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期―程大爺論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民生銀行特約欄目
上個世紀90年代,一部《北京人在紐約》風靡全國。
美國對那個年代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一個遙遠陌生的國度,來自大洋彼岸的各種信息為人們提供了盲人摸象的素材。有人摸到了摩天大樓,就說那裡是天堂,有人摸到了地下室,就說那裡是地獄。
當年還特流行一個裝逼上天的排比句式――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Ta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也送Ta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現在看來,別人的天堂也可以是你的地獄,天堂地獄,存乎一心。一群內心特自卑外表特勵志的潘坷創蟪鞘欣淌瀾緄墓適攏楸鄙瞎閔睿薔褪潛搖0詰腳υ跡⒙砭脫篤思阜鄭薔統閃吮場
可見那個年代崇洋媚外的氛圍有多濃厚了。
華爾街被廢
要說崇洋媚外的重災區,則非華爾街莫屬。自有股票市場始,國內但凡搞證券投資的,言必稱華爾街如何如何,檔次很快就上去了,不懂華爾街歷史的人,賺再多錢那也只能算民間高手。
曾經在華爾街混過幾天,在國際大投行裡哪怕做過端茶倒水打掃衛生的活兒,一回到國內就會身價倍增,高管任做駿馬任騎,華爾街海歸精英一度成為各大金融機構的搶手貨。
大爺我這次來美國,本來租了輛車在西海岸的荒漠與小鎮玩得不亦樂乎,然而,畢竟還是俗人一個,沒能經受大都會的誘惑,拐彎抹角還是跑來紐約看高樓大廈。
非得親自吸上一口地鐵裡嗆人的汗臭味兒、親眼看一眼哈德遜河畔的狗尾巴草和蛐蛐草長得跟珠江邊上的別無二致、親自被時代廣場泛濫成災的LED廣告汙瞎了眼睛並在唐人街的正宗川菜館內捧著一盆重慶辣子雞像久別重逢的親人……才得以驗證虛榮心的虛無。
我在想,電視劇中北京的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郭燕沒事跑這兒打拼是一件多不划算的事兒啊,在紐約掙了20年的錢現在回北京沒準還買不起一套像樣的房子。
就像練武功的人路過嵩山不進少林寺朝拜一下似乎失禮,作為一個20多年來與股票廝混得不清不楚的男人,到了紐約而不去探望一下華爾街,怕是要背上「薄情寡義」的罵名。
計程車司機竟然不知道華爾街在哪,某同學只好用百度導航帶路,司機七彎八拐地把我們送到目的地,滿臉不屑地嘟囔了一句:啊哈,原來是這個鬼地方!
還真是,相見不如懷念啊。
這條寬不過11米長不過三分之一英裡的簡陋小巷,一直以世界金融中心而聞名於世,如同少林寺在武林中的名望那樣。
然而,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眼前的華爾街不知不覺地變成了一座金融廢墟,只是人們不願意面對它行將就木的現實而已。
那些成就它一世英名的金融界大佬,要麼早就死了,如摩根、洛克菲勒;要麼退隱江湖不問人間事,如彼得林奇;要麼根本就跟華爾街沒啥關係,如巴菲特和芒格。
財經節目中看到的那一大群身披馬甲、表情豐富、手勢優雅、反應靈敏、擅於「搶帽子」的場內交易員們早已不知所終。
華爾街的衰落遠比我們看到的要早,最早可以追溯到1971年NASDAQ的出現。一個繞不過去的事實是,當今全球最具魅力的科技股幾乎都不在位於華爾街的紐交所上市。它們扎堆於華盛頓的納斯達克證券市場,這家由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創立並負責管理的交易市場與華爾街有著迥然不同的基因,它是全球第一個電子交易市場。
2017年納斯達克指數迄今漲幅驚人,而對納指上漲貢獻最大的五隻股票分別是蘋果、Facebook,亞馬遜、微軟和谷歌,五家科技巨擘合計貢獻約40%。
如今的華爾街,肉身已死,徒留一條乾癟的木乃伊。
她的魂靈枯槁,如鮑勃迪倫在風裡飄。
華爾街對於股市的意義,就像少林寺對於功夫。少林寺的功夫仍然名聲在外,方丈儼然網紅,據說分號都開到澳洲了。然而,現在的年輕人誰還會千裡迢迢跑到嵩山去學功夫?他們從小就開始在網遊中操練功夫,飛簷走壁、刀槍不入,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他們可以一夜之間變成「絕世高人」。
華爾街的遺產
華爾街還剩下什麼?紐交所大樓那幾扇跟廣州一德路海鮮檔口的捲簾門極為相似的小門口半天也看不見有幾個人進出,遠不如旁邊的川普大樓那俗氣得讓人作嘔的土豪金外牆引人矚目。
至於那座人盡皆知的銅牛,其實不在華爾街,而且,他的設計者跟股票半毛錢關係沒有。
華爾街銅牛的設計者是一位來自義大利西西里島的藝術家,名叫阿圖羅迪莫迪卡。這哥們來美國多年後,老想做一件東西一鳴驚人,好出人頭地。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華爾街是世界金融的心臟,如果有自己的作品放在這裡定會引人注意。於是,莫迪卡開始創作一頭銅牛,打算在1989年聖誕節的時候擺在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前面,祝福股市來年一牛沖天。
由於有礙交通,銅牛最後被搬到與華爾街斜交的百老匯大街上安了家。本來源於一個藝術家純粹功利的動機,結果被那些熱愛名利的粉絲奉為「力量和勇氣」的象徵,他們幻想藉由銅牛的加持,股市就能永保「牛」市。看來,不只是我大A股民喜歡搞封建迷信啊。
網上經常出現所謂海外中國人素質低下,醜態百出的新聞。比如,有人拍到了中國遊客騎在華爾街銅牛上擺出各種造型照相,一些媒體於是借題發揮認為這是中國人缺乏公共道德、無視自身形象的例證。然而,我在現場看到的情況則是,騎在華爾街銅牛上照相的外國人比中國人要多得多。我在銅牛旁呆了一個多小時,看到所有與銅牛合影的中國人都只是靠近銅牛或者摸著牛角照相,反倒是老外不斷地爬上牛背。更讓人覺得滑稽的是,有很多洋妞竟然排著隊去摸銅牛屁股下的睪丸照相,可憐公牛的蛋蛋硬是被這些洋妞摸得變了顏色。
我在想,國人對華爾街的誤解有多深,華爾街對中國的誤解就有多深。我們對華爾街的認識更多地停留在過去,而華爾街對中國的認識同樣如此。什麼時候我們學會以平視而非仰視的目光去看待華爾街的歷史與現實,我們對世界金融市場的認識才會趨於理性成熟。孤芳自賞,目空一切不可取,盲目媚外,妄自菲薄亦不可取。
華爾街淪陷
電子化交易從某種意義上說摧毀了華爾街傳統的交易方式與交易文化,但是,殺死華爾街的終極殺手則很有可能是人工智慧。
據外媒報導,摩根大通利用AI開發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軟體,經測試,原先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需要360000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這款軟體只需幾秒就能完成。而且,不僅錯誤率大大降低,重要的是它還從不放假。
一切人類在AI面前都是樹懶。金融家被碼農羞辱,曾經匯聚全球頂尖金融人才的華爾街已經率先被人工智慧攻陷了。
馬雲在最近的演講中預測,阿爾法狗下一步還會滅了整個金融圈,這不是危言聳聽。
一個超人工智慧,一旦被創造出來,將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強物種。所有生物,包括人類,都只能屈居其下。看到人工智慧的強大,是否應該仔仔細細的考慮下有了機器人,自己能做什麼?看來,財務人和金融人失業在所難免。
2000年,高盛在紐約總部的美國現金股票交易櫃檯僱傭了600名交易員。但是現在,這裡只剩下兩名交易員「留守空房」。不僅高盛如此,瑞銀的交易大廳也空出一個足球場來了。
用更高的科技取代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人工勞動是所有行業的一大趨勢。高盛、瑞銀的交易員被替代的經歷,只是全球金融公司的一個縮影。花旗銀行預測在2015至2025這10年間,歐美銀行將會裁員30%,數量最多達到170萬人。
荷蘭的ING銀行宣布一個可以讓他們在未來省下近9億歐元的「數碼轉換」計劃:先砍掉5800名員工,佔員工總數13%,未來再視情況讓另外1200名員工轉職或是裁掉;德國商業銀行宣布,到 2020年他們將會將銀行中 80%的工作都數碼化、自動化,最終將會裁掉 9600名員工。此外暫停發放股息,來彌補重組計劃的成本;蘇格蘭皇家銀行發布一個線上的AI 客服系統,這個客服系統可以根據客戶的語調來做出反應,而且,它還永遠都不需要休息,更不會要求超時津貼;美銀計劃在消費者銀行分部減少8000多個工作崗位。被減少不只是員工,還有網點。美國銀行、花旗和摩根大通自去年第三季度以來,已經關閉了389個網點。
在今年貴州的大數據峰會上,馬雲再次語出驚人:未來三十年是最佳的超車時代是重新定義的變革時代。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此言不虛。聽馬雲的,以後別讓孩子學金融專業,反正也找不到工作。
學金融的要哭了
美國一直引以為傲的是擁有強大且眾多的高科技人才。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出於國家利益和戰時需求,美國依靠以「阿爾索斯」命名的美軍偵察部隊,通過強制和非強制手段,把戰敗國德國、義大利的幾千名科學家工程師帶到了美國,迅速集聚了急需的原子物理學、核物理學、化學和數學等軍工領域的專家。這些人才對美國二戰後的快速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今,中國的科技雖然取得了重大發展,與美國卻依然有不小差距。有識之士紛紛呼籲,中國的當務之急是要解決頂級科技人才問題,要向美國學習吸收全球頂尖人才的戰略,引導人才流向科技創新領域。
中國的優秀人才都去哪兒了呢?據說都去搞金融了。
現實確實如此,金融行業就是一個聰明人扎堆的地方。讓人困惑的是,到底是優秀的人才都去幹金融了,還是幹金融之後,人都變得優秀了呢?
對於這個怪象,曾經加入美國國藉、在美國居住18年之久、後來卻宣布放棄在美國擁有的一切返回中國繼續進行科學研究的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表示痛心疾首。
施一公指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呢?是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不是說金融不能創新,但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
比平庸更可怕的是,把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
中國的大學很有意思,比如清華大學,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接受「就業引導教育」。堂堂清華大學,都要引導學生去就業,都讓學生腦子裡時時刻刻有一根弦叫就業,施教授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大學,尤其是研究型大學,就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培養國家棟梁和國家領袖的地方。
讓學生進去後就想就業,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就是大家拼命往掙錢多的領域去鑽。
施教授說,清華70%至80%的高考狀元都去了經濟管理學院。連他最好的學生,最想培養的學生都告訴他說,想去金融公司工作。
人不可能一邊做大學教授,一邊做公司的管理人員,一邊還要管金融。我們從領導到學校,從中央到地方,在鼓勵科技人員創辦企業,這是不對的。
清華科技園總裁梅萌也表示科學家不能創業,也不應該創業。在他看來,科學家是認識世界的,企業家是改造世界的;科研需要靜,創業需要動。兩者思維模式不一樣,既當科學家又當企業者的人少之又少。
科學家創業與精英扎堆金融的本質類似,都是急於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儘快變現。
國內80%以上的高考狀元選學金融行業,而出國留學生中,去名校讀金融更是夢寐以求的選擇。
只是,近年來,學金融的精英們要在金融公司中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越來越不容易了。
不用說歐美的金融機構,就是國內的金融機構,隨處可見畢業於藤校的畢業生在做櫃員或者客戶經理,這類崗位基本上就沒有太多技術含量,之前多由中專生與大專生充任。
雲端的華爾街
我猜想,華爾街死了,既不會去天堂,也不會下地獄,而是去雲端。
交易的去中心化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必然過程。傳統的物體意義上的交易所會消亡,大數據與雲計算早就開始讓交易市場隱身於雲端,過去喧囂的人工報單場景成為歷史資料,交易在計算機系統安靜地自動撮合……你也可以說交易的樂趣同時消失了,但是,金融是一件講效率的勾當,很多人覺得不需要樂趣,只需要爭分奪秒,這也是大勢所趨。
正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催生了納斯達克。納斯達克是一個完全採用電子交易、為新興產業提供競爭舞臺、自我監管、面向全球的全美也是全球最大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每天在美國市場上換手的股票中有超過半數的交易在納斯達克上進行的,將近有5400家公司的證券在這個市場上掛牌。
但是,我們在華盛頓卻找不到一條華爾街。
我也找不到再次回望華爾街的任何理由。想想那些年對華爾街的嚮往、迷戀與膜拜,恍如隔世。是曾經的我「熱情已被你耗盡」?還是「我已經變的不再是我,可是你卻依然是你」?
去甘迺迪機場的路上,我把劉歡那蒼涼的「Time and time again you ask me」又聽了一遍,仍然無法理解當年那種千萬裡追尋的意義何在。畢竟,紐約一直是紐約人的紐約,正如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對於外來客,都是異鄉,甭管用多少升眼淚,也不可能換來故鄉的溫存。
華爾街每一寸肌膚上都鋪滿了故事,古道西風冷,金錢永不眠。在道貌岸然者看來,這兒從來就是一個藏汙納垢之地,在實用主義者眼中,這兒是一處冒險家的樂園,一個最適合巧取豪奪、弱肉強食的圍場。
假如人間的善與惡是能量守恆的,那麼,它們肯定不會一直是完全一樣的比重,更不會靜止如山丘,而是波動如股市。
有時候,善多於惡,於是,世上便有了巴黎聖母院;
有時候,惡多於善,於是,世上便有了奧斯維辛集中營。
更多的時候,善與惡糾纏不清,於是,世上便有了華爾街。
證券時報攜手民生銀行上線空中營業廳,基於民生直銷銀行為讀者提供線上投資理財服務,銀行帳戶、資金安全、穩健理財。
餘額理財類產品如意寶個人持有額無上限,最高可以實時贖回500萬元,收益更好,額度更高!
為回饋讀者,民生銀行1,000,000份黃金直接送,立即掃碼搶黃金!
百萬用戶都在看
滬指創20個月新高,並拿下12個月最大單日漲幅,市場乍現四大新現象
主力資金持倉曝光:基金專愛金融股,券商喜好不一,國家隊正增持券商股
不平靜的銀行業:年內66位上市銀行高管大變動!或是跳槽高就,或是違紀落馬,或是逃離壓力…
重磅!銀行業的"雙錄"來了,從此你要錄音錄像後才能在銀行買理財
▲程大爺論市一書,第一次印刷火爆售罄,第二次印刷熱辣上市。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