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能力的不同

2020-12-16 靜賢說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別不是學歷、財富等外在的東西,而是認知能力。對這樣的講法,我是認同的。

因為,學歷也並不代表知識多寡,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裡,不同的專業技能也沒有可比性,何況術業有專攻,互有所長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

財富的多寡,有著很多因素,這裡面關係個人的能力與技能,也受到機會、資源等多方面制約與影響,一個財富多的人,並不意味著能力就強,更不能代表智識更勝一籌,尤其在一個制度不健全的社會,以財富論英雄本身就是大謬不已的

認知能力不同於學歷或財富的差別,認知是一個人分析事物做出判斷的能力,這裡面隱藏著一個人思考問題的廣度與深度,信息接收以及處理的模式,是一個人情志、思維、視野等綜合素質與能力的體現。

認知上的一點小差距,折射出的是人與人整體智識的大不同,如果在認知上有巨大的溝壑,彼此間還是保持一定距離,不要過多的去商討問題,更不要想著用常識和邏輯去說服對方,因為認知的差距是無法用知識的理性來彌合的。

人與人存在認知差異,幾千年前的古人也早意識到這個問題,並多有論述,講的深刻而富有洞見,今日讀來也令人擊掌稱讚,大呼過癮,深有領悟。

孔子的私學,注重因材施教,因為學子每人的基礎不同,智力不同,接收知識的領悟力不一樣。孔子過了知天命之年後,駕著馬車踏上週遊之旅,所到之處有的熱情接待奉為上賓,也有人千般阻撓,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還有一些應該代表大多數的情況。風塵僕僕到了一地,人困馬乏,雖沒有歹人的作難,但也沒有恭候的人群,他就像是一尋常的長者,被人們視若無睹,就像是失去了心靈家園的流浪漢——「累累如喪家之犬」。

有些話不一定要向別人說,因為說了對方也不理解;有些道理也未必向他人講,因為講了也講不明白。不論是對弟子,還是對時人,皆如此,因為人與人的認知是不同的,所以孔子說: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中等智商以上的人,可以去談論高層次的事物,中等智商以下的,不可以去談論高深的話題。論及因由,皆因思維不同、智識不同,最後導致認知不同。認知不同的人,有什麼好聊的?有什麼值得深論的呢?只會遭人誤會,徒增煩惱罷了。

老子比孔子年長一些,據說孔子年輕時去東都洛陽學習禮樂時,曾請教過任守藏室之史的老子,大概大智慧的人總是所見相同的緣故,老子也談過與孔子所言相似的話,他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大智慧的人學道,總是勤奮持之以恆的學習,中等智商的人,雖然好道,但卻常常間斷,不能堅持;平庸智商的人,當你和他去談論高深道理時,他會哈哈大笑。因為高深玄妙,大道的境界是一般人所不能理會的,所以老子看得很真切,他根本不在意這些人的反應,他們若不大笑之,那就不是高層次問題了。

老子之後,到了戰國中後期,道家另一代表人物莊子,在《秋水篇》中也談到過有關認知的問題,他說得更傳神生動,他說: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井底之蛙不能與之談論大海,因為受到空間的限制;生命只經歷過一個季節的夏蟲,不能與之談論冬天的情景,因為時令有所限制;對那些孤陋寡聞的人,不可以論道,因為他們所知甚少,圈子太小。

莊子長於修辭,他的這番頗富有文學化的表達,用比喻的方式很有畫面感的向人們傳達了他富有洞見的觀察,那就是:人與人間是不同的,不要希望去說服他人,讓一個眼界窄小、智識平庸的去人理解廣闊的世界,比要了他的命還難。

網上有句話說得很好——「改變自己的是神,改變他人的是神經病」,小編深以為然。一個人千萬不要想著去改變他人,對於不同認知的人,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動聲色地規避無意義的溝通,一切都交給時間就好了。就像夏天的瓜果,不到時候強行打開,必然是苦澀的青瓤,對誰都是一種痛苦。一切皆有各自造化,交給規律,時間到了,瓜熟自然蒂落。

一個成熟的人,應接受人與人的不同,通透的面對一切的世間百態,這就是成長,就是修行。

相關焦點

  • 認知,是人與人最大的差別
    認知,是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對於認知,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認知更多,但是受制於時間、環境、條件等因素,認知有時確實很難。「認知」這個詞近些年說的比較多,得益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等,之前我們認知的途徑很多時候都是道聽途說,因為信息比較閉塞、不對稱,比如早些年一些新的網路遊戲,剛開始都是在沿海城市的網吧安裝,過了一段時間,甚至一年後才在內陸城市網吧安裝,這就是信息不對稱。一個人要想活得通透,勢必要有足夠的認知。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不是年齡,不是性別,而是認知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取決於性別、年齡,也不取決於學歷、權力,而取決於每個人的認知能力。認知,是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認知過程。
  • 不同認知層次的人之間,最大的成本是溝通成本
    1、不同認知層次人之間的關係,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而是溝通成本。2、有些話,只該說給懂的人聽,才有意義。認知層次不同的人,連交流都有困難。但爭辯有個重要前提:參與的人要處於同一個維度。6、下愚莫揣上智,泥陷於認知漏鬥底部的人士,看不到上層認知的風景,根本聽不懂認知更豁達的人在說些什麼。7、不是所有人都處於同一層次,當你在生活中遭受到不被理解時,先不要急著去爭個輸贏。
  • 真正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這樣一種認知差別,那就是…
    認知覺醒:真正拉開人和人之間距離的,是認知!下邊就分享拉開人和人之間差別的六大頂尖思維!覺醒你的認知能力,看看你認知到了哪一個?
  • 永遠是內行人賺外行人的錢!人和人最大的差別不是技能而是認知!
    創業成功最底層的能力是商業認知能力!2019年本來就是經濟寒冬,大量企業1年幾千萬、幾個億的營業額,利潤才幾十萬甚至虧損,還有近兩年直銷、p2p金融,區塊鏈,社交電商、新零售等平臺大多數面臨倒閉或重組,電商難做,實體店更難做。
  •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在於認知的不同
    而老公則持不同的意見,他的想法是,既然教練已經發通知出來了,那就說明有機會過級,直接報名參加就好了。面對同一件事,我們倆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解讀,不同根源在於認知的不同,而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往往就在於認知的不同。
  • 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基礎的差別
    這周讀了兩本書,其中蔡壘磊寫《認知突圍》讓我記憶猶新。看完這本書我認識到自己的思維和思想又升華了許多。自己以前的元知識突然間被打破,我曾經做錯了很多事情,也走過了很多彎路。但是就是不知道哪裡做錯了或者哪個認知有誤區。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感覺我的思維邏輯更清晰,思路更開闊。自己的見識又增長了很多。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認知思維
    任何一個人群,都可以分為這三種人:大眾、精英、王者。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僅是「認知差別」,更重要的是「思維差距」。什麼叫認知差距?思維差距,是在認知差距基礎增加了行為和習慣元素。如果說在不同認知的人眼裡,世界是完全是不同的。那麼不同思維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則是完全不同的,並且這裡又規律可循:究竟體現在哪裡方面呢?
  •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本質上是什麼?
    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個問題的第41篇文章(關注「驚喜家」,每周迭代一次認知)各領域的大神都說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本質上就是認知的差別。所以我們只有找出成功人士與普通人士的認知差別在哪,才能更好地學習與借鑑。那人與人之間有著什麼樣的認知差別呢?
  • 95%的人都不知道:比起學習更多技能,你最該提升的是認知能力
    有句古話叫「不可與夏蟲語冰」,意思就是對於認知不同頻的兩個人來說,交流是費勁的,你說得再有道理,再天花亂墜,對別人來說很可能就是在對牛彈琴,雞同鴨講,因為你講的別人壓根不知道。這就是兩個人認知高度不同造成的。我們常常說格局、心胸、視野,最終說的不過是認知。
  •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比起學習更多技能,你最該提升的是認知能力
    有句古話叫「不可與夏蟲語冰」,意思就是對於認知不同頻的兩個人來說,交流是費勁的,你說得再有道理,再天花亂墜,對別人來說很可能就是在對牛彈琴,雞同鴨講,因為你講的別人壓根不知道。這就是兩個人認知高度不同造成的。
  •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認知差異的博弈
    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你的認知不僅決定了你是誰,更決定了你可以是誰。關於認知,《教父》當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史鐵生先生關於這一點更是犀利地說道: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之間的差別。可見認知的差異導致了很多人,看似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實則卻來自兩個不同的平行世界裡。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
    我們能看到什麼,一個人非常努力,但卻在一個特定水平不斷重複,而另一個人卻在無形中擁有了一種「向上的力量」,他們的差別在哪?其中一個人有眼界,有方法,有全局,說到底就是認知模式不同。因為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式,然後再用這個認知模式,理解這個世界。
  •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層次
    其實,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是會有交流困難的。我想要的未來,是得到..認知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樣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認知高度不同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 真正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認知!六大頂級思維,覺醒你的認知能力
    認知覺醒:真正拉開人與人距離的,是認知!下面就分享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六大頂級思維!覺醒你的認知能力,看看你認知到了幾個?這就是熵增定律,沒有人能逃得過這個定律,但真正的高手,卻能覺醒自己的認知,具備反熵增思維,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對抗熵增定律,把自己從絕望的沼澤中拯救出來,而不是消極地對待,甚至連認知到無法認知到,只是庸庸碌碌地活著。
  • 《認知覺醒》:為何成功不是我,人與人的差異就在認知能力
    也就是通過大腦構造、潛意識、元認知等思維規律看清自己,了解認知世界裡的基礎設施,從事物規律中看清世界,從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及如何管控情緒力,看完之後,讓人頓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境,化解了庸人自擾的煩惱,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認知的驅動力。
  • 認知層次不同的人,是很難溝通的
    重要的是旅行,與人接觸、交談,到處去看看。」寧教授說,聽了他的話,可憐的孩子當時就崩潰了,完全不知所措。寧教授不知道,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會有交流困難的。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
  • 認知層次不同的人,是很難溝通的
    寧教授不知道,不同認知層次的人,會有交流困難的。02有個很出名的故事,說有位媽媽,帶著未成年的女兒逛街,逛街回來,女兒畫了幅《陪麻麻逛街》。媽媽拿過女兒的畫,瞪眼一看,頓時懵了,女兒的畫上,沒有車水馬龍,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誘人的包包。只有一根又一根的,奇怪的柱子。......
  •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認知深度
    而我,隨著對大腦的不斷深入了解,我也越發堅信這個結論,即每一個人都擁有天賦,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懂得調動你的大腦潛能,是否能夠有效的構建自己的深度認知,而不是停留在追求表層的知識數量。我們先來理清,什麼是潛能?什麼是深度認知?
  • 人與人最小的差別是智商,最大的差別是堅持!
    人的眼睛有5.76億像素,但卻終究看不懂人心。人與人最小的差別是智商,最大的差別是堅持。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強求,順其自然,如果註定,便一定會發生。用漫不經心的態度,過隨遇而安的生活。我是一個脾氣好的人,如果有一天有人踩了我的底線.那會怎樣?那我就會把底線再降低。但是現在,她卻變成了一個樂於分享自己戀愛經歷的女孩,並且沉浸在這種美好和甜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