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高考直通車綜合
好消息!廣州大學天文系成立大會日前正式舉行!南方科技大學將新建藝術館!另外,灣區聯合大學、灣區大學等多所新建大學也要來了!一起來看看吧!
11月8日,廣州大學天文系成立大會暨廣州大學合併組建20周年學術活動之天文學科論壇舉行。來自全國各天文相關單位的領導、院士、學者匯聚一堂,與廣州大學師生一起見證這一時刻。
廣州大學副校長周雲在成立大會上發表致辭。他說,廣州大學堅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深度對接廣州城市建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方面的需求。廣州大學天文學科緊跟國際天文學發展態勢,開展創新性研究,聚焦國家天文學發展需求,積極參與平方公裡陣、中國空間站光學巡天望遠鏡、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取得了一批在學術界具有影響力的成果。周雲表示,廣州大學天文系的成立是促進科教融合、創新天文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他相信廣州大學將為中國天文事業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據悉,廣州大學天文系是國內高校中成建製成立的第18個天文系(學院)。廣州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天文系首任系主任樊軍輝教授回顧了廣州大學天文系建設的基本情況。1993年樊軍輝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博士畢業,1994年他在廣州師範學院建立天體物理中心。2000年,廣州大學合併組建,天體物理中心迎來大發展。經過26年的發展,廣州大學天文學科先後取得了廣東省重點學科、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天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點等建設成果。樊軍輝表示,未來廣州大學天文系還將加大力度引進人才,利用國內外大科學裝置取得更多創新成果。
作為基礎學科,天文學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悉,2000年以來,全球有多位天文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然而,與部分發達國家相比,目前國內高校招收的天文學專業學生還偏少。為此,多位與會學者表示,廣州大學成立天文系適逢其時,寄望廣州大學天文系在天文學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加輝煌的成果。
據中研網2020年4月8日消息,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在讀博士、青年天文科普作家劉博洋介紹道,國內設立天文學系的高校目前包括:北京大學天文學系、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中國科學院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天文系、廈門大學天文學系、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河北師範大學空間科學與天文系、西華師範大學天文系和貴州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
此外,武漢大學、天津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設立了天體物理中心,華中師範大學建立了天體物理研究所,山東大學建有天文臺。
在教育部最新一輪全國學科評估中,天文學共有6所具有博士授權的高校參評。南京大學和中科大被評為「A+」,北京大學為「B-」,上海交通大學獲得「C+」,北京師範大學獲得「C-」。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的天文系最為老牌。
另據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學院要聞報導,華中科技大學於今年7月26日也正式成立了華中地區首個天文學系。
11月6日,南方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教育基金會與共生健康生態發展(深圳)有限公司合作捐贈籤約儀式暨高峰論壇在南科大舉行。共生健康生態發展(深圳)有限公司(下稱「共生健康」)向南科大捐資支持建設南方科技大學藝術館,布局新興產業的發展。
南科大黨委書記、教育基金會(簡稱「基金會」)理事長郭雨蓉在儀式上表示,這是南科大建校十周年之際迎來的首筆重大捐贈。郭雨蓉表示,南科大建校十年,快速發展,新益求新,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眾多愛心企業和人士通過捐贈方式支持南科大教育事業的發展。共生健康捐資支持學校藝術館的建設,為南科大深入開展大學文化建設,在創新時代做好美育工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這也彰顯了共生健康的社會責任感。
隨後舉行了南科大藝術館大樓冠名籤約暨捐贈儀式。根據協議,共生健康將支持南科大開展藝術館及博物館建設,開展相關藝術活動,提升學子藝術修養,促進青年學子全面發展。
雙方還將以共建南科大商學院——新興產業共生研究中心(下稱「研究中心」)為契機,重點布局生物醫學、人工智慧等大健康領域及5G和雲聯接設備研發製造等方向,推動建設服務企業、對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平臺。
為推進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高質量開展,研究中心聘任了18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作為中心的顧問、教授。深圳市工商聯專職副主席謝振文致辭時表示,共建研究中心是南科大和共生健康「校企攜手」、順勢聯動的一次大膽嘗試。這種共建共享、共贏共生的新型商業生態模式,將帶來高校和企業之間更深一步的融通交流,打造一個良性互補、不斷增益的商業生態循環。
儀式上,南科大校長、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陳十一為共生健康生態發展(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劉丹寧頒發基金會聯合拓展秘書長聘書。為進一步匯聚社會力量辦學,深化校企合作的橋梁作用,基金會積極探索創新發展之路,吸納更多認同南科大辦學理念和改革創新精神的社會人士支持學校發展建設。這也是基金會首次聘請企業家擔任基金會聯合拓展秘書長。
劉丹寧指出,成功的企業家都具有跨界思維,希望通過高等教育搭建起市場與科研、企業與院校之間的橋梁,打造集教育、諮詢、診斷、創投於一體的創新教學模式,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具有科研實力、創新精神等跨界思維的企業家。
陳十一則表示,深圳企業家們以創新開拓的精神打造出「深圳速度」,這與南科人「敢闖敢試、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追求卓越」的創校精神不謀而合。大學是思想文化的匯聚傳承之地,南科大厚植深圳創新基因,高度重視對學子的創新創業教育。他期望更多企業家走進南科大支持南科大的建設發展,激發學校更多創新潛能與活力,傳承創新基因。
據大公報消息,11月5日,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會見香港大學校長張翔一行時指出,希望雙方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和實施綜合改革試點重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深化科研創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產學研融合等各領域務實合作,攜手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更好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希望雙方務實合作,攜手推動大灣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系列目標。在粵港澳大灣區,教育也成為先行先試的重要改革領域。受訪學者表示,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可考慮通過設立灣區聯合大學,面向市場和企業需求,共建課程標準,推動高校協同發展攜手科創。同時,藉助廣東高等教育體量龐大且擁有完整的學科布局和產業鏈,推動高校科研轉化。張翔表示,香港大學將充分發揮科研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促進深港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培養更多青年科技人才,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和人才高地貢獻力量。此前,深圳的高等教育一直被視為短板,高校的數量一直遠低於北京上海廣州其他一線城市。深圳去年底提出,要搶抓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機遇,加強與境內外一流高校合作辦學,實現高等教育彎道超車。據悉,目前深圳全市現有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學生11.32萬人,按照規劃,2025年高校數量將達到20所。與香港高校合作成為深圳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探索。10多年前,香港各大高校紛紛在深圳設立研究院,作為探索向內地發展的一種嘗試。2014年,由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按合作辦學形式籌建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得了教育部批准,正式啟動在內地進行本科、碩士、博士的學生培養體系。學校推行的「中西合璧,古今通會,文理融合」教學理念得到廣泛認可,招生7年以來連續5年在廣東省錄取分數線最高,迅速躋身一流大學。學校也被視為深港高等教育合作的典範。目前,除了港中大(深圳),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等高校也紛紛在大灣區布局,探索合作辦學。對於如何打造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的高地,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建議,可以考慮通過設立灣區聯合大學,以一定實體校園和運行機構為依託,在此平臺上實現學生交流、交換、學分的互認,同時推動高校之間的協同發展,還可以進一步推動灣區的企業和高校的聯合。有專家指出,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資源豐富,在總量約150所高校的布局中,香港有5所高校位居全球排名前50,澳門的旅遊教育等學科專業水平高居全球前列,廣東高等教育體量龐大且擁有完整的學科布局和產業鏈。藉助粵港澳全面合作的契機,可以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各自優勢,構建優勢互補、聯繫緊密、溝通高效、協調有力的教育合作機制。201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校長李清泉聯合多名院士和專家學者提出「灣區聯合大學」的提案,引起廣泛關注和強烈反響。2018年7月,由廣東省教育廳指導、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南方教育高峰年會在廣州召開。在會上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明提出,要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國家引導建立政府間雙邊和多邊的磋商、協調、合作機制,並加強粵港澳戰略和政策對接,建設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大灣區一流大學和重點學科等。他特別提出探索舉辦「灣區聯合大學」,以推進粵港澳合作辦學。深圳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籤約儀式現場(來源:深大新聞網)2018年7月18日,深圳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共建「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籤約儀式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與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唐偉章代表雙方籤署合作備忘錄。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副巡視員張總明、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主席陳子政、深圳市福田區常務副區長黃偉,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巡視員沙新華、深圳大學副校長王暉、深圳市福田區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溫文超,以及深港兩地的學界及企業代表見證籤約儀式。大灣區國際學院可以說是深圳大學校長李清泉倡導的「灣區聯合大學」落地的具體行動,可以看成是推進「灣區聯合大學」建設的重要一步。在第22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公開了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簡稱「中科院深理工」)的最新動態,該校將於2021年9月迎來第一批學生入學!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看詳情!
以「科技改變生活,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的第22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簡稱「高交會」)將於11月11至11月15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下稱「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獲悉,該院以「依託高水平科研機構,建設一流研究型大學」為主題,帶來最新科技創新成果的同時,還將首次全面對外展示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暫定名,簡稱「中科院深理工」)的各項進展。
2018年11月16日,深圳市與中國科學院正式籤約共建中科院深理工。中科院深理工是在中國科學院前瞻布局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依託深圳先進院建設的獨立設置的全日制高校,目標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中科院深理工也是繼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後,中科院在國內設立的第四所大學。
據介紹,在本屆高交會期間,中科院深理工在深圳先進院展區將全面對外展出,包括辦學特色、學院設置、學科介紹,以及重點科研成果和人才隊伍等。在本屆高交會5號館SIAT展區將展出中科院深理工沙盤、學校大事記、辦學特色、學科布局、校區介紹、校友展區等。
此前的2019年10月,廣東省教育廳致函深圳政府,同意將中科院深理工納入省高校設置「十三五」規劃,標誌著中科院深理工正式進入籌建階段,計劃2021年9月迎來首批學生入學。據悉,中科院深理工選址光明科學城,將由中科院和深圳市共同舉辦、共同建設、共同管理,探索「政民共建、科教融合」新型體制機制。
今年的9月7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官網公布了《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光明管理局關於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等三個項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事宜的公示》。方案披露:中科院深理工項目位於新湖街道新羌社區及圳美社區交界處,用地面積47.6966公頃,其中有4.5799公頃位於土總規有條件建設區,1.1893公頃位於土總規限制建設區。
中科院深理工瞄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圍繞「新基建」重點領域,以生物、信息、人工智慧為基礎,打破傳統的學科專業界限,以寬口徑、厚基礎的跨學科培養理念,建立緊密對接世界科技前沿的交叉學科專業體系。
中科院深理工將設置生命健康、計算機科學與控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藥學、工程生物學等六大學院,以及生物醫學工程、腦科學、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生物醫藥、合成生物學、先進電子封裝材料等六大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形成涵蓋理、工、醫、管等門類的學科體系。
中科院深理工將最終實現約8000至10000人的全日制在校生規模。
編輯:懵懵小仙、鶴溜哩
校對:鶴溜哩
聲明:本文內容由高考直通車團隊(微信公眾號:gkztcwx)綜合自央視新聞、深圳商報、廣州日報、中研網、華中科技大學官網、湖北日報、湖北大學等、福建省教育廳、南方都市報,轉載請註明本聲明。高考直通車尊重版權,如有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管理員(QQ:86017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