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香港大學官網,查看教育學這一項目的各個分支與具體信息。港大教育學的分支非常多,需要仔細閱讀不同分支的課程與培養方向等,選擇最符合自己興趣與發展需要的即可。除了課程、學制、培養方向等,還要關注其語言要求以及是否需要工作經驗。
經過仔細地閱讀比較,我最終鎖定了中國語言教育(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這一分支。港大官網cle簡介
瀏覽自己大學三年以來的課程,尋找其中和申請項目能夠匹配並且成績較好的課程。
我沒有參加過任何教育相關的科研項目,只在大一修讀了教育學課程,拿到的是滿績的成績,因此我考慮將自己的著重點放在我豐富的教育實習經歷上。我一共參與了四段實習,分別在兩所教育機構和一所民辦中學,擔任的職務均是語文教師,與我要申請的方向是非常貼合的,彌補了我在校內教育方向知識積累的不足。雖然我一直在做同一種工作,但在每個階段我都能發現自己在教學領域的新問題、新思考與新提升,生成了自己對於教育的領悟。積累實踐的益處還在於個人陳述、後續面試中能夠有話可說。我長期專注的語文教育經歷,成為了最大的亮點與優勢。因此,如果是早作準備的同學,跨專業想要申請這個方向,儘可能多做一些相關的實習,同樣是很有競爭力的。這段時間是申請最關鍵的環節,我主要分了兩個方面,一是備考雅思,二是準備各類提綱材料。香港大學教育學對於雅思的要求是總分6(5.5),並且需要語言達標才可以申請,我先後進行了兩次雅思考試,最終成績7(6)。港大的語言要求不算高,我建議備考語言比較吃力的同學達到門檻即可,然後儘早投遞申請。
每日一套閱讀聽力,每天晚上背單詞是必不可少的。我的經驗是,完成之後除了反思錯誤原因,我會積累文章以及聽力材料當中的生詞,慢慢會發現會有很多單詞高頻出現。生詞熟了,無論是閱讀還是聽力,提升都會相對輕鬆。口語部分是我的弱項,我沒有一個一個地去過題庫,而是一個主題一個主題地去準備素材,一個素材可以套入很多話題當中,這能大大減少我們的工作量。經過一個月的摸索,口語最終從首考5分成功提到了6分。寫作部分,我的首考裸考6.5,所以後來就沒有多花時間,只在考試之前整理了不同形式作文的框架和一些常見詞組句子。申請材料部分我都是來準備中文提綱,最終呈現的英文版簡歷、推薦信和個人陳述是由指南者老師完成的,我參與了後期的修改。
我的個人簡歷主要分基本背景、科研經歷、實習經歷、學生工作、交換經歷以及獎勵六個部分。因為我沒有科研項目,在科研那一部分我放入了三個自己比較好的課程論文經歷,證明自己有一定學術能力。其他部分按照自身經歷填寫即可,重點說清自己所做的具體事務及收穫。推薦信我找的是自己的導師和一門英語系課程的老師,我後來反思了一下,推薦信中的闡述更側重我在課程學術方面的能力,包括勤奮、獨立、創新等,卻沒有關注到自己的申請方向。如果可能的話,我最好應該找教育學課程的老師幫我寫推薦信,具體內容與項目貼合,可能會更合適。當然推薦信不是審核的重點,更重要的是下面的材料。申請過程最重要的材料就是個人陳述,審核老師往往由此來看你是什麼樣的人。申請的成功與否有時候不是看你是否優秀,而是你與該項目是否合適。之前提到我在校內的教育相關經歷是不充足的,因此我把重點放在實習上,對於自己的理論積累只進行了一段闡述。需要注意的是,實習經歷不僅僅是講述工作內容和過程,還需要結合具體實例,體現你對教育行業的理解與思考。最後,個人規劃也要儘可能與所申項目相匹配。我的規劃分為了短期與長期兩個部分,並且對應我在實習過程中的問題發現與思考,表明未來想要解決這些問題的立場,充分反映了我對個人以及行業未來發展的清晰認識。10月底,我基本完成了所有材料的準備,11月安心完成大四最後一門課程的結課。港大教育學申請今年是12月開放的,我在12月上旬網申結束後六天,收到了面試通知。港大教育學cle分支往年都是中文面試,問題相對基礎,大致涉及自我介紹、為什麼申請、實習經歷、畢業論文等方面。但是指南者老師建議我中英文都同時準備,因為每年可能會有變化。果然,這次的面試涉及到一個英文問題,問的是:「疫情之下,學生通過網課來學語言,你有沒有什麼建議給到學生家長來幫助學生學習?」這個問題是我沒有想到的,所以剛開始沒有抓住重點,老師還提示了第二遍問題,我的口語不算好,因此回答地不是很流暢。但在之前的中文問題中,我發揮得比較好,源於我面試準備得相對充分。面試過程中,老師希望看到的不是單純地複述個人陳述中的內容,而是充分展現你的真誠、能力與自信。真誠源於事先對這一項目了解透徹。我事先將cle分支的課程列印了下來,仔細閱讀了課程安排與具體內容,在回答為什麼選擇這個項目時,我提到了具體的課程名稱,表達對其充滿興趣以及與自己的匹配度;自信源於自己對自身的了解以及對未來規劃的明晰。我在做自我介紹時,提到我在實習中發現的問題,有意引導老師去追問我有所準備的問題,接下來就具體地去談自己在實習過程中的思考,在這一段老師的反應是非常認同我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是綜合的,可以通過你分享經歷時的獨立思考反映出來。總之,還是那句話,你不需要最最優秀,而是要和它夠「登對」。從決定留學到收穫心儀的offer,經歷了近一年的時間。曾經一個人悶頭前行,也反覆地相信與懷疑,回想父母、朋友、指南者老師們的支持與陪伴,我想我最終做了正確的選擇。我衷心感激他們,也感激永遠樂觀的自己。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夠成功地向自己的理想更近一步!
掃描下方二維碼
填寫評估表
獲取免費選校規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