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門口的合影
1978年,農曆戊午年,正是馬年。
這一年的10月16日,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101位來自天南海北的年輕人,聚集在當時的杭州文二街128號。
黑灰藍的著裝,行李不過是木箱、包袱,還有網兜兜住的熱水瓶、搪瓷缸子和臉盆——對於今天的年輕人而言,這已是老電影裡的畫面。
他們大的30出頭,最小的只有15歲,高矮不等,身份各異。有在北大荒插隊的知青,有軍人,有工人,還有中學校長、小學代課老師、公社文書、大隊支部書記……不過,他們都懷揣著一紙蓋有「杭州大學革命委員會」印章的錄取通知書。
文二街128號,即當時的杭州大學政治系所在地。這101位年輕人,正是78級政治系的學生。
36年後,又是馬年。對即將湧入大學校門的年輕人而言,當下正是火熱的季節。而循著一本原杭州大學78級政治系的紀念冊,可以看到那個還不算遙遠的火熱年代。
78級的學生之所以被頻頻說起,因為他們面對的是中國一個全新的時代,而後在一個又一個的大變革中,有所選擇,有所堅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年12月18日至12月22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而後,中美建交,女排奪冠,連中國的足球都能以3比0讓科威特敗走……從荒唐中走出,一個更為理性和開放的時代已然到來。
時光流轉,如今的杭州文二街128號關於78級政治系的建築已無遺存。更不用說河蕩裡搖曳的蘆葦,露天電影場的水泥凳,男生宿舍的「貴族包廂」……
不過,時代給予的機遇與挑戰,策動著那群15到36歲的年輕人,也為如今已是社會中堅的他們鑄造起更為完善的做人、治學準則。
「理想主義」是78級政治系同學頻頻提及的關鍵詞,這也是此後的80年代為今天所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如78級政治系最小的學生、如今的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所說,縱觀同學們30年的起起伏伏——「中國的奮鬥邏輯一點都不複雜,就是與人為善、踏踏實實幹活、心懷理想。」
他們的心懷天下,甚至是後來人不能想像的。年輕人在喇叭褲、鄧麗君、蛤蟆鏡和雙卡錄音機中,唯一關注的話題是國家的未來。他們閱讀、辯論,思考著人生的終極意義。所以,那個時代的文科高考生會對文史哲專業情有獨鍾,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對其他選擇的歧視,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上說明,他們並無當下這個喧囂時代中,年輕人身上的那種機巧——雖然,這種機巧也時常是出於選擇的無奈。
36年後,78級政治系的學生已是社會中堅,很多人在學界與政界已有盛名,亦有不少人抓住時代給予的機遇轉投商海。
「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在人才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們畢業了;在機構改革的時候,我們被重用了。」如同78級政治系的祝毅所說,他們這一代,經歷的波折並不多。但毫無疑問,他們以一個群體書寫了一段時代史。
「同學的性格基本沒變,直率的還是直率,『老奸巨猾』的依舊,無釐頭的也一樣。」羅衛東這句話,或許正說明,我們的時代,需要以某種不變,迎接世界的萬變。這也是78級政治系給予的啟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