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薛元敬 ‖ 薛煥創辦尊經書院的前前後後

2020-12-16 澎湃新聞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

薛煥創辦尊經書院的前前後後

薛元敬

煥(1815—1880),從宜賓走出的晚清頭品頂戴總理衙門大臣。致仕後,聯絡士紳自籌資金在成都創辦「中體西用」的尊經書院,宜賓因此與今四川大學結下不解之緣。

在京辦洋務受挫 回鄉欲籌辦書院

在那長期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時代,為復興中華,薛煥率先在中國實施洋務,並作出卓越貢獻,卻被時人誤會而備受打擊。特別是清同治四年(1865),洋務派首領恭親王奕訢在與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的鬥爭中失敗,並被免去議政王后,薛煥在京辦事更處處掣肘。一連串挫折讓他強烈地感覺到,中國要自強,必須放下天朝上國架子,在傳承優良國學的基礎上學習西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這類事在當時只能暗做不能明說,既然在京難以實現,就得另闢蹊徑。就像當年在上海三抗諭旨「師夷長技」,創建中國第一支使用先進武器的軍隊那樣,薛煥於同治五年以母病為由奏請回鄉終養,欲在四川創建一所振興蜀學的新式書院,從教育上 打破閉關自守桎梏,讓國人放眼世界以自強。

薛煥像,薛煥六世外孫、美國芳特邦大學美術教授Victor Wang據英國1859年版《額爾金伯爵出使中國和日本之行記事》薛煥像繪製

當時,四川最高學府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設立的以習八股文為主的錦江書院。在近代中國大變革格局下,儘管舊式書院顯得越來越不適合時代需要,但到底是當時讀書人踏入宦途通道;只要能讀書做官,誰管你所學有用無用?不說薛煥倡導的「師夷長技」為當時主流所鄙,就是新辦書院所需那筆巨額資金,也讓他望洋興嘆。自流竄在川滇邊境的煙幫梟雄李永和與藍大順率眾於清鹹豐九年(1859)打進四川後,四川50 餘州縣慘遭兵燹,民不聊生。李藍之亂歷時6 年,四川好不容易平復叛亂,卻又遇上大水災,餓殍遍地。這時要辦一所書院,談何容易!更何況,新辦書院必須得到地方督撫與學政支持,最後報皇上批准才行。

當時的四川總督,是被鹹豐帝與同治帝皆譽為「老成碩望」的駱秉章。薛煥與他素無交誼,很擔心為其所阻。不想幾經交談後,駱秉章不但為薛煥之舉所動,還在致軍機處首席章京朱學勤信中為薛煥抱不平:「薛覲翁到省,弟晤談數次,議論皆有見識,何至為都人所不容?實不可解!」但遺憾的是,駱秉章雖支持薛煥辦新式書院,但因四川財政寅吃卯糧,他也無能為力,加之為軍政疲於奔波,不久竟病死任上。薛煥創建新式書院這事只得擱置。

薛煥書櫃

但薛煥並未灰心,早在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任上時,薛煥鑑於「川省介在邊隅,士子苦鮮師資,且無經史善本致根柢之學,未能實在講求」,就特別注意搜集這方面書籍,「公素好蓄書,入都時已有三十餘篋。在都二年,幾兩倍之」(《清續碑傳集·卷十三·薛公行狀》)。這些書帶回四川後,薛煥還專門用家鄉楨楠樹打造了24 對書櫃裝好,以備選擇刊刻為四川士子學用。但僅有這些書籍就想創辦書院遠遠不夠,薛煥還得消除各種阻力與動員士紳們捐資辦學才行。當薛煥發現錦江書院主講伍肇齡原為翰林院編修與侍講學士,不但在辦學方面很有成就,且對振興蜀學的見解又與自己一致時,便引以為援,一起多方宣傳在四川創建一所新式書院的必要性。

總督吳棠與學政張之洞支持薛煥辦學

四川經幾年休養生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又現生機。這時的四川總督吳棠,是曾經對慈禧太后有恩的當朝大紅人。薛煥任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時,吳棠任江寧布政使署漕運總督,可謂「同一戰壕的戰友」,但因吳棠是慈禧太后的人,薛煥有所顧忌未敢與之深交。同治八年,雲貴總督劉嶽昭參劾吳棠在赴任四川總督途中收受屬員「規禮」,清廷派時為湖廣總督的李鴻章為欽差來四川調查。薛煥雖不知吳棠有無收受「規禮」之事,但這些年吳棠在善政宜民方面所做出的政績有目共睹,便如實向李鴻章講了,使吳棠免於處分。為此,二人關係又進了一步。

張之洞《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

新辦書院還須主管教育的領導支持才行,其時張之洞任四川學政。薛煥雖有頭品頂戴,卻是一個「離休幹部」,無職無權,對張之洞這個主管本省教育的三品官員一點不敢小覷。張之洞是清同治三年(1864)殿試欽點探花,在京乃少壯清流之首,經常與清流們一起放言高論,糾彈時政,抨擊恭親王為首的洋務人物。而薛煥曾為封疆大吏、清廷首任專職洋務大臣,長期與洋人打交道。在薛煥「摸著石頭過河」與洋人交鋒,或「提著腦袋力守危城」,連夫人也抱著孩子守在官舍井邊隨時準備跳井以殉時,最受不了的就是遠離戰場的京官們手捧蓋碗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紙上談兵橫加指責以口舌爭勝。薛煥進京為總理衙門大臣後無法立足,與清流們勢同水火,可謂最大原因。但張之洞是薛煥創辦新式書院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主管領導,薛煥必須汲取以前教訓,盡力與其搞好關係。

張之洞為四川學政前有兩段婚史:18 歲時,娶貴州都勻知府石煦女,兩人恩恩愛愛,不想石氏竟於同治四年(1865)病逝;同治九年,張之洞又娶了湖北按察使唐樹義女,夫妻舉案齊眉,不料兩年後,唐氏又病逝。據清史專家唐浩明先生所著《張之洞》(春風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載,張之洞任職四川學政後,在同治十三年,經在籍侍郎薛煥為媒、四川總督吳棠主婚,又娶了四川龍安知府王祖源女兒為第三任妻子。從這事上看,薛煥這個洋務先驅為辦新式書院,在爭取張之洞這個清流之首支持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

清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獨鍾儒學的錦江書院山長牛樹梅年老回鄉,受新學影響的主講伍肇齡成了實際山長。薛煥覺得條件成熟了,便聯合伍肇齡等在四川有名望的 15 個士紳,在找好建書院的地皮並協議好籌資方案後,投書四川總督吳棠與學政張之洞,請建書院。據張之洞《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所記:「興文薛侍郎偕通省薦紳先生十五人,投牒於總督、學政 ,請建書院 ,以 通經學古課蜀士……」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宮中硃批》文教類第8 號件載,四川總督吳棠與張之洞接薛煥投牒後,立即向同治皇帝上了《奏為紳民請捐建尊經書院並刊刷經史以 裨實學》的奏章。同治帝於八月初五日, 御筆硃批「知道了「」欽此」,同意四川新建書院。

這奏章是據薛煥等所投之牒奏報。從其題目可見,書院是「紳民請捐建」,不會動用四川財政銀子,建書院的目的是「以裨實學」。對這「實學」二字,奏章第一句話,就很清楚地奏報了薛煥等人的意見:「書院之設,原為國家培養人才。士子在院 讀書,必期經明行修……查川省地方,省內向建有錦江書院,省外各府廳州縣亦各分建書院,均系專課詩文,其經義古學闕焉未講。是以各屬士子能文者多,專經者少……」至於「紳民請捐建」書院所需銀子具體來源,吳棠與張之洞在奏章中說得亦很清楚「:所有 一切經費,議由合省紳糧公捐,分屬措籌。」

籌資修建尊經書院擔任第一任山長

經皇上批准後,薛煥立即帶領紳民們抓緊創建書院。《清續碑傳集·卷十三·薛公行狀》記載了薛煥在創建尊經書院時的作用「:省城創建尊經書院,經費皆賴公一言決之……」

清光緒元年(1875),薛煥等倡導的尊經書院在吳棠與張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成都文廟西側石犀寺舊址建成。與此同時, 張之洞與四川才女王懿嫻在薛煥的撮合下成婚,可謂雙喜臨門。

關於書院山長問題,薛煥曾函請享譽江南的大文豪王闓運出任,但王闓運正在寫《湘軍志》不能前來。吳棠與張之洞等亦曾邀一些享譽國內的學者來任教。終因當時守舊派勢力大,薛煥竟公然提倡棄八股文而尊經學,所以響應者寥寥。在當時具備省級書院山長資格且擅長經學的學者極為鮮見,而薛煥提倡的「經學」中還暗藏洋人的天文地理算學等。能講的沒資格,有資格的又不會講。莫奈何,年老多病的薛煥只能親自擔任尊經書院第一任山長,並延請同治二年識於上海、並隨之入京為西席的學者錢保塘及錢鐵江為主講,任命在成都府任訓導的堂侄薛華墀(後為尊經書院第四任山長)為監院。

書院設立後,薛煥即「發舊藏經史有用諸書,畁省中書院刻之。自後蜀中書漸多,士知崇尚樸學,風氣為開」(《清續碑傳集·卷十三·薛公行狀》)。

不想就在這年,雲南「馬嘉理事件」爆發。為不給英國動兵以脅割地賠款藉口,不讓蠢蠢欲動的俄羅斯 與日本趁火打劫,清廷一邊派直隸總督李鴻章在煙臺與英使周旋,一邊派湖廣總督李瀚章為欽使、雲貴總督劉嶽昭為副使前往雲南查案。劉嶽昭因怕處理不好會身敗名裂,寧願被革職也不前往。清廷只得改派雖退隱多年卻「洋人畏服,當足備折衝御之才」(御史蔣志章疏保薛煥語)的薛煥前往。事關國家安危,薛煥不敢推脫,只得將尊經書院事務託付錢保塘,拖著病體再度出山。

四川總督吳棠關於紳民捐建尊經書院有關薛煥的奏章(局部)

這期間,尊經書院得到主管領導張之洞進一步支持。按四川總督吳棠與侍郎薛煥要求,他不但按職責為書院制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18條章程,還為學子們制定應學習的書目,並慷慨捐資為書院購買書籍。任四川學政3年,少壯清流之首張之洞不但轉變了「世界觀」,為今後在封疆大吏任上大力從事洋務活動奠定了基礎,20年後還公開在《勸學篇》中全面宣傳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成為近代史上四大洋務名臣之一。

而薛煥在與李瀚章到雲南處理了馬嘉理案後,心中掛念著尊經書院,不願進京在朝廷任職,以病請辭,於光緒二年(1876)回四川。因操勞過度,薛煥回川後就病臥在床,唯將書院山長之職交付錢保塘。

親自校勘書籍革新教育方向

雖病臥在床,薛煥仍密切關注尊經書院發展。清光緒五年(1879),垂危中的薛煥致信書院第二任山長錢保塘,談到他正在親自校勘注重經世致用、有關國計民生的《讀史方輿紀要》與《郡國利病》兩書,以為書院學子用。「卒前數月,貽書保塘, 言方手校《讀史方輿紀要》《郡國利病》二書,補刻其漫漶者。豈意工垂竣,而公卒也」(《清續碑傳集·卷十三·薛公行狀》)。這是兩套對復興中華特別重要的書籍。在這之前,《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只有少量手抄本與刊印本,但都殘缺不清。因該書旨在「蓋將以為民族光復之用」,為清廷所忌,薛煥不願牽連尊經書院,便由蜀南桐華書屋薛氏家塾修校刊發。辦完他生命中最後一件大事,薛煥於次年二月去世。

尊經書院舊址

《清朝碑傳全集·誥授光祿大夫薛公墓志銘》, 對薛煥創建尊經書院評價極高:「購置尊經書院有關吏治及人才學校之原,其功尤偉。」

尊經書院創辦後,其「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不僅奠定了四川教育的新方向,使沉悶的學術空氣為之一新,還培養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才,如著名經學家廖平、「戊戌變法」中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四川保路運動領導人羅倫、被孫中山追贈為四川三大將軍之一的彭家珍、辛亥革命中領導榮縣獨立的吳玉章、共和國副主席張瀾等。

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經四川總督傳旨,尊經書院與錦江書院、四川中西學堂合併為四川通省大學堂,即今四川大學前身。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薛元敬(宜賓臨港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薛元敬 ‖ 薛煥創辦尊經書院的前前後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在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掛牌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2020年5月27日,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在成都市成華區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掛牌。2020年5月27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鄧瑜代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向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授牌(成都市成華區府青路街道辦事處 供圖)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牌子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牌子上牆在活動現場,鄧瑜代表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向四川方志文化
  • 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成為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
    5月27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在成都市成華區府青路街道毛邊書局·桃蹊書院舉行「四川方志文化(府青路街道)宣傳基地」授牌贈書儀式暨工作座談會。活動現場,省、市、區地誌辦向毛邊書局·桃蹊書院捐贈了包括《四川歷代方志集成》《四川歷代舊志提要》《四川省志》《迪山日記》《大熊貓圖志》《三星堆圖志》《成都舊志》《成都市成華區志》在內的地方志書及《巴蜀史志》期刊合訂本600餘冊,為文化進社區,傳承和弘揚天府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天上的街市——馬爾康松崗柯盤天街 2020-09-12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2020-07-2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歷史上的四川人才走出夔門後,常常是大展才華,「文章冠天下」,如古代的司馬相如、揚雄、「三蘇」等,現代的郭沫若、巴金等。而外省文豪入川後,更加成就其「語不驚人死不休」,最典型的代表人物當推李白與杜甫。這使巴蜀文化在保持自己基本形態的同時,不斷更新其表層結構,從而得以隨時站在中國文化主潮流的前沿。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老作家沙汀(原名楊朝熙)祖籍湖廣省湖北地域,上川祖在清初隨大批移民進川, 祖父楊仁和曾任重慶府都欽部小官,繼後在川西北安縣安昌鎮定居,建八字龍門府第。老作家艾蕪(原名湯道耕)祖籍經核查《湯氏族譜》系湖廣省寶慶府武崗州(湖北地域武崗縣)楊家橋,清康熙中葉上川祖湯成烈攜妻楊氏和5歲兒子入蜀,始居彭縣竹瓦,第五代分支新繁縣水村。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湖廣填四川的先民,到中合村來安家,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村民們有了一些積蓄,想到為了生產發展,生活方便,在地保的組織下,捐資在無名河上修一座橋。經過前後一年多時間,石橋修成。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劉春濤 ‖ 對自貢市級文物懷德白塔的...
    原創 劉春濤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經反覆觀察思考後,我認為該門洞兩側曾經雕塑的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和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如圖4、圖5),因為他們都有往上翹的一條尾巴,一條是青獅的尾巴,一條是白象的尾巴,青獅和白象是文殊菩薩和普賢歐式的坐騎。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大蜀道:水映琉璃 古道雄關 2020-12-08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周東書‖消失的「川碼字」
    瀘州用了半年多時間,在全市廣泛宣傳貫徹,並先後把全市企業會計人員,分期分批派到成都等地學習,用阿拉伯數字以取代「川碼字」和新的會計制度,每期學習3個月,學成後回瀘即全面推行阿拉伯數字書寫。 1957年後,「川碼字」在瀘州退出歷史舞臺。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且大連 且志宇 ‖ 儒佛大師王恩洋先生
    原創 且大連 且志宇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王恩洋先生出獄後,虔心研究佛學,經梁漱溟先生介紹,拜在南京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大師門下。先生在佛學上造詣很深,1924年前後,一邊在內學院任教,一邊著書立說,先生的《唯識通論》等書便是當時撰著,並在內學院印行。先生目睹民國教育的腐敗,痛心地說「:教育不以成就人才,翻以敗壞人才;不以改良風俗,翻以敗壞風俗。亂之日興而未有紀極」(《龜山叢書敘》)。他憂心忡忡想「轉移世運」,於1930 年在南充集鳳場開辦龜山書房,後改名為龜山書院。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易旭東 ‖ 眉山人陳希亮蘇軾主政陝西...
    原創 易旭東 方志四川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兩年前,以養病為由,請除國子博士、鹽鐵判官,歸隱任知虢州(今河南省靈寶市)。 梅堯臣作《送雷太簡知虢州》,對功成人退,不戀仕途,充分肯定,對生病表示震驚、關愛,得知「既愈賴藥石」,辭官為養病時,又誠懇地希望多讀書,「永歌復飲酒,東平希阮籍」。
  • 【方志四川•紅色文化】譚茗月 任露瀟 ‖ 摩崖字字留戰紀 後昆...
    【方志四川•紅色文化】譚茗月 任露瀟 ‖ 摩崖字字留戰紀 後昆代代踵前徽 2020-09-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世界上最早發明的紙幣是如何誕生的?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世界上最早發明的紙幣是如何誕生的?,作者成都方志 成都方志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這樣,益州官交子便正式誕生了,先在益州流行,後擴大範圍,漸至全川,乃至全國。由於楮券交子比金屬貨幣更便於攜帶與流通,公元1105年,宋朝中央政府便令全國諸路(「路」為宋代行省建制)統一改稱「交子」為「錢引」,批准新樣印製,但四川則用舊法。交子舉世聞名的宋代「益州交子」具體形狀怎麼樣呢?今尚無實物可考。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董代富 ‖ 納溪竹海巫氏保留的客家文化
    巫氏是廣東家族移民,入川近三百年來客家歷史實物、語言、墓葬、耕讀、風俗等文化保存完好,具有豐厚歷史底蘊。四兄弟分家後開始大量栽竹,發展副業,新建家園,帶來廣東商業理念、耕讀文化。華昌公發展很好,在他去世前,地租已達3千多石。 入川始祖文景公就安葬在納溪區龍灘鄉沙坪村陳嘴,黃太君始祖墓在合江五通黃大橋頂子山上。 文景公的父母是15世祖巫永芳、魏氏與崔氏,他們的戶籍地在廣東長樂縣。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詠懷諸葛亮詩詞(四)——壯志吞鹹京(李白)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詠懷諸葛亮詩詞(四)——壯志吞鹹京(李白) 2020-12-12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
    【方志四川•大熊貓文化】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對《大熊貓圖志》作出高度評價並向全球推介 2020-04-2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周東書 ‖ 瀘州藍田荔枝貢地的興起與衰落
    原創 周東書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筆者經多方查找原因,反覆思考,最後終於找出其問題的癥結:瀘州藍田的荔枝興起與衰落乃至消亡,是氣候原因所致。因為,荔枝,是對氣候最為敏感的水果。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陽宏 ‖ 大竹「江探花」——江國霖
    原創 陽 宏 方志四川歡迎關注「方志四川」!惠州城俗稱鵝城,是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府城城池建設,宋以前無考,入宋後有城但甚窄小。明洪武三年(1370),知府萬迪與守御千戶朱永率軍民開始擴城,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竣工,奠定了明、清兩朝數百年惠州府城的規模和格局。入清後至道光年間,城垣年久失修,傾倒十餘處,瓦礫充塞其間。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當時的四川,因為長期戰亂,經濟、文化發展緩慢,書院少,學人少。江南地方一些讀書人甚至視四川為邊鄙之地。李調元從青年時起,就懷有振興四川文化的雄心壯志,故他時常留意收集鄉邦文獻。1772年,清政府重修《永樂大典》,採集全國遺漏書籍,開辦《四庫全書》編訂館,從全國各地徵求古籍善本達1300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