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群體對決策的影響

2020-09-05 不愛說話的PhD

本篇將說明群體影響阻礙正確的決策的條件及原因,說明群體促進正確決策的條件,怎樣引導群體做出最好的決策。

社會心理學家賈尼斯在分析了幾次重大決策失敗導致的歷史事件,即珍珠港事件、豬灣事件以及越南戰爭後,認為釀成這些大錯的原因是由於在群體決策中人們為了維護群體和睦而壓制異議,他把這種現象稱為群體思維。在群體工作中,同志式的友情可以提高生產率,而且團隊精神有助於鼓舞士氣,但是在決策時,緊密團結的群體可能反而不利,產生群體思維溫床包括:友善的、凝聚力強的群體,對意義的相對排斥,從自己的喜好出發做決策的支配型領導。

群體思維的症狀表現:

無懈可擊的錯覺:研究發現群體表現出的過度自信,以致蒙蔽了雙眼看不到威脅警惕。

群體道義毋庸置疑:群體成員接受了其所在群體的道義,卻忽略了倫理和道德上的其他問題。

這兩條群體思維的症狀表現往往導致群體成員高估群體的力量和權力。

群體成員還會在想法上變得越來越接近,這體現在:

合理化:群體以集體投票的方式將決策合理化來減少挑戰。

對對手的刻板印象:陷於群體思維的人們往往會認為自己的對手不是太難與協商就是太弱小愚蠢,以至於難以抵抗他們的計劃,

最後群體會受限於追求一致性的壓力:

從眾壓力:群體成員會抵制那些對群體的設想和計劃提出疑問的人,而且有時這種抵制並不是通過討論而是針對個人的嘲諷來實現。

自我審查:由於異議往往會使人不舒服,而且整個群體似乎表現出一致性,所以人們往往會將自己的疑慮壓制下來。

一致同意的錯覺:不要去破壞一致性的自我潛意識壓力會導致一致同意的錯覺。而且表面上的一致性更堅定了群體的決策。

心理防禦:有些成員會保護群體,使那些質疑群體決策效率和道義的信息不會對群體構成幹擾。

群體思維的各種症狀表現會阻止群體成員探尋和討論相反信息以及其他的可能性。當領導主張某種意見而整個群體有排斥異議時,群體思維可能會產生錯誤的決策。


Ref:《社會心理學》戴維·邁爾斯

相關焦點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個體對群體的影響
    少數派影響的三大決定因素是:一致性、自信和背叛。一致性:比起搖擺不定的少數派,那些堅持自己立場的少數派更具有影響力,實驗表明,經驗也證實,不從眾,特別是一直不從眾,結果往往很痛苦,成為一個群體中的少數派也會讓人很不舒服,這可以解釋少數派緩慢效應,即相對於多數派,少數派往往更慢地表達他們的觀點。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性別偏見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性別偏見本篇談談性別刻板印象,即人們有關女性和男性事實上如何行為舉止的信念。性別刻板印象:從有關刻板印象的研究中,有兩個結論是毫無疑義的:存在很強的性別刻板印象,並且正如常常發生的那樣,刻板化群體也接受這種刻板印象。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群體極化——群體對我們觀點的強化
    對小群體的研究表明,群體討論通常可以強化其成員最初的意向。有關群體決策與個體決策結果預測的研究表明,群體決策往往會更加冒險,這一現象稱為風險轉移,他推動了一股研究群體冒險性的浪潮。這些研究發現,風險轉移不僅發生在需要達成共識的群體中,在某一次短暫的討論之後,個體也會改變他們以前的決定。在討論中,不同的看法匯集靠攏,趨於一致。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日常生活中的群體極化
    對小群體的研究表明,群體討論通常可以強化其成員最初的意向。有關群體決策與個體決策結果預測的研究表明,群體決策往往會更加冒險,這一現象稱為風險轉移,他推動了一股研究群體冒險性的浪潮。這些研究發現,風險轉移不僅發生在需要達成共識的群體中,在某一次短暫的討論之後,個體也會改變他們以前的決定。在討論中,不同的看法匯集靠攏,趨於一致。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群體對攻擊行為的影響
    群體通過責任擴散使攻擊行為增大,在戰爭中,進攻決策是由遠離前線的戰略家做出的,他們下命令,但是由其他人執行,這種距離是否會讓下命令發動攻擊變得更為容易呢?責任擴散隨距離的增大和人數的增多而變強,通過社會「傳染」,群體能夠放大攻擊傾向,正如他們極化其他傾向一樣。具有共同的反社會傾向、缺乏緊密的家庭聯繫、對學業成績不感興趣的年輕人,會在幫派中找到社會同一性。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領導是否屬於少數派影響
    有些領導是正式任命或選舉產生的,而有些是在群體交流中非正式地產生的,怎樣能產生好的領導往往取決於情境——領導工程隊的最佳人選可能並不是銷售隊伍的好領導 。領導的風格往往又分為任務型領導和社會型領導,前者通過組織工作、設置規範、聚焦於目標的實現,而後者則通過建立團隊、調解矛盾和表達支持來達到目的。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群體極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學校中的群體極化:在教育研究者中普遍存在一種「兩級分化」現象:隨著時間推移,大學生群體之間最初的差異會擴大,如果甲校大學生最初就比乙校大學生善於思考,那麼這種差異多半會隨時間加劇。研究者認為這個結果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群體成員會強化他們彼此共同的態度傾向。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怎樣預防群體思維及其可能的解決之道
    不良的群體動力能幫助解釋很多錯誤的決策,不過在開明的領導方式下,有凝聚力的團隊精神的確有助於決策。社會學家賈尼斯教授通過分析兩個看起來比較冒險的成功事例得出如下有助於預防群體思維的意見:• 公正——不偏向任何立場,在群體討論開始時不要讓成員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樣會妨礙信息共享,導致決策的質量降低。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對群體極化現象的解釋
    為什麼群體會形成比個體成員的平均觀點更為誇大的觀點呢?有兩種理論已經被研究所證實,其中之一著重於討論中所提出的觀點,另一種著重於群體成員如何看待他們自己和其他成員。第一中觀點恰好是從眾主題所提到的信息影響(由於接受了事實的證據而產生的影響)的例證,而第二種觀點是規範影響(基於人們希望被他人接受或敬仰的願望而產生的影響)的例證。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社會懈怠——群體中的個人減少努力
    人多未力量大:與人多力量大的普遍觀念恰恰相反,實際上,在群體任務中,小組成員的努力程度反而較小。有趣的是,既單獨做事以及和他人一起做事的人並不認為自己懈怠,他們認為兩種條件下自己付出的努力程度一樣。這和學生們合作完成共同項目時的情形相似。研究者認為,所有人都同意發生了懈怠,但是沒有一個人承認是自己製造了懈怠。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為何他人在場時會影響我們的行為
    首先需要明確群體概念,什麼是群體,社會心理學家對群體的定義為兩個或更多互動並相互影響的人,此外群體成員將同一群體中的人看成自己人,而不是陌生人。僅僅是有其他人在場有時也會對個體產生影響,就好像一場體育比賽,人們會把那些和自己支持同一個參賽隊的人看做我們,相形之下,把那些支持其他對的人看做對手。
  •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一)
    💪 本文閱讀時間大約14分鐘 💪本系列是戴維·邁爾斯所著《社會心理學》(中文第十一版)的讀書筆記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
    這些失控行為有一個共同點: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體引發的,群體能產生一種興奮感,那是一種被比自己更強大的力量吸引住的感覺,很難想像,單獨一個搖滾迷會在私人搖滾音樂會上發狂地叫喊,或者單獨一個警察會暴打一個 手無寸鐵的乘客。在某種群體情境中,人們更可能拋棄道德約束,一直忘卻了個人的身份而順從群體規範,即變得去個體化。那什麼環境能夠引發這種心理狀態呢?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本質
    偏見的本質是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偏見是一種態度,態度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的某種獨特結合,這一結合的產物是態度的ABC理論,一個有偏見的人可能不喜歡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歧視他人,並認為他人無知而危險。負面評價是偏見的標誌,它通常院子被稱為刻板印象的負性信念。偏見是一種負面態度,而歧視是一種負面行為,歧視行為的根源往往在於偏見。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偏見的認知根源——將人歸為不同群體
    比如一個群體內部的人具有一些相似性,如門薩俱樂部的成員大都很聰明,那麼我們了解一個人的群體成員身份,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很多有用的信息,刻板印象有時能提供獲得信息與付出努力二者間的一個較好收益率,刻板印象代表著認知效率,這是快速做出判斷和預測他人如何思考和行事的簡便方法。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眾多他人在場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及其原因
    他人的影響效應會隨人數的增加而遞增,有時候龐大的觀眾群體所激起的喚醒狀態和有意注意,甚至會干擾熟練掌握的、自動化的行為,例如講話。在極大的壓力情境下,我們很容易結巴。身處一大群人之中對個體的積極或消極反應都會有增強作用。當人們在一起做的很近時,友善的人會更受歡迎,而不友善的人會更令人討厭。
  • 淺談「群體對決策的影響」
    我們在日常生活相處之中無可避免的需要進行群體決策,群體在決策制定時比能夠個體獲得更多的信息,那麼群體互動對決策的制定是否更加有利,是以什麼方式來影響群體內成員的態度呢?又是怎樣影響群體作出明智或是愚蠢的決策呢?  我將逐一來探討這些有趣的群體影響現象。不過,什麼是群體?群體被定義為兩個或更多互動並相互影響的人。
  • 心理學筆記二:社會心理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社會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個體與群體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社會心理現象及其從屬社會行為的學科,關注個體的想法、感受、行為如何受到他人的影響。社會心理學的學習有助於群體和社會對社會事件的預測、調控和疏導,有助於個體對自身某些心理活動的理解和調節。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社會根源之社會化
    家庭社會化對兒童偏見有影響,這往往與母親對他們的教育有關。甚至兒童的內隱種族態度反映的是父母外顯的偏見。我們的家庭和文化向我們傳遞著各種信息——如何交朋友、如何開車,如何分配家務勞動,以及誰不受信任和不招人待見。
  •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談談偏見的社會根源制社會不平等
    社會學家指出了有關黑人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促進其社會地位低等的合理化,許多人認為這兩個群體智力低下、情緒化、未開化、對他們從屬的角色「心安理得」,黑人是劣等的,女性則是軟弱的,黑人的處境正恰如其分,女性的位置則是在家中。研究者探索了上述現象的原因,發現對女性下屬有著刻板印象的強勢男性會給她們許多讚賞,但相對較少的資源,從而降低了她們的工作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