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圈」的狂歡年—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天文學家捕獲的首張黑洞照片   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供圖

編者按

2019年,我們見證了不平凡的一年,部分中國學者在某些領域已做出了引領性的工作;有的科技話題已深入人心,被公眾廣泛討論……科學與技術的各個領域可謂異彩紛呈。為了讓讀者對此有清晰的了解,本報特別邀請各領域專家梳理並點評2019年科技發展的亮點,並展望令人期待的2020年。

■本報記者 倪思潔

黑洞照片、黑洞之王、黑洞系統高能量準周期振蕩……2019年,物理領域迎來了一場黑洞研究的狂歡,這是偶然,也是必然,它讓人們有了圍觀宇宙奧秘的機會,也讓曾經的諸多猜想有了被驗證的可能。未來,它仍是物理領域的黃金熱點。

2019年4月,物理領域以一張照片轟動世界。

在這張酷似「甜甜圈」的照片上,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的樣貌。5500萬光年外,遙遠的M87星系中央,質量約為太陽65億倍的這個黑洞,引發世界狂歡。

黑洞照片的熱度尚未褪去,11月,中國天文學家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與此同時,「慧眼」衛星科研團隊發現黑洞系統中迄今最高能量的準周期振蕩現象,開啟了研究黑洞系統的新窗口……

從年頭到年尾,看似「甜甜圈」的黑洞不僅不「黑」,反倒成了2019年物理領域最熱門的「亮」點。

看,這就是黑洞!

2017年4月,從赤道到兩極,6個不同地點,8座射電望遠鏡聯合觀測,再加上為期2年的數據分析,一張模糊卻珍貴的黑洞照片終於在2019年4月10日21點整被公之於世。

照片上,明亮的環狀結構是吸積盤中黑洞周圍的氣體和塵埃,由於這些氣體和塵埃有數十億攝氏度,因此發出了明亮的無線電波;中間的黑色部分,便是黑洞的影子了。有人說黑洞像個「甜甜圈」,也有人調侃黑洞就是燒著的蜂窩煤洞。

不過,在科學家心中,這張照片驗證了愛因斯坦引力理論對黑洞的預測,即由於光線無法掙脫黑洞的引力,在黑洞周圍,存在一個由光線構成、環繞中心黑色區域旋轉的亮環。

11月,人類首張黑洞照片的幕後團隊——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項目組,獲得2020年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獎。EHT項目負責人謝普·多爾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未來這個項目組有兩項工作,「一是能拍張更好的黑洞照片,二是未來10年裡能拍到黑洞視頻」。

恆星級黑洞之王

黑洞照片公布後半年,北京時間11月28日凌晨,《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另一項重大發現——發現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

一般來說,恆星級黑洞是由大質量恆星死亡後形成的,過去幾十年,人類只發現了大概20個恆星級黑洞,質量均在3至20倍太陽質量之間。

2016年初,在浩瀚星海中,科學家盯上了一個表現異常的雙星系統,在這個雙星系統中,「走路拉風」的B型星表現出規律的周期性運動和不同尋常的光譜特徵。這其中會不會包含一顆深藏不露的黑洞?科學家懷疑。此後,通過LAMOST的觀測數據,研討人員計算出該雙星系統中果然存在一個約7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恆星級黑洞,70倍太陽質量,這一數值遠遠超出理論預言的質量上限。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臺長大衛·雷茨評論稱,這將迫使天文學家改寫恆星級黑洞的形成模型。

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研究員劉繼峰表示,科研團隊將開展「黑洞獵手」計劃,預計在5年內發現並測量近百個黑洞,並最終描畫出一幅黑洞群像。

「慧眼」開啟新窗口

10月26日,「慧眼」衛星發布科研成果。科學家利用「慧眼」衛星對X射線雙星系列的觀測,發現了黑洞和中子星附近的物質發出的高能X射線存在準周期變化。

準周期振蕩是黑洞X射線雙星系統的主要光變特徵,這一觀測結果強烈支持了準周期振蕩信號的非熱輻射起源,說明黑洞臨近區域以非熱高能物理過程為主。

「『慧眼』衛星發現了黑洞系統中迄今最高能量的準周期振蕩現象,開啟了研究黑洞系統的新窗口。」「慧眼」衛星系統有效載荷總設計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盧方軍在新聞發布會上說。

「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告訴《中國科學報》,目前,「慧眼」衛星研究團隊將利用其在高能X射線領域的觀測優勢,繼續這個方向的研究,目前,已經產出了比此前更好的成果,並將於2020年年初對外發布。

此外,張雙南表示,「慧眼」衛星的後繼者——「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空間天文臺」(簡稱eXTP)正處於方案設計階段,目前已落實的經費可以支撐項目走完方案設計階段和隨後初樣研製的第一階段,預計將於2027年發射。

是偶然也是必然

1915年,36歲的愛因斯坦向普魯士科學院提交了完整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幾個月後,物理學家卡爾什瓦希得到了愛因斯坦方程解,成為現代意義上對於黑洞的第一次描述。

過去的100年裡,「黑洞」寄託著人類對宇宙的無限遐想。以《星際穿越》為代表的眾多科幻作品直觀地展示著這種質量巨大、引力極強、連光都無法逃逸的天體。

1963年,紐西蘭數學家科爾得到另外一個精確解,這一次黑洞是轉動的。1964年,美國科學家發射探空火箭,第一次發現了黑洞的蹤跡。

「理論和觀測的雙重突破,一下子吸引了大批天文學家、物理學家投入這個領域,所以在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關於黑洞的研究進入了黃金時期。」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說。

「今年有這麼多有關黑洞的成果出現,可能是一種偶然,但黑洞研究一直是物理領域的熱點。」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蔡榮根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苟利軍看來,今年的這些黑洞研究成果,都是觀測技術和計算能力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結果。

張雙南介紹,國際上,黑洞研究動用了幾乎所有天文觀測手段,呈現多波段、多信使的特徵,多種波段觀測手段包括射電觀測、光學觀測、X射線觀測、伽馬射線觀測等,多種信使觀測手段包括觀測電磁波、引力波、中微子等。

黃金時代仍將繼續

「一黑兩暗三起源」是當前宇宙物理學的熱點研究課題,其中「一黑」指的就是黑洞。

受訪專家預計,在可預期的未來,黑洞仍將是天體物理和理論物理領域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張雙南介紹,目前國內部署了一批有關黑洞研究的技術設備,如「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衛星、中法合作的太空望遠鏡項目「天基多波段空間變源監視器」(SVOM)衛星、「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以及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平方公裡陣列望遠鏡」(SKA)等。國際上也部署了一批有競爭力的研究項目,如歐空局的「雅典娜」X射線天文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等。

「未來,我們將看到關於黑洞更豐富的細節,更深入地了解黑洞的基本特徵,黑洞內部的物質相互作用,黑洞周圍的氣體運動,以及噴流的產生和集束機制,並完善我們對於星系演化的認知與理解。」苟利軍說。

對於理論物理學家來說,黑洞就像他們的理論實驗室一樣。「黑洞是引力非常強的天體,可以用來檢驗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黑洞外面是否滿足廣義相對論的預言;甚至檢驗量子引力效應。」蔡榮根說。

斯蒂文·霍金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黑洞不是黑的,而是會向外發出熱輻射。這一輻射現象被稱為霍金輻射,是一種量子引力效應。此後,黑洞物理便成為理論物理學家關注的重要領域之一。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目前人類描述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兩套理論,而黑洞物理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交匯處,也是通向量子引力理論的窗口。」蔡榮根說,「建立一個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論,理解引力的本質是很多理論物理學家畢生的追求。」

「目前,黑洞物理研究剛剛被打開,數據精度還不夠高。」蔡榮根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黑洞被觀測到,觀測數據精度也會越來越高,可以研究的相關科學問題也會越來越多。

《中國科學報》 (2019-12-2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甜甜圈」的狂歡年
    為了讓讀者對此有清晰的了解,本報特別邀請各領域專家梳理並點評2019年科技發展的亮點,並展望令人期待的2020年。  黑洞照片、黑洞之王、黑洞系統高能量準周期振蕩……2019年,物理領域迎來了一場黑洞研究的狂歡,這是偶然,也是必然,它讓人們有了圍觀宇宙奧秘的機會,也讓曾經的諸多猜想有了被驗證的可能。未來,它仍是物理領域的黃金熱點。
  • 2019年雁棲湖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 千鶴齊舞閃電河溼地公園—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天河區《甜甜圈地圖》新鮮出爐,趁手碼住!
    ■最早的甜甜圈沒有洞■古羅馬"大齋節"前狂歡筵席上的油炸麵團,是甜甜圈最初的混沌模樣,高油高糖可以提供足夠的能量>這家藏在正佳廣場M層的甜甜圈專門店,長期霸佔著廣州甜甜圈排行榜TOP1,20+種花樣甜甜圈讓人流連忘返。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汕頭大學發布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新聞—科學網
    朝氣蓬勃的汕大學子  張燕/供圖   7月20日,汕頭大學在廣州舉行2020年招生新聞發布會
  • —新聞—科學網
    至於「洩漏」,我們所最早是在2019年12月30日收到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送來的不明原因肺炎樣品,立即組織力量、連續72小時攻關,於2020年1月2日確定2019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1月5日分離得到病毒毒株,為確定病原、開展病毒檢測、藥物篩選研發提供了重要基礎。在此之前,我們所根本沒有這個病毒。 後來,又陸續出現了一些質疑。我們針對性地進行了一些回應和聲明。
  • 《壯麗70年,新中國醫學力量》發布—新聞—科學網
    與會專家共同為新書揭幕(中國醫學論壇報社供圖) 12月23日,由中國醫學論壇報社與人民衛生出版社共同主辦的《壯麗70年,新中國醫學力量》新書發布座談會在北京舉辦。中國故事篇主要講述了我國科學家成功分離出沙眼衣原體、實施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以及改寫絨癌治療歷史等7項重大研究成果背後的故事;學科發展篇選取了心血管、臨床腫瘤、內分泌、傳染病、消化等10個學科,邀請每個學科帶頭人作為講述者,回顧學科初創之路、裡程碑式成就以及為學科成立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前輩們,並展望未來10年學科發展;醫學熱詞篇通過對「援非醫療隊」「消滅天花」「愛國衛生運動」等熱詞的復原,讓讀者重溫一個個令人難忘的記憶
  • 《半導體學報》被EI資料庫收錄—新聞—科學網
    《半導體學報》見證並伴隨了中國半導體事業四十年。1980年,《半導體學報》以中文創刊,2009年改為全英文刊。第一任主編為我國半導體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守武先生,現任主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李樹深。 2020年元旦,《半導體學報》上線運營了預印本平臺JOSarXiv。該平臺由李樹深倡導建立,是國內外第一個專屬半導體科技領域的論文預發布平臺。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歐洲科學院」也被稱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是1985年在巴黎舉行的一次歐洲科技和文化部長會議上提出的,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家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的國際科學組織,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歐洲科學院根據不同的研究領域共設4個類別學部和23個學科組,包括來自物理科學和技術、生物科學和醫學、數學、文學和人文、社會和認知科學、經濟和法律的主要專家。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舉行 —新聞—科學網
    全球雙語直播 萬人同步連線
  • 【法庭故事】愛情「甜甜圈」
    【法庭故事】愛情「甜甜圈」 2020-08-25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771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探尋新媒體時代傳統科普期刊走向—新聞—科學網
    王德介紹說,美國醫學會、英國醫學會每個星期都有有關醫學最新進展的討論會,所有的大眾媒體包括電視臺,在發布醫學新聞的時候,必須在醫學會發布之後再發布,這個機制讓醫學科技傳播更加專業,更加立體化,從而避免一些低劣健康文章在網上廣泛流傳誤導受眾。 「《環球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幫助,我們有400位華人科學家、100位院士審稿。」
  • 2012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公布—新聞—科學網
    他們中包括科學家、攝影師、作家、記者等,每人將在未來5年獲得50萬美元的資助,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麥克阿瑟獎俗稱「天才」獎,創設於1981年,旨在表彰社會各領域最富創造力的傑出人才。獲獎者需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具有非凡的創造力;二是承諾基於已有系列成就,將來取得重大進展;三是具有促進日後創造性工作的潛力。獲獎者將得到可完全自由支配使用的50萬美元獎金。
  • 撤稿網站發布撤稿數量排名 日本學者居榜首—新聞—科學網
    1,日本前東邦大學麻醉學者Yoshitaka Fujii,撤稿183篇(科學網博客相關報導) 2,德國前Ludwighafen醫院的首席麻醉學家Joachim Boldt,撤稿89篇(科學網相關報導) 3,中國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工程師Peter Chen,撤稿60篇(科學網相關報導
  • 疲倦神經元拉長時間感知—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523/JNEUROSCI.0078-20.202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甜甜圈控必看!盤點世界上各種美味的甜甜圈!
    熱愛甜食的人,都無法拒絕甜甜圈。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吃一個甜甜圈,如果不行的話,那就吃一盒吧。 不過一直到1950年,隨著美國麻薩諸塞州的Dunkin』 Donuts大獲成功,「donut」這個簡化說法才被廣泛接受。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