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

2020-12-22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方世南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重大價值和主要路徑,有助於我們從講政治、重民生、求實效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

  將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緊密聯繫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科學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態環境對於民生福祉的重大價值。馬克思主義指出,人和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與人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雙向構建和雙向生成的關係,環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環境。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在於生態環境有重大價值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在民生福祉中佔據突出地位。著名環境保護人物如辛格、雷根、施懷澤、泰勒、羅爾斯頓等都認為,不僅是人有價值,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同樣具有內在價值和權利,只有高度重視並切實維護其價值和權利,人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羅爾斯頓甚至把生態環境價值看做是一切價值之源,認為不僅人的身體是自然界長期進化創造的,而且人的思維能力和精神文化創造能力也都是自然界所賜予的。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還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因此,生態與文明、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是緊密聯繫的。生態文明在本質上就是在人與自然之間構建的和諧共生共存共榮的關係。實現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為了克服因為人與自然不友好而導致的野蠻行為,避免因一系列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而使民眾遭受磨難。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人的文明程度和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從事自由的創造性活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充分認識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重大價值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是黨的性質、使命和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凸顯了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民生和生態環境權益的地位,有助於將問題和對策結合起來,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渝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初心和使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始終是黨的重要價值追求。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生態環境越來越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情況下,生態環境越來越凸顯出與民生福祉緊密的關聯性。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只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對於促進生態環境質量與民生福祉同向共進,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義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與民生問題緊密關聯。民生問題,簡單理解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但是,人民群眾作為廣泛參與社會多領域活動的實踐主體,有著廣泛的價值訴求。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訴求,既是生態環境訴求,也是民生福祉訴求。人們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要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影響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影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因此,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就是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實際體現。

  全面把握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主要路徑

  以美而富的美麗經濟造福於民。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同步改善中實現的,是環境優美與經濟富強的辯證統一。其主要路徑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傳統的現代化建立在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人的生態環境權益被剝奪的基礎上,其主要弊端是重經濟增長輕人的發展、重物質生產力輕生態環境承載力、重財富積累輕環境保護以及先汙染後治理等,導致出現了黑色的GDP,並且製造了少數人富裕與多數人貧困、代內人的價值實現與代際人的價值失落等對立。必須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促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為此,必須推動環境技術不斷進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資源效率與環境效率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實現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映成輝。

  以美而文的美麗文化造福於民。生態文明在根本上源自於人類文明。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的綠色轉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要通過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養。為此,必須大力增強全民族生態環境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鼓勵綠色生產和消費,倡導健康飲食文化和良好生活習慣,推動形成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發揚光大。

  以美而舒的美麗生活造福於民。優美的生態環境是舒適生活的重要因素,宜居城市、宜居鄉村、宜居社區、宜居家庭都需要環境美麗。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為此,必須促進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質量。

  以美而久的美麗永續造福於民。生態文明建設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綠水青山既是金山銀山,更是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的堅強靠山。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規劃長遠、考慮千年大計,放眼未來。要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良好生態環境惠及子孫後代長遠發展,彰顯社會公正與生態公正的緊密結合、生態民生與經濟民生的可持續性統一。

[ 責編:劉夢甜 ]

相關焦點

  •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內涵、價值與路徑_文化_中國西藏網
    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重大價值和主要路徑,有助於我們從講政治、重民生、求實效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原標題: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黨的十九大為我們紮實推進民生建設,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需要我們切實抓好貫徹落實。
  • 杜爾伯特:辦實事增進民生福祉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25萬杜爾伯特人上下一心,在這裡繪寫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生活畫卷。 「縣委縣政府始終把黨的建設作為第一責任,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目標,把民生福祉作為第一追求。」杜爾伯特縣政府工作報告擲地有聲—— 全力抓實脫貧攻堅。
  • 定州: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完善功能提升品質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定州市持續做好民生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綜述之三棟棟高樓鱗次櫛比,城市道路平坦通暢,廣場遊園絢麗多姿,小區街巷乾淨整潔……一幅濃墨重彩的秀美畫卷徐徐展現在眼前,一座綠色、宜居、和諧的京津冀開放型現代化節點城市加速崛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 做大分好「蛋糕」增進民生福祉
    「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完善」「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全省上下矚目的省第十次黨代會召開在即,廣大幹群回首發展變化、展望光明前景,期盼黨代會在民生領域作出新部署,讓群眾在未來的改革發展中擁有更多獲得感。  五年來,我省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傾力補齊民生「短板」,群眾生活有了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變化。
  • 人民日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思想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新境界。
  • 南陽:增進民生福祉 提升幸福質感
    腰鼓舞起來 優化公共服務 增進民生福祉 文明城市創建的重心在基層,要順應群眾需求,解決群眾期盼,多辦群眾關心、基層需要、社會關注的好事實事,注重創建為民、靠民、惠民,讓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成為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成為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廣西:克難攻堅 增進福祉 交出溫暖「民生答卷」
    「十三五」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適應複雜嚴峻形勢,堅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全區各項事業穩步發展。
  • 人民日報發表陳潤兒署名文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這一重要思想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新境界。
  • 增進民生福祉 創造美好生活
    「十三五」以來,湖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的囑託,從就業、社保、教育、醫療、扶貧、社會治理等方面持續發力,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以人民為中心」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瞬間。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成為「十四五」期間的目標任務之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任務。
  • 高坪:增進民生福祉,繪就幸福畫卷
    「十三五」時期,高坪區教育發展擊鼓奮進,醫療事業蓬勃發展,繪就一幅促民生、增福祉的幸福畫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夯實現代化教育能力建新校、提質量、強師資......「十三五」以來,高坪區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教育現代化能力明顯提升,教育事業得到了持續發展。
  • 建陽區委書記袁仁旺:突出民本民生 增進百姓福祉
    原標題:民生項目城鄉並進 「幸福建陽」花開處處 新聞背景: 作為朱熹宋慈故裡、建本建盞之鄉的建陽,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快速健康發展,今年再次榮膺福建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市)稱號。乘著改革發展的春風,建陽搶抓市區一體化發展的機遇,不斷加快公用事業、公用工程、城市環境、交通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日新月異。2014年,國務院批准建陽撤市設區。
  • 為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本報訊(記者 何去非)12月16日,市政府、市政協召開2021年民生實事項目專題協商會議。市政協主席潘家瑋講話。戴建平到會介紹情況、聽取意見,汪小玫、葉鑑銘、陳永良、周智林參加。 今年是市政協圍繞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開展專題協商的第二年。
  • 中央為什麼說「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
    而在公告的第二句,史無前例的寫到「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緊接著的提法就是「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顯然,因為「住房問題關係民生福祉」,所以房子只能住不能炒,而炒房的後果就是讓住房失去了民生福祉。那麼,什麼是民生福祉?打開網際網路搜索,我們可以查詢到這個定義。
  • 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原標題: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指明了生態環境的重要屬性和地位。在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的今天,深刻認識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對于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要意義。
  • 霍州:給力「生態宜居」謀「民生福祉」
    近年來,扭住城市提質這個「牛鼻子」,霍州市竭力暢通街道,完善「三供」,整治環境,美化市容,狠抓「生態宜居」建設,切實為群眾謀福祉。 霍州曾經是全省有名的資源型城市,以煤炭為主導產業所帶來的「髒亂差」曾是令霍州人苦不堪言的「硬傷」。
  • 贛州市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幸福雨露潤心田
    幸福雨露潤心田——贛州市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紀實更優質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環境……「十三五」期間,市委、市政府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實事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留下了一串串解民憂、惠民生、聚民心的紮實腳印,讓贛南百姓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 解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重要性和思想內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內涵。今年5月18日至19日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系統部署和安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重大理論成果由此確立。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性和思想內涵。
  • 兩會話題③|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專訪全國政協...
    環境如水,發展似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高耗能、高汙染、高排放,這些突出環境問題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身體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和損害。習總書記因此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
  • 「十三五成就巡禮」德州市慶雲縣:築牢民生底線 增進百姓福祉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5日訊十三五」期間,慶雲縣著力在築牢民生底線、增進百姓福祉上下功夫,大力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水平,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