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報導B篇|讓每一位教師幸福從教——看瀘溪縣如何破解「鄉村...

2020-12-12 瀟湘晨報

圖為瀘溪三中教師宿舍樓

教師節隆重而熱烈的走「紅地毯」,在瀘溪工作了28年的縣二中校長楊順旗經歷了兩次。雖只10多分鐘路程,但那份巨大的榮譽感、自豪感,讓他的「紅地毯」 走得格外有力,頒獎時他流淚了。「不在錢,在榮譽。」他說,那一刻,「世界我最牛」的感覺油然而生。

有楊順旗這樣感受的教育人,在瀘溪縣很多。「非常安心、非常開心。」「太幸福了。」「我們瀘溪好地方。」……在採訪中,一個又一個老師向記者傾訴著對瀘溪教育的熱愛,幸福、光榮、感動、奮鬥、信任、團隊、自信,這些美好的詞彙,從老師們的嘴裡不斷冒出。

「永遠心懷夢想,永遠熱淚盈眶。」對瀘溪教師來說,這並不是虛言。這種好感覺,哪裡來?

都說鄉村教育最難的是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局長最痛苦的是優秀教師「進不來,留不住,幹不好」,瀘溪就沒有這「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煩惱?

當然有。但是瀘溪人以自己特有的政策和努力一一化解了。「道理很簡單,我們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的事來抓,切實增強廣大教師的幸福感。」譚子好說,他個人認為,幸福感=責任感+獲得感+榮譽感+危機感+歸屬感。這個公式,就是瀘溪教師隊伍建設的「密碼」。

1.率先在全國出臺鄉村教師津補貼政策,給每一位鄉村教師在校內建一套房——

提升鄉村教師「幸福」的獲得感

「世界我最牛!」是心裡的感覺,客觀現實是,瀘溪教師隊伍的基礎其實並不「牛」。但是瀘溪人硬是通過自己的種種努力,讓基礎不「牛」的教師們有「牛氣」的工作條件,從而創造「牛氣」的教學業績。

先看一組數據:

全縣2937名在職教師,從學歷上看,研究生24人,本科1687人,專科1067人,其中43%左右是在職讀的學歷;

從職稱上看,正高3人,特級3人,副高531人,中小學一級二級佔絕大多數,2298人;

從類別上看,畢業於師範類專業的教師比例也不高,只佔67%,其他均為非師範類專業畢業,其中特崗教師183人。

這是一支整體學歷並不高的隊伍,畢業於重點高校的教師少之又少,90%的教師畢業於地州市一級的本專科院校,湖南師範大學能來一個畢業生,那都是縣裡的「掌中寶」。

與全國其他偏遠貧困縣一樣,瀘溪很難招到優秀畢業生來當老師,2016年縣裡制定人才引進政策,教育部6所直屬師範院校和「985」「211」學校的畢業生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安家補貼,但3年多了,也才引進來28人。「畢竟交通太不方便,經濟也不發達。」譚子好坦承。

但只要人到了瀘溪,就幾乎很少有離開的。

為什麼?

「幹得開心唄。」楊順旗這樣說,教了40年書的解放巖鄉水卡村小負責人楊老黑這樣說,辭去溫州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在村小任教的向延秦也這樣說。採訪中幾乎每一位教師都這樣說。

開心的源泉何在?房子、票子、位子?是這陳俗的「老三樣」?是。又不是。

先說「是」的部分。

對瀘溪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早在2009年,瀘溪就在全國率先實施鄉村教師津補貼政策,當時村小教師每月能額外多拿300元,為此縣財政每年要多掏100多萬元。從2012年開始,這兩個數字大幅提高,村小教師每人每月最多時能多拿1400元,鄉鎮完小、初中教師能多拿500元,縣財政每年安排補貼資金達1846萬元。

「盤子不大,當然好辦。」可能有人會這麼說。瀘溪盤子是不大,但要知道,2012年瀘溪全縣的財政收入才3.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才4089元。

「也是被逼出來的。」2013年11月,縣長向恆林在被點名參加教育部的新聞發布會時說。

給鄉村教師發津補貼,也正是瀘溪縣委、縣政府當時一直思考著的問題。瀘溪縣的175所學校中,鄉村學校就有167所,其中包括教學點88個;瀘溪縣在編教職工2937人中,就有鄉村教師1989人。

由於條件艱苦、任務繁重、專業成長慢、經濟待遇低、發展空間小等因素,瀘溪的鄉村教師一度大量往城市流動,不少教師削尖了腦袋也要進城。2009年以前,瀘溪縣教育局每年收到的進城報告有400多份,佔了鄉村教師總人數的五分之一。「教師大量往城裡湧,鄉村學校漸漸成為『空殼』學校,加上留在鄉村學校的教師積極性不高,鄉村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怎麼可能高呢?」採訪中,回憶起當年瀘溪的鄉村教育狀況,好幾個人用到了「危機」兩個字。小章鄉中心小學校長張海濤說,有個村小,學生平均分曾經不到40分!

佔了人口40%的鄉村,教育不振興,鄉村怎麼振興?鄉村教師沒有出路,鄉村教育怎麼會有出路?鄉村教育沒有出路,整個教育怎麼會有出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無論是對鄉村教育,還是脫貧攻堅大計來說,都是瀘溪縣一道必須跨過去的坎。

2009年,在時任縣委副書記、縣長杜曉勇的主持下,縣政府出臺了正式文件,全面實施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制度。2009年每人每月300元,2010年每人每月600元,到2011年就提高到1200元,2012年至今,更是達到1400元,這在全國都少見。

鄉村教師津補貼政策的實施,仿佛一支無形的指揮棒,不僅讓教師們願意留在鄉村,甚至還出現教師配置「城鄉倒流」的現象。2010年以來,共有300多名教師申請到鄉村學校任教。

2013年,浦市中心完小的80多名教師就有60多人申請到村小去。2014年,村小馬王溪小學出現空缺崗位,中心校有6名教師競相報名,今年40歲的周元英以過硬的教學質量競聘到這個崗位。「不包括『五險一金』,一年能到手7萬多元。」周元英給記者粗略算了一筆帳,不僅有1萬多元的津補貼,年底還有8000元或10000元的年終績效獎,綜治獎2000元。她說,她與丈夫劉克齊都在馬王溪小學,兩人加起來年收入有15萬元,這收入在村裡已經比較高了,「我們村小一共12位老師,基本都在縣城買了房,學校也有房子,有4位老師還買了小車。」

如果說,瀘溪鄉村教育的振興,教師津補貼政策讓其邁出了第一步的話,那麼,教師公轉房的建設,則讓其邁出了第二步。

在鄉村學校任過教的都知道,鄉村學校是沒有每天下班回家一說的,基本是周日下午到校,周五下午才能離開,這大段時間幾乎都要住在學校裡。幾千名老師,學校哪有這麼多房子?於是教師們住教室的、住實驗室的、住閒置房的,甚至住危房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2006年,湘西州啟動建教師公轉房,學校出地皮,老師出部分資金,當時瀘溪3年裡建起了426套,但僧多粥少,還是有好多老師沒房住。2009年,剛調任瀘溪縣委副書記、縣長的杜曉勇到興隆場鎮調研。「有學校老師說住的房子太破了,常有山裡的蛇爬進來。」杜曉勇感慨道,「別說她一個女同志,就是很多男同志也怕,無法安心從教,真的可以理解。」

可要為鄉村教師建那麼多房,一兩千套,即便按最低價、最小面積,金額也是數以億計啊。但是瀘溪創造性地整合各方資金,甚至將廉租房建到了學校,終於,從2011年開始,1643套廉租房、216套周轉房,譁啦啦在幾十所學校出現了,全縣鄉村無房教師人手一套,有的學校甚至還有多。我們在興隆場鎮中心小學看到,24歲的青年教師舒洪波,住的是兩室一廳一廚一衛50平方米的廉租房,儘管不是很大,但收拾得利利索索。「城裡這一套得幾十萬元,4年前我剛畢業就住上了這麼好的房子,雖然這個地方有點偏、離家遠,但我真的感覺很踏實。」舒洪波說。

老話說,「民以食為天」「安居才能樂業」「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教師是人,要讓他們安心教書,認真教書,就得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我們的老師福利待遇與公務員一樣,現在來說,部分教師的待遇比公務員還高些,因為像教學質量提高獎、鄉村教師崗位津補貼,公務員都沒有。」譚子好說,在現代社會,人們不能一味要求廣大教師愛崗敬業、樂於吃苦、甘於奉獻,也要想方設法用好用足各項政策,千方百計提高廣大教師的待遇,讓教師住得上好房、開得上好車、過得上好生活,千萬不能讓工作辛苦、條件艱苦、生活清苦成為教師職業的寫照。

現在,瀘溪對鄉村教師實施待遇傾斜政策後,出現了3個明顯提升:鄉村教師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鄉村學校的吸引力明顯提升,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明顯提升。

2.人人受尊重、個個有地位,出現了「挖不走」的現象,讓教師留人更留心——

為教師營造「幸福」的歸屬感

浦市是瀘溪縣最大的一個鎮,有7萬多人口,出生於這個鎮的明德小學校長胡芳萍向我們說起這樣一個現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浦市鎮的丈母娘以自己女婿是國有大型企業浦市化工總廠的員工而自豪,而現在,讓浦市鎮的丈母娘感到自豪的女婿是瀘溪縣二中(位於浦市鎮)的老師。

在瀘溪,出現了教師「挖不走」的現象。這是一組直觀且能說明事實的數據:全縣2937名教師中,有300多人來自外縣市,但近5年來沒有一人回去,「死心塌地」「直把他鄉當故鄉」。2019年,該縣調出的教師為4人,但是調入的教師達24人。

莫順清,湘西州首府吉首某校來「挖」他,年薪20多萬元,還給一套房子,不去;

田雲坤,鳳凰人,還是吉首某校要調他走,開價是年薪十六七萬元,不去;

李建軍,兩口子都是外地人,也有學校出高薪要調兩口子走,還是不去……

教師有尊嚴、有地位,這在瀘溪已經成了「現象級」景象。「老師們在意的其實不是錢,是這一份尊重,讓教師挺直了腰杆。」譚子好說,尊師重教,在瀘溪已經真切地成了一種文化。

怎麼尊重?這個尊重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官方的,幹得好就有獎勵、有前途、有「位子」;另一個是民間的,孩子教好了、出息了,老百姓口口相傳,老師們走到哪都能自帶「牛氣」。

在瀘溪,有為就有位,不是一句空話。

儘管當年是少見的湖南師範大學畢業的本科生,但因為身體不好,縣一中德育主任楊順旗一直沒想著要有多大發展。但是突然有一天,譚子好約他賞月散步,希望他出任縣二中的校長。這之前他與譚子好從沒單獨說過話。他很是意外,當即婉拒。

一年後,譚子好再次找到他,再次說明理由:「為什麼看中你?因為幾次晚上去一中,看到你10點了還在閱卷,勤奮;當時和你說話,發現你當了6年中層幹部,仍無倦怠之意,當時你不知道我是局長,但你在談話中不說學校、校長任何壞話,人品好;期間接待家長,態度非常好,耐心細緻解答家長的疑問。」

譚子好說的只是第一印象,實際上當時楊順旗是公認的優秀教師,連續兩年走了「紅地毯」。譚子好說的理由,讓楊順旗無法拒絕。他沒想到,自己所做的、所付出的,領導都看在眼裡,儘管管理一所學校有難度,但士為知己者死,豁出去了。果真,2017年他到二中後,像打了雞血一樣,既當校長又帶班,還給學生義務補課。「我熱愛這份事業,無論平凡、無論貧窮。」他的辦公室牆上,掛著自己寫的一幅字。

2006年從吉首大學畢業的李建軍,主動申請當班主任,9年裡帶的班非常出色,2014年還創造了縣一中的一個新紀錄,班上培養出3名清華北大學生和1名空軍飛行員。為了跟家長更好地交流,他甚至還學會了一口流利的佤鄉話。但是他做夢也沒想到,2017年,不到35歲的他,會直接從縣一中的教科室副主任提拔為縣五中校長。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譚子好說,「人家兩口子都是外地人,兢兢業業在瀘溪十幾年,創造了出色的成績,好些學校包括省城名校都要『挖』他,人家都不去。這樣的人不用,用誰?」

對教師體貼細緻的關愛,也是「尊重」的一個重要內容。

瀘溪縣的黨政班子,對關愛教師是格外地全力以赴。「幾乎走遍了每個村小。」這是縣教體局一位幹部對書記、縣長和分管教育副縣長的悄悄觀察。在瀘溪,有兩個節日幾大家領導一定是要上門慰問老師的,一個是教師節,另一個是春節。向恆林到李家田村小慰問,有位老師驚喜地說:「縣長?我生平第一次見到縣長到村小來。」

書記、縣長如此,局長、股長、校長更是如此。

我們採訪時在浦市開了個座談會,參加的有瀘溪縣二中和浦市鎮一小的10多名教師,談起瀘溪教育,人人自豪,個個激情滿懷。

「有家的感覺。」來自遼寧鞍山、已在縣二中工作了7年的物理教師楊德尚,談起自己這7年的點點滴滴,談起遠在千裡之外的母親,30歲的大小夥子眼淚都流了下來。但是擦乾眼淚他補充道:「在瀘溪,領導人人有服務意識,老師有什麼困難,都不需要自己開口說。」「真的很幸福,因為我的學生能跟我一起去奮鬥!」

「吸引力太大了,像個磁場。」今年40歲的縣二中語文教師汪衡香是衡南縣人,大學畢業來瀘溪任教至今已18年 ,「是心甘情願留在這裡的。」

劉利多,也是縣二中語文教師,2018年武漢大學畢業,作為縣裡引進的28位「985」「211」大學畢業生之一,享受了5萬元安家補貼。「比起安家補貼,我更喜歡瀘溪的人和山山水水。因為我在這裡真切感受到對人才的尊重。」他說,自己無論去縣教體局還是別的哪個部門辦事,從局長到各股室股長,「個個都對我青睞有加,局長見我是單身,還說要給我介紹對象呢!」

縣二中語文教師賀興梅則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高考前夕的一天晚上,她正在辦公室批改試卷,副縣長尚遠道、教體局局長譚子好突然走了進來,問長問短,「除了瀘溪,恐怕沒有哪個地方的縣領導、局領導會晚上來看望高考師生。」她與同為二中教師的丈夫感嘆。

「最深的感觸是,瀘溪是從人文角度關愛教師。」賀興梅告訴記者,她是芷江人,來瀘溪任教20多年了,2009年時曾想過回家鄉。校長知道後,找她徹夜深談,談他對教育的理解,談瀘溪教育未來的發展前景,「這份人文情懷,讓我很感動。」而縣一中的賀方衛老師,當年外地學校來「挖」他,縣委書記、縣長、教體局長輪番上門做他的工作。

「難怪你們瀘溪教育搞得好。」2017年教師節,縣一中數學教師張昌能到州裡參加表彰會,他在臺上領獎,副縣長尚遠道在臺下給他拍照,外縣參會的老師們只從這一個細節就發現了瀘溪教育發展的「玄機」。

來自鄉親們的尊重和厚愛,故事更是多得寫不完。我們在白羊溪鄉土家山寨報木坨村,採訪到這樣一個故事:

2012年4月,正在上課的報木坨村教學點老師楊潤生倒在講臺上,州醫院診斷是患胸腺瘤和重症肌無力,需馬上送省級醫院手術治療,估計需10萬元治療費。

「聽醫生一說,我覺得天都要塌下來了,家裡哪有這麼多錢治病呀!多虧了鄉親們。」楊潤生的愛人唐四菊說,鄉親們主動你借1萬元、他借5000元,村裡最年長的李阿婆把自己賣野蔥和南瓜花賺來的200多元錢也掏了出來。「楊老師這病呀,是在我們報木坨累出來的。他白天教書,晚上還要輔導孩子,學校建水泥操場也忙上忙下,他有事我們可不得安心。」86歲的李阿婆動情地說。

眾鄉親相湊,加上學區捐款,楊潤生的手術費第二天就湊齊了。

手術後病情稍微好轉,楊潤生就回學校堅持上課。白羊溪學區為了照顧楊潤生,將他調到中心完小任教,把他愛人安排到學區食堂幫忙。

一星期後,楊潤生主動要求回報木坨。大家怎麼勸他都不聽。

「我捨不得這裡的學生、這裡的鄉親吶!他們對我有恩,我離不開他們!」說話間,楊潤生從抽屜裡拿出一個帳本,上面寫著:欠覃天林10000元(已還2000元),欠覃民秋8000元(已還500元)、欠覃天泉15000元(已還3000元)……村民們籌集的9萬多元錢的明細,密密麻麻寫了5頁。

「帳本上的錢,我這輩子還不盡,只有把鄉親們的孩子都教好了,都教成才了,我心裡才舒坦!」楊潤生兩眼紅了……

「報木坨上坑連坑,兩腳難踩半腳平;籬笆樁樁連田坎,只見茅草不見人。」報木坨村很貧困、很偏遠,但村民們對教育、對老師的關愛很厚重。「是縣委、縣政府關心來的,是全體教育人擼起袖子幹起來的,是瀘溪人民支持厚愛來的。」已幹了36年教育工作的白沙小學校長周建生的話,高度概括了瀘溪教師「幸福」的緣由。

3.質量導向,典型引路,結對幫扶,城鄉課堂,專業成長讓每一位教師有底氣、有奔頭——

讓教師有「幸福」的責任感

實施城鄉結對幫扶,全面開展送教下鄉

前面也說到,瀘溪的教師隊伍,無論學歷、職稱、資歷,都談不上「牛氣」,高層次人才甚至比不上省會學校的一所中學。而且這支隊伍還相對年輕: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有1066人,佔教師總數的36.3%。

「教不好」,教師「幸福」哪裡來?何談振興鄉村教育?

這些年,瀘溪花很大力氣、想多種辦法,努力提高教師素質,幫助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從而讓教師們有底氣「幸福」,讓教師們的這種「幸福」是由內而外、自然而然、不由自主溢出來的,而不是外力強加的。

抓教師成長,第一個做法是樹立質量導向。

2015年11月,譚子好競聘縣教體局局長的演說中,提出的第一條施政重點就是抓教育質量。上任之後,抓質量便成了瀘溪教育的「一把手工程」,也成了全員工程。

「教育質量是生命線。質量關乎教育的尊嚴,對教育而言,質量就是政治,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價值。」譚子好說,瀘溪教育之所以有名氣,主要原因就是質量比較好。因此,一直以來,瀘溪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竭盡全力提高教育質量。

對瀘溪教育來說,教育系統有三份至關重要的文件,分別是《學校目標管理考核方案》《教學質量效益評價方案》《校長目標管理考核方案》,發獎金、給表彰,全看這三個方案落實得如何。其中,教育教學質量都是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佔據的考核比重最大。如學校目標管理考核,質量就佔了30分。

「一切靠質量說話。」縣教體局基教股股長謝永良解讀說,在瀘溪,教學質量不好,處處碰壁;教學質量好,處處露臉。「提拔、晉升、評優、評先、進城、招考等,沒有過硬的質量,這些想都不要想。」

也正是在這樣的指揮棒下,瀘溪教育人形成了人人樹立質量意識,人人爭創優秀的氛圍。

第二個做法是典型引路,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嚴格規範教師行為,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一個教師如果沒有責任感,就不會贏得學生的認可,也不會得到社會的尊重,『師道尊嚴』必將蕩然無存。」譚子好說,為此,瀘溪大力加強師德師風主題教育,最大程度喚醒和激發廣大教師的責任感。

瀘溪教育質量不錯,有補課嗎?當然。但那都是按規章辦事,所有教師,絕對不允許家教家養,絕對不允許到各種培訓班兼課——話說回來,瀘溪也極少有文化培訓班,這也是我們採訪時發現的瀘溪「怪象」之一。曾經有3個不聽招呼、違規的教師,查實後給予了嚴厲處分。近3年全縣辭退了5名違規者。但整體來說,瀘溪教師的敬業和奉獻精神,真的很讓人感動。

1981年出生的符海鷗,把孩子留在縣城讓家人帶,自己來到遠離縣城50多公裡的黃泥衝小學,現在已經堅守了7年。2012年,符海鷗來到黃泥衝小學時,她所教的三年級42個學生,語數兩科平均分不到40分,有好幾個學生的分數還是個位數。

面對這樣的情況,符海鷗把低年級教材找來,從加法、減法開始講起,天天利用休息時間進行輔導,還走訪了每個孩子的家庭,與家長共商孩子的成長之計。2016年,這個班級語文平均分為80多分,數學平均分為90多分,排名全縣第二。原來只考四五分、七八分的陳果、張川權等同學,竟然考了60多分、70多分。

說起符海鷗,70歲的村民譚群英說:「符老師,第一名地好!」

縣一中數學教師張昌能,妻子在同校工作,當班主任一心撲在班上40多個孩子身上的他,居然經常四五天和妻子說不上一句話!他為班上所有的孩子建立了詳細的檔案:興趣愛好、學業成績、人生目標,但自己讀初中的兒子和兩歲多的女兒基本沒管過,長期放在嶽母娘家。有一次兩歲多的女兒打來電話:「爸爸你在幹嗎?為什麼這麼久見不到你?我想你了。」說到這裡的時候,大男人張昌能眼睛紅了。他怎麼回答寶貝女兒?說上班?為什麼沒有下班回家?說出差?那不是騙孩子?他跟學生說,請十幾分鐘假,隨即騎著電動車回家匆匆看了女兒一眼,又回到班上。

譚子好把像符海鷗、張昌能這樣的教師,叫做「瀘溪教育築夢人」,當然,他自己也是「築夢人」之一。他說,只有這樣的「築夢人」越來越多,瀘溪振興鄉村教育的夢想才有可能成真。所以,對這些「築夢人」,瀘溪是大張旗鼓進行宣傳,千方百計高看厚愛,評先評優、提拔重用,在全系統內營造一個你追我趕、不甘落後的工作氛圍。

瀘溪的第三個做法,是加大培訓力度,推進掛職輪訓,「名師帶徒」,結對幫扶。

瀘溪說是有各類中小學175所,但大的學校也就32所。這些年來,這些「大校」的校長們幾乎全都被送到外地跟班學習過,縣裡每學期會選送2至6名校長、10至20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到發達地區名校掛職鍛鍊、跟班學習,前面提到的縣五中校長李建軍,就被送到州裡的「班主任骨幹班」 進修、到省裡名校湖南師大附中跟班學習。「進步不是一點點,一年一個臺階。」他說,這種培訓和成長,也是自己「幸福」的緣由。

武溪二小副校長張世全,在北京朝陽區朝師附小跟班一個學期後,回來就在學校推行「三三微行為」,具體內容是,要求學生們做到「三個三」:課堂上「三大」——大聲說話、大膽發言、大段表述;課下「三微」——小聲說話、輕聲慢步、揮手致意;日常「三和」——說話和氣、態度和藹、處事和諧。張世全說,全校338個學生,90%是留守兒童,30%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是學校的工作重點。而這,「都是從北京學來的。」

畢竟財力有限,更多的「送出去」不可能,最主要的還得靠自己培養培訓,來自縣教體局的數字是,2015到2018年,共完成教師培訓1.2萬人次。

縣裡創建了8個名師工作室,評選了60名州、縣級學科帶頭人,這幾十個人就是種子、是火把,引領著全縣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加工作6年來,年年都要參加各種專業培訓,還有師徒結對、教研教改、送教下鄉等活動,獲得感特別強。」白沙小學「90後」教師張舒曼雖然年紀小,但已經是縣周建生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骨幹成員,除了自己參加各種培訓外,每年還要到鄉村學校送教上課4次以上。「既教又學,成長飛速。」她說,自己也沒想到,入職才6年,就獲得州學科競賽一等獎1次,縣學科競賽一等獎2次,還被評為縣裡的專業成長優秀標兵。

瀘溪的第四個做法是大力推進「城鄉課堂」——全縣32所完小以上學校全部開展聯片教研,鄉村教師能在自己的班上學到城裡教師先進的教學經驗,鄉村學生也能接觸到城裡教師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2017年9月,瀘溪縣一中的語文、數學、化學、物理、英語等學科9位名師來到縣五中,上了兩天示範課,縣五中的400多名師生享受了新理念下的教育「大餐」。「從轉變教師角色和教學理念,到認真研討高效課堂教學目標,再到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這種送上門的交流,讓我印象格外深刻。」在聽完特級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縣一中副校長莫順清的課後,縣五中數學教師向雲深有感觸。

「義不容辭。」縣一中校長楊啟軍說,瀘溪縣一中匯聚了3名正高級教師、3名特級教師、69名副高級教師、23名州(縣)級學科帶頭人,擁有高中語文李永宏和高中數學張昌能兩個名師工作室,師資力量雄厚。「向鄉村校示範、引領、輻射,每年都有好多次,責無旁貸。」

在小章小學的課堂上,六(一)班的張俊華同學站在講臺前,眼睛、眉毛、鼻子、嘴巴都擠成了一堆,動作極為滑稽,臺下的學生哄堂大笑。一旁的老師並不制止,而是笑著擰開礦泉水瓶遞給張俊華。

原來,這是白沙小學的譚英姿老師在小章小學「城鄉課堂」教學交流活動中上的一堂作文複習課。而張俊華滑稽的「表演」正是譚英姿精心設計的一個環節——吃芥末,讓學生用最真實的話語描述人物。譚英姿以三把「金鑰匙」穿插課堂,最後「神秘人」 張俊華的出現將課堂推向高潮。

評課環節,從課堂過程進行探討,到六年級複習方法的探討交流,再到城鄉課堂教學的發展變化,小章小學、永興場小學、白沙小學教師各抒己見,整個過程好不熱鬧。數學教師陳自華說:「通過同課異構的城鄉課堂,我發現了自己許多的不足,這對我提高教學水平幫助很大!」

來源:湖南教育

相關焦點

  • 深度報導E篇|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出彩人生——看瀘溪縣如何破解...
    瀘溪是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瀘溪縣全縣31.7萬人口中,大約有8萬人外出務工;建檔立卡貧困戶6.5萬人中,有2.7萬是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而31373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雙親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有15538人,佔比49.53%。
  • 瀘溪縣拿出527萬元重獎全縣名優教師
    據了解,今年90%以上的獲獎教師有在農村一線從教或鄉村從教經歷。 這天上午,一場表彰大遊行活動「引爆」瀘溪縣城。交警維持秩序,前頭是儀仗隊,後面是警車,中間是215位瀘溪縣「最美教師」、名校長、名教師、重教單位及個人等受表彰者,他們佩戴大紅花閃亮登場,行走在這條「星光大道」上。馬路兩旁站滿群眾,大家紛紛向奮鬥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行禮致敬。
  • 中師生從教32年之感慨:在鄉村做教師是幸福的
    在鄉村做教師是幸福的。剛參加工作十餘年,一隻蜂窩煤爐子夏燒茶水冬驅寒溼。菜有時是自己種的,豬肉偶爾到通旅場採買,雖然自己是最窮最窮的教書匠,雖然自己參加工作10年以後才有女朋友,但在學生有困難的時候,我會傾囊相助,擠出點零頭獻獻愛心。
  • 對獲得鄉村從教30年榮譽證書的老教師,該如何獎勵?
    在和朋友們聊到30年榮譽證書的時候,一位臨退休老師說:「對榮獲鄉村從教三十年榮譽證書的老師,如果為他們發鄉村教育貢獻獎,每個人頒發一定數額的獎金,那該多好啊!」人生,能有幾個30年?給從教30年的鄉村教師發鄉村教育貢獻獎,並配套相應的獎金和福利待遇,這一點我舉雙手贊成!
  • 隆陽上榜2020年雲南省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優秀教師——李有葵
    近日,雲南省教育廳對499名2020年度雲南省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隆陽區有八位老師上榜今天,我們來認識而在認識他的人眼裡,他是一位有著「大情懷」的校長,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大成績」。
  • 讓榮獲鄉村從教30年榮譽證書的教師晉升副高級職稱
    能夠在鄉村兢兢業業從教三十年實屬不易,該榮譽應該與職稱評審等相關業績掛鈎,應該讓每一位真正努力付出的教師得到應有的待遇。讓榮獲鄉村從教30年榮譽證書的教師晉升副高級職稱教師職稱評審向農村教師傾斜,這是對農村教師最大的鼓勵。
  • 鄉村從教三十年有感
    前天一大早,被學校工作群吵醒了,我們學校又一位優秀老師考進城了,在奉上真誠祝福的同時,心裡也是有些戚戚然!再過一年,我就屬於鄉村從教三十年的那一批人了!野夫不平心中忿,磨損心中萬古刀。從2016年開始教育部發布了《關於做好鄉村學校從教30年教師榮譽證書頒發工作的通知》。在農村從教30年是個什麼概念?至少是從1986年甚至之前走上工作崗位的,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紮根農村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獻了青春獻終身,在農村教師最緊缺、工資最低的時代,他們滿負荷地工作著,從不計較得失。
  • 教育觀察:老教師撕毀鄉村從教30年證書為哪般
    日前,一則老教師撕毀鄉村從教30年證書的消息很火,這說的是某校校長讓一位老教師前來領取鄉村從教30年榮譽證書,老教師來到校長辦公室後,當著校長面把證書撕毀了。首先,鄉村從教30年證書學校領導不重視。  鄉村從教30年證書,不是靠教學成績爭來的,也不是靠論文課題換來的,而是用教師的青春熬出來的,說得簡單點,就是在農村學校工作老了都會有這個證書,所以這個證書在鄉村學校沒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當然,對鄉村從教30年證書的不重視,也折射出人們對鄉村教師的態度。
  • 劉紹輝:紮根鄉村 守望幸福 ▏尋找「鄉村大先生」
    深入採訪和挖掘了保定、唐山8位鄉村教師的從教經歷和優秀事跡,並刊登了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楊勇同志和保定、唐山教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的署名文章,先後在《教育家》雜誌和「學習強國」上陸續進行了宣傳報導。
  • 我省首批鄉村教師從教30年榮譽證書開始申請,支持鄉村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精神層面
    有人說,他們紮根鄉村、堅守崗位、甘於奉獻、默默無聞,用智慧和青春託起農村孩子絢麗多彩的夢;有人說,他們是中國教育的腳板,背負中國教育的重任,社會沒有理由忘記他們的付出。5月25日,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發出通知,今後,對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的教師,將被授予國家統一頒發的榮譽證書。首批鄉村老教師申報也隨即啟動。那麼,哪些老師能獲獎呢?任教年限又如何計算呢?
  • 2020齊魯最美教師王鵬:紮根鄉村教育,把愛灑向每一位學生
    每到教師節,我就收到從各地發來的這些學生感激的話語。教師的幸福感、成就感在這個時候才體驗得最真切。感受到做一個教師的真正快樂所在。沒有什麼比能夠贏得學生家長的尊重,學生個人的愛戴再幸福的了。愛生如子,把愛灑向每一位學生2001年11月,班裡的一個叫夏重會的學生課間在操場上做遊戲時不慎摔斷了小腿,這個學生的父母都在南方打工,一時半會還來不了。
  • 鄉村學校從教30年教師榮譽徽標公布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記者賀迎春) 教育部今日發布《關於鄉村學校從教30年教師榮譽徽標(LOGO)評選結果的公告》,山西省運城市博藝製版印刷學校李永華獲採用獎,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李佳悅等19人獲入圍獎。
  • 詩情畫意景色新——美麗鄉村示範村瀘溪縣浦溪村速寫
    紅網時刻通訊員 向曉玲 張喜燕 湘西報導陽春時節,草長鶯飛。走進湖南省瀘溪縣浦市鎮浦溪村的村道巷寨裡,乾淨整潔的巷道、錯落有致的房屋、舒適雅致的農家院落、綠意盎然的小花園沐浴在春光裡。乘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東風,瀘溪縣浦市經開區工作隊和村幹部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最終在各方協調幫助下,整合投入300萬元,完成了村部樓和村文化廣場建設,規範設置了便民服務站、黨員活動室、同心書屋等,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更趨完善。
  • 多地加大政策供給破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痛點難點,「激活」鄉村教師工作狀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圖集 「鵲橋工程」,讓他們沉下心來教書「陽光人事」,讓他們合理有序流動多地加大政策供給破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痛點難點,「激活」鄉村教師工作狀態夫妻雙方均為特崗教師且兩地分居,經過申請可以調入同一學校任教;通過「陽光人事」計劃,城鄉優秀教師實現有序流動,激勵青年教師成長;在鄉村學校從教30年申報正高級、20年申報副高級、10年申報中級,不受崗位結構比例限制……近年來,多地通過加大對鄉村教師的政策供給,著力破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痛點和難點,有效「激活」了鄉村教師的工作狀態。
  • 給鄉村教師頒發從教30年證書有何用?老師:一張證書足慰平生
    再過12年,我差不多也能領取到傳說中的「鄉村學校從教30年」的榮譽證書了。靜下心來想一想:給鄉村教師頒發從教30年的榮譽證書,到底有何用?相信很多一線的老師也在思考這麼一個問題。一位鄉村老教師的回覆讓我百感交集:「我手裡的這個證書,是我從教近40年來見過的最大的一張證書紙,足慰平生!」從精神鼓勵的角度來看,這一張「鄉村學校從教30年」是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至少看到這樣的證書,很多退休教師心中都有一種慰藉:自己把一生都奉獻給教育事業,這一張證書就是見證,苦樂交織的一輩子,全蘊含在這一紙證書中。
  • 當一位普通教師,沒有瑣事煩惱,一心從教的幸福你了解嗎?
    雖然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教師也是這樣的,一定有教師曾羨慕過學校裡面的領導,畢竟學校裡面的大事小情都是那些校領導說了算,我也曾羨慕過他們,我覺得這種老師是畢恭畢敬的校領導,有能力、有才華、有魅力。
  • 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這499位鄉村教師獲表彰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雲南省教育廳對499名2020年度雲南省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此次表彰獎勵旨在進一步激發廣大鄉村教師投身鄉村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和自豪感,展現廣大鄉村教師立足教育教學崗位助力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教育
  • 【媒體報導】人才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 縣幼兒園「明星教師」張茜
    【媒體報導】人才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 縣幼兒園「明星教師」張茜 2020-12-18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邵陽縣鄉村學校從教20年教師名單的公示
    關於邵陽縣鄉村學校從教20年教師名單的公示 根據《湖南省教育廳、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關於做好鄉村學校從教20年教師榮譽證書頒發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20〕193號)文件精神,通過學校摸底、公示,現將我縣鄉村學校從教滿20年教師名單(見附件)予以公示,公示期為2020年12
  • 肅南:多舉措破解鄉村教師發展難題
    肅南 多舉措破解鄉村教師發展難題金海軍 王 偉每日甘肅網9月9日訊據張掖日報報導 肅南縣採取有效措施,破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難題,不斷夯實脫貧攻堅教育基礎。推進「縣管校聘」 破解結構性短缺難題2017年起,推行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縣教育局根據各學校班額、生源、師資變化等情況,對學校教師編制進行動態調整,做到有增有減、編隨人走。制定出臺《肅南縣校長教師交流管理辦法》,建立區域內校長教師在城鎮學校和農村學校、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雙向流動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