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給小人物的一句忠告:人與人最大的距離,是認知差距!

2020-12-20 鬼谷道

你說人跟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呢?

或許是認知問題。只不過這個認知分為自我認知和認識世界,既然是認知就會有邊界,有深度的,所以王陽明一直在提倡「知行合一」。

王陽明前半生的「知」指的就是知識,後半生的「知」才是良知。一個是對世界的認知,一個是對自我的認知。

認知不同,導致人與人之間產生了距離。

關於這個結論,相信朱允炆麾下第一CEO,方孝孺會表示非常的不以為然。

方孝儒是個狠角色,宋濂的學生,神童,學霸,朱元璋欽定留給孝文帝的核心智囊。當然了,他最廣為人知的是被朱棣「誅十族」的事情,稱他為大明第一忠臣也毫不為過。只可惜,這件事,大明上下是不會承認的,因為江山易主了。

朱允炆的失敗,到底方孝儒應不應該負責任?

阿信認為,應該負責任。這個責任不僅在於他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在於他的謀略不足。俗話說,術業有專攻,方孝儒的學問沒得說,對儒家文化的解讀,在整個明代都是拿得出手。

如果換個安穩點的朝代,方孝儒的能力肯定不弱於李賢、楊廷和這樣人,但是他活在了亂世,朱允炆和朱棣爭皇位的年代。

有趣的事情在於,同樣作為智囊,方孝孺這麼一個博學的人,怎麼就輸給了一個野和尚姚廣孝了?

要知道,方孝儒的師承,學問,地位,甚至智商並不弱於姚廣孝。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個清北學霸在下象棋時,居然被一個小學生給幹掉了。看起來很不合常理,但其實也有理,術業有專攻而已。

有這麼一句話「人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其實是有道理的。人跟人之間的認知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創業很久了,你終於發現了一個機遇,千載難逢,就比如今年流行的短視頻,帶貨直播。

確實有人賺錢了,而且賺了大錢。想賺嗎?想。懂行嗎?不懂。

既然不懂,就有兩個選擇,第一,我們並不能賺所有錢,有些錢就是給別人賺的。我們坐一旁吃瓜,其實挺好。

第二,想賺,既然想賺那就要付出成本,學習成本,時間成本,提升認知。

換句話說,不會可以學,不懂可以問。實在覺得自己能力不夠,水平有限,那就不要幹這件事就行了。

畢竟,錢是給懂行的人準備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就拿短視頻帶貨直播這件事說,你是清北的並不意味著你就一定能成,一定能紅。

我看見很多清北的人想下海賺一筆,結果根本玩不過那些「我給老鐵們打個滾,老鐵雙擊666」的素人。

賽道不同,積累不同,認知不同罷了,這本無可厚非,其實清北就成不了?怎麼會呢?

李永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當然不擅長打滾,但是他擅長物理,再加上他做視頻創業很久了。有沉澱,有積累,懂行。

用戶需要娛樂,也需要知識,在自己擅長的賽道上奔跑,就可以了。

說回方孝儒,老方有時候真的比較方,他說過這麼一句話: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我先說一下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盡人事,聽天命。這句話聽起來是沒毛病的,翻譯過來就是,凡是能被考慮到的事情,都是人之常情。凡是考慮不到的事情,就是天道了。存在即應被感知,感知不到就是天道。這句話,很有道理,但是不覺得奇怪嗎?

超出你認知之外的事情,還沒有想到的事情,就是天道了?這事阿信其實是可以理解方孝儒說的本意的,很有點「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

學問那是真好深,有珠穆朗瑪峰那麼高。

但是,在現實應用上就有問題了,因為在博弈中,你需要把能想到的,想不到的事情都要考慮在內。否則,人生會處處是「驚喜」。

博弈本來就是要出其不意,講的是奇謀,對手就是要做讓你想像不到的事情。

但是方孝孺不這麼認為,因為這個世界上確實有意外,比如白溝河大戰,南軍主將李景隆會合平安、郭英等將,集六十萬大軍對陣北軍朱棣。朱棣一開始是被打的抱頭鼠竄,結果颳了一陣狂風,朱棣居然反敗為勝了。

在方孝儒看來,或許這陣風就是天道,如果沒有這陣風,朱棣就贏不了。

這句話很不像方孝孺說的,更像一個學渣說的,我之所以沒考上清華,是因為我高考的當天突然下了一場雷暴雨,所以我沒考上。

很有點亂賦因果的含義,把風雨說成是天道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歸根結底,難道不是自己太弱了嗎?如果把一切認知之外所造成的意外都理解成是天道,那就很尷尬了。

我們再玩味一下「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突然笑了,我每次做數學題,做到最後大題時,完全超過我的智力所及了,是不是我要說,

我不會做最後一道大題,這是天道啊。

這句話出自方孝儒的《深慮論》,竊以為,這不是深慮,而是亂賦因果,訴諸未知。朱允炆的失敗,可以說是未知,是天道,也可以說是因為他對統治的認知不足,把博弈和人性想的簡單了。否則如果朱元璋在的話,朱棣敢嗎?

能力不行就說是能力不行,怪啥天道呢?

同樣是博弈,姚廣孝講究的是,如鬼谷子講的「慮深遠則計謀成」,所謂深慮,其實就是思考,拼的是深度。別人想到了第一層,你想到了第二層。別人想到了第二層,你想到了第三層。

別人想到了第一步,你已經想到了第三步。這場遊戲,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結局。

至於博弈的失敗,實在不是天道的罪過,而是認知,洞察,思考的深度不夠。即便如,鬼谷子也會:常有事於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難為。

這個世界上充滿了意外,人總是不能事先預料,這是最難做的事情。所以「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真正的認知必須勞心苦思,知行合一。如果不去冥思苦想,就不可能看到事情的本質。

認知深度決定了人生高度。

相關焦點

  • 鬼谷子給小人物的一句忠告:人與人最大的距離,是認知差距
    你說人跟人之間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呢?也許是認知問題。只是這一個認知分成自我認知和認知世界,既然是認知便會有邊界,有深度的,因此王陽明一直在提倡「知行合一」。王陽明前半生的「知」指的便是知識,後半生的「知」才是良知。一個是對世界的認知,一個是對自我的認知。
  • 鬼谷子:你一生最大的弱點就是-臉皮太薄,放不下面子鬼谷子謀略
    鬼谷子曾有過這麼一句勸世良言:做人不能太要面子,因為臉皮薄的人終難成大事! 人的成就高低是和命運有關的,是和家境有關的,從富裕的家庭出來的孩子更容易成功。老子曾經是史官,鬼谷子是行官。孔子、孫子、伍子胥都是貴族後裔,韓非子是韓國貴族,屈原是楚國貴族,而荀子本身就是稷下學宮祭酒,通俗的說就是稷下大學校長。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認知思維
    任何一個人群,都可以分為這三種人:大眾、精英、王者。人與人之間的區別,不僅是「認知差別」,更重要的是「思維差距」。什麼叫認知差距?思維差距,是在認知差距基礎增加了行為和習慣元素。如果說在不同認知的人眼裡,世界是完全是不同的。那麼不同思維的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則是完全不同的,並且這裡又規律可循:究竟體現在哪裡方面呢?
  • 鬼谷子給中年人的忠告:人過40,莫管二事;人過50,莫管二人!
    對此,鬼谷子早在幾千年前便用了一句俗語來告誡後人:人過四十,莫管二事,人過五十,莫管二人!鬼谷子教會我們的便是生存的智慧。鬼谷子的這三招,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聖人之道陰,愚人之道陽。聰明的人利用這些謀略,都是藏而不露的,而愚蠢的人運用謀略,卻都大肆張揚。
  • 鬼谷子:人生四句忠告,牢記心中,成大事是時間問題
    鬼谷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寫的《鬼谷子》一書也給後世帶來了很多哲理,可以說是一本寶藏書籍了。但是有很多人覺得鬼谷子講的道理有一點深奧,不明白這本書到底教我們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索一下。
  • 鬼谷子:不會說話的人,牢記這4點,讓你巧舌如簧
    鬼谷子在《捭闔篇》中闡述了一段關於處理人際關係和說話,「多講善言,少說惡語」。這就是鬼谷子對於當代年輕人的說話忠告。惡語一旦說出口,就可能傷害到別人的心靈,很難彌補和挽回,甚至會招來禍端。熊的故事從前有一隻熊在爭奪食物的鬥爭中受了重傷,它苟延殘喘地來到一個木屋中,乞求老人的救助。
  •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
    其中一個人有眼界,有方法,有全局,說到底就是認知模式不同。因為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式,然後再用這個認知模式,理解這個世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效果會截然不同,就是因為認知水平的差別。
  • 人不能太過於單純,鬼谷子留下的3句忠告,悟透後能少走彎路
    古人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的為人處世智慧,這些處世智慧對後人們產生了很大影響,今天主要跟大家聊聊鬼谷子的處世智慧。鬼谷子是戰國時期的謀略家,他培養出了很多傑出的弟子,比較知名弟子有張儀、龐涓、商鞅等人。鬼谷子的智慧也被如今很多人借鑑,成為了現在很多人的為人處世理念。
  • 鬼谷子告誡:人窮不說這3句話,其中原因,讀完令人深思
    鬼谷子先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神秘的存在。他雖是一位隱居深山,不諳世事的人,但是卻有著超乎常人的智慧,似是上天賜予的寶藏,鬼谷子的名號,無論是古時還是當今,都被大家所敬仰,而他的思想修為,更是被世人所崇尚。
  • 人與人的差距本質上是認知差距
    人與人的差距本質上是認知差距 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想問題辦事情都是由自我認知決定的。認知指導下的行動體現個人能力,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和語言等。
  •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是知識的數量,而是認知深度
    而我,隨著對大腦的不斷深入了解,我也越發堅信這個結論,即每一個人都擁有天賦,關鍵就在於,你是否懂得調動你的大腦潛能,是否能夠有效的構建自己的深度認知,而不是停留在追求表層的知識數量。我們先來理清,什麼是潛能?什麼是深度認知?
  •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於認知
    整個人馬上陷入惴惴不安中。而另一位則想:領導平時那麼平易近人,肯定是沒聽到,否則不會不理人的。跟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照樣我行我素。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兩個人的反應差距如此大呢?其中的差異,是由認知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結果。
  • 鬼谷子大智慧:真正通透的人生,是對自己保持清醒的認知!
    由於不同階層的人關注點不同,所以推薦的內容也不同。之前曾經寫過「信息繭房」的文章,有位讀者回覆說「系統也會隨機推薦其他類別」的內容。確實如此,系統可以調整,但是人們的興趣和認知並不容易調整,比如一個人喜歡「創業型成功學」,系統卻分發「養生型成功學」,用戶很容易划走。
  • 不識人一生苦,牢記鬼谷子識人2大口訣,看人十有九準
    鬼谷子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的智慧不僅在兩千多年前非常受各國君王的推崇和信賴,就是拿到現代社會也能毫不過時,能夠給現代人一些指引。幾千年來,兵法家都要尊稱鬼谷子為聖人,算命佔卜的稱他祖師爺,謀略家稱他為謀聖,名家稱他為師祖,可見鬼谷子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的識人術深受世人推崇,就連諸葛亮也深受其影響,借鑑鬼谷子識人經驗寫成了《識人七法》,被後世廣為傳頌。
  • 鬼谷子識人秘術:生活中遠離5大小人,深交1種你就會深受其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這些人有的能夠給予我們最大的幫助,有的卻讓我們一不留神便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如何區別人生中的貴人和小人,我們的先哲早在2000多年便給我們留下了眾多提示。比如世人皆知的鬼谷子,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奇人,他不僅在軍事和思想文化上有著傑出的成就,鬼谷子在識人方面更有自己獨特的心得。正是因為鬼谷子具有這些方面的才能,他教出的四大傳奇弟子才能夠在紛繁複雜的戰國時代留下一個又一個傳奇。鬼谷子對每一個下山的弟子在識人方面都有這樣的忠告:交往的人在精不在多,交情是表面的,最重要的是看交心之人。
  • 鬼谷子:六類人不能親密,好保持距離,很少見到智慧
    我認為鬼谷子是當之無愧的,首先,他知識面很廣,他是華夏文明中最好的一個。他曾警告弟子,以下六種人不可親近,否則這些朋友會反過來傷害自己,在看來,他們似乎都很有道理,其中包括一種非常深刻的與人打交道的方式智慧。一、信口開河,簡單許諾其他人。
  •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能力的不同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差別不是學歷、財富等外在的東西,而是認知能力。對這樣的講法,我是認同的。因為,學歷也並不代表知識多寡,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裡,不同的專業技能也沒有可比性,何況術業有專攻,互有所長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
  • 別等老了才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孩子
    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階段,上學期間會覺得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就是學習成績,等到就業結婚會發現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事業和財富,不過大多數人在老年時會還會發現另一個事實: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是孩子。大多數人都不會疏忽對孩子的教育,只不過有些人因為事業對孩子的關心不夠,但教育又是一件等不得人的事
  • 多少人敗在不會說話上!牢記鬼谷子這4句口訣,讓你反敗為勝
    有一句古話是這麼說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而據史料記載,戰國時期的一位智謀大家——鬼谷子,關於這方面就曾說過四條原則,提醒並告誡人們在面對怎樣的人說怎樣的話。鬼谷子是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在謀略、道法、行兵布陣上當時無出其右,同時學生遍布列國並擔任重要的謀士角色。
  • 雲隊友丨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在貧富,而在認知!
    其中一個人有眼界,有方法,有全局,說到底就是認知模式不同。因為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認知模式,然後再用這個認知模式,理解這個世界。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效果會截然不同,就是因為認知水平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