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夷,唐代詩人,上元年間進士,為人放誕不拘常格,其詩以歌行見長,其代表作《代悲白頭翁》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相傳其舅宋之問想據為己有,他不同意,宋之問竟然遣人用土囊將他壓死,在唐詩選集中有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宋之問名下也有一首《代悲白頭翁》,全詩和劉希夷的這首僅僅只有三個字的不同。
《代悲白頭翁》
唐代:劉希夷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譯文】
洛陽城東盛開著的桃花和李花,花瓣紛飛,會飄落在誰家庭院呢?洛陽城中的女兒愛惜容顏,路過見到凋零的落花不禁長嘆。今年花落紅顏褪,明年花開的時候還會有誰在呢?已經見過松柏被折斷做柴火,更是聽聞過桑田變成滄海。古人不復在洛陽城東了,今人卻還迎著吹落桃李花的春風。歲歲年年開的花都是相似的,年年歲歲的人卻不同了。勸告風華正茂的年輕人,應該憐憫接近半死的白頭老翁。這個老翁白髮蒼蒼真可憐,他當年也曾是翩翩美少年。公子王孫在芳香的樹下聚會,在落花前欣賞著清歌妙舞。顯赫的宅第裝飾得錦繡輝煌,將軍的樓閣上繪著神仙圖像。一朝臥病就再無人相識了,三春時節的行樂到了誰那邊?嬌美的容顏能有幾時,須臾之間就白髮亂糟糟了。看看古來的歌舞地,黃昏時分惟有鳥雀在悲鳴。
【賞析】
這首詩題又作《白頭吟》,是擬古樂府。《白頭吟》是漢樂府相和楚調曲舊題,古辭寫女子毅然與負心男子決裂。劉希夷這首詩則是通過洛陽女兒對落花的感嘆以及白頭翁的經歷,抒發了韶光易逝、紅顏易老、富貴無常的感慨,揭示出自然永存而人生短促的哲理,充滿了濃厚的感傷情緒。
劉希夷終生落魄失意,這首詩可以說是他個人心頭的真實寫照。詩的開頭兩句起興,描繪了洛陽城東暮春時的景色,為下文表達對大好春光、妙齡紅顏的讚美與留戀,對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傷與惋惜作了鋪墊。
詩篇的前半部巧妙化用了東漢宋子候《董嬌嬈》的詩句和意境,顯得更為凝練概括,加上後半部白頭翁具體命運的對照、富有典型性。他廣泛融會漢魏歌行、南朝近體及梁陳宮體的藝術創作經驗,加以熔鑄創新,取得巨大的藝術成就。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為千古傳唱的名句。「年年歲歲」和「歲歲年年」的顛倒重複,不僅在音韻上形成了迴環的效果,而且讓人體會到時光的不停流逝;而「花相似」和「人不同」之間的對偶、對比,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花卉可以在天地中常新,人生青春卻不可依舊的寓意,流露出人在時光易逝,生命有限的無情事實面前的徒然和無奈。
全詩汲取了樂府詩在敘事間發議論和古詩以敘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巧妙地交織運用對比,對偶、用典等藝術手法,使得景和情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自成一種清麗婉轉、綿長悠遠的風格,堪稱初唐詩壇的一朵奇葩。這首詩對後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云:「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其中就有劉希夷這首詩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