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記者 丘敏華 通訊員 彭華明)你對未來學校有怎樣的設想?可曾暢想過遨遊在未來學校之中?11月2日上午,第三屆全國新樣態學校論壇暨荔灣教育高質量峰會開幕式在廣州市第一中學高中部學術報告廳舉行,來自15個省市區的新樣態學校實驗區和實驗學校代表共400多人參加。
「學校要有學校樣,一所學校一個樣,校校都有自己樣」
據悉,全國新樣態學校論壇自2018年起,已舉辦2屆。本屆以「新樣態學校與教育的未來」為主題,讓各個實驗區實驗校充分展示新建設、新突破,分享新樣態學校建設的新面貌新成果。
活動有三點創新,一是第一天上午大會專家報告改為「跨界報告」,邀請教育界外的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帶著「第三隻眼」來看教育;二是分論壇增設了「勞動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版塊;三是總論壇增設「圓桌會議」。
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如平介紹,自2016年4月正式提出「新樣態學校」概念、2016年底啟動新樣態學校實驗至今,四年多來,全國共有3批、24個省份、60個實驗區、1265所學校幼兒園加盟新樣態學校實驗。「該項目有4個『不』,即不授牌、不評獎、不頒證、不收費。」
「新樣態學校指的是『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陳如平表示,秉持「學校要有學校樣,一所學校一個樣,校校都有自己樣」核心理念,按照全面育人、文化內生、課程再造、整體建構4大基本主張,依託美麗學校、課程設計、魅力課堂、智慧教育、創新管理、家校共育6大項目,致力於打造「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新樣態學校。
荔灣教育「不讓一個人掉隊」
荔灣區區委常委、副區長黃濤介紹,荔灣區在2017年加入新樣態學校實驗,秉持新樣態學校建設的「四有」特徵,把「不讓一個人掉隊」作為區域教育現代化改革發展的重要目標,以「五·七方案」為區域教育現代化的頂層設計抓手,盤活「存量」、優化「增量」,通過構建「一校一品一課程」、創建「4+X」素養課堂、建立「二元五次」校本教研機制,優化「三通兩平臺」基礎建設、打造學前教育醒目課程、推進固本強師工程、教育「三品」工程、生態德育工程等多項變革,促進荔灣教育邁上與新樣態同步、與新時代同頻共振的教育新變革之路。
廣州市教育局市管一級調研員陳躍紅指出,廣州11個區均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本屆論壇將通過8個分論壇,以各種方式交流新樣態學校建設經驗,展示建設成果,希望各位專家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助推廣州市新樣態學校建設、教育現代化建設更上一層樓。
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超華表示,希望參會的校長、老師們,珍惜機遇,在充分展示的同時,認真學習、主動服務,把全國各地新樣態實驗區的好理念、好思想、好經驗、好做法學到手,積極主動建立起長久聯繫、合作共享,推動新樣態學校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助推廣東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讓廣東教育在「十四五」時期再上新臺階。
隨後,大會播放了荔灣教育新樣態建設成果視頻,回顧荔灣教育新樣態建設的歷程和成效。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陳秋蘭作《區域教育「五·七方案」新樣態建設——基於實現「人的現代化」》主旨報告,從荔灣新樣態建設的內涵、荔灣教育新樣態建設的實施路徑、成效與展望等三個方面匯報荔灣區在開展新樣態學校建設的概況。
荔灣以「五·七方案」為抓手,統籌兼顧,綜合布局,分步實施,努力實現荔灣教育優質、均衡、特色發展的目標。從推動區域教育體制機制創新和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綜合改造工程;推進以個性化、特色化、區域化教育品牌培育為中心的「三品」工程;以創建新樣態學校為抓手,推動課程教學綜合改革工程建設;以經典涵養師德項目切入,推動固本強師工程建設;以家庭教育學院為契機,以德育實效為原則,推進生態德育工程建設;以探索「未來學校」為依託,推動智慧教育工程建設;推進多向度教育合作工程等七個途徑推進新樣態學校建設,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行業專家跨界探討教育融合
來自有關行業的專家領導作跨界報告,探討教育融合。
原阿里巴巴副總裁、數文明(廣東)科技有限公司CEO塗子沛作《數商:應對智能社會的教育挑戰》報告。塗子沛認為,大數據指一切比特化的信息,經由所有人、所有機器、所有傳感器產生,分布在世界各個角落。一個具備記錄體系的人不可能不獲得職業成功,人類將通過虛擬數據人獲得永生以及傳遞價值。自我量化,讓你重新認識自己。大數據不僅是一項技術、一個時代,還是一種正在重塑人性和天下的思維和文化。「我們要普及數商,用數據給個人賦能,給孩子賦能。」
廣州立白企業集團黨委書記、副總裁許曉東作《助學扶智 共築美好生活》報告。他圍繞立白集團助學實踐過程,通過錨定重點匯聚力量,形成關愛助學體系;項目運作,形成「扶智」特色;校企共建,雙元育人;助學扶智,反哺集團青年等途徑探索新樣態助學扶智形式,努力讓更多孩子享有優質教育,擁有更光明的未來,共築美好生活。
東北師範大學教授、東北師大附小校長於偉作《未來、教育與兒童的在》報告。他從為什麼要研究未來、未來對兒童意味著什麼、教育的未來圖景是什麼等三方面暢談兒童美好的未來。他指出,教育的改變要從現在做起。一是營造兒童友好的教育環境,二是保護兒童的想像力、好奇心,三是實現有過程的教育,四是學校應成為安全共同體,培養學生的兒童哲學精神。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院長助理林瑋作《新樣態:作為「美好生活教育」的「美育」》報告。他指出,第一種美育是藝術教育,教的主要是專業技能。第二種美育是審美教育,教的主要是藝術鑑賞。第三種美育是美好生活教育,教的主要是情感認知與體悟。只有把日常生活視為一種充滿情感的成長空間,人才能在對情感的體認與審美中,成為其自身。而成就美好生活,這是「學以成人」的核心命題。
當天下午,與會人員分赴廣州市第一中學、沙面小學、西關培正小學、真光中學、流花路小學、中國教科院荔灣實驗學校、西關實驗小學、協和幼兒園等8個學校參加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