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 | 千古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劉希夷唐詩代悲白頭翁

2020-12-14 文學名句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被譽為千古名句。其原因除了它和詩境極為和諧外,大概還由於它高度概括了人生短暫、韶華難挽的規律吧。

原文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兒女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惜。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須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丈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人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白髮亂如絲。

但看舊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翻譯

洛陽城東的桃花李花,落花時節飛來飛去飛落到了誰家?洛陽姑娘喜愛漂亮的顏色,碰見落花便會長長的嘆息。今年的花已落了,花色也已敗褪,明年花開時,在這兒的人還會有誰?

已見到過松柏被砍伐掉作了薪柴,更聽說有好端端的桑田變成了大海。古人再也不會出現在洛陽城東,今人卻還要面對吹落春花的大風。年年歲歲,花和花總很相似;歲歲年年,花前的人都很不同。寄語給這些正當好年歲的美少年,你們應當愛憐半死的白頭老翁。

這老翁也真可憐,他從前也曾是個紅顏美少年。和公子王孫們同遊在芳香的樹下,享受清歌妙舞的歡樂在那落花之前。到過光祿大夫家的池臺,處處都像是鋪開的錦繡;也去了將軍府第,見樓閣上畫滿了神仙。到如今一旦病臥在床,就見不著相識者的面;春季時的遊樂也不知會輪到誰那一邊。

秀髮俊眼能保持幾天,很快,鶴髮就變得如絲團一般散亂。請看古來又歌又舞的熱鬧地方,而今只有黃昏的鳥雀在悲悼地啼喊。

賞析

《代悲白頭翁》,又名《白頭吟》,屬《樂府·相和歌辭·楚調曲》。前人所作,大都為或嘆夫婦不能白頭相守,或「自傷清直芬馥,而遭鑠金玷玉之謗。」劉希夷的這首擬作,顯系感傷韶光易逝紅顏難駐之詠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一作「坐見」)落花長嘆息。」詩一起手,便把人帶入一個感傷的意境。桃紅李白,佔盡三月春色,但易榮亦易枯,轉眼即花謝花飛,不知落入誰人庭院汨落為泥了。這為時短暫的榮枯,極易引起人們韶光易去之感,尤其對於「惜顏色」的女子,更易引起「紅顏難駐」之嘆。這裡到底是女兒見花而「惜顏色」,還是因「惜顏色」而思及「桃李花」,大可不必去費力推敲,恐二者兼有且互為因果的可能性更多些。詩以此為興起,便奠定了全詩的感傷基調。

說是感傷,確係感傷,「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再露端倪。人的青春真是短暫啊,花開花落,佔時無多,人的容顏就有了變化。如果待到來年花開,焉知還有何人再得一睹呢?何況「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號稱長壽的「松柏」被人摧折為燒柴,日有所睹,滄海和桑田也會發生「滄桑巨變」,更何論短暫的人生呢!果然,「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今古人世已幾經變遷了,今人不過仍在步古人的老路而不自知罷了。

思念至此,誰能不發歲月無情,人生短促的浩嘆呢!詩至此,韶光易逝的感傷已達到了頂點,這個思緒的脈絡被作者寫得十分清晰,是由花而人,由人而長壽之松柏而本無生死的桑田再復歸到花而人,自然合理。此情此景,人們發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嘆是極易理解的。這兩句詩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被譽為千古名句。其原因除了它和詩境極為和諧外,大概還由於它高度概括了人生短暫、韶華難挽的規律吧。

詩句以「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作狀語,將雖易謝亦易開,且在人的視覺中,去年和今年並無不同的花和年齒與歲月俱增,逝去的年華永不再現的人生作比,道人人所欲道而不能道,極富有哲理。這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處在轉捩點上,承上啟下,既是對前半所詠之總結,又為下半之吟奠定了「理論」基礎,並開啟與規劃了以下所吟的思路與內容。

「寄言全盛紅顏子,須憐半死白頭翁。」二句乃是思路之必然,作者的創作意圖水到渠成地道出了。「寄言」,交代了題作「代悲」的緣由,「須憐」是作者寫本詩所欲達到的目的。「全勝」與「半死」,「紅顏子」與「白頭翁」的比照作用十分鮮明。如果說,上面所詠之「花」、「人」、「松柏」、「桑田」還只是理性的認識的話,那眼前的「人」的變化就「感性」而直接,使人不能不注目以思了。

「此翁白頭真可憐」,以「白頭」點題,以「可憐」再聚人們應注之焦點,作以下的反思;「伊昔紅顏美少年」。「紅顏美少年」與「全盛紅顏子」同義,再次吟出是提醒人們反思的焦點:今日的「全盛」正是他年的「可憐」,於今「伊」的「半死」,而不久前還是「紅顏」啊,能不「須憐」嗎?「伊昔」句也是下文回憶的總領,下面「公子」至「將軍」四句,則是具體追述「伊」「昔」「紅顏美少年」時的行狀。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是說「伊」在「昔」也曾與王孫公子們留連於「花間」、「芳樹」的美景之中,沉緬於「清歌妙舞」的神仙似的歲月,整日徵逐於權貴、豪富的「光祿」、「將軍」的「池臺」、「樓閣」之上,過著「丈錦繡」、「畫神仙」的悠遊生活,可謂「全盛」,可謂「美」至無以復加了。但歲月無情,不知不覺老病將至,白髮將取代紅顏。果然,「一朝臥病無人識」。花天酒地的生活加速了老病的進程,而「一朝臥病,」那些聲色犬馬之交哪裡還會來看視自已!這個「無人識」既是世態炎涼,酒肉徵逐之交的真實寫照,也是歲月無情,容顏漸衰,連自己也無法辨認自己的如實描繪。榮枯如此翻復,在這樣的境遇下,也只能作「三春行樂在誰邊?」的無限悵惘之嘆了。

悵惋之後,是不能不作這樣的反思的,「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白髮亂如絲。」「宛轉」、「須臾」,極言時間的短促,「亂如絲」是對「能幾時」不疑而問的確切回答,而「白髮」則是「蛾眉」必然的歸宿了。這四句描敘的是人生由盛而衰的當然歷程,這一歷程及其變化在提醒著仍在以「紅顏」自詡的人們,「白頭」是難以逃避的將來,「全盛」之時無多,「半死」必亦隨至。「芳樹落花」,「清歌妙舞」、「丈錦繡」、「畫神仙」都只不過是過眼雲煙,要「須憐」白頭,憐人亦即自憐。不是嗎?

「但看舊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哪一場歌舞無盡?哪一種「全盛」不衰?只要看看從前的舞榭歌臺如今已是人去樓空,蓬蒿叢生,只有烏雀於黃昏之時在這些廢墟中悲鳴,就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了。這一收束再次為人們敲響了警鐘,重申了題旨,更增添了詩歌的感傷氣氛,使人讀後往往難以自拔。

劉希夷的這首《代悲白頭翁》,全詩充滿了韶華易逝的傷感情調。詩中所抒之理,固為常理,但人們如能奮發,不象詩中所述之「紅顏」在「全盛時,唯只知聲色是逐,放縱為娛。而知人的生命有限,當在此「有限」之時,不虛擲年華,不碌碌人生,則可無此「白首」之嘆,而可告慰於已了。

如果說舊時人們稱道此詩更多的是在內容上引為同調的話,我們今天對它的稱許則更多側重於其藝術成就方面。這首詩雖未全脫六朝浮豔之氣,柔巧之風,但全詩自然流暢,詩境與詩意和諧統一,語言曉暢,不事雕琢又無比精煉,象「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全無斧斫痕跡,渾若天成。一些重要詞語如「花」、「人」、「紅顏」等的反覆使用,不僅未給人以重複拖沓之感,而且增加了詩的詠嘆味道。感嘆句式、疑問句式的大量運用,也使詩的句式富於變化而增強了感染力。詩的結構也妙合無垠。對比手法的安洽運用形成了意念上的反差,增強了命意的表達。這些當是本詩今日生命力之所在。

相關焦點

  • 這一首唐詩,內含流傳千古的名句,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劉希夷,唐代詩人,上元年間進士,為人放誕不拘常格,其詩以歌行見長,其代表作《代悲白頭翁》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傳其舅宋之問想據為己有,他不同意,宋之問竟然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在唐詩選集中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宋之問名下也有一首《代悲白頭翁》,全詩和劉希夷的這首僅僅只有三個字的不同
  • 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談《鷓鴣天》
    從「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談《鷓鴣天》在華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唐詩宋詞元曲可稱得上是最鼎盛時期的文化瑰寶,所以有太多的優秀作品被傳承了下來,並且在其影響下一直被後人所推崇和喜愛,尤其是以唐詩宋詞最為突出。
  • 一首寫給女子的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也不禁念叨著劉希夷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婉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代白頭吟》 唐.劉希夷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以柔麗婉轉的筆調,從紅顏女子寫到老翁,詠嘆青春易逝,富貴無常。深刻地告誡我們,自然的變化不會放過任何一人,不論你曾經有多俏。所以我們青春時要珍惜,年老的應該憐惜。
  • 古詩詞中寫時光流逝的千古絕唱,背下來能用上!
    這是一首傷春感懷之作,借花的凋零想到容顏的衰老,感嘆時間的匆匆流逝。深院小庭今猶在,只是朱顏改。這世間有很多東西可以千古流傳,唯獨時間卻不可。那種想留而留不住的無力感,充滿了對生命迸發的感受,令人感同身受,超越了時間的局限性。我們生命中,有多少人和事,我們眼睜睜看著它們從手中掙脫,卻沒能留住?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 初唐才子劉希夷 盛唐之音開啟人
    劉的文集今天已不能看到,其詩賦僅能看到28題35首,其中《全唐詩·卷82》28首,《全唐詩續拾卷七》4首,《全唐詩外編》兩首,《全唐詩》卷七百六十九1首。開啟初唐新詩風從劉希夷現存的35首詩賦來看,他的詩歌有諸多藝術特點。
  • 唐詩閒讀:「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
    我上中學的時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當時有一本雜誌叫《中學生閱讀》,不知道是哪一期了,忽然翻到一篇《葬花吟》的賞析文章,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吟》從頭至尾認認真真地賞析了一回,當時還沒有認真讀過《紅樓夢》,讀那篇文章覺得詩寫得真好,大概一星期之後,從家人的書房把《紅樓夢》偷偷拿出來死命啃完
  • 「一將功成萬骨枯」:16位不出名的詩人,寫出了16句千古名句
    在歷史上,有太多這樣的詩人了,可能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姓名或生平,但他們的名句卻千古流傳。今天,隱娘來總結這樣一些詩人,詩人不出名,寫出的詩句卻千古流傳。這首《題龍陽縣青草湖》被收錄進《全唐詩》,唐珙一度被誤認為是唐代詩人。【名句解析】醉後忘卻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夢滿船都是,以至於重壓星河。
  • 古詩詞的背後,原來還隱藏著這麼多,不為人知的趣事
    中國歷來都是一個詩的國度,尤其是「唐詩」,那更是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而作為一名中國人,哪怕是你大字不識幾個,你也一定能夠背誦出一兩首的古詩。不過,你知道嗎,在古詩的背後,原來還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趣事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三首中老年感慨少年時光的古詩詞,感受人生的變遷
    本文整理三首少年成長為中老年的古詩詞,感受人生的變遷。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 七首描寫春節的古詩詞: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真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啊。下面由小編為大家帶來七首描寫春節的古詩詞。1·《元夕》宋·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賞析:我已把所有的事情都已落空,心裡回家團圓的渴望,時時牽動我的喜悅和憂愁,轉眼之間,也就落空了。我一整夜都在對萬裡之外的家鄉思念著。可是啊,讓我最難受的是隨著我的惆悵和哀怨伴隨一陣陣報曉的雞鳴聲,我啊,又將要用我這憔悴的面孔來,迎接新春的到來。
  • 重溫回不去的年少時光,這首《代悲白頭吟》,再次觸痛青春的彷徨
    20年的花開花落,轉眼間,曾經的人已各奔東西,曾經的記憶也慢慢消散,我也仍在小心謹慎地生活著,曾經年少時許下的心願,到現在仍沒有一點頭緒,不免有些慌張,一方面期盼著時間過得快點,仿佛將來自己真的能對待生活遊刃有餘,一方面又想要留住時間,現在的我,實在太平凡,太普通,實在沒有力量去碰社會這顆大石頭。
  • 唐代大詩人在宛洛古道節點城市汝州留下的優美詩句賞析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代悲白頭翁》是汝州本土詩人劉希夷的代表作,通過對自然輪迴交替的變化,領悟出年華的轉瞬即逝,深藏著對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將紅顏少年與白頭翁進行對比,給人強烈的青春感嘆。他的詩歌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樣,都在意境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讓生命意識與詩情畫意結合,為盛唐詩歌的玲瓏美,奠定了基礎。
  •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優美詩詞的背後,卻隱含殺機
    當時在長安城也有一位詩人,名叫劉希夷,雖然沒有宋之問在詩壇有名望,但吟詩作賦也是行家裡手。他曾經寫了一首《白頭吟》,自己覺得還算湊合,就是不知道別人是否認可。於是就把詩稿拿給他的舅舅宋之問看,讓舅舅給潤色一下。宋之問拿起詩稿從頭到尾讀了一遍,被其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