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樹》:孤獨,才是生命中最永恆的姿態

2020-08-19 懷特的網

除了認養睡夢的床鋪和寄存頭腦的書桌,歡鬧在世上的孩子往往還有第三個活動區域。那兒通常是秘密的精神領地,可以是枯井、房頂,形態不拘一格,但作用大致相似。它是任何能幫他們逃脫群體與成人的管轄,通往自由世界的入口。

在圖畫書《手套樹》裡,這個能讓渴望孤獨的孩子擺脫合群魔咒的入口由大樹扮演。加拿大圖畫書作家雅克·歌斯丁的彩鉛筆觸哀而不傷,如緩緩流動的夏日微風,撩面,浮動著一首成長之歌。男孩兒在同類那裡收穫的是對他不合群的嘲諷,在大樹這裡得到的是靜默的撫慰。驕陽下的寬厚樹蔭呵護著他曝光在人類群體中的孤獨身影,給了他蕩漾如水的清涼。樹是不問他來處與種族的救濟站、幫他遠眺世界的瞭望塔、供他嬉戲的遊樂園。

你能從這本書中看到很多東西,友情、自然、死亡……但尋根究底,你會發現這是一本個體慢慢不再依賴外界幫襯,向徹底的自我靠攏的勇氣之書。男孩兒脫了社群的統一軀殼,與散漫的樹枝志趣相投,完成從大群體向小群體的轉變,隨即又在大樹死去後回歸完全獨立的個體。男孩兒給大樹掛上了五顏六色的手套,密密匝匝,讓它在晚來的春天中獲得了最後一次的重生。縱有不舍,卻不見沉重,作者讓男孩兒以孤獨又絢爛的姿態迎來了成長。

作為自由代言人的孩子,他若不喜歡群體對個性的剝削,就會決絕地出走,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他若不懼怕與異類的差異,就會果斷地擁抱它們,建立起堅實而自由的堡壘。他若想無視死亡的恐懼,便會借童真的魔杖揮灑如夢的幻彩。敢於走向孤獨的孩子,是寄居在童稚軀體裡的勇士,他們成長的姿態,是生命長河裡永恆的剪影。

無視合群法則的決絕姿態

人不甘心成為群體裡缺乏特色的普通面孔,卻又時常謹慎計算「越獄」的限度,以避免在得到關注時脫離了群體的引力。這種自由意識依然受群體趨同法則的約束,如掙扎在堅硬外殼裡的胚胎。可膽大而敢為的孩子因對社會規範的認知有限,並不認同這個約定俗成的做法,他們要逃,則逃得徹底。

主人公是個了解並堅持自己的孩子,可他的獨特讓合群的人倍感不適。故事的開篇,他弄丟了自己的手套,失物招領處那裡有皮手套、棒球手套……唯獨沒有他遺失的那隻。不過他最終還是挑了一個,與自己手上的湊成了一對兒,一隻綠的一隻紅的,看起來也不錯,而且還是獨一無二的。

但有時候,事情有一點獨特,總是會遭到一些人的嘲笑,又不關他們的事,可是好像打擾到了他們一樣。

這是男孩兒對人群的困惑,他的困惑不僅來自人們對他顏色不一的手套的凝視,還來自人們對他獨來獨往的嘲笑。沒有人應該形單影隻,恰如大樹的葉片重重疊疊,需要在狂風吹拂時的群體共鳴中隱匿它們其實各有不同的本質。「葉子」是對所有葉子的統稱,不管是長葉子、短葉子、瘦葉子還是胖葉子。「人類」是對所有人的概括,不管是你是我還是她。

故事裡的人們總是聚在一起,孩子一起做遊戲、女人一起織毛衣,或許畫面之外的山羊也會聚在一起啃青草。只有男孩兒不一樣,他承認自己就是人們口中念叨的「孤獨的傢伙」,可人們只看見了他孤單的皮囊,卻未曾發現他的自得其樂。他喜歡一個人釣魚、喜歡自己跟自己下西洋棋,他甚至還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去墓地玩滑板。這是一個孤單且獨特的男孩兒,他有從來不為自己的不合群而感到慚愧的自由靈魂。

在人們每天推開門就急著奔向群體的時候,他快樂地走向自己。他雖然幼小,卻看得見人間的荒誕,那些親暱無間的同胞行為是源於對集體的熱愛,還是因為無法自我滿足而向人群做的「投降」?人生來就是完整的個體,卻強迫自己像手套一樣與對方嚴絲合縫。孤獨類似絕症,會讓人們在接近它時惶恐,也使人在看見沾染了它的人時面露鄙夷。好像缺少了同伴,他們就成了寡助的單手,再也拍不響生命的巴掌。

活得越來越像吸附在礁石上的帽貝一樣的人,該看看日出時分,男孩兒跳進大海的決絕姿態。他是一尾自由的魚,能在縹緲無所依的人生汪洋裡歡遊,他不擔心沒有群體給他引領方向,只在乎群體多管閒事的觸手會不會纏繞他擺向自由的尾巴。

響應興趣號召的雀躍身影

人不應該懼怕孤獨,像信徒一樣膜拜集體。但也不需要走向它的極端——絕對自由主義。孤獨的真諦是聽從內心,而不是強裝一個孤傲的面孔。所以從同類中出走的男孩兒不會排斥異類,哪裡是他的興趣所在,他便轉身投靠哪裡。

男孩兒在人群中體會不到樂趣,但在大樹貝爾託爾這裡卻能活得暢意自在。這裡沒有同類排斥的目光,卻有異類包容的眼神。枝繁葉茂的貝爾託爾是棵據他估計有500歲的老橡樹了,它每年春天如約復生,用繁密的枝葉作為暗語,招呼男孩兒以此為家。

它不僅僅是一個藏身之處,也是一個家,一個迷宮,一座城堡。除了我,其他人從沒想到過要想爬到貝爾託爾身上去,他們膽子太小了。爬到一棵普通的樹上,也許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但是爬到這樣一棵大樹上可不是每個人都行的……

有些洋洋自得的獨白是男孩兒對自己獨立個性的讚賞,是對不願探索世界的人的諷刺,也是他與橡樹非一般關係的證明。仔細看男孩兒的人物形象,你會發現那裡有作者隱藏的秘語。帽子長得像一顆橡子,是大樹的果實。這擬化了男孩兒與大樹的關係,他是它的孩子,一顆流落到人類世界的自然之子。外表上的歸屬傾向使他的獨特氣質更加鮮明,他走向自然不是對人類的背叛,乃是遵從本心的回歸。

在別人眼中只是樹的貝爾託爾,在男孩兒這裡是王國。這裡有不停地跑來跑去的松鼠一家。有總是在白天睡覺的貓頭鷹。有能接住他投餵的食物的聰明烏鴉。貝爾託爾也是男孩兒瞭望世界的觀景臺,它隱藏了男孩兒的身影,卻向他展示了世界。站在樹上,男孩兒能看見人類的各種真相,親吻的人、偷竊的人、慵懶的人、胡鬧的人……

當男孩兒爬到貝爾託爾的最高處,鑽出樹叢眺望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小小的像橡樹果一樣的腦袋「結」在頂上,象徵志趣對他的依託。

望著男孩兒極目遠眺的身影,我羨慕起他的果敢。當我們的生活了無生氣,是否有勇氣像他一樣,敢於擁抱內心真正嚮往的天地?他「放逐」自我時的陶醉與恬然的模樣,是對每個活得封閉又膽怯的人的嘲笑。

送別已逝歲月的平和心境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貝爾託爾陪伴著男孩兒成長。但既然是生命,就會有終結的時候,哪怕是已經活了500年的老橡樹。死亡,是貝爾託爾為男孩兒上的最後一課。

春天再次來臨,花草蔓延無邊,本該蒼翠的貝爾託爾卻沒有甦醒。

當一隻貓死了,我們馬上就會知道,一隻鳥死了,也能很快知道。可是一棵樹呢?它卻不一樣,它高高地站那兒,好像還有一絲喘息,好像在跟我們鬧著玩……

男孩兒坐在高高的樹杈上,等待貝爾託爾一夜之間長出綠葉,將他與動物再次包圍,這次他沒能如願。貝爾託爾的「死亡鑑定書」在長久的等待後姍姍來遲,這是自然的「紕漏」,讓樹的死亡不像動物那般明顯,也是男孩兒的深情幹擾了他對死亡的洞察。

不過,雅克·歌斯丁沒有讓男孩兒哭泣,他用一場張揚到極致的送行儀式掩蓋了悲哀,他強調的是兒童走向獨立的成熟姿態,而非陷入過去的緬懷心理。平和與從容的告別,是繼走出束縛、擁抱興趣之後的第三級成長階梯。

男孩兒想為貝爾託爾做點什麼,他想「反哺」,將樹對他進行的情感教育應用到實際。他從學校的失物招領處運來了成堆的無法配對的手套,將它們夾到了貝爾託爾的樹枝上。

貝爾託爾,怎麼樣?現在,你可是所有的樹裡最漂亮的一棵。

男孩兒為沒能重生的樹締造了一個絢爛的春天。在對貝爾託爾深情的讚美中,男孩兒開懷地擁抱它的美。他跳了起來,像橡樹果一樣的帽子也飛了起來 。這幅畫面記錄的不單是送別儀式,還是成長儀式。男孩兒不再是橡樹的果實了,他脫離了母體的保護,像一粒成熟的種子正在飄蕩,要找到自己的土壤生根。他成了一個有膽量背離集體,也有膽量直面死亡的勇士。

重新「開花」的貝爾託爾一邊繁茂,一邊稀疏。為什麼不將它的枝杈都填滿呢?為什麼不讓男孩兒攢到足夠的手套呢?因為這就是故事的主旨,個體孤獨且與周圍分離的姿態才是生命中最為常見且永恆的風景。脫離了另一隻的手套是不完整的,脫離了人群的男孩兒是不完整的,只穿戴了一半手套的貝爾託爾也是不完整的,可他們不完整的形象恰是將他們與萬物區分出來的顯著特徵,是對無法盡善盡美的人生的概括。這是他們存在於世上的證明,這份證明叫差異、叫個性。所以明白了這一點的男孩兒不會用悲傷挽留逝去的光陰,不會用更多的手套來填充空隙。他站在樹下,滿足地送別貝爾託爾,然後,他也將長成一棵為自己遮風擋雨的樹。


作為人類,我們有相同的愛好——合群。我們以為孤獨者是激昂合唱中的盲音,是順滑布料上的長刺。我們不曾知道,孤獨者有不需要迎合群體的豐沛內在。長期靠吸食群體配給而生的人,會成為思想上的巨嬰,不知道如何挖掘自己的樂趣與建築自己的堡壘。在不那麼仰仗社會生存法則的孩子身上,反而有關於生命的啟示:敢於走向自己的人,才真正走向了成長。

相關焦點

  • 一個用生命去流浪的女作家,三毛站成一棵樹,再沒有悲歡的姿態!
    一個用生命去流浪的女作家,三毛站成一棵樹,再沒有悲歡的姿態!作家三毛曾經說過:「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塵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 《百年孤獨》: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馬爾克斯構建了一個宏大的時空,將時間延長到百年,將空間延伸到拉丁美洲,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神奇的世界,描述了一種絕世的孤獨。《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10個字,卻寫盡人間所有孤獨寫盡了人生的孤獨,戳痛了無數人的人——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 《永恆和一日》,解讀安哲羅普洛斯對永恆的理解以及生命的價值
    1944年,9歲的安哲羅普洛斯就曾和母親一起在漫山遍野的屍體中尋找父親的身影,血腥的場景長期烙印在他的心中揮之不去,因此「流浪」和「回家」構成了其影片最為重要的一個主題,也在本片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呈現。 看似簡單的詞語卻神奇的發生了關聯,每一個詞不單單是字面的含義,而是代表了不同人群對於生活和生命的不同感悟,詞彙本身並無含義,只有用在不同的場景和人物中才被賦予了內涵,亞歷山大一生都在苦苦追尋的創造靈感竟被小男孩輕鬆破解,更為可貴的是,小男孩為亞歷山大提供了對生命解讀的另一類視角,那就是親情的可貴。
  • 《百年孤獨》:10句話道盡人生孤獨,生命中的燦爛,終要寂寞償還
    高曉松說:「馬爾克斯是目前上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在網上很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如果這一輩子只能讀一本書,那我選《百年孤獨》。書中經典10句話,這輩子至少讀一次!1、他的確經歷過死亡,但是忍受不了孤獨,所以回到這兒來了。2、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 世界巨著《百年孤獨》中最深刻的一句話,短短35字,寫盡人生孤獨
    我認為,用《百年孤獨》中最深刻的一句話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面對孤獨,我們能做的只有愛上它,並且享受它。」既然擺脫不了孤獨,那不如試著愛上它正如《百年孤獨》中說的那樣:「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面對孤獨,我們能做的只有愛上它,並且享受它。
  • 紐西蘭瓦納卡有夜空中最亮的星和世界上最孤獨的樹
    瓦納卡湖的四周被高高的山脈包圍著,湖區地帶還保留著原始的風貌,沒有被人工大幅度改造,而它「出圈」的原因不僅僅是這裡清新的空氣和如世外桃源一樣隱秘的環境,而是因為這裡的這顆「孤獨的樹」。這棵樹可能是世界上被拍攝得最多的一棵樹了,它有多有名呢?它有名到谷歌地圖上都能搜到這棵樹的具體位置,它也令無數的攝影愛好者和旅行達人趨之若鶩,紛紛踏上行程只為了一睹它的真容。
  • 豆瓣評分9.2的《百年孤獨》:趨行在人生中,除了孤獨,一無所有
    但在爾克斯看來,生命又註定是一場悲劇,因為在龐大的輪迴面前,每個人都不過是滄海一粟。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唯孤獨永恆這本書寫了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視角,但是同一的感受就是孤獨。「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唯孤獨永恆。
  • 家鄉的慄子樹
    慄子樹是家鄉的山野上最常見最普通的一種果樹,如漫山遍野的青松,如叢叢簇簇的柞樹。在寂靜的山野中,它們是那麼安詳、靜謐、彷佛千百年來它們那種自由生長的姿態從來沒有改變過。我常常對著那一株樹就是一片風景的慄子樹久久地凝望。
  • 名師課堂——生命的歌唱」永恆的樂章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謳歌過這個永恆的主題!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篇章是關於生命的美的世界——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不停地接觸到各種生命,但卻總是不經意,「我感到詫異和震撼」的是「偶然」發現樹們飛絮飄種,於是開始思考其中的意義:樹們不分晝夜地飄散種子,表現的是生命力的偉大和頑強,這種震撼人心的生命讓人敬畏。
  • 《百年孤獨》中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10個字,卻道盡人生孤獨
    但內心具有苦楚的人,卻異常享受閱讀它,因為在《百年孤獨》中,總能找到自己的縮影,找到一些問題的答案。書中包含可以抵抗孤獨的辦法生活中經常聽到很多人說:「我好獨孤,我為什麼一直自己一個人」,「我多渴望生活看看我」其實生命從來沒離開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 寵物能免我寂寞,卻免不了我的孤獨:人生而孤獨才是真相
    這兩隻小貓咪,毫不誇張的說都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手把手帶大的,它們都是才剛剛1-2月就來到我家裡,所以我必須像個媽媽一樣給它們準備幼貓應該有的吃的,喝的,玩的,睡的等等一切的東西,還專門準備了針筒,給不願意喝羊奶的它們補充營養。這一通繁忙的育貓過程,讓我暫時忘卻了生活中的孤獨寂寞,每天都有幹不完的活。
  •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生命中所有的燦爛,都得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3.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寂寞是造化對群居者的詛咒,孤獨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5.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 《百年孤獨》最戳心的一句話,短短25個字,說透孤獨的本質
    「孤獨」是書中的主題。在書中講到:「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瘋狂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百年孤獨》最戳心的一句話,短短25個字,說透孤獨的本質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
  • 終極鬥羅:樹老只是「傳話筒」,藍軒宇最應該感謝的人是她
    但其實樹老只是一個「傳話筒」,看似勝任生命學派掌舵人和海神閣副閣主,風光無限,但是在她面前,連「弟弟」都算不上,她就是永恆之樹,也是藍軒宇最應該感謝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1.成全一家三口從藍軒宇抵達鬥羅星時,我覺得永恆之樹已經感知到了他的存在,然後藍軒宇到達史萊克學院後,永恆之樹應該確定了他的身份。後來,唐樂暗中來看藍軒宇,遭到海神閣副閣主汪天羽的挑戰,然後樹老出面,攔下汪天羽,告知他唐樂不會對史萊克有威脅,以後唐樂可自由出入史萊克,而這都是永恆之樹的意思。
  • 自卑-孩子在父母面前永恆的姿態
    可是,不管哪種情況,生命初期的心理地位和父母的不完美(毋寧說人性的不完美)使得自卑成為我們在父母面前永恆的姿態。貳行筆至此,想起知名導演姜文。哪怕姜文有天大的本事都不可扭轉這種母子的心理位置,這不是他的失敗,這是生命的無奈。姜文記得母親除了讓他好好讀書打他外,就只會對他說四個字:「吃好,睡好」。他起初對母親這麼沒有追求不可理解,他心想:「怎麼這麼沒追求?整天就吃好睡好。你能關心我點別的嗎?」等他有了孩子的時候,他發現這兩句話對人、對生命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 《天堂電影院》: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唯有孤獨永恆
    但是你不曾知道,在生活中,有著很年輕的生命,什麼錯事都沒有做過,卻被診斷得了絕症,又或者一個年輕的生命,正當自己青春年華的時候,出了一場車禍,失去了雙腿,有這類遭遇的人數之不盡,但是他們就不活了嗎?在生命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不公和折磨,但是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經過這些事情後,我們記住了什麼,我們從中銘記了什麼,以及我們是怎麼銘記的。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10個字,卻寫盡人生孤獨
    1982年,瑞典文學院認為,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即圍繞著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因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你必須「一個巴掌上去,給人看到五根手指頭」,他們才覺得你和他們一樣。一樣了,接下去才可以交流。不一樣就要培養,培養不出,就是你拎不清——人生除了物慾和強迫之外,幾乎一無所有。即便如此,還要相互誤讀、有時夾帶了各種自嘲與挖苦。
  • 阿比·瓦爾堡的姿態|圖像生命與歷史主體|中
    從這一問題出發,本期專題相關的文章將分為三個議題:「歷史救贖」、「古代圖像的死後生命」和「間隙的圖像學」。從研究波蒂切利的博士論文開始,瓦爾堡就一直在追問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和當代人而言,「古代」究竟意味著什麼?本期推送的《阿比·瓦爾堡的姿態:圖像生命與歷史主體》第二部分,藉助圖示版的「激情程式」(pathosformel)來找尋瓦爾堡的古代/歷史想像中,圖像生命是如何「死後再生」。
  • 《百年孤獨》最深入人心的10句話,句句都是人生真理,值得一讀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百年孤獨》中穿透心靈的10句經典語錄,總有一句能引起你的共鳴!一、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裡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迴避。
  • 以樹的姿態,凝望天空守護深藍
    這是一座濱海營區,一方水土滋養一方生命,南國嘉木在這裡紮下根來,將枝葉伸向藍天。樹木是有靈性的,就像守在這裡的人。守海望天,他們與它們不舍晝夜,相依共存。像樹一樣向上生長,南部戰區海軍某防空旅的官兵也有樹一樣的仰望與凝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