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是同樣大的孩子,卻會發現有些孩子被家長批評打罵後,不僅伶牙俐齒,還會反駁頂嘴,但有些孩子卻只會低頭沉默,乖乖聽話。
大多數家長都會更喜歡安靜的孩子,他們虛心聽講,點頭認錯,不會跟家長對著幹,但其實很多家長難以察覺,孩子的沉默中到底有多少分是「乖巧聽話」,多少分是「逆來順受」呢?
如果孩子認錯態度良好,那麼家長還可放心,但要是孩子面對家長的指責和批評時,半天打不出一個響屁,只會一味低頭沉默,那麼就應該敲響警鐘了——這些看似乖巧的孩子,其實已遍體鱗傷。而傷害的來源,很可能是父母。
1.孩子性格不同所致
俗話說龍生九子,子子不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特點。有的孩子性格內向,不善言表。有的孩子外向活潑,遇到不滿的事情心直口快。有的孩子屬於觀察型,凡是先觀察一陣子再做決定。
對於性格內向不善言表的孩子,雖然他很想申辯,或反駁,由於性格原因,他選擇不吭聲。而對於性格外向的孩子,他心裡藏不住,委屈一定得抒發出來才舒服。
2.孩子把家長的話視若無物
部分家長由於自我情緒控制能力差,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不管孩子犯的錯誤是大是小,都會遭到父母的破口大罵。這種批評程度與錯誤大小不相匹配的狀況,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錯誤的嚴重性高低,乾脆不把家長的批評當一回事。
3.孩子在隱忍
有些孩子可能知道,無論自己怎麼辯解,怎麼反抗都沒用。這種心態多半是因為父母的管教太過專橫,家長不給孩子說話的空間,孩子一開始只是失望,如果每次都這樣,孩子只會把真心話藏得很深,離父母越來越遠。
到了青春叛逆期,這樣的心態會「反噬」,曾經忍下多少委屈,後來就會有多叛逆。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遭受批評卻不肯吭聲,多半是對家長的批評有異議或不滿,但作為孩子又不敢對長輩說出口,或者他們潛意識裡相信父母不會聽他們辯解。如果每次孩子都是這樣的反應,那麼家長可要從自己身上多反思了,改善自己的溝通方式同時,也要做好補救,否則容易疏遠親子關係。
1.家長及時道歉
在養育孩子的漫長過程當中,難免熊孩子有時候惹到自己。也難免有時候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打罵一番。當出現這種狀況之後,家長要及時反省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若是過火了,也要鄭重地向孩子道歉。
這個時候道歉一定要真誠,告訴孩子「對不起」,由於自己沒有控制好情緒傷害到孩子,希望得到孩子原諒。
向孩子道歉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反而可以緩解親子矛盾,同時讓孩子知道道歉的重要性。今後孩子自己做錯了事情,也懂得如何向他人表達愧疚。
2.按下暫停鍵
當忍不住跟孩子發飆的時候,不妨讓讓自己抽身離開現,給自己一個調節情緒的空間。等家長徹底冷靜下來再回到現場,同孩子一起面對剛剛的矛盾。這樣避免因為自己情緒過於激動,對孩子打罵厲害造成更大傷害,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3.疏導情緒優先,再解決問題
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情受到責罵,也要讓孩子把他的不良情緒盡情的發洩出來,比如孩子哭,那就讓孩子盡情哭一會,如果孩子跟你頂嘴,不妨讓孩子把他的不滿先表達出來。
有些家長不僅不讓孩子哭,還要在孩子情緒激動時倒數「一二三」,命令孩子停下。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不如成年人,教會孩子如何排解不良情緒,也是大人應該做的,而且這種能力將會伴隨孩子終生。
現在不少年輕的家長,小時候都是在充滿打罵的傳統家庭下長大的,加上父輩文化水平較低,所以在情緒的控制上基本上沒有得到過什麼引導,很多人父母都喜歡打罵教育,孩子委屈了也都憋在心裡。等到自己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卻在自己身上找到了當年父輩的身影。
由於原生家庭對潛意識的影響,這種壓抑和委屈,是會代代相傳的,除非我們從自己身上開始做出改變,傾聽孩子的聲音,不要再讓孩子面對批評只會一言不發、低頭沉默。
1.變得性格很孤僻,優柔寡斷,自卑,叛逆,性格扭曲
孩子的承受能力沒有大人強,也不會像大人一樣可以找到其他的辦法來發洩和疏通。長久之下,孩子因為心裡受到創傷而得不到及時疏導,就會變得孤僻,遇到什麼事情也不願意跟父母說。
2. 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
孩子總把不滿裝在心裡,逆來順受,對人際關係的影響也非常大。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跟其他人保持合適的距離,如果孩子在外受委屈,或遭人冒犯,卻習慣了悶在心裡,還不跟父母說,那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隱患了。
每個人都有承受的極限,一旦這些委屈和怨氣超過了孩子能承受的極限,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會爆發,所謂爆發一般只會有兩種途徑——傷害自己,或者傷害他人。無論是哪種,後果都是家長不願意看到的。
3.孩子變得自暴自棄
孩子看到家長發脾氣,罵自己,也會有自我歸因的心理,認為所有的問題都出在自己身上,所有的錯誤都是自己造成的,在這樣的心理之下,面對指責他們很可能也會不願意給出反應,不聲辯、不反抗。
他們不會分辨什麼問題是自己錯了,而是覺得只要自己做錯了,就活該挨罵,不管其他的事情跟他有沒有關係,不再敢爭取自己的話語權,變得自暴自棄。
1.在幼兒期多跟孩子說話
我們很容易發現,如果家長是個不愛說話的家長,那孩子也不太願意跟人多交流。在孩子還是嬰兒期的時候我們都可以跟孩子多說話,不一定需要主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心中所想就行。等孩子大一些可以跟孩子一起讀繪本,讓孩子接觸不同的詞彙,孩子詞彙量大了,那表達起來也就沒有什麼問題了。
2.允許孩子發洩和表達情緒
當孩子小時候碰到不如意哭鬧的時候,不妨允許孩子哭,並且告訴孩子想哭可以哭,哭好了再過來。這樣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就會更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遇到困難時會第一時間向父母求助,這樣才能加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依戀。所以被允許哭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永遠都是很緊密的。
3.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定期開家庭會議,讓每個孩子都暢所欲言。不管對錯,都不要急著否定和打斷孩子。家庭會議可以讓每個人談談對家庭成員的看法,和總結過去時間哪些事情的好壞。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宣洩的機會,也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培養了孩子的社會能力。
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有沒有過挨罵後低頭沉默不語的情況呢?你是如何解決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