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在東北,新婚當天新郎一定要拎著離娘肉、長壽絲、可口糖、福壽酒這「四樣禮」,去女方家迎親。
離娘肉必須是「一刀切下、六斤左右,四根肋條、五花三層,還要連皮帶肉的」。據好事者考證,大凡一般人家的女娃出生時的重量皆,娘身掉下的「心頭肉」今朝出嫁了,新女婿總該變通一個方式把這「六斤左右的肉」還給丈母娘吧。長壽絲即是粉條兩把,祝福一對新人健康長壽、白頭偕老之意。可口糖,賀喜小倆口在未來的生活裡甜甜蜜蜜。接親回來時,女方家長要把帶去的兩瓶酒啟開蓋子,各插入一顆蔥,由迎親人帶回,祝願這雙有情人「充(蔥)裕酒酒(久久)」。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早在周朝就對婚姻習俗禮儀做出了詳盡的規定。漢朝鄭玄編撰的《十三經註疏·禮記註疏》中的《禮記.昏義》篇,是對我國婚禮禮儀的最早記錄。
古代的婚姻禮儀有「三書六禮」之說。「三書六禮」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古人認為: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門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
民國初期,南京國民政府禮制服章審訂委員會及大學院院長蔡元培、內政部長薛篤弼,倡導「矯正奢侈,消弭詐偽,破除迷信,提倡質樸,並酌情採納舊的禮儀制度中的可用部分」而出臺了《婚禮草案》。
文明婚禮革除了舊式婚禮的繁瑣,吸收了新式婚禮的儉樸和熱鬧。在結婚儀式上採用了中西合璧的新式婚禮程序,即:主婚人主持婚禮全過程。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新人互換禮物、行鞠躬禮向尊長和來賓致謝,即禮成完畢。文明婚禮是當時新舊婚俗調和的產物,既是一種改良,也是一種變通。解放後,婚禮崇尚勤儉樸素、杜絕鋪張浪費,歡快簡單的革命婚禮、集體婚禮等多種婚禮形式大行其道。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物資生活的逐漸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有了更強烈的需要,恢復在歷代社會久而成的民間民俗,識別批判舊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也成了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迎親「四樣禮」的延續和演變是社會的必然需求,也有著人們對剛剛步入新婚殿堂的新人們的美好祝願。
有學者認為:迎親的「四樣禮」,來自於「納徵(下聘禮)」後,女家送給男家的謝儀,只是將謝儀數量上精簡為「四樣」。
有據於《望奎縣誌》載:男方到女方家過聘禮時,女方要宴請對方。「飲畢,女家與男家回禮,種以匣乘之高粱一握,名曰步步登高;豬肘一隻,名曰骨肉親;筷子兩雙,取其快於得子也;蔥一把,慄子二枚,取其聰明靈利(伶俐)也;酒盅子二枚,取其日久而能長遠也;粉條二把,取其細水長流也。」這些具有賀喜之意的物品,都是嫁女之家事先準備好送與訂聘的男家的。
也有人認定:離娘肉是「奠雁禮」的替代品。
在傳統的婚禮禮儀當中,「六禮」除去「納徵(下聘禮)」外其餘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都要行「奠雁禮」。雁是候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以定婚姻的和順。據《梨樹縣誌》載:「親迎時,男方備肉四斤,隨車送女家(俗謂離娘肉)……此即古之奠雁禮也,不過以肉代雁而已。」
廣袤的東北大地,自古就是各民族生息繁衍的基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具有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獨特習俗。在婚禮過程中的迎親「四樣禮」,無論是來源於女方的訂聘謝儀也好,還是與「奠雁禮」有一定的淵源也罷,只要是符合婚禮隆重浪漫喜慶的氛圍,傳載著人們對新人祝願賀喜的真誠祝福,都是為他們的幸福之路灑下的愛的陽光。
陳達的原創
非專業 可真誠
專業的技術專家
非專業的文學創作
寫意生活寫意人生寫意夢想
是我的真誠
合作信箱:fengcai206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