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的地緣政治意義究竟有多大?

2021-02-13 坐井觀天

繼續中國地緣政治系列。很長的一個系列。前三篇在下面,點擊標題可直接跳轉閱讀:

中國地緣政治的特點究竟是什麼?

中國地緣政治的優點究竟在哪裡?

黃河流域:在中國地緣政治中有多重要?

今天,坐觀君(ID:china_2049)給大家分享淮河流域的故事。

作者:張文木

圖片源於網絡

編輯:坐觀君(ID:china_2049)


  

從水路上說,徐州西南的淮河是北方力量越過長江進入江南的第一道門坎。

顧祖禹說,「南直以江淮為險,而守江者莫如守淮」;「長江之險者,屯兵據要,雖在江南,而挫敵取勝,多在江北」 。他贊同前人見解認為:「自古天下裂為南北,其得失皆在淮南。……南得淮則足以拒北,北得淮則南不可復保矣。」 明朝朱元璋北伐取天下,是以突破江淮、奪下山東為前提,而朱棣南下輕取南京,更是冒險繞過山東,徑直突破淮河防線、強渡淮河的結果。顧祖禹總結說:「浙江之形勢在江、淮,江、淮不立,浙江未可一日保也。」 他贊同前人觀點認為:「建康自古用武之地,然必以大江為控扼,外以淮甸為藩籬。」 故而「自古未有欲守長江而不保淮甸者。」「淮甸者國之唇,江南者國之齒。」

由此而論,欲取長江者必得徐州,取徐州者必得淮甸,淮甸之要在襄陽。襄陽與淮甸互為裡表;淮甸與長江,唇亡齒寒;淮甸失則長江不保矣。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前拒絕常遇春的直取大都(今北京)的方案,主張「先取山東」。他說:

「元建國百年,守備必固,懸軍深入,餽餉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藩籬,拔潼關而守之,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鼓行而西,雲中、九原、關、隴可席捲也。」 

1949年蔣介石「劃江而治」的敗局表面上定格於長江失守,實則始於淮海一役後徐州易手。1948年底國共兩黨開展淮海戰役 (國民黨方面稱「徐蚌會戰」)就是以爭奪徐州為中心的。國民黨作戰的具體方針是,「固守一點,四面增援」 ,集中優勢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尋機與共軍決戰。蔣介石也聲稱:徐州會戰是政權為「存亡最大之關鍵」 。為此,蔣介石几乎投入了其全部嫡系部隊。蔣介石的布置與南宋辛棄疾抗金方案出如一轍。

辛棄疾在奏書中說:

夫守江而喪淮,吳、陳、南唐之事可見也。且我入彼出,我出彼入,況日持久,何事不生?曩者兀朮之將曰韓常,劉豫之相曰馮長寧者,皆嘗以是導之,詎知其它日之計終不出於此乎?故臣以為守淮之道,無懼其必來,當使之兵交而亟去;無幸其必去,當使之他日必不敢犯也。是為策者,在於彼能入吾之地,而不能得吾之戰;彼能攻吾之城,吾能出彼之地。然而百備寡力專則不能也。

可惜的是,辛蔣二人的守淮方案雖好,然宋蔣兩朝大勢去矣,策略的對錯已不重要。平津、淮海兩大戰役後,華北平原易手共產黨,美國學者費正清評價說,淮海戰役的結束「不僅標誌著政府在中國大陸的有效抵抗的結束,而且也標誌著多年來已成為國民黨作戰特徵的軍事失誤、管理失當和叛逃已達頂峰」 。此後的長江,對北面的共產黨軍隊來說,已旦夕可圖。

京杭大運河

當然,中國江南被納入以「中原」繼而「華北」為重心的中國地緣政治視野,並成為中國北方政治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撐地帶,其首功可歸於隋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與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一樣,是改善中國國內地緣政治環境的大事。它的開通大致分為三期:

第一期即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開鑿邗溝,從江都(今揚州市)邗口至山陽(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第二期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大業三年(607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此為第三期。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今天的北京、天津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全長1794公裡。運河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極大地改善中國南北之間的聯繫。中國淮河以南地區沃野千裡,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這些地區人口稠密,農業出產率高,生產潛力大。大運河的修通,使中國北方政治有了來自江南的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援和保障,從而使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區域得以大大北移。

學者袁剛認為:

隋時,已有兩大基本經濟區,這與秦漢時期只有北方黃河流域得到充分開發不同,南方長江流域已是經濟發達區域,是財賦的重要來源。近些年對洛陽含嘉倉城及洛口、回洛城考古發現,所儲主要是南方來的租米。南方經濟區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全國經濟中心經六朝開發逐漸南移後,政治中心由於各種原因還不能隨之南移,隋統一後如何把這兩個分離兩百多年的經濟區聯繫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更具體地說就是如何以南方的經濟來支撐北方的政治,是統一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隋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繫起來,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

毛澤東說:「中國統一,為河與外族進攻二事。」 如果說「外族進攻」凝聚起中華民族的人心的話,那麼,長江和黃河及圍繞它們的治水活動,則強化了中國內地的政治聯繫,加強國家統一。【坐觀君(ID:china_2049)插話:黃仁宇有類似觀點:「易於耕種的纖細黃土、能帶來豐沛雨量的季候風,和時而潤澤大地、時而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採取中央集權式的、農業形態的官僚體系。」】

統一的中國最初是由治水聯繫在一起,最終也是由治水來完成的。大禹是治水的祖宗,他領導的治水活動並不全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同時它更是一項事關國家統一的政治工程。治水中形成的不僅僅是大禹的威望,更是各部落賦予他的獨斷權力。當時在浙江召開的一次治水會議上,防風氏因遲到而被大禹殺了 ,可以說,距今四千餘年且時間長達十多年的大禹治水活動,同時也是打通中國內部統一交通聯繫的活動,因而它不能不是高度政治化的活動。可以說,大禹治水造成了中國內部交通的統一聯繫,奠定了中國統一版圖的雛形,這對未來中國具有極大的政治意義。

第二次造成中國內部統一交通聯繫的是秦始皇的「車同軌」政策。這項政策造成中國北方以關中與關東 東西兩域聯為一體,這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地緣政治前提。由秦到漢,中國從五個方向逐步完成了以關中為中心的貫通全國的交通網絡。



第一是京師長安向西,經隴西逾河而北,此為「絲綢之路」的開端。第二是為防禦匈奴而築的國防線。一條是從關中向正北直達塞外九原,一條是從蒲津渡河,經平陽、晉陽以通雲中。「這兩條幹線都是秦始皇時期修築的,『塹山堙谷』筆直地修到北部邊境,其工程規模之大與人力財力耗費之多,不亞於修築同樣長的一段長城。」 第三是由京師西南向,循褒伴斜棧道,經漢中、廣漢以通成都。第四是由京師東南向,出武關,經南陽以達於江陵。第五由京師而東,出函關,經洛陽,復循濟瀆抵定陶,以達臨淄。 這幾條幹線將中國內地聯為一體,而東方幹線橫貫關中和華北平原,更是將當時兩個最主要的經濟區,聯接起來,為後來北方經濟政治整合奠定了基礎。

中國第三次統一交通聯繫的舉動與大禹一樣,還是從治水入手。這就是隋時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此舉可謂開天闢地,將北方政治的觸角大輻伸向南方,中國江南由此也被納入北方政治的主軌道並很快成為中國政治的有機組成部分。

必須澄清的是,隋煬帝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始的京杭大運河工程的目的,並非僅僅是為了煬帝「喜在東南」 的輕率之舉,與此相反,與經歷過戰亂之苦的秦始皇知道國家統一的重要價值一樣,經過長期分裂戰亂的楊廣也意識到國家統一的戰略意義,而開鑿大運河則是他從其在當晉王時的軍事經驗中提出的具有戰略眼光的重大舉措。

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楊廣即後來的隋煬帝被父親文帝楊堅「立為晉王,拜柱國、并州 總管,時年十三」 ,負責北御當時已是「亞洲霸主」 ,同時也是隋王朝周邊安全的最大威脅的突厥南犯。公元582年,突厥兩次大舉南下犯隋,隋軍潰敗,突厥近逼長安。但當時只有「楊廣統領的并州因早有準備,沒有受到多大的損失。」 公元583年,突厥再次南犯,隋文帝派晉王及其佐僚楊爽分八道分兵抵抗,大獲全勝,此後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隋北方安全環境大為緩和,其對突厥的直接打擊的政策也轉為以分化離間為主的政策。可以說,楊廣在這一時期的戍邊戰功受惠於秦時開闢的「北路幹線」和「河東幹線」,這也讓楊廣從其生死存亡的經驗中對秦「車同軌」政策的深遠意義有了切實的體會。

北方問題緩和使得隋文帝將目光迅速移向與國家尚處分裂狀態的江南陳朝。公元586年楊廣入朝被任命為雍州牧、內史令,兩年後(公元588年),隋於壽春(今安微壽縣)設淮南行臺省,晉王楊廣被任命為行臺尚書令,總領徵伐陳朝的軍事行動,為國家統一行動的最高統帥。次年(公元589年),平陳成功,時年楊廣20歲。這一年楊廣均在江淮前線,這一時期的前線物資調度困難使他認識到順暢的交通線對於「兵馬未到,糧草先行」意義並激發他有了「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 、將秦皇車同軌的事業進一步推向江南的使命感。

公元605年,煬帝繼位,為了克服關中長安離河北、山東「關河懸遠,兵不赴急」 的問題,逐決定遷都洛陽,並隨之開展以洛陽為中心修建京杭大運河的開鑿工作。在利用秦漢以來貫通的東西交通的基礎上,再打通長江南北,改善南北調兵運糧的交通條件。後來的事實證明,此舉是來自實踐經驗又返回實踐因而是「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 的先苦後甜的利國利民工程。

與中國長城的意義一樣,京杭大運河亦是人工改善中國地緣政治條件的傑作。如果說長城是為了抵禦北方鐵騎而在北方無障礙大平原上人工設置出「四塞之固」,那麼,京杭大運河則是為加強中國內地的物流而鋪就的通途。兩者的意義不僅相輔相成,而且相得益彰。前者圍城設塞以御外,後者修渠通水以均內。大運河可謂是自長城以後又一「大型國防工程」 。正如蘇伊士運河的開闢大大改善東西方世界的聯繫並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結構及其運動規律一樣,中國京杭大運河的出現也大大地改善了中國地緣政治結構及其運動規律。

隋朝之後,中國國勢陡然上升,至使隋前各朝,除漢朝外,其繁榮程度均難以與唐、宋、元、明、清中任何一朝相併列。由漢至唐凡824年,而由唐至清凡1 026年,其間中國連續出現唐、宋、元、明、清等繁榮程度遠高於西漢的王朝,除了氣候總體偏暖的因素外,還不能不說是隋京杭大運河開通後中央政府可以更加便利地大規模獲得南方財源支持的結果。

自唐以後,由於大運河開通並為後代持續完善,中國北方政治有了來自富饒的南方提供的滾滾財源,全國出現了「以東南之糧,養西北之兵」 的物流格局,全國物資人力通過大運河得以及時南北調動,這大大降低了因江河阻隔而導致中國區域分裂的機率。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再開闢的從洛陽北通涿郡(今北京)的永濟渠,此舉更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東北—山海關一線的控制,這對於明之後應對來自東北方向的安全壓力,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保障作用。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京杭大運河及由此開闢的順暢的南北物流水道,由元至清各朝立都於北京是不可想像的,而比較以前的長安和洛陽而言,建都於北京對於保障中國北方,尤其是東北方向的國家的統一與安全,無疑具有重大的地緣戰略意義。《隋煬帝傳》的作者袁剛對京杭大運河的戰略意義給予極高的評價:

由於中國的自然河流都是自西而東,沒有一條南北向的自然河流,大運河的開鑿解決了古代南北大宗貨運的大難題。在隋煬帝初即位的短短短6年時間,一條南起餘杭,北至涿郡,貫通5大水系,全長4000多華裡的世界最長的人工運河終於開鑿完成。大運河是隋煬帝為了統一帝國的需要而鑿通的,修成後遂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對隋、唐、宋、元、明、清歷代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隋煬帝開鑿的南北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加上隋文帝修鑿的西通長安大興城的廣通渠,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運河網,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等自然河流一起,構成了溝通全國水上交通的完整體系,在隋朝之時已是「商旅往還,船乘不絕」,其運輸效益是巨大的。雖然隋煬帝以前許多王朝都開鑿了運河,隋南北大運許多河段都是循已有故舊水道加以修整,但是,完成縱貫南北的大運河,把全國水網合成完整的水系,隋煬帝是第一人。在隋煬帝之前誰也沒有做,也不敢做,甚至連想都不敢想。

對於一些史家對煬帝開鑿大運河舉措的卡通式的曲解,袁剛作了既負責任也相當有說服力的解釋,儘管有些長,但值得在此備案。他寫道:

我們認為隋煬帝興建的東都、塹道、長城、運河、龍舟等每一項大工程在當時都有其一定理由,都不是單純為了享樂、遊玩,可以說沒有一件不是利在治國,而且實際上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隋煬帝可謂對中華民族,對子孫後代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從主觀上看,隋煬帝的用心可以說都是好的,而且幹好事的心很大,很迫切,不是有如北齊後主高緯、北周天元宇文贇那樣不負責任地瞎胡鬧。營東都、鑿運河、巡江都等大役都不是一時心血來湖,隨心所欲之舉,而是經過通盤考慮精心策劃的「大業」,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在營造東都、開鑿運河、巡遊江都之前數月,隋煬帝發布了詔書,事先詔告天下。

我們可以推測,從仁壽四年(604)十一月癸丑(二十一)詔發,至大業元年(605)三月丁未(初五)正式啟動營東都工程,辛亥(二十一)啟動運河工程,其間煬帝君臣對諸大工役是進行了詳細論證的。隋煬帝志向非凡,試圖追秦皇、漢武,成不世之功,這沒有什麼不好,像隋煬帝這樣雄心勃勃想幹大事業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實在不多。況且所幹的每一件大業都是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適應了當時統一後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別人想幹不敢幹,甚至連想也不敢想,隋煬帝狠狠心,一下子全都付諸實施,確實表現了隋煬帝是一位有為的君主,是具有遠見卓識有魄力的地主階級傑出政治家。這是他與高緯、宇文贇、陳叔寶等亡國昏君的根本區別。如果說要為隋煬帝翻案,我贊成先摘掉昏君的帽子,他不但不昏庸,而且有才有能,敢作敢為,是當時第一流的政治家。

誠哉斯言!京杭大運河工程,其對中國歷史的意義是極其深遠和巨大的,它使原來只有東西水路聯繫的中國,有了南北聯繫的水路交通保證。與陸路相比,水路是最難設障因而也是最難改變的交通航線。從此,中國統一及及大一統觀念有了更有力的現實基礎。唐人皮日休作《汴河懷古》,認為煬帝此舉堪與大禹治水相媲美,詩曰: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 ,一千餘裡地無山。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坐觀君:編輯此類文章很是費精力。今天到此打住。上文中關於隋煬帝的評價肯定會引起爭論。之前我推送關於他的文章時就是如此。雖然,這不是本文要表達的重點。供大家參考吧。歷史嘛,過去了,就永遠成謎,有爭論是正常的。接下來,這個系列就將轉向長江流域了,而且會詳細展開。

想打賞?

長按識別二維碼->輸入金額->按「轉帳」

坐觀君馬上能收到你的心意。

想關注坐觀君?點「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京開幕
    「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縱貫祖國南北的中國大運河,已在廣袤的土地上流淌了2500多年,從南到北奔流3000多公裡,孕育著燦爛、多彩的運河文化。9月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在京開幕。
  • 歷史性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
    因為京杭大運河加強了我國古代的南北經濟交流和交通,對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水平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交通發展的非常不便捷,一些貨物想要從南方運送到北方非常困難,地形難走,車馬勞頓。所以,在京杭大運河開鑿後便有了水上交通,此後水上交通佔據了主要交通的一大半,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的交通發展。
  • 京杭藝術家泛舟大運河:以雅之名 集河之蘊
    王剛 攝戲曲表演、書法繪畫、詩朗誦、藝術交流……8日,大運河京杭雅集活動在浙江杭州大運河畔舉行,京杭兩地藝術家泛舟大運河杭州段,以雅之名頌古今,集河之蘊流新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運河文化交相輝映。運河畔,曲韻流觴。「南碼頭,北碼頭,戲班日日隨水流。中國戲曲自古就有『水路傳播』的說法。」
  • 三千裡京杭大運河何日實現申遺夢
    編者按: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惟一南北走向的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它與長城一起被視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大工程奇蹟。然而,這條大運河一直徘徊在世界文化遺產的門外。    前不久,全國政協召集了20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及文物、水利、古建築、歷史學等學科的專家學者,對大運河進行了全面考察。5月22日至24日,專家學者們與運河沿線18個城市的官員聚首杭州,達成《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杭州宣言》。此舉標誌著京杭大運河的申遺行動邁出實質性一步。
  • 京杭大運河影響老北京格局
    京杭大運河積水潭港舊址立碑/張帥攝  文|張帥  今天北京中軸線上的萬寧橋,在橋東西兩側的石泊岸上,元、明兩代共六尊石雕鎮水獸依然栩栩如生根據歷史學家考察,萬寧橋橋西曾設澄清閘,可以使沿京杭大運河北上的漕船直抵積水潭碼頭(什剎西海),對保障京城供給至關重要。  什剎海是京杭大運河漕運的北段起點,作為京城唯一的開放性水域,百年前曾以「穀雨開航,寒露收船」的傳統,成為標誌性的文化符號。而這也一度影響了老北京格局。
  • 京杭大運河,黃金水道的「前世今生」
    去年由國家旅遊局牽頭,京、津、冀、魯、蘇、浙六省市相關旅遊部門共同參與編制了《京杭大運河旅遊線路總體規劃》,並由山東省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競得京杭大運河旅遊線路總體規劃資格,規劃的整體思路是將京杭大運河打造成除萬裡長城、絲綢之路之外,中國的第三條線狀旅遊帶,成為吸引國內外遊客的一張「大名片」,此刻,京杭大運河再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 京杭大運河背景介紹——運河開鑿
    除靈渠外,我國在內河航運佔有重要地位的,還有一條著名的運河,就是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縱貫南北,是我國重要的一條南北水上幹線。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在歷,不僅便利了南量物資的運輸交換,也有助於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方案敲定 2023年底建成
    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方案敲定 2023年底建成 2019-12-19 09:03 來源:錢江晚報 / 記者:餘雯雯 / 編輯:姚曹潔
  • 千年運河 百年水文丨京杭大運河百年水文聯盟活動在杭舉行
    近日,杭州市林業水利局會同浙江省水文管理中心以「千年運河、百年水文」為主題,倡議並發起「京杭大運河百年水文聯盟」活動,聯合京杭大運河沿線14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水文站共結聯盟,使百年水文站成為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窗口,講好水文故事、展望水文現代化,弘揚時代水利精神,煥發新的時代風採,共同打造一條流動的河
  • 京杭大運河背景介紹——地理概述
    京杭大運河背景介紹——地理概述 房地產門戶房天下
  • 大運河可不等於京杭大運河 通州運河號子為啥成北京文化符號?
    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成了全世界認可的中國寶藏。然而,時至今日,關於大運河的重要文化遺產點還存在很多模糊的認知。比如,這條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嗎?北京域內的大運河文化帶有哪些遺產點有待保護和挖掘?與北京大運河文化帶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有哪些?
  • 南北流向的京杭大運河,東西走向312國道被常州市改造在一起越城
    常金大橋,武進大橋,龍城大橋,青洋大橋都是同時跨越京杭大運河和312國道的,這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和東西向的國道怎麼在常州能夠靠在一起一會南北向,一會東西向結伴而行的?帶著這個疑問在鄒區加油站休息時,問問常州老年騎遊隊的騎友們,今天一起騎行的騎友有82位,最大的86歲了,都是老常州了,騎友們七嘴八舌詳詳細細告訴我:原來京杭大運河與312國道在常州交會,並沒有靠近過,十多年前,常州市政府自籌資金,將穿越主城區的京杭大運河和312國道從鄒區鎮改道擴建成了繞城段,新擴建了10多座大橋橫跨京杭大運河和312國道繞城段。
  • 城北居民注意: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小河公園都有新進展了
    作者: 杭州房天下近日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小河公園、運河灣國際旅遊休閒綜合體都有了新進展小編帶大家來看看......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項目一期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日前,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暫名)項目一期順利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杭規建準字〔2020〕第2235號),標誌著項目審批手續辦理取得重大突破,項目一期進入工程建設準備階段。
  • 中國古老京杭大運河成為電煤南運關鍵通道(圖)
    新華網南京2月3日電(記者石永紅)在目前中國南方近50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中,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成為從中國北部向南方運送用於發電的煤炭的關鍵通道,在抗雪救災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水運受雨雪冰凍天氣影響較小,曾經在歷史上發揮過巨大作用的京杭大運河再次成為人們青睞的運輸工具。  「目前江蘇所需電煤中超過90%通過大運河輸送。」江蘇省交通廳廳長潘永和告訴記者,為全力保障電煤供應,京杭運河江蘇段目前超飽和運輸,運輸量已超過通航設計能力的3倍,每日運輸量達江蘇全省需求量的91.3%。
  • 論京杭大運河區域生態基礎設施戰略和實施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東部溝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長期參與和影響河域的生態演化進程的情況下,已經成為中國東部區域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其流域所面臨的快速城市化影響下的景觀生態問題在東部地區也有著廣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運河為骨架建立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對中國東部區域國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 他設立科舉制,開鑿京杭大運河,為何後人卻只當他是一個昏君?
    他設立科舉制,開鑿京杭大運河,為何後人卻只當他是一個昏君?而且他其實很聰明,還很能隱忍,當初隋文帝還在位的時候,他就被一個很會看相的大臣說有聰慧之相,貴不可言。而後隋文帝去他府邸的時候,他把所有的樂器的都弄壞,並弄的好像很久都沒用過的一樣,隋文帝看到之後覺得他為人正直,不沉迷俗物,對他頗為欣賞。隋煬帝即位以後,建立東都,遷都於洛陽。
  •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公布杭州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概念效果圖
    ——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由赫爾佐格&德梅隆建築事務所設計的京杭大運河博物館近日公布最新的概念效果圖。該方案旨在建立博物館空間與鄰近水系間的互動關係,以此去講述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從而完美地詮釋杭州蘊含的豐富中國文化和自然景觀。
  • 京杭大運河,中國太陽城,九達天衢,神京門戶,天下第一雞
    山東德州,京杭大運河由北往南進入山東的第一座城市,歷史上自從大運河開通後,德州就是運河沿岸的重要碼頭,南北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重鎮,尤其是自元朝以後,德州是從南方九省往北京運輸貨物非常重要的漕運碼頭,必經之地,自古德州便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美稱。
  • 蘇州新區段27.9公裡,這裡將是京杭大運河「最精彩的一段」!
    昨天,蘇州高新區黨工委書記、虎丘區委書記方文浜主持召開京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題會。會上,區文體旅局、城鄉局、住建局、城管局、資規分局、滸墅關經開區、獅山橫塘街道、楓橋街道相關負責人詳細匯報了京杭大運河文化帶高新區段工作進展情況。方文浜指出京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 京杭大運河到底是如何橫穿長江和黃河的?古人智慧令人佩服
    據《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馬可波羅沿京杭大運河南行時,曾輾轉於蘇杭,最終抵達了刺桐港(福建泉州)。徐州、邳州、清口、淮安商工農業都極發達,而長江上每年有20萬艘船航行,每船載重約50萬-150萬斤。真州是鹽、木料、麻等商品的集散地。瓜州則以工商業為主,盛產絲織品和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