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將說明群體影響阻礙正確的決策的條件及原因,說明群體促進正確決策的條件,怎樣引導群體做出最好的決策。
社會心理學家賈尼斯在分析了幾次重大決策失敗導致的歷史事件,即珍珠港事件、豬灣事件以及越南戰爭後,認為釀成這些大錯的原因是由於在群體決策中人們為了維護群體和睦而壓制異議,他把這種現象稱為群體思維。在群體工作中,同志式的友情可以提高生產率,而且團隊精神有助於鼓舞士氣,但是在決策時,緊密團結的群體可能反而不利,產生群體思維溫床包括:友善的、凝聚力強的群體,對意義的相對排斥,從自己的喜好出發做決策的支配型領導。
群體思維的症狀表現:
無懈可擊的錯覺:研究發現群體表現出的過度自信,以致蒙蔽了雙眼看不到威脅警惕。
群體道義毋庸置疑:群體成員接受了其所在群體的道義,卻忽略了倫理和道德上的其他問題。
這兩條群體思維的症狀表現往往導致群體成員高估群體的力量和權力。
群體成員還會在想法上變得越來越接近,這體現在:
合理化:群體以集體投票的方式將決策合理化來減少挑戰。
對對手的刻板印象:陷於群體思維的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的對手不是太難與協商就是太弱小愚蠢,以至於難以抵抗他們的計劃,
最後群體會受限於追求一致性的壓力:
從眾壓力:群體成員會抵制那些對群體的設想和計劃提出疑問的人,而且有時這種抵制並不是通過討論而是針對個人的嘲諷來實現。
自我審查:由於異議往往會使人不舒服,而且整個群體似乎表現出一致性,所以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疑慮壓制下來。
一致同意的錯覺:不要去破壞一致性的自我潛意識壓力會導致一致同意的錯覺。而且表面上的一致性更堅定了群體的決策。
心理防禦:有些成員會保護群體,使那些質疑群體決策效率和道義的信息不會對群體構成幹擾。
群體思維的各種症狀表現會阻止群體成員探尋和討論相反信息以及其他的可能性。當領導主張某種意見而整個群體有排斥異議時,群體思維可能會產生錯誤的決策。
Ref:《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