,它會組成文化的盛宴,當人們徜徉於其中,會感到靈魂的偉大,感受這個民族走過來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