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界
作者 | 雷彥鵬
編輯 | 劉肖迎
「我叫秦英林,來自河南,我是個大學生農民,養豬的。」
2009年,作為基層代表參加一場在中南海舉行的座談會時,秦英林這樣介紹自己。那時,他自稱「豬司令」,沒有什麼名氣。
直到2014年,牧原股份(002714.SZ)在深交所上市,秦英林的名氣才隨財富大漲。他以90億元的身家超過輔仁藥業的朱文臣,首次成為河南首富。
這一次的登頂只是個開始。之後,「豬司令」連續多次問鼎河南首富。在豬價的一片漲聲中,他的財富雪球也越滾越大。
2019年,牧原股份的總市值超過溫氏股份。2020年上半年,牧原股份賣了678.1萬頭豬,在銷售數量也超過了溫氏股份,「千年老二」一躍成為中國養豬行業名副其實的老大。
在福布斯2020中國富豪榜中,秦英林以185億美元的財富名列第八,是前十大富豪中唯一一個從事畜牧行業的,王健林、雷軍、劉強東、丁磊等大佬均被甩在了身後。
一心要靠養豬致富
秦英林的養豬帝國,是從22頭豬開始的。
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馬山口鎮河西村,是秦英林出生的地方。從小家境艱苦,父母靠務農供他上學。
1982年,還在上高中的秦英林,從學校跑回村裡,堅決要去養豬。父母東借西湊,買了20頭豬。但由於他缺乏經驗,豬幾乎全死了,錢也賠了個精光。那年,秦英林才17歲。父母勸他回學校努力學習——考大學才是出路,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高中畢業後,秦英林本可上更好的大學,但他毅然選擇了河南農業大學畜牧專業。後來,分配去了南陽一家食品公司。很多人都豔羨他,終於可以走出農村,有一份像樣的工作了。
可是,秦英林始終沒忘記當初那個「養豬致富」的夢想。
秦英林
這個年輕人對養豬太執著了,連找媳婦都跟畜牧行業密切相關。秦英林的妻子錢瑛,畢業於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獸醫專業。
1992年,乘著改革的春風,27歲的秦英林和妻子錢瑛一起辭去公職,又回到了河西村。在鄉親們異樣的目光中,夫妻二人買來了22頭豬,正式走上了養豬致富之路。
20多年後的2014年,秦英林帶著逐漸壯大起來的牧原股份登陸了A股,夫妻倆財富也水漲船高。
不過,在養豬行業,牧原股份一直受廣東的溫氏股份壓制,江湖人稱「千年老二」。
競爭多年,行業長期保持著溫氏老大、牧原老二的格局。雖然在2019年10月,牧原股份總市值超過了溫氏股份,但是,2019年度溫氏股份賣了1851.66萬頭豬,而牧原股份生豬銷售數量為1025.33萬頭,差距仍然很大。
神奇的是,僅僅半年時間,這一格局就徹底發生了變化。
2020年上半年,牧原股份銷售生豬678.1萬頭,其中包括商品豬396.7萬頭、仔豬273.1萬頭、種豬8.3萬頭。而溫氏股份在業績預告中提到,公司上半年共銷售肉豬(含毛豬和鮮品)486.58萬頭。在銷售數量上,溫氏股份被牧原股份超越。
在營收規模上,牧原股份也實現了超越。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牧原股份的主營業務就是養豬,而溫氏股份既養豬也養雞,所以我們僅拿溫氏股份的養豬業務與牧原股份作比較。
根據溫氏股份公布的銷售簡報中可以算出,2020年上半年,溫氏股份養豬業務的銷售收入為205.63億元。而牧原股份同期實現營業收入210.33億元,同比增長193.76%;歸母淨利潤107.84億元,對比上期1.56億元的虧損,增幅達7026.08%。
總而言之,不管是總市值,還是出欄量和營收規模,中國養豬行業的老大,都已變為牧原股份,秦英林也正式成為了中國「養豬大王」。
2020年1-6月,全國活豬均價為33.90元/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達136.95%。豬價上漲帶來的是牧原股份的淨利潤和股價雙雙飆升,秦英林的財富坐上了火箭。
7月31日,牧原股份的總市值衝到了3429億,其實際控制人秦英林、錢瑛夫婦通過直接和間接合計持股56.23%(截至2020年6月30日)。
據此計算,秦英林的帳面財富已達1928億元。
「養豬大王」的誕生
秦英林曾說,養豬市場就像一個金字塔,散戶雖多但處在金字塔底部,他們對於生豬的存欄量及實時豬肉價格走勢難以把握,所以帶有較大的盲目性。
「養豬大王」這句話,道出了「豬周期」的本質。
我國生豬養殖結構以散戶養殖為主,90%以上養殖戶出欄量不到50頭。散戶養殖最大的特點就是盲目跟風,豬肉價高時一窩蜂補欄,豬肉價低可能會將能繁母豬殺掉以降低成本,甚至退出,由此造成豬肉供應量呈周期性波動。
另一方面,人們對豬肉的需求量是相對固定的,這就讓豬肉價格隨著供應量的周期波動而波動。
上一輪的豬價觸底,在2018年5月前後,之後開始回升。但是,非洲豬瘟從8月份開始蔓延,本就處在下行趨勢的生豬產能,再一次遭受重創。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豬肉產量4255萬噸,同比降幅達21.3%;生豬存欄量下降27.5%,生豬出欄量下降21.6%。
更重要的是能繁母豬的銳減。2018年,國內能繁母豬存欄量同比下降13.25%,2019年又同比下降了31.21%。
因此,對豬企而言,得能繁母豬者,便可得天下。
獸醫正在給母豬測孕
牧原股份能短期內超越溫氏股份,主要原因就是其擁有能繁母豬的優勢,且加大了仔豬的銷售。
不同於溫氏股份「公司+農戶」的合作式養殖模式,牧原股份採用的是「自繁自養一體化」的養殖模式,並在此養殖模式下,探索出了「輪迴二元育種體系」。
這種體系生產的二元豬,具備肉、種兼用的特點,在能繁母豬缺乏的情況下,公司可直接從商品豬中挑選二元母豬進行留種。牧原股份稱,其銷售的商品豬中二元豬佔比在95%以上。因此,公司既可以滿足自身快速發展的種豬需求,又可以為市場提供種豬。
而溫氏股份2019年下半年以來,正常用來生產的二元母豬緊缺,於是減少投苗,加大從三元商品豬中挑選優秀母豬留作種源。
溫氏股份提到過,三元母豬的生產效能與優秀二元母豬相比會下降20%左右。有行業分析人士表示,這個數據可能更大,而且,三元母豬還會提前「退役」。
截至今年6月底,牧原股份有能繁母豬191.1萬頭,後備母豬90萬頭。而溫氏股份在4月底的時候表示,有能繁母豬100多萬頭,後備母豬30-40萬頭。顯然,差距已經拉大。
布瑞克·農產品集購網研究總監林國發表示,牧原股份業績的爆發,與賣價格更高的二元母豬也有很大關係。更重要的是,牧原股份還加大了仔豬的銷售比例。
在仔豬價格持續飆升的2020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的仔豬銷量增長了360.85%,銷量佔比從去年同期的10%增加到了40%。
市民正在超市購買豬肉
仔豬育肥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風險,如疫病侵襲、價格波動,所以賣仔豬風險低,利潤也豐厚。牧原股份表示,公司以利潤為導向,根據市場行情決定仔豬銷售量,按照經驗,在仔豬利潤超過育肥豬利潤的80%時,會靈活調整銷售策略,增加仔豬銷售數量。
相比之下,溫氏股份只賣肉豬,而且還在外購仔豬和母豬。
農業農村部採集的數據顯示,7月8日,全國500個農村集貿市場仔豬平均價格為102.90元/公斤,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幅達144.7%,而且,去年同期本來就是個高點。今年上半年,有些養殖場的仔豬,7公斤可賣到2000元。
在這輪「超級豬周期」中,牧原股份抓住了機會,實現了對溫氏股份的超越。
擴張下的財務迷局
牧原股份稱,2020年的工作重點是擴張:首先,快速擴大養殖產能;其次,擴充屠宰產能。
養殖產能的擴大,依賴於養殖模式。牧原股份「自繁自養一體化」的養殖模式,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標準化等方面有優勢,所以,牧原股份的毛利率和淨利率都處於行業較高水平。
雖然在生產效率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但是,一體化模式屬於重資產類型,要想大規模擴張,重金投入必不可少。
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在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浙江、海南等省份設立子公司,增加生豬出欄量。同時,在內鄉開始嘗試樓房養豬。截至6月末,牧原股份建成養殖產能3500萬頭左右,年底可能達到4000萬-5000萬頭。
此外,為實現養殖屠宰匹配、產銷順暢銜接,牧原股份還在布局產業鏈——向生豬屠宰板塊延伸,加快布局屠宰產能。2020年上半年,在河南、山東、內蒙古等地設立10家屠宰子公司,截至6月末,公司屠宰板塊已成立13家子公司。
截至6月末,牧原股份的固定資產及在建工程餘額為429.27億元,比年初增加154.64億元。其中,在建工程期末餘額為123.46億元,較期初增加43.58%,佔總資產的14.04%。
大規模的擴張給牧原股份帶來了資金壓力。截至6月30日,牧原股份有息負債219.61億元,較年初增加了135.31億元。其資產負債率也從2019年末的40.04%,增長到了2020年上半年末的45.37%,在行業中處於高位。相比之下,溫氏股份2020年一季度的資產負債率為28.65%。
奇怪的是,牧原股份高負債的同時,帳上還趴著巨額的資金。2019年末,牧原股份貨幣資金為109.33億元,到2020年6月末,增長到了237.84億元的歷史新高,相當不差錢。而面對如此巨額款項,公司基本沒考慮過合理的資金管理。
2020上半年,牧原股份利息收入為1.11億元,理財投資收益0.1億元,而帳面平均貨幣資金為188.03億元,對應的資金收益率僅為0.6%。但是,其同期支付的利息為3.77億元,對應154.46億元的平均有息借款,其借款利率為2.44%,是資金收益率的4倍。
另外,在擴張的過程中,牧原股份的關聯交易真實性也被質疑。
成立於2016年9月的河南牧原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簡稱「牧原建築」),系秦英林、錢瑛夫婦通過牧原集團100%控制。從2017年到2019年,牧原股份接受牧原建築「工程服務」的關聯交易分別為1.33億、10.18億、47.38億。2020年上半年,關聯交易達到了52.20億元。
關聯交易並不是什麼稀奇事,稀奇的是,這家承接著牧原股份幾十億建築業務的公司,只有幾十個員工。
年度報告顯示,牧原建築2019年參保人數為52人。在其5家分公司中,寧陵分公司成立於2017年11月,從2017年到2019年參保人數均為0人;社旗分公司成立於2019年1月,2019年參保人數3人;鄧州分公司成立於2020年5月;唐河分公司及臥龍分公司均於2020年7月成立。
算下來,牧原建築2019年員工總數還不到60人,2018年更少,只有22人。
2019年,牧原建築還是牧原股份最大的供應商。這引起了外界對牧原股份在建工程真實性的質疑。
面對質疑,牧原股份董秘方面回應稱,公司發生的工程勞務交易業務,是基於公司發展實際產生的。公司集中採購建築工程物資,可以降低建設成本等。公司與關聯方發生的關聯業務,有助於公司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具有必要性,關聯交易價格公允合理,維護了交易雙方的利益。
但是,2018年牧原建築營收為13.32億元,淨利潤只有737.42萬元,淨利率僅為0.55%;2019年前三季度營收11.04億元,淨利潤為277.60萬元,淨利率僅0.25%。
做著幾十億的生意,卻才賺到幾百萬,利潤率不到1%,牧原建築這個盈利水平,也太不合乎行業的常理。
豪賭未來?
當下,非洲豬瘟、環保政策、新冠疫情、洪澇災害等因素疊加豬周期,使這輪豬周期演變成了「超級豬周期」,供需關係變得異常緊張。
招商證券農林牧漁首席分析師雷軼表示,各種因素疊加之下,產業朝著規模化的方向轉型升級,加速了散戶的退出。像牧原股份這種封閉式、集中化的工業化模式,更能代表未來產業轉型的方向。
搜豬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也表示,自繁自養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還可以做到全程管控,在疫情防控方面有優勢。
長期以來,養豬行業都是以散戶和低效產能為主,雖然近年集中度有所提升,但規模化程度依然不高。
2019年,出欄量較大的八家上市養殖企業(溫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天邦股份、中糧肉食、大北農、天康生物),佔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8.27%,較2018年的6.98%有所提升。
這對大豬企而言,意味著可以依靠規模化,加速搶佔市場份額。
牧原股份似乎看到了這個機會,擴張還在繼續。7月18日,牧原股份連發多份公告表示,擬投資設立12家養殖子公司,此外,還將設立合資公司、向已有控股子公司增資,進一步完善生豬產業鏈。
牧原股份的故事表明,養豬確實能致富。不過,還有很多故事也表明,入場需謹慎,擴張更需謹慎。畢竟,豬周期不會消失;畢竟,豬瘟尚未散去,么蛾子也不少。
牧原股份大肆舉債擴張,真的就不擔心豬周期嗎?
回看牧原股份歷年的盈利狀況,可以明顯看到有隨著豬周期大起大落的關聯性。在2014年和2018年分的豬周期低谷時,牧原股份的扣非淨利潤下滑均超過了80%,不可謂不慘澹。
秦英林的擴張,更像是一場豪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