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認知,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認知更多,但是受制於時間、環境、條件等因素,認知有時確實很難。
「認知」這個詞近些年說的比較多,得益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網際網路的普及等,之前我們認知的途徑很多時候都是道聽途說,因為信息比較閉塞、不對稱,比如早些年一些新的網路遊戲,剛開始都是在沿海城市的網吧安裝,過了一段時間,甚至一年後才在內陸城市網吧安裝,這就是信息不對稱。
一個人要想活得通透,勢必要有足夠的認知。但凡是個人,心中總會有各種的疑問不解,一直都會有。目前提升認知途徑:讀書,請教他人,網際網路查閱……其實,書是越讀,越感覺匱乏,學海無涯!
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提供了一個了很好的認知條件,使我們查資料更加便捷,比如要查某一行業的數據,我們可以去中國知網,百度學術等網站輸入關鍵詞下載查閱。
人與人的差別,主要是差在認識這塊,對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認知,認知個人認為也是分等級的,大致可分為:高等認知,中等認知,低等認知,高等認知就是完全清楚明白,中等認知比較清楚,低等認知就是略微知道一點。所以,當我們想要完全清楚一些東西,需要虛心請教或聆聽,查閱資料或者請教該方面的老師或專家。
這個社會不乏這兩種人:一種是穿著很體面內在基本是空架子的人,一種是穿著不洋但裝著一肚墨水的人,前者很膚淺,後者很淵博,後者更受人擁戴喜歡。我小的時候,放學後經常和小夥伴去聽村裡一位衣衫不整的老爺爺講故事,在我意識裡,這位老爺爺腦袋裡裝了講不完的故事,從心裡很是佩服!
說個當下典型的例子:過年同學聚會,在全國各地工作的同學放假回到了老家,在縣城訂了宴席,大家坐在一起吃飯,餐桌上基本都要問:XX你在哪做什麼工作的?問完基本就沒什麼可說的了,為什麼會這樣?作為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基本都清楚,不在一圈子,沒什麼可聊的,即使聊也就是就近圈子的聊,其他人只能聽,而且聽的是一頭霧水,場面確實比較尷尬。所以,只能聊上學時的往事,只有這個能聊到一起。對於同學聚會,聊天這個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認知問題,聊一個事物或事件,認識偏差太大,有人很懂,有人知道一點,有人根本不知道沒聽說過。所以,同學聚會吃飯時,為了大家都能高興,每個人不要談工作、一些冷門的東西,談談上學時的往事,聊聊家常就好,娛樂為主。
最後,任何時候不要看不起一個人,三人行必有我師!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本文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微信/QQ:86005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