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看應屆大學生的就業選擇,直接能看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態和發展趨勢。
這話一點不假。
我前兩天回學校參加這屆畢業生的職業導師會,就猝不及防地感受到了。
說起來,我加入學校的職業導師項目已經四五年了,前幾年每年選我當導師的學生都排著長隊,還要我糾結選誰不選誰。
今年呢?收集上來的結果,只有2個人選我。
學院的老師安慰我,「不是你實力不行,是咱們這屆學生的職業目標變了。」
「變成什麼了?」
「你看看大家選的導師結果不就知道了。選的最多的都是公務員和國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導師。」
原來如此。
圖源:妙筆生花
不過,就算學院老師不說,我也有明顯感受。這兩年,我身邊那些當年扎堆進金融圈的年輕人,都開始扎堆往體制內跑了。
有人剛畢業就上了岸,有人工作了幾年終於上岸,還有人是早早上岸現在已經享受紅利的「既得利益者」。
科普下「上岸」這個詞,學弟學妹們告訴我,它對應的是30年前的一個熱詞「下海」。
感受下,30年前,「下海」的大潮有多洶湧,30年後,年輕人「上岸」的決心就有多強烈。
圖源:遲開的向日葵
作為一個沒上過岸的中年人,我實在不知道該如何評價這種趨勢和決心。但我知道,這個選擇,對年輕人的一生,非常重要。
為此,我採訪了3個我身邊進入體制內的朋友,想和你分享下他們的經歷,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必須說明一下,我這裡所說的「體制內」,包括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這三種類型。
一句話總結:就是有國家管飯,國家兜底的單位。
01
A女,25歲,應屆金融碩士
考公進入某沿海城市稅務局,現已入職
A女是今年剛畢業的金融碩士,也是去年選我做導師的一個小師妹。
其實剛做她導師的時候,我明顯能感受到,她對自己未來幹什麼這事並不清晰。
銀行,券商,基金公司全都一窩蜂跑去面了。考公,則完全是她爸媽的主意。
她在體制內工作了一輩子的父母,一直都在強調穩定的重要性,身邊學習好的同學也都在全力備考,而面試時遇到的競爭者,更都是985名校畢業生,這一切,都讓自小習慣了被安排好生活的A女,開始相信考公一定是一條捷徑。
很順利,憑藉紮實的考試功底,和父母幫忙選定的高門檻單位,A女一次就考上了某沿海城市的稅務局。
被錄取的時候,她已經拿到了另一家基金公司的offer,正在實習。但幾乎沒有任何糾結,僅僅是父母的自豪,和同學們掩飾不住的羨慕,就讓她放棄了基金公司,選擇了公務員。
現在A女成為公務員半年了,工作穩定也沒有太大壓力,她一直和我說,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多同學今年畢業就失業,各種金融機構也在裁員降薪,而她剛好抱上了鐵飯碗。
之前她本來對公務員的收入不報期待,但上班後,她發現,每月收到的工資和和雜七雜八的收入加起來,也沒比之前拿到的offer少多少。
還有一個額外收穫,進入稅務局後,她發現自己找對象的覆蓋面擴大了不少,同事們給她介紹的對象整體素質也都很高。目前,她正在抓緊時間相親中,期待她找到一個優秀的另一半吧。
02
B女,31歲,前銀行職員
裸辭3個月,考編進入高校
B女是我的一個讀者,去年看了我的文章《我身邊離開金融圈的人,目前沒一個後悔的》給我留言,我們就此認識了。
在二線城市當銀行櫃員的她,一畢業就進了銀行,整整呆了五年。
她和我說,她以前也對體制內的工作不屑一顧,總覺得自己應該搞金融,做高管,但後來被社會狠狠打了臉。
在銀行,天天被困在一平方米的櫃檯,天天受領導和客戶的氣,除了使用點鈔機啥技能都不會,還要一邊承擔違規處罰,一邊保持微笑服務。周末還經常值班,考試,工作時間比996還多一天。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後,她再也忍不了了,開始著手換工作,可畢竟不是剛畢業的小孩,轉行到哪都要相關工作經驗,而且,已婚未育的她,面試還要被一頓審問。絕望的時候,無意中和其他同學交流,她才知道當老師有多好。
於是,鐵了心要當老師的B女,決絕地從銀行裸辭了,在家昏天黑地複習了三個月,2018年5月,她終於以29歲的年紀考上了廣州的教師編制,進入了一所職業高校。
雖然工資經歷了斷崖式的下跌,但她並不在意,擅長算帳的她早就算過了,除以一年兩個假期,和每天不到8小時的工作時間,她的時薪比從前還高出不少。
而且學校有食堂,有葷有素隨便吃,家裡有事請個假,領導也不會給眼色,不扣工資、不扣年假、不算考勤。這一切都讓在銀行當慣了驚弓之鳥的B女感到滿意。
她和我說,這兩年每次和老同事聚會,大家都一邊抱怨銀行一邊羨慕她,也想學她考編。
她每次都滿口鼓勵,但只有自己心裡清楚,29歲進入高校,想幹出一番事業,是不太可能了。她能圖的就是一個安穩舒服。
凡事總要有舍有得。
03
C男,36歲
四大工作兩年後,考入公務員,至今11年
C男是我的本科同學,當年本科畢業後,也跟風去了四大做審計(對,當年我們本科畢業時,四大絕對是畢業生的理想職業)。
熬夜加班做了兩年項目後,他和我們說,再也不想過那種非人的日子了,鐵了心要考公務員。我當時還勸他,外企職業經理人多有前途。哎,狹隘了狹隘了。
從四大裸辭後,他在家複習了半年,先是考國考沒過,又去考了市考,最終考入北京一個區政府做公務員。
別看C男上學時挺不正經,當上公務員以後,特別有模有樣。因為文筆不錯,一年後,他被借調到區政府辦公室,後來又給區長當上了秘書。現在已經8年了。
他和我說,和四大那種一切靠自己的環境不同,在政府機關,能幹活、會聽話、能辦事的年輕人,領導都會給到足夠機會鍛鍊,還會手把手幫你改。畢竟行政單位人員固定,你越早能獨擋一面,領導就越早輕鬆。
而且,組織也會逼你學習,單位時不時就發一些書,上級部門還經常組織各種培訓班,都是免費的。
至於待遇,C男趕上了好時候,低價分到了一套市郊福利房,他沒自住一直收租。
平時公積金按最高標準繳,公費醫療報銷90%以上,未來他孩子上小學,還能享受政保待遇,有熱門學區的對口學校可以去,一路解決到高中。
算是醫療,教育,住房三座大山一下子全解決了。父母安心,老婆歡喜,孩子有前途。
當公務員到底好不好?他從沒給過我們一個正面回答。
但有件事很明顯,今年疫情後,我們大學同學聚會,別人都在抱怨市場行情不好,公司裁員降薪,在家辦公折磨,只有C男,面色紅潤。
同樣是中年男人,他看起來至少比別人年輕5歲。
▼▼▼
風水輪流轉。
想當初十年前,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金融行業正是紅利期,銀行和證券是香餑餑,我們系的同學,90%都去了金融圈。考公務員和進體制的只有2個人。
過了幾年,進入到資本活躍期,社會上開始流行起全民創業和網際網路高薪,那幾年的畢業生,都一頭扎進了充分的市場競爭裡。
18年開始,資本逐漸收縮,許多人開始悄悄往體制內跑。
等到今年疫情過後,更是人人都感受到了體制內的好,再加上政策利好,國家兜底,各地基層公務員一股腦擴招了70多萬,能吸納280多萬畢業生就業,大家當然抓緊機會,扎堆往裡擠。
前幾天剛結束的國家公務員考試,我看了眼數據,全國計劃招錄2.57萬人,共有157.6萬人報名,平均競爭比達到61:1,不少崗位甚至千裡挑一。
但就算這種機率,也絲毫擋不住年輕人想「上岸」回到體制羽翼之下的決心。
為什麼這麼拼?體制內的工作究竟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從上面三個人的經歷,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首先就是穩定。
一旦進入了體制,你就好像買了一份終身不會失業的保險,你不用再關注自己的業績,自己每個月是否完成任務,在機關裡是沒有這些考核的。
對於厭惡風險的人來說,體制內一定是最好的職業,因為即使你是個小科員,也沒有被裁員的風險,而在西方,這種待遇只有高校終身教授/軍隊軍官才有可能。
年輕時,每個人都有過海闊天空的夢想,但在經歷了一次次社會毒打之後,總會意識到自己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安全感才是終身想追求的東西。
圖源:超市夜未眠
第二是性價比。
進入體制內工作,享受到的從來不是高薪,而是性價比。是你不用風吹日曬,不用996加班,不用擔心中年失業、不用擔心未來養老,工作強度不高,又能照顧家庭,家人孩子還能借光享福的性價比。
年輕時誰都無所謂,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後,就會知道「性價比」這三個字,價值千金。
圖源:天氣預報員
第三是體面。
雖然很多有能力的人,看不上體制內的工作,但不可否認,在家長眼裡,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眼裡,這份工作是首選。
誰家孩子要是考上了公務員,父母差不多會把認識的人都告訴一遍,親戚也會各種巴結高看你一眼。就連戀愛結婚,在丈母娘眼裡都是加分項。
畢竟,體制內的工作人員一來旱澇保收,二來不易出軌。不是有一個段子麼,某丈母娘招婿,點名要公務員,相親前,有人問她,打聽清楚小夥子了嗎?她說,不用,公務員都是政審的,國家審的比我們嚴。
圖源:四重奏
總體來說,體制內工作就是一份中庸的職業,對應著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的社會聲望。
那麼,什麼樣的人最適合這份中庸工作呢?大多也是中庸性格的人。
因為,當你去評價一份工作的時候,真正決定你評價的其實是自己的主觀感受。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那些中低風險偏好,知足常樂的人更傾向於選擇體制內的工作,而這類人大多樂觀。
而高風險偏好,不甘現狀的人,則更傾向於選擇體制外的工作,這類人對現狀的評價通常是不甘。
所以說一千到一萬,最重要的還是蘇格拉底那句話:「認識你自己」 。
圖源:四重奏
不管體制內工作有多香,也不管身邊有多少人一窩蜂湧進體制內,每個人在做出選擇之前,都必須認清自己。
盲目跟風只會耗費你的時間,畢竟大部分人在跟著風口摔成豬頭之前,是不知道自己沒有翅膀的。
更何況風口一直在變,那些年扎堆進金融圈的年輕人,現在都正扎堆挺進體制內。可說不定再過幾年,他們又要重新拐回金融圈。
再問一次自己想要什麼,絕對比盲目行動,來得更加重要。
全文完,感謝你的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