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行動裝置天線設計的一些新思考

2021-02-25 半導體行業觀察

━━━━

如何將越來越多的天線塞進越來越小的行動裝置?這個問題困擾了設計師數十年。人們總認為,答案很簡單:用更小的天線或將天線更緊密地排布就能解決問題。殊不知,天線的尺寸和位置都有基本的限制。天線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多個方向發射能量。單獨一根天線,一切都很好。如增加一根天線,第二根天線就會淹沒在第一根天線發射出的強大信號之中,降低其接收微弱信號的能力。

兩根天線,情況已經很糟了。但目前,一臺普通智能設備可配備多根天線,包括一兩根Wi-Fi天線,一根藍牙天線,一根GPS天線,兩根或四根4G LTE蜂窩通信天線。

LTE天線多重性是規範標準,這是為了避免手機掉線,比方說,在通話時用手遮擋了一根天線,就會產生幹擾。同一通信鏈路擁有多個天線可使手機運營商合併多個數據流,提升數據傳輸速率。不久的將來,5G通信還會增加這種合併的複雜性。手機的可用頻帶將擴展至6千兆赫(GHz),現有天線的任務會更艱巨,同時要求天線運行在28 GHz和37 GHz頻段。

設備設計師必須假設同一個組件中的所有天線同時工作。確實如此,設備常常在通過Wi-Fi或蜂窩網絡播放流媒體視頻的同時運行使用GPS和藍牙的App。晶片集製造商一直致力於功能合併,如使Wi-Fi和藍牙共用一個天線。設計兩個協同合作的系統是有益的,但這只能解決問題的皮毛。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在一個狹小的物理空間內,多根天線要互不幹擾地同時工作。設計人員曾試圖通過減小天線的尺寸、增強天線的方向性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還曾尋求更有效的天線隔離方法,但棘手的是可用空間太小。

唯一合理的方案是採用新的天線設計方法。不是製造單個天線,讓設計師選擇放置位置,而是設計一套可作為一個系統共同工作的天線組合,然後將該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單元安裝到行動裝置中。

━━━━

在深入討論此方法前,我們應當回顧一些天線基礎知識。天線就是一個換能器,多為銅製,在接收信號時獲取發送過來的能量,並將信號傳送給無線電晶片組。晶片組接收此模擬信號並將其轉換為數位訊號,供設備主處理器使用。信號發射過程與此相反。

天線又如音叉,僅在自然共振的頻率上能有效獲取能量。通常,天線的共振頻率取決於物理尺寸,但也可以在不改變尺寸的情況下,通過增加電子元件「調整」天線的共振頻率。為了將天線排布在一個小空間,設計師要將它們扭成各式形狀。但是,天線的形狀和天線之間的距離是有物理限制的。

最初,行動電話只有一個天線,用於接收和傳輸蜂窩信號。那時,從手持部位伸出的天線是可識別的,有的是可伸縮摺疊的,有的就是一個隆起的凸塊。在很大程度上,當時這是一個美學設計。但它確實給天線設計師很多空間來進行優化,獲得最佳的信號接收效果。

今天時尚的設備已經放棄了這種樣式,即使保留這種樣式也無濟於事。層出不窮的手機功能迫使天線數量成倍增加,這些天線擠在一起是不能工作的,相互幹擾將破壞其功能。

當下,設計人員將不同的天線排布在手機四周的不同位置,通常是手機殼邊緣和後部,減少天線的彼此幹擾,但很難避免用戶手遮信號。還記得iPhone 4的問題嗎?只要用戶改變手持手機的位置,就會造成這款手機信號的減弱,讓人大為惱火。這件事引發了使用多根同頻天線的熱潮,這些天線通常在手機底部和頂部以及左上角和右下角成對排布。

━━━━

時代在發展,行動裝置越來越纖巧,功能越來越多,這要歸功於摩爾定律對其中多數電子器件的影響。但摩爾定律對天線沒有幫助。天線設計是模擬電子技術最後的堡壘。通過巧妙的工程設計發現傳導材料的新形狀,或以不同組合配對傳導材料,可以保持天線的共振頻率,體積上也可做得更小,但往往無法做到低成本和高性能。有時甚至會使性能降低到不能正常使用的地步。有人曾從亞洲購買過一臺早期的智慧型手機,發現打開Wi-Fi後無法使用GPS。

將一大把天線塞入小小的手機遇到了困難,筆記本電腦也面臨同樣的窘境。表面看來,筆記本電腦製造者有更多的空間來排布天線,但他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金屬和碳纖維做設備外殼。這些材質耐用且美觀,但其導電性或吸收性會阻擋無線電信號。因此,天線往往排布於顯示屏的鉸鏈軸或塑料邊框內。可用空間越來越狹小。

巴塞隆納的Fractus公司正試圖解決這一問題。該公司研製出邊長僅有幾毫米的微小天線,Fractus公司稱之為「隱形」天線,可在窄帶(如單一Wi-Fi頻道)較好地工作。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多個定向天線,動態選擇接收指定頻率信號效果最佳的天線。通常此項技術用於Wi-Fi路由器卓有成效。但它在較小的空間內效果欠佳,因為無法選擇天線的形狀與位置,所以通常不用於小型行動裝置。

將天線排布到狹小空間而不受幹擾的一種更加傳統的方式是「極化」。這個概念與偏光太陽鏡的原理類似。偏光太陽鏡塗膜中的分子排列整齊,只允許特定方向的光通過,可以減少眩光。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垂直放置天線發送的極化無線電波與水平放置天線成直角,當兩個不同方向的天線同時發射電波時,相互幹擾的程度要比同一方向上的天線小得多。同樣,每個天線都可以更好地接收到微弱的遠距離信號。遺憾的是,設計人員發現,由於當前產品的物理局限,該技術的實施頗具挑戰性,特別是在多於兩個信號的情況下。

━━━━

我們位於英國伯明罕的智能天線技術公司(Smart Antenna Technologies)採取了不同的方式。我們承認天線擠在一起發射射頻信號,會彼此幹擾,我們認為專注於設計一根完美的天線是無意義的。

為了防止天線互相干擾,我們能做的就是使用標準極化技術,同時我們改變天線的三維物理形狀,使天線具有方向性,而且天線的方向彼此相反。

為讓天線更易於撇開外來無關信號,我們嘗試以非傳統的方式使用濾波器。通常,天線使用的濾波器為帶通濾波器,僅允許指定頻帶的信號通過。目前,此類濾波多為數字濾波。數字帶通濾波器的問題是要在模擬信號到達接收器並轉變為數字流後才可使用。這就太遲了,無法避免無線電工程師所稱的「靈敏度劣化」問題:如果需阻隔的帶外信號擁有足夠的能量,那麼在大功率信號存在時以及其後的一段時間內,接收器將無法檢測到較弱的信號;能量差異可能極大——比如,無用信號為1瓦,而目標信號為3毫瓦。

將多根天線裝入常見物聯網設備的狹小空間,這種挑戰令人生畏。我們採用完全相反的方法。我們已知周圍天線發射的頻率,因此用模擬濾波器搜尋特定的頻率,並將這些信號短路接地,耗散它們的能量,同時指定的信號可無幹擾地通過接收器。我們使用的也是標準的模擬設計技術。例如,在指定頻率點,用信號匹配識別傳輸信號。此方法的關鍵在於前端濾波(屬於模擬技術),並在信號到達標準接收器和模擬-數字轉換器之前,動態地轉變信號。

應用所有這些技術,我們可以在幾釐米的空間內緊密地排布天線。但要將它們全部合理地放置在三維空間中並實現協調工作,這並非易事。我們不能將這一步留給設備設計人員或製造商來解決,因此也不是在製造單個組件,而是行動裝置所需的一整套天線。這套天線集成在一個0.44毫米厚的柔性印製電路板上,柔性設計降低了製造成本。 我們可先在二維空間加工,然後再轉為三維封裝——製作一個塑料模型,再用柔性電路板將它裹起來。

其中一種模型呈細長形,橫截面是三角形。我們的電路板沿三角形的頂點環繞摺疊。一些天線呈L型,一些呈矩形,還有一些根據特定設備的內部空間定製。

對於超高性能的天線,我們使用更精準的製造方法——雷射直接成型。用這種方法,我們能夠創造出更複雜的塑性模型,並直接在其結構上構建天線。這一技術先是注塑成型一個部件,該部件由摻雜絕緣金屬的塑料製成。然後用雷射在塑料上繪出電路圖形。金屬添加劑使雷射照射過的區域變粗糙。對材料進行無電極電鍍時,粗糙區域將會填充銅或其他導電金屬。

 ━━━━

由於人們對行動裝置天線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我們認為這種天線設計方法是未來天線發展的方向。

數據傳輸速度將會提升。當前的4G技術通常能夠達到每秒100兆字節(MB),而5G預計將達到每秒1~10千兆字節(GB)。這就需要增加帶寬;有人說帶寬將增加到2 GHz。頻率也在提升,5G頻率將是28 GHz和70 GHz。

由於5G所需頻率很高,行動裝置將使用類似天線陣列來獲得相應的性能,然後通過相移來調整信號,將其組合成一個擁有所需強度的信號。考慮到手機還必須具備全套的傳統天線,至少在不久的將來,行動裝置內部空間的激烈爭奪將使集成天線成為必需品。

我們公司將使用這些技術製造的首批商業天線應用在主流製造商的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

誠然,將天線塞入手機中相當棘手。但將多個天線排布到普通物聯網設備的狹小空間中更是困難重重。然而,商業實例表明,這些困難即將被克服。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微帶天線設計
    天線的特徵與天線的形狀、大小及構成材料有關。當天線工作頻率偏離設計頻率時,天線與傳輸線的匹配變壞,致使傳輸線上電壓駐波比增大,天線效率降低。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還引入電壓駐波比參數,並且駐波比不能大於某一規定值。 天線的電參數都與頻率有關,當工作頻率偏離設計頻率時,往往要引起天線參數的變化。
  • 天線設計和匹配網絡
    眾所周知,這個領域有很多理論——有解釋點電荷輻射方式的(麥克斯韋方程),有解釋匹配需求的(微波理論),還有解釋偶極子天線輻射方式的——但這些定律基本上都無法解決天線設計的實際問題。本文將從物理層面對無線電子設備如何工作分享一些直觀認知,希望幫助讀者更廣泛地了解天線設計和匹配網絡,並強調最佳實踐的價值以及來之不易的學問。本文並不打算對天線和匹配網絡的工作方式進行深入的理論解釋。
  • 如何自學天線設計?
    如果是剛入門,一本原理類的書還是必不可少的,先講國內:鍾順時老師的《天線理論和技術》還是不錯的,寫得還算比較詳細,很多比較新的知識也涉及到了,畢竟鍾老師早年在很多美帝名校訪學,師從UIUC的Y.T.Lo(羅遠祉)院士,UW的Akira Ishimaru院士等等,都是天線領域巨牛的人物,鍾老師也翻譯過被譽為天線聖經的Balanis的《Antenna Theory Analysis and
  • 5G規模部署一年,天線產業又有了哪些新進展?
    取得這一成績,除了來自「新基建」政策的推動,還有整個通信產業鏈的支撐。作為移動通信的關鍵一環,天線承擔著網絡覆蓋的重任,可以說天線是5G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無可替代的部分。  中國工程院院士段寶巖指出,天線技術的發展仍有很大的空間,當前天線正向著小型化、輕量化、多頻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 基於GPS結合電子羅盤實現天線自動跟蹤系統的設計
    基於GPS結合電子羅盤實現天線自動跟蹤系統的設計 劉新良,馮奎勝,田 發表於 2020-04-30 09:27:32 1、引 言 具有跟蹤能力的中等增益圓極化天線是中繼通信衛星和衛星移動通信這兩種通信系統的關鍵部件之一
  • 蘋果「天線設計通病」遭駁斥,諾基亞稱內置天線領先
    FnNEETC-電子工程專輯蘋果公司的最新無線產品iPhone4上市以來,有一些客戶抱怨通話時發生斷線的情況,並表示這是由於該手機的天線設計存在問題。對此,7月16日,即上周五賈伯斯為其進行了辯護並提出了意見。FnNEETC-電子工程專輯賈伯斯稱:天線設計是整個行業面對的挑戰。
  • 高通發布全球首款5G毫米波天線模塊QTM052 5G設備上市指日可待
    高通發布全球首款5G毫米波天線模塊QTM052 5G設備上市指日可待  olivia chan • 2018-07-24 14:18:39 來源:前瞻網 E1694G0
  • AMPS頻段低剖面寬帶微帶天線的設計
    同時,在個人移動通信以及其他小型的移動通信系統中,通常要求天線小型化,即天線具有較小的橫向尺寸以及較低的剖面高度。然而,對於工作在較低的微波頻率下的微帶天線,如AMPS,GSM,以及DCS頻段,其物理尺寸通常會較大,以至於不能完全應用在小型通信系統中。因此,設計出小型化(這裡特別強調天線的低剖面特性)的寬帶微帶天線是目前微帶天線研究中的熱點之一。
  • RAYSPAN(R) 發布用於長期演進設備的突破性天線解決方案
    MTM-E(TM) 是唯一能支持低頻段698-960 MHz,以及高頻段1710-2170 MHz與2.6 GHz 的6個或6個以上頻段,且無需任何開關元件或匹配電路的天線解決方案。MTM-E(TM) 是市面上較小的 LTE 天線平臺,能滿足手機、筆記本電腦、USB 加密狗、無線路由器和無線調製調解器等可攜式 LTE 設備的需求。
  • 網融合發展新趨勢下,移動通信天線發展趨勢及應用策略詳解
    移動通信天線發展現狀 天線是一種射頻導行波與自由空間的無線電磁波之間的轉換器。移動通信天線更是移動通信中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其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整個移動通信系統提供給移動用戶的通信服務好壞。在移動通信系統中,天線是不可或缺的,是移動用戶與基站相關設備連接的出入口,也是移動用戶間相互聯繫的橋梁。
  • 英特爾5G筆記本模型遭遇重大挑戰,未來5G設備可能需要外部天線
    2018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展出了一個英特爾5G的筆記本模型,它顯示了一個5G設備製造商會遇到的重大挑戰:毫米波天線設計。毫米波無線電因其依賴於5G網絡的超快的數據而備受稱讚,但它的高頻信號很容易被阻擋,因此未來5G設備可能需要不好看的外部天線。
  • 通宇通訊|橫跨2G3G4G5G各個頻段的移動通信天線製造商
    2、優勢公司已形成通信天線、射頻器件、光模塊等豐富的產品線首發公檸檬G趣話號,開發出系列基站天線、基站用雙工器、合路器、塔頂放大器、系列微波天線、光傳輸模塊等產品,可滿足目前國內外2G、3G、4G、4.5G、pre5G、5G等多網絡制式的多樣化產品需求, 在移動通信天線領域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 案例元道經緯相機賦能新基建,助力廣元5G行動裝置安裝
    5G是社會信息流動的主動脈、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數字社會建設的新基石。5G時代的到來,不僅意味著通信的關鍵技術在發生變化,還意味著基站天線設備的安裝也面臨新的挑戰。安裝質量和進度直接影響著基站的實際覆蓋範圍和全網的通信質量。在智能軟體普及的今天,許多智能科技應用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化、信息化的同時,還能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 人體安全因素的考慮的5G天線高速通信設計方案
    在設計5G手機的天線位置時,(至少好的設計)可能會考慮到大家通常用手拿手機、低頭看屏幕上網衝浪和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姿勢。可能99%的手機用戶都是用這種姿勢使用手機,但設計仍需確保手機在貼近頭部時能夠正常連接。它應該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情況。 我們知道,在連接的兩端(基站和用戶設備端)使用了MIMO和波束成形技術。
  • 5G天線與多天線系統設計
    課程將注重天線技術的工程設計實例講解。基本概念準備:1) 5G/6G技術綜述,發展趨勢分析,行業分析2) 天線新頻段詳解3) 天線與傳播,信道的概念4) SISO,MIMO通信系統的基本定義 2.Sub 6GHz 終端天線設計1) Sub6GHz天線設計挑戰2) Sub6GHz多頻段天線3) Sub6GHz多天線設計4) Sub6GHz多天線耦合控制 3.
  • 【觀察】手機天線技術的發展與挑戰
    而對於每一臺5G手機來說,其天線設計都至關重要。 MIMO、載波聚合、波束賦形等5G新技術的應用,將會為手機天線的設計與製造帶來一系列新挑戰,而手機天線的變化又將反過來影響5G手機的整體設計。 本文推薦的是來自中銀國際的5G天線報告,詳細解讀5G時代手機天線的尺寸、數量、以及材料、封裝技術的變化與行業機遇。
  • 高通發布首個毫米波5G天線模塊方案QTM052
    高通公司剛剛宣布的新型QTM052 mmWave天線模塊頗有一些一錘定音的意思,這是第一個將高速網絡頻譜與行動電話配合使用的天線模塊。高通將新方案描述為「首款對應 5G NR 毫米波和6GHz RF的手機和其他行動裝置的天線模組」。
  • 貼片陶瓷天線可替拉杆天線
    17日Vishay電容器部門區域市場經理程志軍介紹了兩款可用於UHF頻段接收移動電視信號的貼片陶瓷天線VJ6040和VJ3505。  現在很多的CMMB移動電視終端,或者無線上網卡為了接收信號更加靈敏,使用時通常要拉出金屬的拉杆天線。拉杆天線可能會使原本精緻小巧的設備外形顯得不協調,甚至天線折斷。
  • 陣列天線的特性研究及典型案例設計方案匯總
    陣列天線就是天線研究的一種新方向,所謂陣列天線不是簡單的將天線排成我們所熟悉的陣列的樣子,而是它的構成是陣列形式的。就發射天線來說,簡單的輻射源比如點源,對稱振子源是常見的構成陣列天線的輻射源。它們按照直線或者更複雜的形式,根據天線饋電電流,間距,電長度等不同參數來構成陣列,以獲取最好的輻射方向性。這就是陣列天線的魅力所在,它可以根據需要來調節輻射的方向性能。由此產生出了諸如現代移動通信中使用的智能天線等。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高技術含量的天線將會帶給我們同樣高質量的通信環境。
  • 基於U2270B的射頻識別系統天線設計
    文章在介紹射頻識別系統基本原理的基礎上,說明天線設計的重要性;重點闡述U2270B基站晶片天線設計的關鍵部分和具體步驟,並通過實例作進一步說明。應答器工作所需的能量,如同時鐘脈衝和數據一樣,是通過耦合單元非接觸傳輸而獲得的[2],因此,實現耦合的元件——天線,在本系統中具有關鍵作用。天線的設計直接關係到系統的通信距離和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下面主要以射頻基站晶片U2270B為例,討論射頻識別系統的天線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