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綠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方世南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重大價值和主要路徑,有助於我們從講政治、重民生、求實效的高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源自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障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深入理解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基本內涵
將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緊密聯繫在一起,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科學地界定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態環境對於民生福祉的重大價值。馬克思主義指出,人和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靠自然界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與人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雙向構建和雙向生成的關係,環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環境。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在於生態環境有重大價值以及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在民生福祉中佔據突出地位。著名環境保護人物如辛格、雷根、施懷澤、泰勒、羅爾斯頓等都認為,不僅是人有價值,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同樣具有內在價值和權利,只有高度重視並切實維護其價值和權利,人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羅爾斯頓甚至把生態環境價值看做是一切價值之源,認為不僅人的身體是自然界長期進化創造的,而且人的思維能力和精神文化創造能力也都是自然界所賜予的。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還表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因此,生態與文明、生態環境與民生福祉是緊密聯繫的。生態文明在本質上就是在人與自然之間構建的和諧共生共存共榮的關係。實現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為了克服因為人與自然不友好而導致的野蠻行為,避免因一系列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而使民眾遭受磨難。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人的文明程度和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能夠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從事自由的創造性活動,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充分認識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重大價值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是黨的性質、使命和根本宗旨所決定的,凸顯了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民生和生態環境權益的地位,有助於將問題和對策結合起來,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始終不渝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黨的初心和使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改善民生、造福人民,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權益,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始終是黨的重要價值追求。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在生態環境越來越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情況下,生態環境越來越凸顯出與民生福祉緊密的關聯性。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只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對於促進生態環境質量與民生福祉同向共進,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意義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與民生問題緊密關聯。民生問題,簡單理解是人民群眾的生活問題,但是,人民群眾作為廣泛參與社會多領域活動的實踐主體,有著廣泛的價值訴求。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訴求,既是生態環境訴求,也是民生福祉訴求。人們所有的工作和生活,都要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進行,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影響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影響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因此,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就是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實際體現。
全面把握增進生態環境民生福祉的主要路徑
以美而富的美麗經濟造福於民。生態環境民生福祉是在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同步改善中實現的,是環境優美與經濟富強的辯證統一。其主要路徑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傳統的現代化建立在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惡化、人的生態環境權益被剝奪的基礎上,其主要弊端是重經濟增長輕人的發展、重物質生產力輕生態環境承載力、重財富積累輕環境保護以及先汙染後治理等,導致出現了黑色的GDP,並且製造了少數人富裕與多數人貧困、代內人的價值實現與代際人的價值失落等對立。必須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促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為此,必須推動環境技術不斷進步、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資源效率與環境效率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實現綠色轉型和綠色發展,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映成輝。
以美而文的美麗文化造福於民。生態文明在根本上源自於人類文明。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全面的綠色轉型,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要通過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素養。為此,必須大力增強全民族生態環境意識,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鼓勵綠色生產和消費,倡導健康飲食文化和良好生活習慣,推動形成健康文明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生態文化在全社會發揚光大。
以美而舒的美麗生活造福於民。優美的生態環境是舒適生活的重要因素,宜居城市、宜居鄉村、宜居社區、宜居家庭都需要環境美麗。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把不損害生態環境作為發展的底線。為此,必須促進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提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質量。
以美而久的美麗永續造福於民。生態文明建設是階段性與連續性的統一,綠水青山既是金山銀山,更是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的堅強靠山。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規劃長遠、考慮千年大計,放眼未來。要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良好生態環境惠及子孫後代長遠發展,彰顯社會公正與生態公正的緊密結合、生態民生與經濟民生的可持續性統一。
[ 責編:劉夢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