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
薛煥創辦尊經書院的前前後後
薛元敬
薛
煥(1815—1880),從宜賓走出的晚清頭品頂戴總理衙門大臣。致仕後,聯絡士紳自籌資金在成都創辦「中體西用」的尊經書院,宜賓因此與今四川大學結下不解之緣。
在京辦洋務受挫 回鄉欲籌辦書院
在那長期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時代,為復興中華,薛煥率先在中國實施洋務,並作出卓越貢獻,卻被時人誤會而備受打擊。特別是清同治四年(1865),洋務派首領恭親王奕訢在與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的鬥爭中失敗,並被免去議政王后,薛煥在京辦事更處處掣肘。一連串挫折讓他強烈地感覺到,中國要自強,必須放下天朝上國架子,在傳承優良國學的基礎上學習西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但這類事在當時只能暗做不能明說,既然在京難以實現,就得另闢蹊徑。就像當年在上海三抗諭旨「師夷長技」,創建中國第一支使用先進武器的軍隊那樣,薛煥於同治五年以母病為由奏請回鄉終養,欲在四川創建一所振興蜀學的新式書院,從教育上 打破閉關自守桎梏,讓國人放眼世界以自強。
薛煥像,薛煥六世外孫、美國芳特邦大學美術教授Victor Wang據英國1859年版《額爾金伯爵出使中國和日本之行記事》薛煥像繪製
當時,四川最高學府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設立的以習八股文為主的錦江書院。在近代中國大變革格局下,儘管舊式書院顯得越來越不適合時代需要,但到底是當時讀書人踏入宦途通道;只要能讀書做官,誰管你所學有用無用?不說薛煥倡導的「師夷長技」為當時主流所鄙,就是新辦書院所需那筆巨額資金,也讓他望洋興嘆。自流竄在川滇邊境的煙幫梟雄李永和與藍大順率眾於清鹹豐九年(1859)打進四川後,四川50 餘州縣慘遭兵燹,民不聊生。李藍之亂歷時6 年,四川好不容易平復叛亂,卻又遇上大水災,餓殍遍地。這時要辦一所書院,談何容易!更何況,新辦書院必須得到地方督撫與學政支持,最後報皇上批准才行。
當時的四川總督,是被鹹豐帝與同治帝皆譽為「老成碩望」的駱秉章。薛煥與他素無交誼,很擔心為其所阻。不想幾經交談後,駱秉章不但為薛煥之舉所動,還在致軍機處首席章京朱學勤信中為薛煥抱不平:「薛覲翁到省,弟晤談數次,議論皆有見識,何至為都人所不容?實不可解!」但遺憾的是,駱秉章雖支持薛煥辦新式書院,但因四川財政寅吃卯糧,他也無能為力,加之為軍政疲於奔波,不久竟病死任上。薛煥創建新式書院這事只得擱置。
薛煥書櫃
但薛煥並未灰心,早在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任上時,薛煥鑑於「川省介在邊隅,士子苦鮮師資,且無經史善本致根柢之學,未能實在講求」,就特別注意搜集這方面書籍,「公素好蓄書,入都時已有三十餘篋。在都二年,幾兩倍之」(《清續碑傳集·卷十三·薛公行狀》)。這些書帶回四川後,薛煥還專門用家鄉楨楠樹打造了24 對書櫃裝好,以備選擇刊刻為四川士子學用。但僅有這些書籍就想創辦書院遠遠不夠,薛煥還得消除各種阻力與動員士紳們捐資辦學才行。當薛煥發現錦江書院主講伍肇齡原為翰林院編修與侍講學士,不但在辦學方面很有成就,且對振興蜀學的見解又與自己一致時,便引以為援,一起多方宣傳在四川創建一所新式書院的必要性。
總督吳棠與學政張之洞支持薛煥辦學
四川經幾年休養生息,到清同治十三年(1874),又現生機。這時的四川總督吳棠,是曾經對慈禧太后有恩的當朝大紅人。薛煥任江蘇巡撫署兩江總督時,吳棠任江寧布政使署漕運總督,可謂「同一戰壕的戰友」,但因吳棠是慈禧太后的人,薛煥有所顧忌未敢與之深交。同治八年,雲貴總督劉嶽昭參劾吳棠在赴任四川總督途中收受屬員「規禮」,清廷派時為湖廣總督的李鴻章為欽差來四川調查。薛煥雖不知吳棠有無收受「規禮」之事,但這些年吳棠在善政宜民方面所做出的政績有目共睹,便如實向李鴻章講了,使吳棠免於處分。為此,二人關係又進了一步。
張之洞《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
新辦書院還須主管教育的領導支持才行,其時張之洞任四川學政。薛煥雖有頭品頂戴,卻是一個「離休幹部」,無職無權,對張之洞這個主管本省教育的三品官員一點不敢小覷。張之洞是清同治三年(1864)殿試欽點探花,在京乃少壯清流之首,經常與清流們一起放言高論,糾彈時政,抨擊恭親王為首的洋務人物。而薛煥曾為封疆大吏、清廷首任專職洋務大臣,長期與洋人打交道。在薛煥「摸著石頭過河」與洋人交鋒,或「提著腦袋力守危城」,連夫人也抱著孩子守在官舍井邊隨時準備跳井以殉時,最受不了的就是遠離戰場的京官們手捧蓋碗茶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紙上談兵橫加指責以口舌爭勝。薛煥進京為總理衙門大臣後無法立足,與清流們勢同水火,可謂最大原因。但張之洞是薛煥創辦新式書院無論如何也繞不開的主管領導,薛煥必須汲取以前教訓,盡力與其搞好關係。
張之洞為四川學政前有兩段婚史:18 歲時,娶貴州都勻知府石煦女,兩人恩恩愛愛,不想石氏竟於同治四年(1865)病逝;同治九年,張之洞又娶了湖北按察使唐樹義女,夫妻舉案齊眉,不料兩年後,唐氏又病逝。據清史專家唐浩明先生所著《張之洞》(春風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載,張之洞任職四川學政後,在同治十三年,經在籍侍郎薛煥為媒、四川總督吳棠主婚,又娶了四川龍安知府王祖源女兒為第三任妻子。從這事上看,薛煥這個洋務先驅為辦新式書院,在爭取張之洞這個清流之首支持方面,狠下了一番功夫。
清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獨鍾儒學的錦江書院山長牛樹梅年老回鄉,受新學影響的主講伍肇齡成了實際山長。薛煥覺得條件成熟了,便聯合伍肇齡等在四川有名望的 15 個士紳,在找好建書院的地皮並協議好籌資方案後,投書四川總督吳棠與學政張之洞,請建書院。據張之洞《四川省城尊經書院記》所記:「興文薛侍郎偕通省薦紳先生十五人,投牒於總督、學政 ,請建書院 ,以 通經學古課蜀士……」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宮中硃批》文教類第8 號件載,四川總督吳棠與張之洞接薛煥投牒後,立即向同治皇帝上了《奏為紳民請捐建尊經書院並刊刷經史以 裨實學》的奏章。同治帝於八月初五日, 御筆硃批「知道了「」欽此」,同意四川新建書院。
這奏章是據薛煥等所投之牒奏報。從其題目可見,書院是「紳民請捐建」,不會動用四川財政銀子,建書院的目的是「以裨實學」。對這「實學」二字,奏章第一句話,就很清楚地奏報了薛煥等人的意見:「書院之設,原為國家培養人才。士子在院 讀書,必期經明行修……查川省地方,省內向建有錦江書院,省外各府廳州縣亦各分建書院,均系專課詩文,其經義古學闕焉未講。是以各屬士子能文者多,專經者少……」至於「紳民請捐建」書院所需銀子具體來源,吳棠與張之洞在奏章中說得亦很清楚「:所有 一切經費,議由合省紳糧公捐,分屬措籌。」
籌資修建尊經書院擔任第一任山長
經皇上批准後,薛煥立即帶領紳民們抓緊創建書院。《清續碑傳集·卷十三·薛公行狀》記載了薛煥在創建尊經書院時的作用「:省城創建尊經書院,經費皆賴公一言決之……」
清光緒元年(1875),薛煥等倡導的尊經書院在吳棠與張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成都文廟西側石犀寺舊址建成。與此同時, 張之洞與四川才女王懿嫻在薛煥的撮合下成婚,可謂雙喜臨門。
關於書院山長問題,薛煥曾函請享譽江南的大文豪王闓運出任,但王闓運正在寫《湘軍志》不能前來。吳棠與張之洞等亦曾邀一些享譽國內的學者來任教。終因當時守舊派勢力大,薛煥竟公然提倡棄八股文而尊經學,所以響應者寥寥。在當時具備省級書院山長資格且擅長經學的學者極為鮮見,而薛煥提倡的「經學」中還暗藏洋人的天文地理算學等。能講的沒資格,有資格的又不會講。莫奈何,年老多病的薛煥只能親自擔任尊經書院第一任山長,並延請同治二年識於上海、並隨之入京為西席的學者錢保塘及錢鐵江為主講,任命在成都府任訓導的堂侄薛華墀(後為尊經書院第四任山長)為監院。
書院設立後,薛煥即「發舊藏經史有用諸書,畁省中書院刻之。自後蜀中書漸多,士知崇尚樸學,風氣為開」(《清續碑傳集·卷十三·薛公行狀》)。
不想就在這年,雲南「馬嘉理事件」爆發。為不給英國動兵以脅割地賠款藉口,不讓蠢蠢欲動的俄羅斯 與日本趁火打劫,清廷一邊派直隸總督李鴻章在煙臺與英使周旋,一邊派湖廣總督李瀚章為欽使、雲貴總督劉嶽昭為副使前往雲南查案。劉嶽昭因怕處理不好會身敗名裂,寧願被革職也不前往。清廷只得改派雖退隱多年卻「洋人畏服,當足備折衝御之才」(御史蔣志章疏保薛煥語)的薛煥前往。事關國家安危,薛煥不敢推脫,只得將尊經書院事務託付錢保塘,拖著病體再度出山。
四川總督吳棠關於紳民捐建尊經書院有關薛煥的奏章(局部)
這期間,尊經書院得到主管領導張之洞進一步支持。按四川總督吳棠與侍郎薛煥要求,他不但按職責為書院制定了令人耳目一新的18條章程,還為學子們制定應學習的書目,並慷慨捐資為書院購買書籍。任四川學政3年,少壯清流之首張之洞不但轉變了「世界觀」,為今後在封疆大吏任上大力從事洋務活動奠定了基礎,20年後還公開在《勸學篇》中全面宣傳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成為近代史上四大洋務名臣之一。
而薛煥在與李瀚章到雲南處理了馬嘉理案後,心中掛念著尊經書院,不願進京在朝廷任職,以病請辭,於光緒二年(1876)回四川。因操勞過度,薛煥回川後就病臥在床,唯將書院山長之職交付錢保塘。
親自校勘書籍革新教育方向
雖病臥在床,薛煥仍密切關注尊經書院發展。清光緒五年(1879),垂危中的薛煥致信書院第二任山長錢保塘,談到他正在親自校勘注重經世致用、有關國計民生的《讀史方輿紀要》與《郡國利病》兩書,以為書院學子用。「卒前數月,貽書保塘, 言方手校《讀史方輿紀要》《郡國利病》二書,補刻其漫漶者。豈意工垂竣,而公卒也」(《清續碑傳集·卷十三·薛公行狀》)。這是兩套對復興中華特別重要的書籍。在這之前,《讀史方輿紀要》130卷只有少量手抄本與刊印本,但都殘缺不清。因該書旨在「蓋將以為民族光復之用」,為清廷所忌,薛煥不願牽連尊經書院,便由蜀南桐華書屋薛氏家塾修校刊發。辦完他生命中最後一件大事,薛煥於次年二月去世。
尊經書院舊址
《清朝碑傳全集·誥授光祿大夫薛公墓志銘》, 對薛煥創建尊經書院評價極高:「購置尊經書院有關吏治及人才學校之原,其功尤偉。」
尊經書院創辦後,其「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不僅奠定了四川教育的新方向,使沉悶的學術空氣為之一新,還培養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才,如著名經學家廖平、「戊戌變法」中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四川保路運動領導人羅倫、被孫中山追贈為四川三大將軍之一的彭家珍、辛亥革命中領導榮縣獨立的吳玉章、共和國副主席張瀾等。
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經四川總督傳旨,尊經書院與錦江書院、四川中西學堂合併為四川通省大學堂,即今四川大學前身。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薛元敬(宜賓臨港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方志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網際網路,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標題:《【方志四川•歷史文化】薛元敬 ‖ 薛煥創辦尊經書院的前前後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