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莉蔻,一個被譽為「世界上最純淨的澳洲活機天然護膚品牌」,由化學家兼自然派醫生Dr.JurgenKlein與植物學家UlrikeKlein夫婦創立於1985年。茱莉蔻在2014年的時候,在中國市場的業績就已經超過了4億元,中國地區也成為其全球業績第一的市場。然而在前幾天,一則關於茱莉蔻天貓旗艦店因售價被封的消息在朋友圈持續發酵並且形成大範圍的討論。那麼,茱莉蔻天貓旗艦店是否真的因售價被封?
茱莉蔻「售假」事件最初的源頭來自於一名貼吧ID名為「小番茄」的網友發布了一則「茱莉蔻天貓旗艦店因涉嫌真假摻賣關鋪整頓」的帖子,隨後不少代購在朋友圈進行大規模的轉發。搜索茱莉蔻的天貓旗艦店,發現店內所有商品均已下架,同時其旗艦店的官方微博也清空了所有微博。加上代購輿論的引導,不少消費者開始對茱莉蔻天貓旗艦店真假摻買的事情深信不疑。
與麗人麗妝合約到期,而並非售假
不過事情很快有了反轉,1月28日晚間,ID名為「瘋一樣得胖子」的微博大V就此事發布了一條微博。他在微博中提到,茱莉蔻在中國地區的總代理是北京恆城,而北京恆城又將天貓的運營權交給了麗人麗妝。但由於麗人麗妝運營期間,茱莉蔻的銷量一直很差,月銷僅僅只有兩位數。因此合約到期後,北京恆城將茱莉蔻的授權收回,麗人麗妝就直接關閉了茱莉蔻的天貓旗艦店與微博。
一名聲稱自己是「北京恆城電商部的員工」,在該微博下評論「恆城已經有自己的電商部門了,而且我們部門已經初具規模~其他品牌也一直做的不錯,所以茱莉蔻自己拿過來自己做了,僅此而已~」。隨後在29日,茱莉蔻的官方微博也發布了一則公告,說明店鋪目前正在進行升級,真假摻賣一事不是事實,同時表示店鋪會在2月8日重新開業。
根據淘寶2017年發布的打架新規顯示,只要賣家收到三次售價投訴成立,帳戶就會被永久查封。因此,倘若茱莉蔻真假摻賣為事實,那麼其店鋪會直接被查封,而不是單純的整頓。例如,有家名為「erisehouse愛麗小屋旗艦店」的店鋪在去年12月也出現和茱莉蔻類似的情況,在天貓上搜索該店鋪也已經搜不到該店鋪的任何信息。事實上,這家愛麗小屋的店鋪與韓妝巨頭愛茉莉旗下的伊蒂之屋沒有任何關係,只是搶註了商標打了擦邊球罷了。類似於這種情況的多半是被消費者誤以為是「伊蒂之屋」而投訴該店鋪售假,因此被天貓小二關店下線。
很顯然,茱莉蔻的情況只是運營商的更替,真假摻賣只是代購圈的烏龍事件罷了。事實上,前幾年的「天貓國際店鋪LG生活健康海外旗艦店出售假貨」和「POLA天貓旗艦店未經官方授權」也是代購圈的烏龍事件。
多次「品牌被賣假貨」反映了什麼?
此次茱莉蔻事件除了顯示出品牌與第三方運營之間的糾葛,實際上還反映了代購與品牌方之間為了吸引客流的博弈。三起事件有著多個共同點,特別是三起事件中的品牌方對於代購的作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除了發布聲明以外,並未採取任何行動。在POLA事件中,POLA也只是發布了一條聲明,而天貓則採取法律手段向造謠方索賠人民幣1000萬元。
根據CBNData的《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已有共來自全球3000多家美妝品牌入駐天貓。其中來自LVMH集團、雅詩蘭黛集團、歐萊雅集團、 寶潔集團、資生堂集團、愛茉莉集團、LG生活健康集團、聯華利華集團等全球九大集團旗下近八成品牌以及70多個高端品牌已悉數入駐。
一般而言,天貓上的官方旗艦店,要麼是品牌直營,要麼是第三方授權運營,與線下實體店有著同等地位。而品牌商的大規模入駐,使得從前只能尋找代購渠道購買的產品如今有了正規渠道,售後也比代購更加有保障。這對於代購而言也就意味著,客源不僅會被正規渠道分流,其利潤也會因此下降。因此,越來越多的代購開始採取不正當手段刻意抹黑品牌方正規渠道,以此欺騙消費者。一方面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等,消費者難以買到國外的產品,對於電商平臺也有諸多誤解;另一方面,消費者更加相信身邊的人,認為認識的代購或者微商不會欺騙自己。因此,謠言也很容易形成大規模的傳播。
對於品牌方而言,代購可以幫助其產品提高知名度,特別是一些還未在中國市場紮根的品牌,代購相當於一個免費宣傳和推廣的渠道,可以增加產品的知名度。特別是有些KOL代購,有著絕對的話語權,這種傳播屬性可以幫助品牌在市場上有更好的口碑,吸引更多客流。其中日韓品牌,在進入中國市場到紮根中國市場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有時候品牌方大手筆的營銷支出或許還比不上代購的一句「網紅產品」要來得有分量。除此之外,代購這種灰色地帶,單靠品牌方的力量,也很難做到全面禁止。因此,大部分品牌對於代購的「碰瓷」都是睜一隻閉一隻眼的態度。但,因代購引發的假貨泛濫、打價格戰、客源流失等問題也讓品牌方頭痛不已。代購渠道就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品牌和產品的美譽度的同時,也會因售假而使品牌的名聲大打折扣。
誠然,代購造謠品牌商正規渠道售假,茱莉蔻不是首例,也不會是最後一起。品牌商與代購之間的博弈,在短時間內並不會有變化。但隨著化妝品關稅的削減,甚至是部分化妝品實現零關稅,代購的生存空間或許會越來越小,而這對於品牌方來說究竟是利還是蔽,很難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