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一起堅持閱讀!
《數學通識50講》
學過高中數學的人都知道數列之和即為級數,也知道怎樣計算級數,不過級數有啥實際應用呢?恐怕很多人學高中數學只是為了高考拿個好分數,之後便不再理會,更別說明白其實際用處。
下面來看看級數是怎樣運用在看明白傳銷騙局、爆款文的誕生和核裂變等領域。
傳銷通俗來說,就是拉人頭發展下線,你拉別人進來,別人再拉新人進來,每次進人,你都有提成。這麼一來,只要你的下線不斷把新人拉進來,你什麼都不用幹,就能躺著拿錢了。
只要發展的下線足夠多、無限多,那你就能賺到數不清的錢,大多數搞傳銷的老鼠會都是這麼忽悠人的,就算不考慮坑蒙拐騙和暴力傷害等手段,這套「賺錢經」實際上真的成立麼?
我們從數學上看看這個看似沒問題的「發財經」是否可行。
先假定某個傳銷公司的提成方式只覆蓋兩層:
1.每一個人入會需要繳納 1 萬元(或者買 1 萬元的東西);
2.發展一個直接下線,可以從後者的身上提成 20%;
3.直接下線每發展一個下線,可以從下線的下線身上再提成 20%的 20%。
接下來的問題是,張三入會了,他在什麼情況下可能掙到錢?
為了簡便起見,我們先分析兩種情況:
情況 1:張三找到 5 個朋友也加入這個老鼠會,而他的每一個下線也發展了5 個下線。這樣,他付出 1 萬元,而從每個直接的下線身上得到10000×20%=2000 元,五個下線一共給他帶來 1 萬元。類似的,下線的下線也可以給他帶來一共 1 萬元,兩者相加是 2 萬元,張三賺 1 萬元。
情況 2:張三找到 3 個朋友也加入這個老鼠會,而他的每一個下線也發展了3 個下線,這樣他的收入一共只有 9600 元,反而虧了 400 元。
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要想在老鼠會中掙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人可能會因為一時衝動,或者貪財而被卷進去,但是他要在朋友中找到 5個和他同樣糊塗或者貪財的人,並不容易。
而且,由於朋友之間的朋友圈有很大的交集,通常的情況就是張三想發展的人,和他的朋友想發展的人都是一群人(人脈圈的拓展也是這個道理)。
接下來我們再看另一種情況,假設這個老鼠會對會員「特別好」,每一個會員可以自己拿下面所有層會員的提成,當然每往下一層,提成的比例要逐級指數遞減。
這樣的話,如果層數不斷加深,直到無窮,是否處在比較高層的人就有無限的錢可以拿了呢?很多人,包括我的直觀感受就是如此。
但其實呢,未必。
這要看每一層的人能發展多少會員了。在上面第一種情況下,即張三成功地發展了五個下線,而每個下線也發展了5 個,張三還真能拿無限多的錢,因為每一層都給他貢獻了 10000 元,如果層數不斷漲下去,他就能拿無限的錢。
但是,在情況 2 時,也就是張三和他所有的下線(既包括直接的,也包括間接的)每人都發展了三個人。雖然張三掙的錢可以超過他付出的 10000 元,但卻是有限的。
具體來講,他從下一層下線獲得 6000 元,下面第二層獲得3600 元,第三層獲得 2160 元,這樣逐漸減少,最後無限加下去,總和並不是無窮大,而是一個有限的數,只有 1.5 萬元(居然不是無窮多的?!)。
此外,讓我們再看另一個可能性。
情況 3:張三和他所有的下線每人都發展了兩個人,這樣張三從各層下線掙到的錢的總數是:
4000+ 1600 + 960 + …… = 6666.67 元
雖然看上去他從無窮多的人身上掙到了錢,可是,這掙錢的效率衰減很快。他掙的錢還沒有付出的本錢多。
很多人誤以為只要從無限多的人身上掙錢,就能掙很多錢。
這其實是不了解級數這個概念而產生的誤解。學過高中數學的人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得這麼明白,只知道埋頭於題海,哪知道級數居然還能有這樣的現實用處。
接下來我們就從理論上分析一下幾何級數,也就是幾何數列求和的問題,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上面那個老鼠會掙錢效率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們還是從老鼠會分配錢的方法入手。我們假設每一個人發展了K 個下線,從每個直接下線分錢的百分比為 p,從第二級下線分錢的比例為p^2,那麼第三級的比例為p^3,因為要分 3 次,以此類推,逐級下降。
如果每一個人交的會費為A,那麼一個人能拿到的錢就是: A×K×p + A×(K×p)^2 + A×(K×p)^3+ A×(K×p)^4 + …… 這是一個等比級數,或者叫做幾何級數。
這麼加下去等於多少呢?
很顯然,如果 K×p≥1,它就是無窮大,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分成比例為 20%時,每個人只要發展五個下線,從理論上講,能掙無限多的錢。這時,上述的級數被稱為發散的。
但是,K×p<1 時,上面這個式子雖然加了無窮多項,但到後面都是零點幾這樣的小數的次方,只能是越乘越小,所以總和是一個有限的數(A×K×p/(1-K×p))。
當然,K×p 越接近於 1,這個數越大,K×p 越小,這個數越小。這時,上述級數被稱為是收斂的。
其實可以把每一項的「K×p」用r 來表示。什麼時候發散,什麼時候收斂,這個r 是關鍵,它其實是後一個元素和前一個的比值,比如斐波那契數列,它的後一項比前一項,就是黃金分割 1.618,至於翻番的指數數列,它就是 2,因為我們知道翻番就是翻兩倍。
當r≥1 時,這個級數就發散,加起來無窮大。
當r<1 時,它就收斂,加起來是一個有限的數。
了解了級數的發散性和收斂性,對我們生活、工作和科研會有很多幫助,可以幫我們看清很多類似的迷局。
下面我們再看兩個例子:
1、社交網絡上的信息傳播問題
在社交網絡上,有時一篇文章會被不斷地轉發,然後大家就看到相關的事件被發酵了。這很好理解,我們常說,一傳十,十傳百,其實就是說當 r=10的時候,一個人發出信息後,經過幾何級數的增長,數量劇增的情況。
但事實上,一條信息總是傳著傳著就死了。
大部分公眾號文章的閱讀量都不過萬。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我們就用等比級數分析一下。
我們假定訂閱公眾號的人中閱讀了某篇文章的第一批讀者數量是 A0。大家讀了之後覺得有價值,然後轉發了的百分比為 p,每一次轉發,平均能有 K 個受眾,而這些受眾中打開閱讀的比例為 q,那麼第二批讀者就有 A0×p×K×q個,我們把 p×K×q 用 r 代替,這就是前面的等比級數了,第三批有 A0×r^2 個讀者,以此類推。如果r > 1,那麼這篇文章就霸屏了。
但是如果r<1,無論怎麼傳播,無論一開始花多少錢讓 A0 變得多麼大,讀的人數都有限。
比如,第一批讀者是 5000 人(不算少了),接下來r=1/2,最終所有的讀者加起來,不到 1 萬。
如果r=0.9,那麼讀者數量就可以達到5 萬。
從結果來看,即便絞盡腦汁得設計標題黨,也並不能幫助提升閱讀量,因為真實的閱讀量擺在那裡。這裡面根本的原因就是,一旦讀者發現一篇文章是標題黨,他就有上當的感覺,都未必會讀完,更不要說轉發了,這個時候轉發傳播的因子 r 就可能遠遠小於 1,第二批讀者要比第一批少很多,第三批更少,然後就漸漸趨於零了。
不僅媒體如此,任何一個產品,要想成為爆款,都需要提高轉發率p這個比例,也就是大家使用後滿意,然後願意主動宣傳的比例。
換言之,精品戰略是王道。
2、關於核裂變的鏈式反應
核裂變就是一個快速運動的中子撞擊原子之上後,又會裂變為一些原子和中子,隨即釋放很多能量。如果每一個中子又撞上一個鈾原子,那麼就會釋放更多的能量。
這樣一級級撞下去就形成了所謂的鏈式反應,所有的鈾原子都被撞開,並釋放出大量的能量,這就是原子彈的原理。
但是,運動的中子隨機撞上鈾原子的原子核概率是很低的,大約是百萬分之一,這就是天然鈾礦不會變成原子彈的原因。
我們假定第一批參加核裂變的原子數量是 A0,那麼第二批只有 A0×r 個。我們知道只有 r>1,鏈式反應才能繼續,而且越來越劇烈。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 r 這個值呢?
很簡單,首先鈾純度要高,這樣中子就有更多的機會撞到鈾原子上。
其次,鈾塊的體積要足夠大,這樣當中子錯過了第一個鈾原子時,它還有機會撞到其它鈾原子上。
能夠讓鏈式反應維持的最小鈾塊體積被稱為臨界體積,它其實就是保證r>1的體積。
原子彈的臨界體積是多少起初大家並不清楚,而這又顯然無法通過試驗測量出來,因為搞不好就會產生核爆炸。
所幸的是,奧本海默通過數學計算準確算出了這個臨界體積,這才讓曼哈頓計劃得以成功。
從這裡我們又可以看到數學的預見性。
要點總結:
1、我們討論了級數什麼時候會是無窮大,什麼時候是有限的。這裡面扮演關鍵角色的是相鄰兩個元素的比例r,如果r≥1,即後一個比前一個大,級數就是無窮大,就是發散的。反之,如果 r<1,它就是收斂的,多少項加到一起,它也是一個有限的數字。
2、我們在生活中,有些時候希望 r>1,比如我們要傳播消息,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希望 r<1,比如我們不希望謠言擴散,時間會讓 r 逐步下降,這時要做的事情是千萬不要挑起新的事端,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