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在我們都眼中,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但是主導產業並非像大多數歐美發達國家一樣,是高科技領域。澳大利亞主要有5大支柱產業。
一、資源與能源出口。
澳大利亞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擁有世界最多的鈾資源,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氣出口國,全球主要礦物生產國之一。其中我國70%鐵礦石從澳大利亞進口,此外還進口大量煤炭,澳大利亞企圖以此制約中國,卻沒想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二、農產品和食品出口。
澳大利亞擁有享譽全球的綠色食品生產商和供應商,是向亞洲農產品和食品的最大出口國,中國是澳大利亞農產品第三大出口市場,如今也因為各方面原因,我國減少了澳大利亞農產品進口,讓他們欲哭無淚。
三、金融服務業。
澳大利亞是亞洲地區第三大股票市場,擁有成熟的金融服務業,隨著中國的發展,很多澳洲企業來到中國開拓金融市場。
四、旅遊業。
澳大利亞擁有非常豐富的自然風光資源,是一個旅遊大國,旅遊業在澳大利亞的經濟中佔有很大比重。中國遊客以往每年,都會給澳洲旅遊業貢獻100億澳元,因為疫情的影響,如今的澳洲旅遊業直接處於半歇業狀態。
最後一個則是國際教育產業。
很難有國家將國際教育產業發展成國家的支柱產業,從這一點上看,澳大利亞的確極為特別。澳大利亞高等教育機構教學質量、校園環境等,都受到全球各個國家的認可,讓它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最受歡迎的留學目的地。
2019年,教育產業給澳大利亞帶來了410億澳元的收入,中國是澳大利亞留學生的主要來源。2019年,來澳中國留學生人數就達到了22.9萬人,佔據留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如今,墨爾本和雪梨的機場標誌牌上,已經變成了中英兩種文字,但是在幾十年前,澳大利亞還根本不讓華人去就讀。
我們知道,澳大利亞最早只是英國的殖民地,一直到1901澳大利亞才獨立。此時,澳大利亞的掌權者擔心東南亞或者清王朝的華人,會佔據這片土地,於是出臺了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規定澳大利亞只有白人可以移民進入。那時,根本不可能有中國留學生,甚至華人根本無法接受高等教育。
1933年時,只有17名左右的華裔青年在接受高中教育,到了二戰之後,澳大利亞的態度發生了180°的大轉彎,從拒收來自亞非拉的留學生,到為他們提供資助,甚至讓他們免費留學。
1951年,澳大利亞實行科倫坡計劃,希望通過與亞太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關係,從而開拓海外貿易市場,提高自身國際影響力。當時,發展中國家來澳的留學生,有的能夠免費入學,有的只需支付10%的成本。不過,到了20世紀80年代,澳大利亞經濟進入衰退期,它不得不將這種援助教育轉變為商品式的留學教育,收取高昂的留學費用,澳大利亞由此開啟了留學生教育產業化的道路。
從1982年開始,澳大利亞的留學產業就以每年14%的漲幅持續增長,到了2007年,留學產業甚至已經超過了旅遊業的收入,成為了澳大利亞人民的一顆搖錢樹。
澳大利亞留學費用極為昂貴,每個留學生每年的生活費支出大約需要19830澳元,相當於9.6萬人民幣。而學費更是逐年上升,2015年本科一年的學費為26258澳元,2016年漲價到28064澳元,2017年進一步上漲,達到29235澳元,約合人民幣14.17萬元。也就是說,到澳大利亞留學,一年至少要花費20多萬,這還只是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費最高可達3.7萬澳元每年。
不過儘管如此,依舊擋不住中國學生留學的腳步,畢竟澳大利亞的教學水平極高,而且因為澳大利亞離中國近,所以中國留學生對它更加青睞,讓其成為中國學生第二大的留學目的地。
不過,如今澳大利亞的留學市場受到巨大衝擊。首先因為疫情,很多外國留學生甚至無法回學校,一些原本有留學計劃的學生,也已經取消了留學計劃。今年半年內,澳大利亞僅收到72397份學生籤證申請,比同期減少60%。
除了疫情原因,留學生之所以不願意再去澳大利亞,還因為被區別對待。根據澳大利亞媒體的採訪顯示,有近四分之一的受訪者曾遭受種族歧視,尤其是中國留學生。這樣的舉動讓留學生對澳大利亞失望透頂,76%的中國留學生表示,他們不會向親戚朋友推薦澳大利亞。
在越來越多學生選擇留學的情況下,澳大利亞必將因此嚴重受損,尤其是失去中國留學生,澳大利亞留學產業更是會受到巨大打擊。在全世界,中國絕對是留學生最多的國家,中國留學生是美國和英國的最大「金主」,每年都為他們帶來上百億美元的收益。失去留學生的澳大利亞,在未來3年裡,或將面臨600億澳元的損失,澳大利亞的高校將陷入困境,不少高校已經陷入財政虧空狀態,為此他們不得不大規模裁員,澳大利亞的八大高校,將失去6700個工作崗位。
同時,如果大量留學生被他國搶走,他們的處境將變得更加艱難,而這似乎已經是一件可以預見的事。澳大利亞的一意孤行,最終只能讓自己走入死胡同,該國經濟的復甦將會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