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擁擠的人潮和喧鬧聲往翠湖中心走,古色古香的蓮華禪院恍如隔世獨立。這座始建於嘉慶年間的建築在200多年間先後扮演了寺廟、空軍俱樂部、城防司令部等角色。而現在,這裡是「拾翠滇文化中心」,已接待遊客逾千萬人。
拾翠旅遊文化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公司致力於雲南傳統文化價值的當代發掘與創新應用,旨在對「雲南傳統文化之美」背後的深層邏輯及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思考,為原創產品的設計和實踐提供專業性的理論依據和充滿活力的靈感源泉。
從雲南民藝出發
從雲南民藝出發,2013年,翠湖拾翠文化中心開業,整合雲南百家機構發現雲南文創新生力量,創造「金木土石布」雲南生活美學產品系統,構建「拾翠×自然人文美育」體驗課程體系。
創始人陳璐認為,文化是需要被感知和體驗的,真正想把文化產業做到實處,能落地,就必須以體驗感極強的商業做支撐。拾翠的基因指向了它的歸宿,就像一個文藝氣息深入骨髓的「人」,隨性使然,很難同時擁有攻於世故的精力和心思。而王府井的助力,彌補了商業運營的短板。
順城王府井5樓,在實體百貨不斷遭受衝擊的現在仍能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在這裡,「拾翠×手藝合集」把傳統手工藝、專業設計、市場需求有效的結合起來,將傳統手工藝和非遺手藝引進時尚商圈;與多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及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合作,通過舉辦文化活動、文化展覽、傳統文化提升開發和傳統手藝課堂等,對傳統民族文化、非遺項目和文創產品進行集中展示、宣傳推廣及銷售。
拾翠手藝合集終端店面系統,「從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中創造時尚品質生活」,開啟了將非遺與文創結合的探索。與傳統手藝門店不同,拾翠展現的,更多是經過當代設計、具備文化創意內涵、實用的各類家居、生活用品。
陳璐說:「這類產品市場需求量逐年在增加,但現在這類產品的生產和終端之間有巨大鴻溝,難以取得消費者信任。」因此,在陳璐和團隊的探索中,品牌構建十分重要,注重「以市場為導向打造品牌」。拾翠的探索中,將產品分為三個板塊:第一,打造消費者隨時可以購買的生活用品,並通過相關標識(出處、手工成本等)解決消費者認知問題;第二,打造收藏級產品——「大師制」,優化品牌標籤頁,將大師名片、製作時間等一一呈現;第三,打造拾翠原創設計板塊,以當代設計體現傳統工藝。
在840平方米的空間內,十多個雲南本土手藝品牌專區、展覽區以及閱食區,產品類別包含了器、食、布、用4大類,2000多個創新發展的民藝產品被帶到了消費者面前,拾翠手藝集合店或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最集中的中國傳統手藝文化展廳。
經過幾年的打造,這個空間在文創愛好者圈子中迅速躥紅,並迎來一批忠實「回頭客」。拾翠手藝集合店已經成為了兼備鮮明雲南特色、民族風格,以及新穎設計、獨特藝術價值及工藝水平的文化產品品牌。
拾翠升級3.0版本
「傳統手工藝最大的問題不是和商業之間的矛盾,直接點說就是傳統手工藝產品不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了。我們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讓它再次融入當代人的生活。拾翠的核心方式是創造場景、提升設計、保護工藝、滿足需求。」陳璐說,「走到今天,我們才可以說拾翠基本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模型——以資產為基礎,以終端為核心。」
六年,尋訪三百三十七個自然村落,探訪一千五百六十三個傳統手工藝人,收集整理一百四十六種雲南非遺及傳統手工藝……拾翠,從手藝到商業逐步升級。
拾翠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入選《雲南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中央財政資金重點支持文化產業企業、雲南重點文化產業企業、昆明市重點文化產業企業、中國原創設計實驗室授牌「創新樣本」、2013年雲南省第一屆文博會三等獎、2016年中國最具創新力文旅品牌等。
今年,拾翠升級至3.0版本,將圍繞民藝,構建完三大系統:拾翠手藝合集終端系統、拾翠民藝園區資產管理系統、拾翠美育體驗課程系統。資產系統是基礎、終端提升品牌認知、課程系統培養有效客戶。
在昆明氧氣廠的舊址上,拾翠將打造中國第一個以傳統工藝美術、非遺民藝加創新設計為核心的綜合園區。這個佔地31畝、1.5萬平米的拾翠國際民藝園區,以傳統工藝美術非遺民藝和創新設計為核心,集研發、生產、銷售、體驗於一體,形成有效的產業鏈生態模型,真正實現以文化為聚合,文化與消費相結合。
在拾翠民藝公園,拾翠扶持創意,對真正有創造力和生產力的企業或個人,給予在空間、服務、銷售、資金等方面最大力度的支持;自建銷售渠道,為入園民藝企業建立銷售平臺,實現產銷體系的良性發展;助推每個民藝手藝品牌發展,構建規範的品牌管理體系,幫助園區內的企業和個人進行品牌孵化。
同時,拾翠還提出了園區運營3.0模式,構建中國文創園區首個生態信用數據管理服務中心,全面推出「N+」服務系統,從公司管理、財稅、信用入手,幫助民藝企業轉型,真正創造出雲南民族民間手工藝第一聚合平臺,將民藝產業價值最大化發揮,推動雲南手工藝產業化的進程,助力中國手工藝事業良性發展。
拾翠美育也將持續研發核心課程系統,進一步發展研學、遊學等文旅產品,從青少年教育、成人美育等多方面培養客群粘性。
發現創造力 賦能創造者
2019年開年,拾翠便在其微信公眾號發布了名為《2019,拾翠新生》的文章。文中,拾翠將開年主題定位為「發現創造力 賦能創造者」,並表示,與文創相關的2個村落、1個園區、1棟小樓全面啟動,將在2019年逐步呈現,
除了上文提到的拾翠國際民藝園區外,2個村落和1棟小樓同樣令人期待。
原來,拾翠將攜手鄉理文化,運營安寧甸苴、谷德邑兩個村落及一條傳統農夫街子,以誠信體系為核心,以特色農副產品、文旅觀光、手工產品、遊學研學、特色民宿等為亮點,實現人才、產業、組織、金融振興。
經過3個月的徵集、調研、創作,「金方山上農夫街子」公益改造計劃,收穫了20個設計作品。拾翠帶領金方山上的村民們在原有集市裡共同開闢了一塊全新的區域,結合設計作品,為周邊村子的農戶打造了專屬的攤位。
7月7日上午,「金方山上 農夫街子」首次亮相。農戶們在各自的專屬攤位上賣得不亦樂乎,開啟了全新的售賣體驗。全新改造的攤位均免費供周圍村民農戶使用,後期將進行統一規範管理。這次公益改造計劃,不僅點燃了大家對鄉村振興事業的熱情,而且真正幫助當地菜農擺脫傳統粗放的經營方式,在收入、行為、思想意識層面得到全面提升,真正走上誠信有序、良性發展的道路。
而這只是拾翠2019年計劃的一部分。
在昆明電視臺舊址,這個抗戰時期中國功率最大的廣播電臺,拾翠也計劃以曾經的電臺呼號「XPRA」命名,結合省市區雙創、文化產業等政策,攜手雲南音像出版社,聯合打造雲南民族創新視聽中心 XPRA FM,在視聽領域發現創造力。
從「金木土石布」到「拾翠民藝公園」,通過實體空間、金融力量、政策資源的三重注入,拾翠,從雲南文化中誕生,在商業世界中成長;從「三大事業版塊」到「發現創造力 賦能創造者」,拾翠從最初的文化產業經營者,變成了文化創意資產的運營者、文化創意力量的賦能者。
厚積多年,拾翠不再只緊盯著眼前的資源,而是將情懷和胸懷變成可以運行的模式,拾通過平臺的力量,去發現雲南更多的創造力和創新力量,去實現雲南創造力的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