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馨育兒
孩子犯錯如何教育?是每個父母心頭的一大難題。在我們生活中,父母對孩子存在兩種極端:要麼是毫無原則驕縱的孩子,要麼是兇狠嚴厲地懲罰孩子。剛柔並濟是一種培養孩子必須要有的心態,特別是在孩子還沒有獨立的判斷能力和獨立心智時,一味地懲罰或者驕縱並不能培養出自信、自律、有責任心的孩子,萬一方法不當,甚至會適得其反。
教育孩子是一門每位家長都需要掌握的藝術,需要系統地學習和消化。孩子只有在健康的氣氛中生活,才能更好地成長。如果家長不會管理情緒,把握獎賞和懲罰孩子的「度」,那麼在給孩子帶來傷害的同時,自己也會陷入無盡的自責。
仔細回想一下,你上次對孩子發脾氣是什麼時候?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發完脾氣後結果怎樣?相信很多家長思考完這三個問題之後都會悟出一個道理:教育孩子不能只靠懲罰。
一位母親懷疑自己年僅12歲的女兒偷錢,在沒有證實的情況下就用塑料按摩板對孩子身上的多個部位進行擊打。當晚親戚發現了女孩的異常並急忙將孩子送往醫院,而這名女孩永遠離開了。這位母親深深後悔失聲痛哭,親戚們也都情緒崩潰,最後母親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
這起事件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重視,大家在覺得荒謬的同時,也產生了深深的反思。只區區28塊錢,就失手把自己的親生女兒活活打死,這可以說是很嚴重的家庭暴力了。即使女兒真的偷了錢,母親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何苦要下此狠手?僅僅靠暴力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的。
如果做父母的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只知道對孩子進行懲罰和打罵,不僅不能讓孩子意識到並改正自己存在的問題,還會使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糟糕。對於我們家長來說,我們發洩過後內心會極度後悔和自責並且很想彌補孩子,這會影響到我們理性處理親子關係。
而對於孩子來說,你的打罵甚至懲罰會讓孩子內心陷入恐懼和委屈,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緩和,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身體健康。這樣看來,不但行為沒有得到改善,反而形成了親子關係之間的隔閡。
孩子犯錯究竟該如何「懲罰」,下面這幾點建議或許能給你啟發:
一、懲罰要有目的性
懲罰孩子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而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犯錯,便直接不由分說地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威脅。針對這樣的懲罰方式,孩子只會心裡不服或者覺得父母粗暴不講理,從而內心更加叛逆。
面對犯錯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責罵,而是在第一時間讓自己冷靜下來,分析一下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怎樣避免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這個問題除了孩子還有沒有其他人也有責任?
首先要多問自己問題,然後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要積極跟孩子進行溝通,對孩子進行引導,培養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只有孩子真正意識到問題所在,才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懲罰只是一種手段,而幫助孩子改正問題更好成長才是最終目的。
二、懲罰手段要科學
很多家長懲罰孩子的方法很粗暴,比如破口大罵或者痛打孩子一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和生理的雙重傷害。
又或者對孩子進行孩子承受範圍之外的懲罰,如罰站太陽地、給孩子用冷水洗澡、罰孩子操場跑步20圈等等,家長認為,只有孩子承受了皮肉之苦才能改正自己的問題。但實際並非如此,懲罰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因為畏懼而改變自己,而是為了讓孩子明白犯錯後自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從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
科學的懲罰手段很重要,我們可以利用罰站、讓孩子做家務、讀書寫字、幫家長買菜、給家裡做一頓飯等正向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懲罰。
在懲罰的過程中對孩子嚴格要求,監督孩子徹底執行,懲罰結束及時關心以及引導,讓孩子及時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並避免問題再次發生。
三、懲罰場合要分明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很多家長脾氣上來之後不管身處何地,直接在大庭廣眾之下便對孩子進行打罵和懲罰,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傷害。
年齡越大的孩子越在乎面子,不管是在同齡人還是長輩面前,如果這時候家長的教育和懲罰不分場合,會讓孩子產生極度的羞愧甚至做出極端的行為,這類事件常有發生。即使孩子沒有表現出什麼異常,這種懲罰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發展,很容易讓孩子一直沉陷在陰影之中。
四、批評語言要講究
很多家長在極端憤怒的時候往往會口不擇言對孩子破口大罵爆粗口甚至對孩子進行威脅,這種環境成長下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變得暴戾。
一方面,孩子被這種語言包圍,很快也會變得出口成髒,要知道,素質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灌輸,而一個孩子想走下坡路,往往只在一念之間;另一方面,對孩子的威脅會嚴重影響到孩子內心安全感的建立,而且會胡思亂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都會處於惶恐和不安之中。
作為家長而言,孩子在犯錯的時候,我們第一時間要先反思自己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孩子。
要知道,孩子的行為往往可以反映出家長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學會與孩子一起承擔責任,給孩子做好榜樣,太過極端的懲罰往往會帶來與我們期望背道而馳的後果。關於教育孩子,你有哪些好方法?歡迎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討論。(執筆:謝楊)
圖片來源網絡,只供想像,圖文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