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綜藝已經完全融入了當代人的日常生活,社會工作的快節奏發展讓大眾越來越渴望一種能夠緩解壓力愉悅內心的娛樂節目出現,而多元化的綜藝無論從形式還是內涵都高度符合了年輕群體的現實需求。
2020年經過前半年的繼續,後半年綜藝節目持續發力,僅這個夏天《樂夏2》、《乘風破浪》、《明日之子》、《嚮往》、《新說唱》等一系列涵蓋選秀、熱血、生活的綜一代、綜N代矩陣燃爆全場。
而在眾多高光綜藝神仙打架的戰局中,《脫口秀大會》第三季這款略顯小眾的語言類綜藝卻悄然崛起,憑藉不同尋常的魅力與生活氣息,實現了話題熱搜的逐期霸榜,而在24號剛結束的決賽中,一夜斬獲44個熱搜,強勢出圈。
將品牌信息融入段子,以選手觀點形式在爆笑中實現傳達,話題爆紅的同時品牌熱度同樣高漲,化廣告為笑點,從而在受眾的廣泛共鳴中達成笑點營銷的最優解。
脫口秀從水土不服到真香時代
若簡單地以視聽感官刺激而言,語言類節目相對與其他類型綜藝類型而言的確遜色不少。
沒有快綜藝裡充滿刺激的競賽、淘汰,美輪美奐的燈光造型與趣味遊戲;也不同於慢綜藝將視野放到工作以外的田園牧歌式生活嚮往。
語言類節目本身的特質就限制了其形式上的更多發展空間,它更像是一種快慢綜藝的結合體,通過語言表達,在一定的時限內能夠以跌宕起伏的故事引起受眾共鳴,製造歡樂的氛圍。
而脫口秀單口相聲式的模式其實更難以把控,不同於德雲社近年來如火如荼的傳統相聲曲藝,也不同於場景劇情化極強的小品,作為一種起源西方的「talk show」,文化上的本土化更需要時間。
前有《歡樂喜劇人》佔據小品界的綜藝大頭,後有德雲社號稱「亞洲第一傳統藝術男子天團」的班底開啟《說學逗唱的哥哥》,作為綜N代的喜劇人憑藉無數經典喜劇橫霸語言圈層,而後者播出僅3周47次登陸8大視頻平臺TOP3,語言類綜藝的魅力值得肯定。
其實《脫口秀大會》也已經是綜N代節目了,但直到第三季才真正全網走紅,截止9月21日,《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平均每期播放量超1.1億,遠超前兩季記錄。
厚積薄發後才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自然有其內在原因。其中最為直接的自然是本身受眾面就相對狹窄,許多專業名詞與經典梗都是源於西方文化,要將其轉化為中式風格,需要的是長期地拓寬受眾認知。
此外,更多的是圈層中流砥柱的缺少,從《吐槽大會》中火起的李誕讓更多人關注到這脫口秀這個領域,而隨之而來的池子、王建國、王自健、龐博,到後來從《脫口秀大會》崛起的程璐、思文等人,逐漸將這一圈層擴大。
在更多熟面孔的流量傳播下,小眾圈層的全貌開始被大眾認知肯定;而脫口秀本身以爆梗不斷借喻生活的屬性,在優秀脫口秀演員的精彩詮釋中成為緩解當代年輕人生活工作壓力的綜藝新陣地。
植根生活的內容+傳播賦能
泛娛樂時代是一個表達形式多元化的代名詞,而綜藝無疑是以一種更為直觀的娛樂視聽手法實現價值傳遞的新途徑。
以傳播效果的穿透力來看,其他綜藝形式雖然也是以輕鬆解壓為主,但為捕捉更多視覺眼球的高大上形式與受眾始終會產生距離感,脫口秀更生活化的形式無疑能夠更多地拉近品牌與受眾的距離,從而製造出更有效的傳播路徑。
脫口秀大會第三季能夠擺脫前兩季因本身圈層狹窄與受眾廣泛度帶來的樊籠,獲得前所未有的綜藝大火,其實更多是將專業脫口秀與時代網感建立的共鳴,以網感模式將梗進一步打入受眾心裡,從而引起更廣泛的共鳴。
一,更多元化選手形象的塑造,提升可看性。
在娛樂文化興起後,加之Z世代本就多層次的審美訴求,往往對節目本身之外有更多元的視聽需求,脫口秀第三季更夠出圈,其實在選手層面的多圈層吸納就非常具有個性化。
除了老牌實力選手王建國、脫口秀一姐思文、呼蘭龐博等人外,增加了自聊貧窮何廣智、最強新人楊蒙恩、吉他愛好者王勉、沒有退賽張博洋等一系列新鮮面孔,更有網紅李雪琴、老四傾力加盟,更異質化的陣容顯然更能吊起受眾胃口。
多元化的形象塑造,從顏值到實力的共同打造讓綜藝的娛樂性與期待度進一步上升,也激發了更多受眾的持續關注。
二,更寬泛話題的現實連接度,製造共鳴度。
脫口秀主題的生活取材其實也是節目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將真實可感的經歷加以精煉濃縮,以更具豐富形象化的段子形式表現出來,內在價值取向的現實抨擊與拋梗帶來的喜劇效果實現了完美融合,從而製造了共鳴度。
第三季《脫口秀大會》頻繁上熱搜來源於各大選手對於生活吐槽創造的各種「金牌文案」,楊蒙恩說職場拋出的「客戶是孫子,不是爸爸」瞬間引起無數乙方共鳴,而楊雪琴「一個脫口秀演員一年的產量能養活八個搞笑博主」的現象吐槽更是激起一片叫好。
基於現實維度,卻又用喜劇藝術的形式加工從而展現在受眾眼前,更有生活氣息的金句自然能夠點燃更多元層次受眾的好感,讓受眾能夠在歡笑不斷中同樣獲取理念認同。
三,符合時代潮流的頂流加持,擴大傳播力。
節目質量的優質是出圈的基礎,那麼龐大的明星流量加持,則是實現破圈傳播的放大鏡,從初代網紅羅永浩到乘風破浪的張雨綺、黃聖依,再到金牌經紀人楊天真,加上沈騰、大張偉、汪蘇瀧等流量明星加盟,更進一步撬動了明星背後粉絲群體的受眾轉化。
而頭頂光環的明星在脫口秀現場的持續爆梗同樣也為節目增加了更多話題熱度與流量關注,流量+內容的融合形式實現了多圈層受眾的多線程共同傳播。
情感營銷不只有走心一條路
平臺自製綜藝成為泛娛樂時代的標配,而騰訊視頻作為國民級的播放平臺流量與傳播率可想而知,品牌對於受眾心理的把控成為脫口秀大會能夠走紅的更深層原因。
如果以營銷角度分析,《脫口秀大會》的爆紅更接近於產品運營的邏輯,將綜藝作為一款產品進行包裝打造,以自身亮點出發,結合網際網路傳播媒介從而實現內在價值與外在效益的共贏。
而在這一點上,作為出品方的騰訊洞悉了爆款綜藝的製造法則,從而實現了更多元媒介的傳播力度;而作為冠名品牌的藍河乳業,則是以代言人的形式實現了成功的借勢營銷,從李誕開場的品牌拋梗,到後續比賽選手們的持續接梗,實現了品牌曝光度的持續提升。
Z世代是十分看重感性訴求的一代,喜劇綜藝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情感營銷的範疇,以笑點造梗形式凝聚品牌理念,創新傳播模式,從而達到更廣泛普遍的受眾共鳴。
走心營銷的過於沉重對於年輕一代而言並非最優解,而喜劇綜藝帶來的輕娛樂笑點營銷無疑是能夠在受眾身心都得到放鬆的狀態下實現有力的品牌訴求傳達,另闢蹊徑的情感營銷模式隨著更多喜劇語言類節目的崛起將迎來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