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江敏1
被視作公立教育補充的國際學校正在增長。據國際學校行業平臺頂思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9月,中國大陸地區新增60所國際學校,與去年漲幅持平,國際學校總數達1168所。
在相對平穩的走勢下,教育集團們正在利用規模優勢加速布局。今年9月剛在北京、南通、佛山和深圳實現4校同開的諾德安達教育集團 (NAE,下稱諾德安達)於近日宣布,其負責運營的上海閔行區諾德安達雙語學校二期工程將在2020新學年落成使用,擴容後該校區可容納學生數量將翻倍,達到3770人,寄宿服務規模也將擴至620位。
據該校教育學監Nick West介紹,其二期項目早在建校之初就已被列入計劃之中。創校後的四年裡,其招生規模也從500人增至1000人以上,年級覆蓋小學至高中階段。
官網顯示,上海諾德安達雙語學校於2016年成立,由諾德安達集團為其提供教育資源和運營支持。後者在1972年始建於英國,發展之初主要提供英語培訓課程,後於在2000年後轉型發展,主攻國際學校市場。目前,諾德安達在中國、歐洲、中東、東南亞及北美等29個國家經營管理著66所國際學校。
相比其他海外品牌,集團化運營的諾德安達在中國布局時點要更早。2002年,通過收購British Foundation,諾德安達進入中國,並在上海浦東成立了一所外籍子女學校。不過直到2016年後,它才開始布局民辦雙語學校。在14所學校中,現有6所屬於民辦雙語學校。
作為公立學校的補充,國際學校在中國發展年限雖然較短,但增長迅猛。市場上除了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外,還出現招收本地學生的民辦雙語學校。據頂思數據顯示,這類民辦學校約佔國際學校總數的48%。其中,集團化運營的學校顯現出規模優勢,近四成國際學校由70個國際教育集團獨立運營或託管。
相比獨立辦學的單一學校,集團化運營的確能提高各成員的市場競爭力。它往往對各校校內設施、課程內容,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有較為統一的標準和安排。上海諾德安達雙語學校中方校長徐冷吉認為,這意味著學校多了一層保護體系,也能在建校階段省去大量時間成本。
為了建設特色辦學以吸引家長,國際學校們也嘗試與高等教育機構合作汲取優質資源,而規模經營能增加其談判力。以諾德安達上海校區為例,其與茱莉亞學院開發音樂和戲劇等課程,並在STEAM 跨學科教育聯合麻省理工學院MIT舉辦挑戰賽,該類項目對接和調配都由集團整體負責。
不過,中國市場的特殊性依然存在,海外集團在運營上也無法完全「複製粘貼」。在國內,民辦雙語學校更多採用雙校長制度,這是West此前二十年教育生涯中未曾經歷過的。「我在來之前一直告訴自己要調整思維方式,事實證明,有位中方夥伴更能幫你適應新環境。」West對界面教育說。
「這其實是一個很貴的模式,背後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從集團層面來講,想要做一所面向中國的雙語學校,就得更好適應水土。」徐冷吉評價道。
儘管集團化運營好處多多,但高速增長的國際學校們仍有各自煩惱。政策不確定性則將帶來更多挑戰,招生規範或許會成為熱門學校的緊箍咒。而市場上新建學校增多,導致投入成本不斷攀升,如何平衡學位緊張與學費上漲將是國際學校的新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