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憶丁香——柴師回憶之二

2020-09-13 燕趙新報

1980屆河北師大柴師中文一班七位女生↓

前排從左到右陳少文(宣化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郝萬蓮(張家口學院副教授,2008年已去世),作者:張美華。後排從左到右陶風梅(蔚縣二中教師)李曉紅、武東君(二人皆為崇禮二中教師)賈春靜(分回沽源一中,後調到張家口一家大型企業工作)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1978年,45名青年成為了河北師範大學張家口地區師資班中文一班(柴溝堡師範大專班)的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們於1980年12月畢業。

多年後,這批1980屆中文班的學生,做出了驕人的成績。有的成為省地(廳)、市、縣黨政負責人,有的成為檢察官、律師,有的成為專家學者、教授,有的成為作家、導演、詩人、編輯、記者、主編、企業家,他們都在自己的行業裡成為了社會的棟梁,為國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今年是他們畢業40周年紀念,為此,女作家張美華同學撰寫了系列回憶文章,請看第二篇

年年歲歲憶丁香

——柴師回憶之二

張美華


或許是今年的疫情,錯過了看丁香的功課,最近夢裡總是出現那一株丁香樹。

總說自己渴望一個開花的季節,其實渴望的只是丁香花開。每年都要看看丁香,真的是我的功課。好在我家附近的街心公園就有一片丁香。

記得當年的大學校園,柴師圖書館門前有一棵丁香樹。那是我第一次認識丁香。我驚奇於世間還有如此清雅、脫俗的樹上花。而且丁香幽幽淡遠的清香直為搭配沁人心脾這個詞。

對花的感情也如對人的感情一樣,最初的闖入者總是佔據在心靈的主要位置上,而且這種闖入帶有一種一經來過便難離去的駐紮感。

丁香花是我心底的花,在我的心房裡一直開著,不曾褪色,不曾凋謝。那花瓣花香裡,攜帶了我的整個青春信息:那是初心和夢想;那是理想和友誼;那是一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美麗時光。

當年高考失利,我走進了柴師。我的大學畢業證上蓋著河北師範大學的鋼印,可我至今不知河北師大的大門是朝東還是朝西開的。我的大學歲月,其實就是二年柴師的學習生活,但是我一生中最豐盈的知識汲取,最浪漫的文學夢想都是在柴師獲得和發軔的。

那是一個難忘的時代,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思想解放,百廢待舉,百業正興。真理標準大討論,平反冤假錯案……一個個重要的歷史事件,我們都在經歷著。

那時,走在校園那條並不寬廣的南北大路上,其實我們已然踩在了歷史的節點上;

那時,我們擠在食堂的大廳裡,看著一臺黑白電視機裡,一個叫白潔的女孩的悲劇命運,其實是在感受撥亂反正的春潮。

是的,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八十年代正在向我們走來,只是當時的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群率先感知春江水暖的小鴨。畢業三年,趕上了提倡幹部年輕化、專業化,我們中的一批人脫穎而出,被提拔到領導崗位。那時除了文革前的老大學生,恢復高考後,四年制的學生剛畢業,工農兵學員被偏見所誤。只我們正好趕上了!我們班上有被文革耽誤了的老三屆,有文革後上高中的五0後,六0後,還有應屆畢業生。作為八十年代的大學生,我們一起趕上了好時代,趕上了好機遇。趕上的不只是從政的,還有一大批同學和校友成為各個學校的中層和骨幹教師。而我有幸還搭上了文學盛世的列車,開始了文學創作的起步。後來,我經常對自己說:你沒有成為名作家,辜負了母校,辜負了當年教你的老師,是你的問題,不能說你沒趕上,只能說你不勤奮,不努力。因為作家是一個沒有僥倖成功的職業,每一塊豐碑都是方塊字碼出來的,而我說到底還是一個怕吃苦愛偷懶的人。

說到我對母校的辜負,我還想為我的母校多說幾句。

我從來不迴避我是柴師大專班的學生,於是便有人開玩笑說:你們大專班盡出貪官了。我聽後心中很不是滋味,只能半嘲諷半玩笑地回敬道:這首先說明我們學校出的官多,才有了貪官的比例。李真(河北國稅局長、國家稅務總局後備領導幹部、河北省委辦公廳副主任、第一秘書、中央某副國級首長的秘書)和我不是一個班,好像是下一屆物理班的。在校時不認識,離校後還不認識。加之我生性於政治不感興趣,對他的事不予置喙。但陳貴(張家口市委副書記、秦皇島市委副書記、河北省人社廳長、衡水市委書記)和我是同班,他出事後,我難受得一夜未眠。雖然我們來往極少,我也從沒給他找過麻煩,但畢竟是一樹桃李。一片葉子傷了,另一片葉子會無動於衷嗎?

每當人們說起他,我的眼前,便浮現出那個中午不休息,爬在課桌上勤奮學習的身影。那時,他家裡很窮,享受每月4元的助學金。我是3元,市裡條件好的同學是2元。那時我在班裡負責發助學金,記得他總願意要兩個2元的,不要5角的。現在想來,他是怕零錢不經花,要攢起那幾元助學金的。那時,我們讀大學,除了每月17.5元的夥食費,還有每個月2—4元的助學金。後來學校聽取我們大專班的建議,在食堂開設了小窗口,實行了飯票制,那些節省的同學,還能從17.5元中省出一些來,他自然是其中之一。

從柴師大專班畢業後,我分到張北一中教語文,陳貴留在了團市委。在《張家口日報》上,我經常可以看到他寫的評論、雜文,很有水平。待我10年後從張北調到市裡,他已是一個縣的縣長了。他是一步一步幹出來的,至於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同樣不便置喙,也不知從何談起。我想說的是:個別果子出問題了,不能去否定樹,因為樹年年要結果,每年結許多。個別果子出問題,是每棵樹都可能遇到的問題。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也只有七十二賢人。他們個人的悲劇和我們的學校柴師無關,和我們母校的老師無關。盲目抹黑柴師大專班是不公平的。

說來還有一件事,不是我一個人辜負了母校,是我們整個大專班。為了讓我們補上文革耽誤了的知識,當時學校還前瞻地給我們開設了英語課。可我們被眾多的厚書薄雜誌炫花了眼,竟提出了取消英語課的主張。學校考慮我們班上同學年齡參差不齊,不好統一要求,就同意了我們的要求。

那時柴師的領導和老師們,給了我們大專班極為寬鬆的環境和極大寬泛的包容。日後,不知別的同學,我是大吃了不懂英語的苦頭。評職稱,要考外語,我不會英語,只好拿出高中時學過的幾句俄語應戰。兒子給從國外捎回化妝品藥品,不知如何用,該怎樣服。此時方悟:年輕時,該上的課一定要上,千萬別落下。落下了就是空白,就是缺口。就得在後來的工作中加倍去彌補。那時班上只有李東旗一個人通過自學,把英語學習堅持下去了,他以後做縣委書記,他所主政的縣裡與外界的聯繫合作甚廣,這無疑與他懂英語有很大的關係。

前兩年,電視臺順應人們的心理,忽然唱起了「時間都去了哪裡?」的悲愴調。是啊,時間都去了哪裡?轉眼我們離開大學母校40年了,我們曾經擁有的如丁香花般的美麗青春,原來猶如生活中很可憐的一點儲蓄,沒等動用,已然花光了。就像我鍾愛的曾經的丁香花,未曾細細地品味她,已開過了那一年的那一季。之後年年去看望的丁香,只是1979,1980丁香餘夢的載體,餘香的飄逸。歲歲年年看望丁香的心結和行為,其實是在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

而祭奠的心歌越來越低沉而傷感,歲月逝去的腳步卻越來越鏗鏘而迫近。

歲月帶走了青春,卻留下了疾病。做編輯久坐,我患上了腰痛的職業病。有朋友建議我倒走,說是能治腰椎間盤突出。我笑笑,知道自己正走還走不動了,哪裡還能倒走呢?人生的路也是這樣,只能正走,倒是倒不回去了。

既然不能倒回去,那就順其自然吧。任是花開花落、都要「正」著往前走;任是風雨陰霾,都知道,每年都有丁香花開;任是情愫漸漸沉睡,記憶中那一樹丁香花,永遠還是當年那樣美麗的花型和顏色。

作者:張美華,女,網名如水如月,河北張北人。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柴師大專班中文系,進修於中國作協魯迅文學院編輯班,省作協會員。曾任張北一中、張北師範語文教師;張北文化館創作員;張家口日報副刊版、教育版主任編輯;張家口晚報特稿部、文教專刊部主任。

著有散文集《飛去的雲》、報告文學集《天馬剛剛起飛》。退休後致力於家庭教育研究,先後供職於山東青島濱海學院,華東交通大學母親教育研究所,系全國婦聯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省家教協會理事,市婦聯家庭教育顧問。著有家教專著《好孩子從媽媽的好耐心開始》《做個溫暖母親》等。現為某文學期刊執行編輯。

作者:張美華 近照

1980年9月,河北師大張家口地區師資班柴師中文一班畢業合影,有李東旗、張美華、李殿安、陳玉明、郭志、陳貴、陳少文、李曉紅、武東君、賈春靜、郜志平、劉幼剛,薛玉慶,姚志晴,張震宇等,你能找到他們嗎?↓

1978級、1980屆河北師大張家口地區師資班柴溝堡師範中文一班學生是張市地區最有實力的一個群體之一,這群涵蓋了黨政幹部、檢察官、作家新聞記者、教育管理、骨幹優秀教師、律師等專業的人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有的領導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有的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有的桃李滿天下,有的成為行業中堅,有的默默做出貢獻……並形成了改革開放「新三級」現象(1977、78、79三級入學的)。

時至今日,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中國河北地方最有名氣的人物,如李東旗(縣委書記)、李殿安(北京律師所主任)、張美華(作家、新聞記者、主編)、劉幼剛(高級檢察官)、郭志(一中校長)、陳貴(河北省人事廳長、市委書記)、陳建國(知名文史專家)、陳少文(副教授)、李曉紅、武東君、賈春靜、郜志平(張家口市政協秘書長)、陳玉明(學校負責人)薛玉慶,姚志睛,張震宇一直很有知名度,有的至今仍活躍在社會上。他們是恢復高考後,河北張家口地區(市)1980屆大學畢業生的傑出代表……


請關注 燕趙新報 共享文化美文

相關焦點

  • 回望那一樹丁香:柴師回憶之一
    ——柴師回憶之一張美華最近,從我們張家口走出去的作家梅潔,在蔚縣拍回眸她文學生涯的紀錄片《夢想開始的地方》。雖然我的文學夢想並沒有真正實現,但她的開始卻是美麗的,她的發軔之地有一樹盛開的丁香。那是河北柴溝堡師範圖書館門前的丁香樹。1978年冬天,我走進了柴溝堡師範大專班,開始我心不甘意難平的大學生活。時值冬日,小城蕭條,校園灰黃,和我想像的大學風景差之千裡。
  • 阿樂妻女回憶白丁香烈士 :犧牲時身懷六甲,僅22歲
    同年12月犧牲於雨花臺,年僅22歲。【口述人】時鐘曼,樂於泓第二任妻子。樂丁香,樂於泓與時鐘曼長女。在瀋陽市于洪區的一棟住宅樓裡,我們見到了85歲的時鐘曼老人和她的長女樂丁香。對這個家庭來說,白丁香烈士已然成為了一盞明燈、一種信仰、一種凝聚力。白丁香烈士和革命伴侶樂於泓的愛情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 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談《鷓鴣天》
    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談《鷓鴣天》在華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唐詩宋詞元曲可稱得上是最鼎盛時期的文化瑰寶,所以有太多的優秀作品被傳承了下來,並且在其影響下一直被後人所推崇和喜愛,尤其是以唐詩宋詞最為突出。
  • 古詩詞賞析 | 千古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劉希夷唐詩代悲白頭翁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被譽為千古名句。其原因除了它和詩境極為和諧外,大概還由於它高度概括了人生短暫、韶華難挽的規律吧。原文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兒女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惜。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 段西明|憶往昔.餓著肚子藍關古道擔柴
    就這樣人年分二百斤左右糧,整天幹體力活,又沒啥副食營養,能夠吃嗎? 有人可能說,糧雖然不夠吃,難道柴也不夠燒嗎?是的,那時沒有現在的電、天燃氣,種地、磨麵都要用牛,每個生產隊都有飼養食,餵二十多頭牛,一個村五、六個隊,一百多頭牛,天下皆同,村村如此。
  • 我的師範芳華記憶:回眸柴師
    老柴師的院子裡,留下了很多人的青春回憶。回眸柴師有師如此,何幸如之!鍵盤、樂理、作曲、舞蹈,還有二胡。我們都曾經不懂,但是我們努力、刻苦。教室前的樹下、操場邊的石頭,都曾經是我們練視唱的好地方,雖然拍的大腿生疼。張金珠練手風琴,手腕練出了疙瘩。好多同學的手指在鍵盤上磨出了繭子。琴房傳出的琴聲,總是引來其他班同學好奇的目光,這時候,我們總是有一種莫名的驕傲。校園也因為這琴聲和我們的歌聲,熱鬧了許多,越發顯得生機勃勃。
  • 狗年寶寶祝福語順口溜 積善之家有福歲歲年年!
    狗年寶寶祝福語順口溜 積善之家有福歲歲年年!時間:2018-02-11 11:43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狗年寶寶祝福語順口溜 積善之家有福歲歲年年! 狗年寶寶祝福語順口溜有哪些?狗年即將來到,趕緊準備好新的祝福語吧!馨香傳來麟兒啼聲,積善之家有福,歲歲年年!
  • 憶江南三首,白居易致仕後的美好回憶
    唐敬宗寶曆二年春節剛過,在蘇州刺史任上的白居易就忍不住領略江南水鄉的早春景色了,白居易晚年是個特別懂得生活情趣的人,似乎年少時的謹小慎微到了年老之時一概要找補回來一樣,五十五歲的小老頭成天的黃麗巷口、烏鵲河頭,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到處晃,當然一方面也是蘇州刺史任上的工作基本走上正軌,另一方面也的確是老來花,喜歡看看春景發發春情,調戲一下小姑娘……額,
  • 一首寫給女子的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也不禁念叨著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婉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代白頭吟》 唐.劉希夷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人再也不可能再出現在洛城東,武則天也只出現在我們的影視劇中,若出現最多是在我們的夢幻之中,或他們留下的遺蹟和文字。
  • 《寶蓮燈》的丁香,扮演過郭襄,嫁小3歲歌手成兩個孩子的媽媽
    劇中,曹駿扮演沉香,舒暢扮演小玉,焦恩俊扮演二郎神楊戩,林湘萍扮演丁香,劉冠翔扮演八太子敖春。今天要說的就是丁香的扮演者林湘萍。在《寶蓮燈》中,丁香是丁府的大小姐,沉香、丁香、小玉、八太子四人有錯綜複雜的感情關係。八太子喜歡丁香,丁香喜歡沉香,沉香喜歡小玉,小玉喜歡沉香。
  • 適合自己生日發朋友圈的句子,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2、自己又長大了一歲,希望以後的日子裡, 眼裡是陽光,笑裡是坦蕩,感謝相遇,感謝陪伴,感謝有你們,祝自己生日快樂。3、過去已去,未來已來,與時光握手與歲月言和,無雞湯無語錄,祝自己生日快樂!4、又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願虔誠祈禱給我帶來成功的一年,祝自己生日快樂!
  • 全能童星田俊傑參演央視電視劇《歲歲年年柿柿紅》
    2017年10月份,西安全能童星田俊傑獲大型電視劇《歲歲年年柿柿紅》劇組邀請,在陝西省著名的柿子之縣長武縣和富平縣,與知名的演員王茜華、于震、王挺,沈航老師等老戲骨一起搭戲,扮演小男二號"大翠爺」。田俊傑從小就愛好表演、聲樂歌唱、口才朗誦、少兒模特、街舞等,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童星。
  • 年年歲長
    即將20歲的我,開始恐懼長大。年齡帶給我的焦慮感,或許是在我拒絕一次兼職的機會時就已經做好了鋪墊。當時17歲,沒有想過以後會時常想起來這件事情。從來沒有想到過會喜歡上一個比自己小好多的男愛豆,更沒有想過會因為他的原因,自己會投簡歷去實習,也沒想過實習沒通過之後,會去看小學生寫作業。
  • 憶父親扶危濟困二三事
    憶父親扶危濟困二三事文圖/張新村命運多舛。他幼年喪父,母子倆相依為命。我父中年時,厄運又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我的母親不幸離世。當時我們姊妹五人一個還沒有成家,是他老人家把我們一個個娶親生子。父親下放在老家,年年冬季參加大隊水利工程,負責土方測量,工作勤懇、認真、嚴謹,獲得蹲點公社幹部好評,1971年秋天被借用到魯垛公社上山下鄉辦公室工作。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父親仍然兢兢業業,嚴於律己。1972年隆冬的一天下午,他乘坐水泥船到邊遠大隊看望下放戶和插隊知青時雙膝受到嚴重撞擊受傷,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日久無法治癒。
  • 飛花令--年年
    —— 李頎 《 古從軍行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劉希夷 《 代悲白頭翁 》愁殺江湖隨計者,年年為爾剩奔波。 —— 羅鄴 《 槐花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秦韜玉 《 貧女 》夜夜遙遙徒相思,年年望望情不歇。 —— 釋寶月 《 行路難 》唯餘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優美詩詞的背後,卻隱含殺機
    傳說當年武則天當政期間,宋之問極盡溜須拍馬之能事,巴結武皇,甚至還爭當皇帝的男寵。武則天對他的詩詞才華很是欣賞,只是對他這個人,卻不感冒。原因很可笑,就是宋之問「口氣不清新」出氣有異味,當時又沒有啥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很難討武皇的喜歡。還有一樁歷史懸案,宋之問脫不了干係。
  • 揚州92歲志願軍老兵的回憶:我與朝鮮阿媽尼的「母子情」
    「今年是抗美援朝赴朝作戰70周年,我雖然已92歲了,但還是經常想念當年朝鮮的一位阿媽尼(老大娘)。」老兵宗明深情地說。家住曲江街道窪字街社區的宗明,12歲參加新四軍,從小演員到戰地醫生,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四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四次為重傷員獻血。
  • 七首描寫春節的古詩詞: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真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帶來七首描寫春節的古詩詞。1·《元夕》宋·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哎,今年的元宵之夜,花市上依舊是燈火通明。可是啊,卻已看不到去年的佳人的樣子了,我把相思之淚水滲透了去年穿的衣裳那。
  • 《歲歲年年柿柿紅》央視開播 全新打造農村劇
    原標題:《歲歲年年柿柿紅》央視一套開播 打造農村劇標杆 7月4日,由北京華映萬像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浙江東陽九彩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陝西廣電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情感電視連續劇《歲歲年年柿柿紅》登陸中央一套黃金檔。
  • 海上花語之四十五 | 丁香:雨漬丁香結,春生豆蔻梢
    「丁香一樣地姑娘」該是怎樣的美麗?詩人夢中囈語般的低訴引來無數人的悵惘。丁香結,結情思丁香又名百結,色紫,常於4-5月間開花。因其花筒細長似釘,清香宜人,故得名「丁香」(古時「丁」「釘」通用)。唐人牛嶠《感恩多》云:「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近來情轉深。憶鴛衾。幾度將書託煙雁,淚盈襟。淚盈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