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現代日本研究中心前身成立於1990年,由中日雙方教授授課,學員們在北大集中學習兩個學期,並在最後的兩周時間去到日本實地考察其社會和文化,今年正迎來了30周年。此項目的很多畢業生都活躍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
詳見以下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內容。
2020年10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學現代日本研究中心第16期博士班開學典禮在國際關係學院C105教室舉行。原中華日本學會會長、文化部副部長劉德有老師出席了本次開學典禮,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主任高橋耕一郎老師,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副主任野口裕子女士,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本項目負責人山路久美子老師在線上出席了本次開學典禮。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主任胡曉陽老師,北京大學現代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寒梅教授,常務副主任吳強教授,副主任、學術擔當範士明教授、初曉波教授和負責中心行政工作的曹寶萍老師,以及來自城市與環境學院、法學院、國際關係學院、教育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政府管理學院的七名博士研究生同學共同參加了開學典禮,本期現代日本研究中心博士班課程也由此拉開帷幕。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主任高橋耕一郎老師代表課程活動的贊助方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發表了致辭。高橋耕一郎老師表示在日中兩國政府的支持下,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和中國政府開展的這一項目合作今年迎來了30周年。儘管受到疫情的影響,項目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是在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和國際關係學院的支持下依然堅持開辦,表明了日中交流在任何時期和情況下都會持續下去的決心。他希望同學們通過課程加強對現代日本社會的理解,同時也希望疫情能夠早日平息,恢復日中兩國之間的正常往來。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主任胡曉陽老師代表課程項目執行方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進行了致辭。胡曉陽老師表示現代日本研究中心的這個項目之所以可以堅持三十年,一方面離不開各方的投入和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這個項目本身符合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北京大學正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重大的國際和國家發展問題的研究不再以過去的學科作為界限,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進行合作交流和研究。這個平臺邀請各學科的老師和學生突破傳統的研究範式,能夠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她希望同學們通過課程提升學術素養,拓展視野,收穫友誼。
北京大學現代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李寒梅老師對七位加入項目的同學們表示熱烈的歡迎。李老師表示今年的開學典禮是最特殊的一次,通過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感謝研究生院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在特殊時期一如既往對本項目給予大力支持。李老師為同學們介紹了項目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豐碩成果,經過30年的發展,北京大學現代日本研究中心的課程班已經成為促進中日學術交流和培養日本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的重要平臺。
開學典禮後,劉德有老師為第16期博士班講授了第一課《中日文化比較的科學性》。他為同學們介紹了中日兩國深厚的文化淵源,儘管中日兩國文化有許多相同、相通之處,但是隨著兩國關係的推進,還需如實承認兩國文化的差異。劉老師提出要真正認識一個民族就必須了解其文化深意,即一個民族靈魂的深處。研究日本的時候,不僅要圍繞政治、經濟、歷史、國際關係,還要特別重視從文化傳統、價值觀、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角度進行深入探索;不僅要研究日本人的外部行為,更要分析深藏其行為背後的思考方法和文化根源。只有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政治、經濟、社會等問題本身。劉德有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書法的形式,將包括中日詩詞在內的重點內容呈現給大家,展示了極高的文化素養,深受選課同學們的歡迎。
在接下來為期兩個學期的課程中,還將會有來自中日兩國各領域的知名學者分別開設,涉及日本經濟、歷史、媒體、社會、外交與國際關係等領域的課程。除了課程學習外,博士班項目還將安排選課同學赴日進行為期兩周的研修活動,通過實地參訪日本政府、企業、高校和名勝古蹟,更進一步加深對日本的了解。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專業2019級博士生李冰潔記錄和供稿)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國及地區綜合性地開展國際文化交流事業的專門機構。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北京事務所成立。為加深中日兩國相互理解,基於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國各地舉辦了多種多樣的活動及事業。主要活動分為文化藝術交流、日語教育、日本研究知識交流三個領域。更多活動信息
官網http://www.jpfbj.cn
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微信(ID:jf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