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產品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手機便是其中之一。生活中離不開手機,工作中離不開手機,學習中也離不了手機……一定程度上手機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便利,現在,它不僅僅是一種通訊工具,更是一種社交和遊戲工具。
對學生來說,手機觸手可及。廣東潮州一小學校長陳金山說,學校近三成高年級學生都有手機。正在西部某農村中學支教的霍可涵同樣提到,儘管學校所在地為國家級貧困縣,但班裡一半左右學生玩手機,相當一部分還是學生自己偷偷買的。「學校嚴禁學生在校內玩手機,所以周五放學一出校門,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掏手機玩。」
點擊播放 GIF 0.2M
電子產品正讓少年兒童作息不規律、視力下降、身體素質變差。2018年,教育部指出,少年兒童視力不良上升速率加快。
根據BMC Psychiatry期刊29日發表的文章,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稱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對手機成癮。具體表現為:不能玩手機會焦慮,會因手機忽略其它事物等,這種癮還會導致焦慮、壓力、失眠、抑鬱等後果。
相關研究指出,一旦被電子產品過度「侵入」,許多孩子的生活就仿佛進入了「宅」和「喪」的狀態。
同時,孩子對網絡信息的把控能力較弱,行為失範、價值混亂等問題也頻頻出現。有的孩子甚至模仿網絡言語,說髒話,一些遊戲中的吵嘴會演變成現實中的「單挑」或鬥毆;還有的模仿網紅主播的髮型、衣著,在校服上塗鴉、穿著裁剪過的半截褲上學裝帥耍酷……
為了規範學生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不少家長、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可謂是「煞費苦心」。
據印尼媒體11月22日報導,萬隆市政府制定了一項"讓學生遠離手機"的計劃,向中小學生發放了2000隻剛出生4天的雛雞,並要求必須早晚餵食餵水,以分散學生對手機的注意力。萬隆市長表示,如果效果好還將進一步推廣。
近日,據印尼媒體報導,印尼萬隆市政當局制定了一項計劃,決定給孩子們發小雞讓他們餵養,希望藉此消除兒童對手機依賴成癮的毛病。
報導稱,接下來的幾周時間裡,大約有2000隻剛出生4天的雛雞將被發給萬隆市中小學生手中,藉此分散他們對手機的注意力,學生們必須在放學前和放學後餵他們的新寵物。他們可以把小雞留在家裡或學校裡。
拉特納薩裡參與了這一活動,她甚至表示,希望這個活動能鼓勵她的兒子成為一名家禽養殖戶,「對他們來說,照顧小雞比玩智慧型手機更有益。」
那在中國,情況又怎麼樣呢?早在2018年,教育部辦公廳便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通知》要求,各校要明確學校各崗位教職工的育人責任,加強午間、課後等時段管理,規範學生使用手機。
儘管在控制學生玩手機方面,許多家長、教師等教育工作者做了努力,通過我們身邊的事例可以發現,現實生活中仍然有許多學生沉迷手機。
為什麼過度玩手機的行為屢禁不止?為什麼學生容易沉浸在手機的世界裡無法自拔?
調查發現,許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十天半月甚至幾個月才回一次家,他們情感關懷缺失,長期處於自我認同度低、孤獨感強烈的狀態,容易從虛擬世界尋求慰藉。還有一些兒童,家長也多忙於掙錢養家,難以顧及孩子的情感和陪伴需求。
學校監管乏力是孩子廣泛沉迷手機等電子產品的另一原因。雖說各中小學都不準學生在校玩手機,但當學生一出校門或沒有老師監管時,就往往「失控」。儘管一些遊戲廠家或短視頻平臺也設立了「青少年模式」,但不少中小學生用父母帳號註冊,難以起到控制效果。
目前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手機等電子產品過度使用的危害,而部分家長的意識仍未跟上。一些家長為了自己能夠方便幹活、自由活動,有時故意用手機「哄孩子」,致使小孩從小養成手機依賴;還有家長則把玩遊戲作為孩子完成作業的獎勵,容易造成孩子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性。
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更好地履行監管主體責任,是家長不能輕釋的責任。部分基層教師直言,並不鼓勵家長給孩子購買手機,因為靠孩子自控太難,不如不買。
同時,應鼓勵城市和鄉鎮開展素質拓展等活動,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通過培養新的興趣點,轉移其對手機的注意力。教育專家建議,增加許多體育基礎設施,可通過組織孩子們體育運動和趣味戶外活動,在順應孩子好玩天性的同時實現強身健體,從而避免他們形成手機依賴。
電子產品本身並非洪水猛獸,部分電子平臺、電子工具有助於教育工作實施開展,豐富教學形式。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回民中學校長武進虎認為,不能因為電子產品的負面作用就簡單粗暴拒絕,孩子需要上網去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他們缺乏的只是能夠安全使用的電子產品和網際網路環境,而這點可以通過提升學校信息化硬體設施來滿足。比如,建設類似於大學的電子閱覽室,讓孩子在「綠色」上網環境裡自主查閱資料,真正享受網際網路發展紅利。
文字 | 文帝
校對 | 黃月
審核 | 白綱
參考來源 | 共青團中央《別讓電子產品成為孩子的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