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今天早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周日將利率降至零水準,並推出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鬆計劃,以保護經濟免受病毒影響。面對高度混亂的金融市場,美聯儲還將銀行的緊急貸款貼現率下調了125個基點,至0.25%,並將貸款期限延長至90天。考慮到此前美聯儲已經緊急降息50個基點,但此後全球股市持續大幅調整,今天凌晨美聯儲歷史性的進入0利率時代,但美股期貨仍然出現下跌。這一切的情景,是否意味著金融危機已經到來?那麼背後到底有何深層次的原因?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回顧過去的兩周,全球疫情擴散和石油「黑天鵝」導致全球大部分權益市場陷入技術性熊市,經歷了歷史性的一周,美股、美債和黃金齊跌反映出美國金融機構流動性堪憂。對比兩次大危機,金融危機的前兆或已出現,按照「情緒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傳導鏈,目前美國市場可能介於第一和第二階段之間。如果能儘快控制疫情,全球貨幣政策加強協調,避免流動性和資產價格相互惡化,或許就能夠避免危機的發生。
上周全球市場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周。全球疫情加速擴散,部分國家對於疫情的防治力度仍顯不足,一些國家領導人也未能倖免;OPEC+談判失敗,油價周一重挫後低位震蕩。在疫情和原油「黑天鵝」的衝擊下,多國股市重挫熔斷,美股、美債更是先後熔斷,各國央行均採取貨幣寬鬆措施予以應對,但市場並不買帳,美股跌入技術性熊市。
疫情、原油「黑天鵝」催化下,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加速暴露。疫情的衝擊將對全球經濟產生中期影響,削弱潛在生產力。高槓桿經營的美國企業成為市場擔憂的主要風險點之一。利用寬鬆貨幣環境下的低成本資金,很多美國企業熱衷於回購股票做高股價,導致資產負債率大幅攀高。投資者的悲觀情緒引發市場流動性壓力,高流動性資產的拋壓和部分多元化資產配置基金的贖回壓力,導致美國市場股債雙熊。
全球矛盾:貨幣政策空間逼仄,全球治理的協同性下降。經歷了08年經濟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歐債危機之後,或多或少的寬鬆使全球央行的貨幣政策空間均有一定程度的壓縮。利率觸及零利率下限後,金融市場風險也隨之增加。近年來,全球治理的協同性也有所下降——全球貿易摩擦,英國脫歐,石油爭端,經濟發展不平衡都給全球政策協同造成了麻煩。
金融危機的前兆可能已經出現。透過1929年和2008年的兩次大經濟危機,我們發現全球經濟可能正處在危機的邊緣。在長技術周期的尾部,貧富差距擴大和民粹主義崛起,寬鬆的貨幣環境導致債務的過快增長,都可能是全球經濟墜入危機的徵兆。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已經表現出了金融危機前夕許多初步的特徵。
如果能儘快控制疫情,全球貨幣政策加強協調,避免流動性和資產價格相互惡化,就可能走出危機模式。經濟危機往往由黑天鵝事件觸發,引發投資者情緒大幅波動,使金融市場的融資功能受損,最終傳導到經濟危機。從市場表現來看,目前美國市場介於第一階段(情緒危機)和第二階段(流動性危機)之間,存在向危機演繹的可能。但是,只要全球戰疫政策、貨幣政策協調——各國政府能夠儘快控制疫情擴散,穩定投資者信心;各國央行能夠在全球疫情出現轉機之前出手持續緩和流動性危機,使金融市場的次生風險不暴露出來,就可能切斷兩個階段之間的傳導鏈,全球金融市場危機模式並非不可解除。
(文章來源:明晰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