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解析鄧布利多對哈利的情感,究竟是疼愛還是利用?
圖片來自網絡,內容原創 禁止轉載
書中的校長和小哈可以說是很親密的關係,但是校長的親密到死是出於疼愛還是出於利用呢?
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析一下,如有冒犯,還請見諒~
一.童年的共性
寫下這個標題,我就仿佛看到很多人開始大呼,你這不是胡扯嗎?鄧布利多和哈利的童年哪來的共性?一個是家裡長兄,父母雙全,一個是寄人籬下的孤兒,要說共性,哈利和伏地魔才相像呢,別急,所謂事物的共性,並非由表面現象決定,撥開迷霧看本質,他們兩人的童年有兩個共同的形容詞交匯在一起——秘密和謊言。
當年在坎德拉和阿莉安娜·鄧布利多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個秘密從卷七開頭艾菲亞斯·多吉和穆裡爾的爭執開始,隨著麗塔·斯基特的訪談片段,糾纏了我們一整本書,直到卷七結尾才揭開真相,而這個真相更是糾纏了鄧布利多一生,成為他永遠無法擺脫的過去和陰影。
再看哈利:
與鄧布利多作為謊言主體的持有者略有不同,哈利是謊言的對象,但兩者的童年都伴隨著謊言,而謊言的背後支撐著的秘密讓兩個人都在壓抑的環境下長大,哈利在入學前在姨媽家一直被當成低達利一等的次品對待,而鄧布利多則是「頂著惡名來到霍格沃茨」,這樣的環境會對性格有怎樣的影響?首先是沉默,不多說不多問,其次是隱藏真實的情感,因為真實的那一面不能隨意示眾,最後是容忍,尤其是面對挫折的時候。
三點匯聚在一起構成「隱忍」這個詞,這個詞伴隨了鄧布利多一生,先有隱才有忍,而哈利雖比之幸運的多,遇到了兩個可交託生命的摯友,但是他性格中隱忍的這一面依然根深蒂固。
二.成長中的眾星捧月
分析完童年,我們來看兩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經歷,鄧布利多無疑是全書僅有的幾個「天才兒童」之一,他的才能很快為他贏得了足以蓋過家族陰影的榮譽。
其實看看鄧布利多的成長曆程,他在年僅11歲的時候就已經才華橫溢,教授們的寵愛和同學的追捧只怕已是家常便飯,不僅如此,到了18歲的時候,他的名聲早已不滿足局限在霍格沃茨的城牆之內,而普及到整個魔法界。
再看哈利,我覺得我已不需再贅述引用原著文字,在哈利尚不會說話之時,整個魔法界都在為他敬酒,孩子們聽著他的故事長大,「大難不死的男孩」一度是魔法史上最耀眼的一個傳奇,可以說,他比鄧布利多所享受的名聲更早,更多,更宏大。
然而過早降臨的榮耀是一把過於鋒利的雙刃劍,因為年輕人沒有經歷過歲月的磨礪,也沒有經歷過失敗的洗禮,這一切極容易讓人膨脹從而忘卻真實的自我。
沒有人阻止18歲那年的鄧布利多不切實際甚至瘋狂的構想,正相反,他身邊只有將星星之火煽動至燎原的格林德沃,最終年輕人的夢想以阿莉安娜的死,格林德沃出逃和鄧布利多兄弟的決裂慘痛收場,這樣的代價,只怕是阿不思開始做夢時怎樣也料想不到的收場,所以當伏地魔失蹤,小哈利波特一夜成名的時候,我相信鄧布利多一瞬間考慮到了過早的名聲會帶給這孩子什麼。
衝昏頭腦,這話鄧布利多對哈利也曾說過,當時他是用來形容自己的,而佩妮與哈利的血緣保護關係固然是把哈利寄養在德思禮家的決定因素之一,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鄧布利多年輕時的經歷足以讓他在那時做出這個看似魯莽卻帶給哈利深遠影響的決定——他讓這個孩子避免在人生的開端就踏上自己曾犯過的錯誤的路。
三.無可避免的命運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能者多勞」,用來形容鄧布利多再合適不過,儘管一輩子他都使自己遠離政治權利核心,他依然多次被提名為魔法部部長,他的名字後面印著長長的一串頭銜,而在第一次巫師大戰時,即使戰火併未被燃燒到英國大陸,魔法界依然「多次呼籲」鄧布利多出面與格林德沃決鬥。
鄧布利多自己曾多次說過,教書是他最適合做的事情,然而他的人生依然主動或被動的影響了整整一代魔法界,這隻怕並非是他所規劃的,特別是在阿莉安娜去世後。
再來看哈利,他的身份隨著伏地魔的消失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難不死的男孩」讓整個巫師界對其寄予厚望,而頭腦清醒的鄧布利多從來就不相信伏地魔真的像肥皂泡一樣在人間蒸發了,並且因為曾經親耳聽到的預言,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這個孩子存在的特殊意義。
這裡讓我不妨大膽臆測一下,鄧布利多對哈利的感情應該是相當矛盾的。他知道被寄予厚望的感受,既有著才華與能力被肯定的驕傲,也承擔著不由自主的壓力,而當他經歷這一切的時候已是一個成年人。那麼對於哈利呢,一個尚在襁褓的嬰孩「被迫」承擔這一切,鄧布利多的心情絕不會是歡欣雀躍的。
四.最終的對話
在我重讀哈利波特的歲月裡,每一本書都有我最喜歡推薦別人一起重讀的一個章節,那麼在第七卷裡無疑就是第三十五章,國王十字車站。
這一章是哈利與鄧布利多的最後一次對話,與之前數次不同,這一次他們不再是長者對晚輩的關懷或訓導,而是以平等的身份,鄧布利多向哈利懺悔了自己曾犯下的錯誤。
由這一章可以看出,18歲那年的錯誤從未從鄧布利多的心裡消失過,人這一生,縱使再智慧再超脫,也無法逃脫自己良心懺悔的壓迫(除非是像伏地魔那種無良心可言的人,他若是會懺悔,就不會有魂器了)
這裡還有一點很有趣,鄧布利多不但向哈利展現了自己生命中從未示人的真實情感,在他剖析完自我後,他還向哈利尋求安慰和原諒,因為哈利和他走過了同樣的路,做出了比他更好的選擇,所以他把自己交到哈利手中去做出判斷。
鄧布利多因為阿莉安娜的死遺憾自責了一輩子,他絕不願意看到同樣的事情在哈利身上再發生一次,所以這句話就是告訴哈利,逝者如斯,唯有好好活下去,才是生命的真諦。
所以我更多的覺得鄧布利多對於哈利是出於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