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在一起的幸福》一書,講述了如何用對的方法去改善與另一方的關係。幫大家找回給予愛的能力,而非獲得愛的幸運。
《學習,在一起的幸福》,鄧惠文 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本文摘自《學習,在一起的幸福》,鄧惠文 著,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年2月。
愛不只是感覺,還應該包含真實的生活。一個在現實中經常缺席的戀人,看似是真人,實際上只是心中幻想的投影。
自從在《別來無恙》中談到自由與依戀的矛盾,我接到許多讀者的回應。與過去相比,反應相當不同。的確有女性扮演著與一般想像不同的角色——並不是苦苦追趕著愛情與男人,而是被愛情與男人追趕著。
身邊通常有個好男人,但對於這個好男人,女人不願被束縛,不想給承諾,不想對他專一。女人說,我想要自由,想遠走高飛,想激發自己所有的潛能。
對不起,我不是那種甘於平凡生活的人,我不能跟你在一起,你想要的家庭是裝不下我的。
真的有人可以如此自在、獨立,不需要親密關係嗎?我相信有人真的如此,但許多這樣說的人,真正的原因是心裡另有他人——一個理想的、得不到的情人。與對待身邊好男人的態度完全不同,她對得不到的情人萬分牽掛。
「A一直守候在我身邊,好多年了。無論如何跌倒,我都能握著他的手站起來,可是只要一站起來,我就無法忍受繼續待在他身邊,覺得不耐煩!我的心追隨著B,十年來他始終飄忽不定,總是不在我身邊,但我對他有一種難解的依戀。最近B再度消失,而A向我求婚了,我該怎麼辦?」
忠於自己的需求和感覺
什麼是難解的依戀?有點像國王的新衣——別人看不見,自己也不太清楚的一種愛。周圍的人都說,B根本不愛你,A比較好。可是,你自己一直相信與B之間有一種珍貴的東西。一邊等待著B,一邊始終沒有真正地離開A。
處在這種情況中,直接選擇任何一方都可能很糟。如果選擇持續依戀B,那你將繼續活在夢幻中。愛不只是感覺,還應該包含真實的生活。一個在現實中經常缺席的戀人,看似是真人,實際上只是心中幻想的投影。
如果選擇可靠的A呢?明知自己不愛他,只是選擇一個避風港、一根跌倒時的拐杖?或許這樣的伴侶能提供表面的支持,但是,漂泊的心呢?一個無法引起她熱情的男人,能留住她漂泊的心嗎?會不會每天一起生活,卻仍然感覺寂寞,自己偷偷地望著遠方呢?
活在一種關係中,卻必須望著遠方——身邊伴侶無法分享也無法想像的遠方,這是情感上最寂寞的狀態。
為什麼不忠於自己的需求和感覺呢?在真實生活中相互扶持的需求是重要的,在感覺上契合、擁有熱情也是重要的,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不算完整,A或B都不是答案,感情並不是二選一的習題。
因為心思被飄忽不定的B困住,所以沒有餘力建立另一段需要用心經營的關係,只能與不麻煩而省力的A保持關係,結果當然會演變成沒有出路的二選一的僵局。與其思索如何二選一,不如多花心力理解自己的依戀。是否混淆了幻想情人與真實情人的面目?是否由於過去的缺憾,一味沉浸在痛苦的回憶裡,不痛就覺得不真實?
對B一般的情人,該走出不切實際的依戀;對A一般的好人,該放下沒有愛的依賴。調整自己之後,重新尋找共享生活與情感的伴侶。遠或近,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愛人」或「被愛」,哪個比較幸福?
理想狀態下,我們認為關係應該是「我愛你,你也愛我」。然而,誠實地說,兩個人之間,我們通常不知道現在是自己愛對方比較多,還是對方愛自己比較多。
「愛不能比較!」你會這樣抗議。
是的,愛不需要比較。但是,愛需要自覺。如果心裡知道彼此的投入程度有差別,就必須認真面對自己的感受,想清楚「我是不是願意繼續這樣愛他,不計較回饋」,這會影響對方的抉擇和兩人一生的幸福。不願意想清楚,一廂情願地相信「以後他就會感恩圖報」,多年之後才懊悔,開始不斷攻擊對方,這樣的人害己也害人。
坦白說,我並不全然贊成「被愛比愛人幸福」。對某些人而言,愛情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找一個相當愛自己的人,安穩地做伴,顯然是正確的抉擇。但是,對於另外一種人,那種「沒有感覺就像沒有氧氣」一樣的人,跟一個自己不愛的人在一起生活一輩子,才是可怕的空虛。
跟一個「非常愛我」但「我沒有特別感覺」的人在一起,那種心情應該叫感恩。感恩當然是幸福的一種。
跟一個「我很愛他」的人在一起,期待得到他的注視,希望他逐漸接納你,兩人的關係愈來愈親密,那種幸福是某種自我實現與夢想落實的幸福,跟感恩的心情不太相同。然而,其中有一條非常微妙的界限!對方可以愛得比較少或比較冷一點,但不能少到不愛和不珍惜的程度——不顧一切地愛一個根本無心響應你的愛的人,你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你永遠不會得到幸福。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