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拿出嫁妝錢建蔬菜大棚 幫助村民增收500餘萬元

2020-12-17 上遊新聞

△楊媚

「蔬菜怎樣種出特色?」 11月29日,重報集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活動走進重慶市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追尋吳家鎮經發辦副主任、雙流村黨總支書記楊媚幫助村民建立600餘畝蔬菜大棚,增加收入500餘萬元的故事。

報考農大將夢想紮根田野

「我是農民的孩子,讓鄉親們生活富起來,這是我的夢想和責任。」這是楊媚一直以來的追求。

2005年,楊媚不顧父母反對報考了農業大學選擇了農業專業。畢業後,又義無反顧回到農村,「父母對我的選擇很不理解,別人家的孩子考大學都是為了躍出「農門」,只有她反而回來守著土堆堆過日子!

2011年7月,楊媚做為大學生村官來到了榮昌區最邊遠的鄉鎮之一吳家鎮雙流村,一幹就是八年。

楊媚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父輩們辛苦的生活狀況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她紮根農村的動力源泉,「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農村的貧困面貌,讓鄉親們富起來,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為了實現夢想,高考報名時,選擇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大學畢業後又到農業企業實習了兩年,學習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全產業鏈加工和銷售等方面的知識。她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親朋好友的質疑,放棄了公司優厚待遇,來到了吳家鎮雙流村。

楊媚大膽嘗試流轉土地,探索以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方式,帶動群眾致富。八年來,每日穿梭在田間地頭、行走在農家院落,實踐著自己的夢想。

拿出嫁妝錢當啟動資金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鄉村聚集。「要讓鄉親們儘快先富起來。」楊媚來到村裡後,第一件事就是謀劃特色產業發展。

楊媚走村串戶對全村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發現很多村民種蔬菜到市場上賣,但蔬菜季節性強,種植規模比較小,受氣候影響大,村民們收入不穩定,她心中萌發了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建蔬菜大棚,發展規模化蔬菜種植的想法。

面對啟動資金的難題,楊媚反覆勸說父母,將自己的嫁妝和裝修新房的13萬元拿了出來,流轉土地6畝,建設了8個標準化蔬菜大棚。

沒錢請工人,這8個大棚從搭建、耕地、育苗、栽種、施肥、採摘,全是她自己完成。沒住的地方,自己動手搭了一個不到30平方米的窩棚,不通電、不通水,冬天棉被溼,夏天蒸桑拿。

早上天不亮幹活,晚上凌晨2點還打著手電筒在大棚裡摘黃瓜是常有的事。「那段日子特別苦,但想到要帶動群眾富起來,一咬牙也就挺過來了。」

近一年的辛苦努力,楊媚的大棚種植初顯成效。2012年3月,楊媚種的黃瓜開始採收,批發價3元多一斤,而村民的黃瓜才剛剛種下地。「村官的黃瓜賣了!」全村炸開了鍋,她的大棚每天都有人來看稀奇:「楊村官,這是什麼品種,這麼早就賣了,現在價格好喲!」「村官,我想拜你為師,跟你學技術!」

在楊媚的示範帶動下,2013年,50餘戶村民陸續建起了近100畝蔬菜大棚,當年實現經濟收益150萬元。截至目前,雙流村有100餘戶村民建了600餘畝蔬菜大棚,每年可增加收入500餘萬元。

村民們喊她「楊老師」

發展特色產業,農民最缺的是技術,最盼的是服務。楊媚在技術培訓、現場指導、種植管理等方面無償的幫助群眾。

楊媚在村裡設立了蔬菜種植技術宣傳展板,2012年5月開辦了第一期技術培訓班,為村民免費講解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此外,她還手把手教授農戶如何嫁接蔬菜。「我喜歡村民叫我楊老師。」楊媚說,為了精準的指導群眾,她把「農業課堂」搬到了大棚裡,把自己的經營理念傳授給村民,每天到村民的大棚裡指導。

高效低殘留的生物農藥,群眾精準識別難、本地規模購買難,楊媚自己掏錢從外地統一購回,放在村辦公室,讓村民免費領取。

2013年,在楊媚的奔走聯繫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雙流村聯合本地科研院成立了蔬菜科技專家大院和田間學校,組建了一支專家團隊,免費開展現代農業種植技術培訓和田間技術指導。

截至2018年底,專家大院開展培訓60場,培訓村民4000餘人次,推廣使用嫁接育苗技術培育嫁接苗200萬株以上,栽培嫁接苗1000餘畝;推廣使用膜下滴灌技術500餘畝,穴盤育苗技術100餘畝,推廣使用吊繩栽培技術600畝,節約種植成本100餘萬元。

楊媚還利用自己的50餘畝基地,搞起來育苗場和試驗田,每當新品種試種成功,就在全村推廣種植。村民們說:「有她這個專家在村裡,我們心裡踏實。」

讓村民有幸福感安全感

2013年,楊媚當選村黨總支書記。為了讓村民們都富起來,抱團發展。2014年初,楊媚著手組建專業合作社。

一開始,大家對合作社並不待見,只有不到30人參加。為了讓大家感受合作才能共贏,她多方奔走與廠家聯繫統購複合肥,同樣的肥料比市場上便宜15%,還爭取到項目資金,為村民免費發放粘蟲黃板和生物農藥。

一周後,還沒到上班時間,楊媚就接到村幹部的電話,「楊書記,你快點來呀!我們辦公室被圍堵了!」當她急急忙忙趕到村委會,一堆人把她圍住了,「楊書記,我們要加入合作社!」「楊書記,要給我個名額喲!」

在合作社提供的物資統購服務中,每年為村民統購化肥400餘噸,農膜500餘件,為村民節約成本近30萬元。

2015年,雙流村村支兩委在楊媚的帶領下,建立了蔬菜產地交易市場,制定生產標準,提升品質,註冊蔬菜商標,獲得綠色蔬菜認證,同品質的蔬菜一個價,爭取到價格話語權,保障了種植戶的收益。

2017年,楊媚利用榮昌區發展村級集體建設試點項目的契機,率先在雙流村建立產業發展協會、股份制合作社和農產品銷售公司3個平臺。2018年3個平臺開始盈利,產業經濟發展協會開展資金互助服務72萬元,股份合作社開展土地代耕服務1200餘畝。農產品銷售公司購買物流車2輛,建立冷庫660立方米,每年統一銷售蓮花白、黃瓜等蔬菜1000餘噸,實現集體經濟盈利近20萬元。

如今,村民們富裕了,楊媚又開始圍繞村民關心的問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治理和綠化植樹,好婆婆好媳婦、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讓村民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聞多一點>>

上遊新聞「鄉村熱」

11月29日,重報集團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活動中,上遊新聞APP引起了當地村民的極大興趣,在現場工作人員的介紹下,村民們爭相下載註冊。

為什麼要下載上遊新聞APP呢?村民李敏說,自己平時喜歡看新聞,通過試用,感覺這款新聞APP的新穎好用形式豐富。

上遊新聞是中國西部率先上線的首個綜合類新聞客戶端。目前,上遊新聞下載量已超2500萬,日均訪問量超過2200萬,日均發稿量1600餘條,已成為中國西部有影響力的新聞品牌。上遊新聞的內容信息,既可深入觸達重慶縣區,又能傳播覆蓋全國,正在向全國領先的平臺級移動主流媒體目標加速邁進。

上遊新聞發布的人工智慧技術,涵蓋機器智能寫作能力、大數據熱點分析挖掘、資訊個性化訂製與推送,新科技的運用使上遊新聞更加智能,更懂用戶。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皓

相關焦點

  • 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楊媚:掏出嫁妝建大棚 帶出全國示範村
    2011年,楊媚作為大學生村官被選派到重慶市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走上了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十年磨一劍,楊媚讓雙流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村,讓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00元。近日,她被中宣部、人社部評為2019年「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
  • 東海大學生村官郝大寶 :村民信賴的「好書記」就是脫貧致富「大...
    中國江蘇網5月5日連雲港訊(通訊員 宋彥偉) 他姓「郝」,大名「大寶」,是江蘇省優秀大學生村官,2015—2017年度連雲港市勞動模範,江蘇省經濟薄弱村—東海縣雙店鎮三鋪村總支書記。在村民心目中,他既是一名「扶貧書記」、「項目書記」,更是一名人見人愛的「好書記」。
  • 大學生村官王天祥:用葡萄託起村民小康夢
    深秋季節,在邢臺市沙河市祥禾家庭農場裡一片繁忙景象,一壟一壟的田地裡種滿葡萄,葡萄收穫後,大學生村官王天祥便開始帶領村民為葡萄藤施加底肥,為明年葡萄的豐收做足準備。他說:「這是我們村致富的『金果果』,必須照顧好。」
  • 和順縣馬坊鄉大學生村官陳棟二三事
    記者來到和順縣馬坊鄉山大溝深窮鄉僻壤的城家莊村採訪時,村民交口稱讚他們的領頭雁——馬坊鄉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城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大學生村官陳棟。  陳支書憑著膽識和激情與一顆為大家著想的心,把亂村治理成全縣的先進村、新農村示範村。陳支書還被評為省裡的「百優大學生村官」和市裡的「十佳大學生村官」呢!  有膽有識有魄力,一心裝著老百姓。
  • 【全省優秀大學生村官事跡展播】 許有為:不讓自己在大學生村官生涯中留有遺憾!
    今天,「先鋒宿遷」就帶你認識這位全省優秀大學生村官!       前周居委會曾是全市有名的「破爛村」,366戶居民從事廢舊塑料回收加工行業,佔現有居民戶數一半以上。每逢夏天,全村垃圾遍地,惡臭燻天、蠅蟲亂舞,嚴重影響村民的正常生產生活。
  • 安徽池州市搭建平臺促進大學生村官創業
    近年來,安徽池州市通過組織實施大學生村官創業「沃土計劃」,積極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搭建平臺,提升大學生村官創業能力,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把大學生村官創業項目作為工青婦組織創業扶持對象,將大學生村官涉農創業項目和創業示範點建設納入全市農業產業化扶持範圍。為解決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缺乏困難,在積極鼓勵市縣擔保機構為大學生村官創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的同時,市財政撥付50萬元,各縣區財政分別撥付20萬元,設立大學生村官創業專項扶持資金。
  • 山東乳山市推進土地流轉 建草莓大棚帶領村民致富
    乳山市推進土地流轉 建草莓大棚帶領村民致富  採摘、擺箱、上秤、裝車,日前,記者在育黎鎮龍角山村看到,該村的草莓大棚一片忙碌的景象,種植戶們臉上掛著滿足和喜悅。在育黎鎮政府的扶持和村委的引導下,草莓大棚很快為村民帶來了豐厚回報,該村創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如今,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村包大棚了。  鎮政府貼息貸款  給村裡建草莓大棚  龍角山村位於育黎鎮西北部,龍角山水庫下遊。村裡210戶村民,土地卻不足500畝,人均只能攤上七八分口糧地。近年來,不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40歲的人在村裡都已經算是「年輕人」了。
  • 看90後大學生村官的「助農路」
    湖北紅安鐵山村:將土特產打造成「網紅」產品 看90後大學生村官的「助農路」初冬的湖北省紅安縣城關鎮鐵山村,山間的油茶樹在暖陽的籠罩下仍盛開著白色的小花,一陣風吹來,油茶花隨風搖曳一抹年輕的身影穿梭在油茶樹間,觀察、記錄......他叫陳洋,是鐵山村的一名大學生村官。「這裡原來一眼望去都是荒山坡,如今種滿了一棵棵油茶樹,既扮靚了山頭,也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新門路。」從2017年大學畢業放棄大城市工作的機會,選擇回到家鄉,紮根農村,3年間,陳洋成為這個貧窮破舊的小山村蛻變為美麗宜居風景村最直接的見證者。
  • 發展「一村一品」 特色種植與「農家樂」助村民增收(圖)
    在幫建過程中,20家省直文明單位把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幫助農民增產增收作為重點,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幫共建村因地制宜規劃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大力發展「一村一品」。  嶺背熊家自然村地處城鄉結合部,東臨共青城區。該村常有住戶56戶,人口266人。
  • 北京延慶:香草基地添新品 大棚擴建助增收
    小小的香草,在沙門人手中成了增收致富的不二法寶。記者從大莊科鄉了解到,今年,沙門村香草基地從國內外新引進了30餘個香草品種,豐富了基地的香草種類。同時,計劃明年進一步擴大香草基地規模,新建15個大棚。近日,記者來到沙門村香草基地,一下車便聞到空氣之中瀰漫著淡淡的香氣,不遠處的車間內,基地工作人員正在提煉香草精油。
  • 荊州市最美大學生村官評選開始了!誰才是你心中的最美!
    該同志作為縣優秀村官代表,今年5月參加了由中組部、農業部舉辦的大學生村官培訓班,將學習到的新理念和好政策帶回鄉村,聯繫當地實際,引導村民勤勞致富,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新未來。她注重解決村裡的實際困難,協助村勞力輸出150人次,協調解決村民房屋、交通事故、醫療等方面的困難10餘件,是村民心中公認的「知心村官」。積極參與村級產業發展,協助村土地流轉250多畝,大力發展蝦稻養殖、吊瓜產業,為村民每畝增收3000元。積極開展環境治理,所在的崗河村2015年被評為「市級生態村」。
  • 重拾蔬菜產業,富了汪李村民
    2016年,村幹部多次上門,鼓勵他種植蔬菜增收。咋種有人教,銷路不用愁,算盤撥拉好幾遍,李長賀動了心,「這幾年,三四個大棚年純收益近4萬元。」汪李村位於潁河岸邊,窪地較多,飽受內澇困擾。條件差、產業弱,經濟發展滯後,全村1078戶5020人一度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1戶717人。
  • 「店小二」的電商夢——記永新縣象形鄉琥溪村大學生村官曹健
    從「吃慣他鄉飯、學會他鄉言」開始,他先學永新方言,後跟村幹部進村組入農家,主動與村民拉家常,協助村幹部修建通村公路,幫助村民辦理新農保……他始終保持一股昂揚的勁頭,漸漸地贏得了村民的肯定。大學生村官當起了「店小二」琥溪村地處偏遠山區,卻有著豐富的綠色農產品,但交通不便,農產品沒有好的銷售渠道,不是堆積起來漚肥,就是廉價賣給了外地商販。
  • 樂平投135億建太陽能蔬菜大棚
    這個光伏大棚項目位於臨河區城關鎮蓿亥村,記者前去採訪時,站在城關鎮人民政府辦公大樓二樓透過窗戶觀望,整個處於荒廢狀態的光伏大棚項目盡收眼底。據村民...近日,記者在歐裡昌坊村看到,一個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光伏大棚已經成型,明晃晃的棚頂覆蓋著數百個太陽能電池板,配備的電流轉化器將直流電轉化成日常使用的交流電,源源不斷地輸向賓館以及旁邊的蔬菜大棚。據了...
  • 放棄企業回村幹「村官」 羅守言:種下「聖女果」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
    中國山東網5月6日訊 這是一個遊子的赤誠之心,這是一位在北京創業民營企業家的家鄉情懷…人們也許難以置信,從北京撇家舍業返鄉,隻身一人在家鄉這片熱土上,帶領村民發展智能防風溫控大棚種植「聖女果」,不到一年功夫,「聖女果」成了全村人致富的「金果果"。
  • 西安高新區慶鎮村:500畝草莓基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央廣網西安9月17日消息 近日,走進位於西安高新區東大街道慶鎮村的草莓種植基地,青山白雲掩映下,田間地頭上,皆是一片農忙景象,500畝草莓秧苗的栽種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中。「今年育的草莓苗都很成功,現在進入大棚栽苗,預計元旦時節就會成熟上市。」慶鎮村黨支部書記楊軍善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