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匯總1-2

2021-02-19 語文閱刊

希望每天都收到我們發布的文章嗎,只要點上面藍色文字「語文閱刊」關注就可以了。

‍‍‍2018年8月作文專輯出爐,歡迎選用!

高考著名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8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試題倉庫2018年6.1-7.5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倉庫2018年6月1日前全部語文試題  3.語文2018年7月試題倉庫一  4.試題倉庫2018年7月全部語文試題 5.初中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6.小學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最全)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匯總

一、姓名稱謂◆■※★●

1.基本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陳太丘與友期行」。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繫。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

【稱綽號】又叫外號或諢名,綽號一般根據某人的外貌、性格、行為等特徵而另起的「名字」。綽號有褒有貶,如李白外號「詩仙」,項羽綽號「西楚霸王」等。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

【稱小名】稱呼對方小時候的名號,以示親密或侮辱。如稱呼曹操為「阿瞞」。

【稱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稱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後追加。追加者亦可視為諡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於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

【稱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每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裡的齋名為誠齋。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爵名】《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

2.兼稱幾項

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

3.古代謙辭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愚見,稱自己的見解。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後專指大臣面對皇帝時的自稱。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稱自己的東西或者妻子。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等等。

【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

【老】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用于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和尚自稱老衲;老官員自稱老臣。

(2)其他自謙詞有: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從秦始皇開始專作皇帝自稱)、【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

女子自稱【妾】;

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

【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別人先行一步;

【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4.古代敬辭

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自古以來使用的敬辭很多。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

(8)對尊師長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執事(稱對方手下以代對方)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11)常用作敬辭的還有:

【「拜」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為動作涉及對方。如拜讀:指閱讀對方的文章。

【「奉」字一族】用於自己的動作涉及對方時。如奉達(多用於書信):告訴,表達;奉勸:勸告;奉送、奉贈:贈送;逢迎:迎接;奉託:拜託。

【「惠」字一族】用於對方對待自己的行為動作。如惠存(多用於送人相片、書籍等紀念品時所題的上款):請保存;惠臨:指對方到自己這裡來;惠顧(多用於商店對顧客):來臨。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對待對方。如恭賀:恭敬地祝賀;恭候:恭敬地等候。

【「垂」字一族】用於別人(多是長輩或上級)對自己的行動。如垂愛、垂憐(都用於書信):稱對方對自己的愛護;垂青:稱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垂問、垂詢:稱別人對自己的詢問。

【「貴」字一族】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貴幹:問人要做什麼;貴庚:問人年齡。

【「高」字一族】稱別人的事物。如高見:高明的見解;高就:指離開原職位就任較高的職位。

【「大」字一族】尊稱對方或稱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稱年長的男人;大駕:稱對方;大師傅:尊稱和尚;大作:稱對方的著作;大札:稱對方的書信。

【「敬」字一族】用於自己的行動涉及別人。如敬告:告訴;敬賀:祝賀;敬候:等候。

【「請」字一族】用於希望對方做某事。如請問:用於請求對方回答問題。     

【「屈」字一族】如屈駕(多用於邀請人):委屈大駕;屈就(多用於請人任職):委屈就任。

【「光」字一族】表示光榮,用於對方來臨。如光顧(多用於商家歡迎顧客):稱客人來到。

【「俯」字一族】公文書信中用來稱對方對自己的行動。如俯察:稱對方或上級對自己理解。

【「華」字一族】稱對方的有關事物。如華誕:稱對方生日;華堂:稱對方的房屋。

【「老」字一族】用來尊稱別人,有時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爺、老太爺:可尊稱老年男子。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處,表示感謝):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謝):領教。

【「雅」字一族】用於趁對方的情意或舉動。雅正(把自己的詩文書畫等送給人時):指正批評。

【「玉」字一族】用於對方身體或行動。如玉照:稱對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如芳鄰:稱對方的鄰居。

(12)其他敬辭。

【鼎力】(用於請託或感謝):大力;

【包涵】:請人原諒;

【斧正】:請人改文章;

【留步】:(用於主人送客時客人請主人不要送)止步;

【笑納】(用於請對方收下禮物):請接納收下;

【府上】:稱對方房屋;指正(用於請人批評自己的作品或意見):指出錯誤,使之改正;

【賜教】:給予指教;

【久仰】(多用於初次見面):仰慕已久;

【璧還】:歸還物品,等等。

5.古代賤稱

【豎子/小子】: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有「豎子」,「小子」等稱呼。

6.特殊稱謂

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百姓的稱謂。

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蒼生、氓等。

(2)職業的稱謂。

對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

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初度】(小兒初生之時);【襁褓】(本義指嬰兒的被子,後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周晬】(zuì,嬰兒周歲);【孩提(2-3歲的兒童);【齠齔(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歲換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幼學】(小孩10歲);【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十三四歲的少女為「豆蔻年華」);【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歲(笄:jī,古代盤頭髮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語文月刊最新整理

【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壽、耳順之年】是六十歲;古稀、中壽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上壽】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花甲重開】指一百二十歲;【古稀雙慶】指一百四十歲。

 

二、古代官職◆■※★●

1.常見的官職爵位名

【皇帝】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後,王綰、李斯等根據傳說中的三皇的名稱,上尊號為秦皇。嬴政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並論。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俗稱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稱他的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尊稱他的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也尊稱為"上皇"。歷代皇帝未死時即傳位於太子,也就自稱太上皇。

【駙馬】駙馬最早只是一個官職,漢代武帝時設置駙馬都尉,意思是掌副車之馬,原為近侍官的一種,多由宗室及外戚、諸公主的子孫充任。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為駙馬,但並不是實際的官職,清代時則稱為"額附"。

【爵位】即爵、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代封「王」,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宋代多封「公」,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明代封「公、伯」李善長封韓國公,劉基封誠意伯;清代封「侯、伯」,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宰相】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的人稱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總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輔助的意思。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學士】在古代學士不是指學位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晉時徵文學之士,主管典禮、編纂、撰述等事務,通稱學士。因所屬機關不同,職權各異。而明、清兩代的殿閣學士實際上掌治著宰相的職權,這是歷代地位最高的"學士"了。

【博士】博士同樣是官名。六國時諸子、詩賦、術數、方技都設有博士,秦、漢兩代都沿襲了這一官司職。

【太醫】周官中設醫師,主管醫務政令。秦、漢兩代設太醫令丞。漢代初期屬太常寺,後來改屬少府。後世泛指皇帝的醫生為太醫或御醫,把他「衛生部長」的職權反而忘記了。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後逐漸成為虛銜。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明清時指縣長。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

【撫軍】參見「巡撫」條。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裡正】古代的鄉官,即一裡之長。

【裡胥】管理鄉裡事務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2.官職任免升降術語

【舉、闢】舉:舉薦;闢:招用。

【徵】君徵召臣。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除】拜官授職。

【擢】提升官職。

【陟】提升,提拔。

【升】提升。

【假】臨時充當使臣屬吏。

【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貶】降職並外放,與「謫」相近。

【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革、削、免、罷、廢、奪】革職、罷職或停職。

【退】⑴撤銷或降低官職;⑵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轉】遷職調任,無所謂升降。

【徙】改任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調】調動、調遷。

【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

【放】京官調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文章來源:

本文系轉載,原作者:告知幫您署

本文由語文閱刊(yuwenyuekan) 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致原創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無意中侵犯了您原創版權,請聯繫,馬上刪除!謝謝!

投稿:120156131@qq.com,註明「原創」  商務合作 QQ120156131


初中試題庫大(stkuda)

小學滿分100(meiyuanyyy ) 

相關焦點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古代年齡稱謂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內容,但龐雜的內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從這周開始,小編會給大家分享古代文化常識的乾貨,大家記得點讚收藏,一起感受時間的魔力吧。
  • 北大學霸熬夜整理,高中語文史上最全「文化常識」,掌握=得分
    ❤《考試大綱》明確規定: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到高中之後,我們要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面對高考,基礎知識要打牢固,平時要隨時積累一些易錯的字詞、修辭、文言常識等,這也是高考的一大考點,基礎考點。
  • 史上最全高考古文「文化常識」匯總,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有沒有人對古文文化常識特別感興趣?看清題目,可不是考古哦!古文文化常識其中有一些知識特別有趣,如果你讀進去了,你會發現真的「漲」知識啦!今天,學姐就特別想給大家分享這份寶藏資料,史上最全的古文文化常識匯總,幫你理解記憶古文中出現的詞語,在閒暇之餘還能學到東西!由於篇幅限制,學姐只上傳了部分資料。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最全匯總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最全匯總2、《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孔雀東南飛》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
  •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官職常識
    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官職常識   1.官職   (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 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巧記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讓複習事半功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 大精深,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浩如煙海。 自從2015年全國卷中開始出現古代文化常識題之後,這種題型便連續考了五年,成為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必考 知識點之一。《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 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關於文化常識的規定是「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 文化知識」。古代文化常識這個考點大致可以分為官職、稱謂、飲食、服 飾、刑罰、天文曆法、地理、科舉制度、 風俗禮儀、音樂文娛十大類。內容繁 雜、信息量大,學生記憶起來費時費 力,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 結了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九種記憶方法,希望對學生學習有所幫助。具體方法如下。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1),厚積薄發,考試必備,打卡~
    )距離高考還有139天,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1),厚積薄發,考試必備。語文貴在積累與應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學習,堅持不懈。(《左忠毅公逸事》)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諡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諡號按性質分為三類。是指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第一個皇帝的諡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 2021高考一輪複習知識點:課本古代文化常識最全匯總
    向學霸進軍特意整理出2021高考一輪複習知識點之課本古代文化常識,希望能夠為廣大考生提供幫助。 2、《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
  • 2021高考一輪複習知識點:課本古代文化常識最全匯總
    向學霸進軍特意整理出2021高考一輪複習知識點之課本古代文化常識,希望能夠為廣大考生提供幫助。2、《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孔雀東南飛》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
  • 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識測試題63題
    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18年8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打卡~
    )距離高考還有131天,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語文貴在積累與應用,非一日之功,望大家能沉心學習,堅持不懈。3.古代學校(1)「庠」是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序」是周代學校的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又囑學使俾入邑庠。(《促織》)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匯總上(這才是最全)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匯總上(這才最全) 一、姓名稱謂  二、古代官職   三、科舉制度  四、風俗禮儀  五、文史典籍  六、飲食器用  七、音樂文娛  八、天文曆法  九、古代地理語文月刊最新整理一、姓名稱謂
  • 高考資料庫VIP
    (37頁)古詩詞常用詞彙小辭典【高考語文常考四大名著常識題】【高考語文複習必備文學常識200題】你能答對幾道?【高考語文文學常識:113位中國作家及作品介紹 】50個歷史名人與50個成語100道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匯總,高中生必會!100道中華文化常識題及答案(答案在文末)100個文學(文化)常識知識測試題(按數字篩選, 內容精要, 貼近高考)不得不知的100個文學典故!傳統文化,高考必考!
  • 高中語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識匯總!速收藏!
    )今天於老師分享高中語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識匯總!速收藏!2、《詩經》和《楚辭》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指《國風》,代表《詩經》;「騷」,指《離騷》,代表《楚辭》。《詩經》與《楚辭》分別是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的兩大源頭。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與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並稱「樂府雙璧」。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附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 1.下列相關文學文化常識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
    高考正在緊張的備考階段,為了使同學們更好的複習高考,高考網小編整理了《高考語文字形知識點總結》,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    大致有三種情況:(1)自稱姓名或名。
  • 2019高考文綜時政熱點知識預測 2019高考政治重難點最全匯總
    2019高考文綜時政熱點知識預測,2019高考政治重難點最全匯總!政治對於很多文科考生來說算是最放心的一門課程,比較地簡單,主要是靠理解和記憶,那麼熱點知識就是近幾年來高考試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知識點。只要大家弄清這些常見出錯知識點對於提高成績就很有效果。
  •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題專項限時練85題附答案
    ‍‍‍2019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8月出爐,買買買!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
  • 高考文言文中重要的古代文化常識以及固定句式的翻譯方法
    高考題中一般不會直接考查古代文化常識,但在文言文閱讀文段中,往往會涉及相關的古代文化常識。如果不懂這些常識,就會影響我們對於閱讀文段意思的準確理解;如果了解這類常識,就會幫助我們對文段的理解請從古代文化常識的角度選出下列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
    高考語文:劃重點,多積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識16.下列各項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東宮是古代漢族宮殿建築之一,因位於皇宮東部,又稱東宮,後多為太子住處。「猥以微賤,當侍東宮」中的「東宮」就是太子,而「除臣冼馬」中的「冼馬」則是指太子冼馬,是太子的侍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