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個很具有狼性的人,因為,我的夢想特別特別多,我可能是個「斜槓青年」。我希望唱跳也可以成為我的夢想之一。
我最大的優勢,可能是遇到困難的時候,我不會想到逃避,我會永遠直面他,我一定要把他踩碎;可能剛開始的時候,我的實力並沒有那麼強,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了,沒有什麼我達不到的;我希望我展現給大家看,我幹一行像一行。
斜槓青年,我們每個都希望成為那樣的人吧,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那樣的人。
很多大學畢業生一腔熱血,一點也不缺拼搏精神,卻因為眼界阻擋了自己前進的道路。我們本可以更優秀,賺更多的錢,卻因為沒有明確的目標和眼界而局限住了自己。
不知道大家下班之後都做什麼?下班後的4小時,是關鍵,也是我們選擇的成本。很多人會選擇下班後看劇放鬆,這代價就是未來只有工作這一個籌碼,一旦沒了工作,那麼生活將會一片黑暗。
而如果我們用這4小時去發展副業,去提升自身能力,那麼,我們即使丟了一份工作,也依舊可以生活照常運轉。這個世界上,投資自己才是最穩賺不賠的投資。
其實真正拖垮我們的不是工作,而是我們付出的沉沒成本。就拿加班來說,有些人即使工作做完了,也要呆在公司和老闆一起加班,這背後加班創造的成本就是你沒有辦法和別人一樣,利用下班的4小時來充實自己。
再比如省錢,很多人覺得我能省則省,積少成多。但其實這些省錢花掉的精力,早就可以讓你創造更多的副業收入了。
事實上,機會並不完全靠等來的。我們的一生會遇到諸多轉機,可惜大部分的人往往無法判斷,或是發現了也無法抓住。
把握機會的能力,其實是一項非常核心的能力。
因為機會從來不是隨機分布的,而是層層嵌套的。你只有打開一扇門,才能拿到下一扇門的鑰匙。
序言
作者本職IT產品經理,白天上班,晚上寫作。有兩點促成她三年出書。一是願意為興趣付出時間和精力,二是願意寫,願意學。
初期寫書評,然後上「上班那點兒事」。寫了幾年的公眾號。
寫作就像一扇窗戶,接觸到更大的新世界,遇到不同圈子的人,實現更高速的個人成長。
稻盛和夫說:工作能夠鍛鍊人性,磨礪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最有價值的行為。
「工作的人」,同樣8小時,獲得了兩份回報。
「下班後的人」,常年保持工作狀態成為習慣,拉開同齡人差距。大多數人,每天工作12-14小時。
作者本職之餘保持閱讀、寫作、接觸到新場景後得到的啟發,是步步精進的墊腳石。
把握機會的能力,是一項非常核心的能力。
在熟悉的場景中有意識地利用思維工具,幫助自己做儘可能對未來有利的決定。
在第一期《心動的offer》中,Papi醬說起自己唯一一次上班的經歷。一到公司,公司領導就讓她查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的中英文介紹。Papi醬一邊查一邊問自己:「我是學導演的,我為什麼要查這些呢?」於是,她只上了半天班就離職了。
Papi醬說自己只工作了半天就離職
《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一書中寫道:「坐在辦公室的8小時,已經帶有很濃重的被迫色彩。許多人覺得,「賺錢太少」絕對是「被迫上班」的第一理由。可實際上,真正讓你不想上班的,恰恰是只賺到錢。」
為什麼Papi醬第一份工作只上了半天就離職,做短視頻卻做得風生水起呢?
《圓桌派》中陳丹青給出了答案:不是不想工作,而是不想上班。周圍很多年輕人,不想上班,是不喜歡在那種組織化的環境底下生活,而且是那種組織化的時間表。
上班是給別人打工,而工作是為了自己。充分利用下班的時間,培養自己的興趣,好好經營自己的副業,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
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上班,都不妨礙你去賺錢。上班要繼續,賺錢也要繼續,如何讓自己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多,這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那天或許能成為你變現的工具。
職場8小時的能力基礎課
賈伯斯曾經說過:「如果你很忙,除了你真的很重要以外,更可能的原因是:你很弱。」
總感覺工作太累?懂得點「偷懶」
職場中所謂的「優秀」,不是比誰勞苦功高,而是比誰成果卓絕。
多數上班族以勤快為榮,以偷懶為恥。但是,這裡的偷懶不是指職場老油條,而是要頭腦勤快,勤於找到更快、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做到多快好省,使命必達。
相比想諮詢某個專業意見,熬夜翻資料,不如找行業大咖一對一諮詢。
每周咬牙清理房間,不如找一個鐘點工。
讓月薪更能體現個人價值的,是時薪
時薪=(全部收入-工作花銷/投入工作的總時間)
《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一書的作者臨公子,是一位80後理工科美女,她的本職工作是IT產品經理,她利用晚上下班的時間寫作,累計寫了80萬字。
臨公子是怎樣把寫作當作副業的呢?她的答案就:1.我願意為興趣付出時間他精力。2. 我願意一遍又一遍地寫,一點有一點地學。
臨公子通過寫作,接觸到了更大的新世界,遇到不同圈子的人,實現了更高速的個人成長。她從普通的職場人,到寫作一個月收到金融平臺籤約邀請,3個月成為LinkedIn專欄作家,再到寫出全網破千萬的文章,增加了很多收入渠道,一直下持續成長。
法國科學家法伯,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
他把幾隻毛毛蟲放在花盆邊緣,首尾相連,圍成一圈;同時在很近的地方,放上松葉。
這些毛毛蟲,圍著花盆轉了7天,可沒有一隻能夠突破固定線路,發現松葉。
最後,它們全部都餓死了。
《2019年兩棲青年金融需求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目前超過8000萬的人,在主業之外有一份或多份"副業"。
"兩棲青年","斜槓青年",已默默成為彎道超車的生力軍。
單一固定模式,已不再適合這個世界,因為: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行業下滑、企業陷入困境你不知道,手裡的鐵飯碗還能端多久你不知道,有什麼樣的突發事件,會突然來臨你不知道,金融危機何時來,世貿戰何時休養成時薪習慣方法:
(1)養成使用時間管理工具的習慣
比如番茄鍾App。具有倒計時和了解自己有效利用率的習慣。
(2)下班後的規劃
培養愛好、運動健身、看書學習…深挖一項,就是日後觸手可及的寶藏。
(3)儘量避免持續性高強度工作
適時放空自己,再回來,效率可能會事半功倍,判斷有可能更準確。
關注自己的單位時間是否值錢,才不至於在看似高薪、實則廉價的虛相中模糊焦點,才可讓你的含金量步步提純,而不僅僅是單薄地鍍金。
「高薪不喜歡」與「低薪很喜歡」的工作,應該選哪一個?
馮唐在一檔節目中說:真正的中年危機,來自於「確定感」:你已經知道哪些事你能幹,哪些事你一輩子都幹不了,這種時候,你還有什麼興奮點?你發現工資被固定,你發現崗位被固定,你發現前途被固定……固定的多了,就被釘死了。
就如高曉松說的「你不慌張了,青春就沒了」。
「高薪不喜歡」與「低薪很喜歡」的工作,應該選哪一個?
《奇葩說》裡有類似的問題,很多人跳不出這樣的怪圈。其實,是否高薪與是否喜歡,這兩件事根本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要看有沒有匹配高薪的能力。
這兩個問題,也不是單選題,在培養愛好、興趣時,興趣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是做好了才走興趣,完全可以在本職之外讓愛好成長。
達文西就是這樣一個人,大家都知道他畫畫厲害,實則他是一本人體百科全書,而他的《維特魯威人》的作品,是他研究建築的成果。
將有趣的事做到極致,不僅能賺到錢,而且可以碾壓原來賽道上的跑者。
這兩個問題,其實用一個比喻很容易就理解。一個人開車,目標是星辰大海,可油箱只有1升汽油,想要開到海邊估計是不可能的,開幾公裡應該沒問題。
有多少實力,選擇半徑就有多大。
張泉靈在央視任職主持人18年,一路順風順水,而42歲那年,她果斷轉戰網際網路投資行業,並做出來不錯的成績。
記得當時她在微博寫下了這麼一句話:「42歲雖然沒有了25歲的優勢,可是再不開始就43了。其實,好奇心和勇氣還在那裡,什麼時候開始都來得及。」
就像書中的作者臨公子,在結婚後,並沒有因為家庭而停下了腳步,反而重新將自己的未來提上日程。
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寫作,打破自己的固有慣性和思維,不僅結識了資源和人脈,更是走出了自己的財富之路。
經營聖手稻盛和夫曾說過:「工作能夠鍛鍊人性、磨礪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最有價值的行為。」
如何從工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1)在自己喜歡的模式下做事情。
比如「教鋼琴」,學校的課被佔用,得不到發揮特長;在培訓班老闆要求至少得15個學生,兩個星期,孩子不會《雪絨花》。自己在家帶一對一,幫學生錄視頻,拆解一個個環節反覆分析、訓練。是自己喜歡的模式。
(2)最好有一份現金流工作滿足自己的生活。
比如做自由職業者,當技能足以變現,人脈資源到位,再轉為全職。
做點小生意,做個斜槓青年。
總之,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幸福就好。認真對待一件事,就能挖掘出前所未有的興趣與熱情。
結論:人們需要從工作中賺錢,更需要從工作中收穫或多或少的成就感,體驗到更廣袤無垠的人間百態。有尊嚴,有成就,快樂自然觸手可及。
頭銜再大,也不如充滿實力重要
金錢給人間以光明,金錢給眾生以溫暖。金錢讓說壞話的人舌頭髮硬,金錢讓舉起屠刀的人呆立發愣。金錢給神購買了禮物,敞開了神那緊閉的門。-------《塔木德》
麥當勞是一家漢堡快餐連鎖店,但是麥當勞的創始人克羅格說:「很多人以為我是做漢堡的,其實我是做房地產的。」麥當勞門店所選的位置,不管哪個城市,基本都是市中心的黃金位置。
從麥當勞的財務報表來看,營收利潤分別為:50%來自地產出租;40%來自品牌授權;只有10%來自餐廳「賣漢堡」的運營。
所以我們要優化我們的收入結構,像巴菲特所說的:「真正的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
也像經濟學家詹姆斯·託賓說的:「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
所以我們要深耕上班8小時的同時,巧用下班後的4小時,愛好中隱藏著機會,他們是你唾手可得的寶藏。
臨公子:一位接觸副業有近20種,金融/職場平臺籤約作者、傳媒公司合伙人、網際網路產品負責人、海內外房產投資者······
臨公子用自己的真實故事,來激勵許多不缺滿腔奮鬥和拼搏精神的熱血青年,卻因為少了長遠的眼光和變現的思維,結果把本可以抓住的很好的機會錯過了。
每個人公平的擁有一年的365天、正常上班時間的8小時,所以真正拉開差距的是下班後的4小時,頭銜再大,也不如充滿實力重要。
一個人過於在意表面的身份,無形中消耗了本可用於修煉自我的精力。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在乎變幻虛無的標籤。因為他們知道,只要經營好自己,一切便不會失去。
這行業不行?可能只是你能力不行
踏入行業,不過是個起點。真正點亮前程的是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態度。
同行業,成為頂尖的人有相似特點,而出局的人各有姿勢。
結論:有能力沒態度或者沒能力有態度,都會把事情搞砸,所以,它們都重要。
行業再向陽,崗位名頭再響亮,個人長板才能夠立足。
在行業崗位上,可以轉換思維方式,提高能力:
第一,使用「多選解題模式」。就是說,得心應手的事情,不要做太久。哪怕是同一件事,也試著用新方法或者不同方法解決。
更多的解題思路,意味著視野半徑越廣闊。
第二,定個小計劃。
99%的人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而要成為那1%的人,擁有主動性格目標感是次要條件。
如何找回好的工作狀態?
任正非說過,人最大的運氣是遇到一個人,他可以帶你走向更高的平臺、提升你的境界、打破你原有的思維。
賈伯斯曾說過,「如果你很忙,除了你真的很重要以外,更可能的原因是:你很弱」。有時候,我們看似很努力,只不過是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自己戰略上的懶惰」罷了。
1、沒有價值的兼職,儘量少做
投資家格雷厄姆說過,「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者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你就賺不到錢」。
孫玲是湖南婁底一個農村娃,從小放牛、餵豬、插秧、挑糞,無所不做。由於家境困難,中考後,儘管她考上了當地排名第三的高中,但父親以「女孩子讀書有什麼用」為由讓她停學。
熱愛讀書的孫玲央求親戚們向父親說好話,軟磨硬泡,父親才終於同意復學,但已錯過了開學時間,僅僅上了一所以接收復讀生為主的民辦高中。由於該校教師職業水平良莠不齊,按孫玲的說法,「讀的都是些死書」。
玲是2009年該民辦高中學校應屆生中高考第一名,卻仍然無法夠著二本的分數線。
在生活的壓力下,2009年7月,孫玲去深圳打工,一月2000餘元。
她在當時的日記中寫道,「我的認知在社會上站不住腳,不是因為我周圍的世界太小,是我站在世界的牆外,可以聽到裡面各行各方面的聲音,可以看到各色人群的千姿百態。發現自己懂得太少。」
2010年,在攢夠了一期軟體培訓機構的學費後,孫玲下定決心離開工廠,報名了第一期軟體編程課。
孫玲白天學習,晚上6點到11點去肯德基打工,而她掙的錢只夠吃飯。
學完一期課程後,孫玲再沒錢報第二期第三期。孫玲沒有放棄,終於在一個計算機培訓機構找到了一個邊工作邊學習的機會,但學費依然不夠,她便申請信用卡借貸交學費。
經過一年打拼,孫玲應聘進了一家與培訓機構有合作關係的公司,成功進入了IT行業,收入漲到了每月4000至6000元。但孫玲並沒有滿足,把所賺的錢又投在了培訓機構報名學習英語。
2012年底,又報考了西安交通大學遠程教育班。2015年時,孫玲不僅拿到了西安交大計算專科學歷,還拿到了深圳大學的學士學位和自考畢業證。
017年,為了實現赴美留學的願望,她通過了雅思,努力存了10萬元,準備了各種資料,克服了各種困難,終於踏上了赴美留學之路。
在美國學習結束後,她給自己定了三個月的時間期限,如果三個月還沒有找到工作,按照要求她就必須回校繼續學習。
經過兩個月近60場面試,2018年10月,孫玲終於獲得了億磐公司的錄用通知,工作內容是對接谷歌公司項目,工作地點在谷歌總部,年薪82萬元人民幣。
當青春與熱情日漸流逝,如何找回好的工作狀態?
雷軍41歲創建小米,董小姐至今還親自為廣告配音,因此,個人發展要保持最佳狀態,就必須「軟硬體匹配」。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優勢是永恆的,年輕也是。
其實,每個階段都有珍貴的當下。中年有中年的優勢。
比如:
有錢,收入結構由主動型變為被動型。
有資源,至少是4種資源。
物質資源。
行業資源,經驗值非小白可相提並論的
人脈資源,可用的人脈,能帶來意想不到了機會。
知識資源,知識體系完整強大,能夠輸出別人所需的知識資源。
有心智。
經歷過大風大浪,看待問題長遠深刻,不再是「愣頭青」。
結論: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投資,四季更替,無論行至何處,順勢而為,好好利用此刻擁有的一切,就會讓腳步從容幾分。
拉開同齡人差距的關鍵,在於「生動」二字
2013年,有位叫Bob的程式設計師名聲大噪。他在美國一家知名運營商任職,是公司最頂尖的程式設計師。
Bob被譽為「最優秀的開發人員」,他一直保持代碼乾淨,總是按時完成工作。
不過,最讓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的上班狀態。9:00:抵達公司,逛論壇、看視頻。
11:30:吃午餐。13:00:逛eBay(易趣)。14:00:逛 Facebook (臉書)或 LinkedIn(領英)。
16:30:寫郵件向主管匯報工作進度。 17:00:回家。
過了好久,同事們終於覺得不對勁。這才發現,Bob年薪幾十萬美元,居然一行代碼都沒寫!沒錯,他用自己1/5的薪水作為代價,將工作外包給中國瀋陽的承包商,然後自己整天在公司休閒娛樂,還因此成為最佳員工。
東窗事發,老闆立馬讓Bob離職,還將此作為一則安全事故掛出來。
職場中所謂「優秀」,不是比誰勞苦功高,而是比誰成果卓絕。、主動溝通、主動執行,意味著願意付出,願意承擔,這種態度是年輕人的進階之路。
通過實際行動爭取到的更多機會,才有可能抓住機會,步入快車道。
聰明的人,把工作當做展示價值的舞臺,而糊塗人,把公司當做拿錢辦事的工地。
混職場,首先要找到自我提升的契機。其次,那些能抗風險的人,才最可能吃到肉。
結論:真正優秀的人,都是懂得主動出擊的勇者。無論在最細微的日常,還是最危急時刻,永遠那個向前走一步的人。
行業飽和了,還值得進入嗎?
行業是否飽和,可以用一個必須來形容:專業的程式設計師供不應求,湊數的程式設計師供大於求。不是行業不行,而是你的能力不行。
一個機遇的含金量,從來不取決於它本身,而取決於你有多少籌碼把握好它。
當行業激烈變化時,恰恰是機會最多的時候;大環境不好時,恰恰是優質人才出頭的時候。
公司僱傭員工,永遠看的是拿的出手的職業水平,而不是學了多少不成熟的技能。
結論:人的主觀性是最重要的部分,你需要知道別人眼下需要什麼,你能提供什麼,才可能站穩腳跟。
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提問:「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有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回答:當我還是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了我的骨頭和肉。
作家馮唐說,真正的中年危機來自確定感:工資被固定、崗位被固定、前途被固定……於是你開始接受死工資與死工作,等反應過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一位寧波男孩,15歲就會組裝收音機,由於父母不同意他學計算機,大學畢業後,他依照父母意願做了一名公務員。
然而僅僅2年,他就"逃離"鐵飯碗,獨自躲在一個8平米小屋裡,鼓搗計算機。
2003年,這位年輕人登頂中國內地財富榜榜首,他就是網易創始人丁磊。
上班「996」,到底應不應該?
只要害怕找不到工作,就不得不接受公司的「996」制度。這世界上99%的公平與規則,是為強者服務的。
許多大公司之所以能留住人才,是通過各種方式讓員工為自己的工作貼上了「值得」的標籤。
對於個人來說,討論「996」,意義在於思考如何讓自己以及自己做的事更有價值。
這本《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變現的能力》從「職場能力訓練」「業餘興趣變現」「彎道思維」和「經濟學思維」四大方面入手,深度解析「副業」「斜槓」「投資」「996」「跳槽」「逆商」「不可替代性」「行業飽和」等時代熱詞,告訴你如何精準地找到個人方向,從「窮忙」的狀態中抽身而出,抓住人生的「黃金時段」,快速實現認知破局、價值變現!
作者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很多認知層次上的盲點。很多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是黑暗面,而優秀的人不管是面對職業危機,還是工作問題,都能夠淡定的去處理,這是一種稀缺的能力,而我們能否真正做到,就成了重中之重。
這本書的作者臨公子,是LinkedIn中國專欄作者。也是簡書的優秀作者。
作者本人就是典型的斜槓青年,他本是一名IT產品經理,通過業餘時間寫作,成了獨立撰稿人。
如果他只是在自己的領域發展,他的發展受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也許無法獲得雙重收入,更不會實現彎道超車。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讓更多的人能夠意識到時間和方向的重要性,從「窮忙」的漩渦中抽身而出,學會抓住人生成長的黃金期,快速實現自我價值,找到多變現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