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乳山市推進土地流轉 建草莓大棚帶領村民致富

2020-12-20 央視網

乳山市推進土地流轉 建草莓大棚帶領村民致富

  採摘、擺箱、上秤、裝車,日前,記者在育黎鎮龍角山村看到,該村的草莓大棚一片忙碌的景象,種植戶們臉上掛著滿足和喜悅。在育黎鎮政府的扶持和村委的引導下,草莓大棚很快為村民帶來了豐厚回報,該村創出了一條新的致富路。如今,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村包大棚了。

  鎮政府貼息貸款

  給村裡建草莓大棚

  龍角山村位於育黎鎮西北部,龍角山水庫下遊。村裡210戶村民,土地卻不足500畝,人均只能攤上七八分口糧地。近年來,不少青壯年都外出打工,40歲的人在村裡都已經算是「年輕人」了。

  村裡該發展什麼致富項目?怎樣才能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這成了困擾村兩委的頭等大事。

  前幾年,村黨支部書記許同惠在一次外出考察時發現,不少村現在都利用土地資源發展大棚種植,而且收益比較可觀。於是,經村兩委商議,決定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號召百姓上比較賺錢的草莓大棚。

  一個鋼架結構的草莓大棚造價六七萬元,普通百姓根本支付不起這筆費用。剛想出的致富點子又遭遇了新問題。雖然村裡通過大廣播進行了前期發動,也積極聯繫在外打工的有能力的村民回村發展,但是一個棚的前期投入還是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為了將這個致富新想法進行下去,許同惠多次找到鎮政府商量解決辦法,最終通過鎮政府擔保,貼息幫助村民貸款,幫助龍角山村投入160多萬元。2013年8月份,村裡上了26個草莓大棚,每個棚都有2萬元的銀行貸款,還款期限為一年。

  草莓銷路不發愁

  種植戶坐在地頭數錢

  為了讓這些大棚能很快收到效益,村裡成立了山箭樂草莓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由黨支部書記任法人代表,吸收9戶投資建棚群眾為股東,70戶流轉土地的農戶為社民。對於草莓種苗栽植、管理、施肥,合作社從外面聘請專家到村進行現場指導,還組織種植戶們走出去到周邊的草莓種植村參觀學習。整個草莓種植過程全部實行無公害化管理。

  在銷路方面,合作社積極與外聯繫,和家家悅超市等籤訂了購銷合同,實現了農超對接。合作社按照市場收購價,統一組織收購出售農戶的草莓,草莓在市場銷售後,差價產生的利潤,60%用於合作社股東分紅以及給被流轉土地的農戶發放福利,其餘40%用於合作社的經營發展。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合作社的保障,龍角山村的草莓第一年就有了很好的收成。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許同慶接受記者採訪時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說,之前自己外出打工,年頭好的時候,一年能賺三四萬。這次村裡發動他承包大棚時,他破釜沉舟,一下子承包了兩個大棚。從去年12月份草莓掛果開始,到對外銷售,僅三個月的時間,他和村裡其他的承包戶就已經把銀行的貸款全部還上了。「一個大棚一年能賺10萬元錢,就這麼個發展速度,明年我就掙出本錢了,這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打工者回村發展

  草莓種植面積還得增

  在龍角山村草莓大棚如火如荼發展的背後,離不開鎮政府激勵政策的落實。

  2013年,育黎鎮在全市率先出臺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獎勵辦法》,對今年新發展的蘋果、葡萄、草莓大棚、蔬菜大棚給予獎勵。每發展1畝蘋果獎勵60元,每發展1畝矮化中間砧蘋果獎120元;每發展1畝葡萄獎勵60元;建設草莓鋼結構大棚每個獎勵1000元,成片連方達100畝以上的,每個大棚獎勵2000元。截至目前,全鎮累計受獎勵扶持的群眾377戶,累計發放扶持資金10萬餘元。育黎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初見成效,全鎮蘋果種植面積新增2200畝,葡萄新增650畝,草莓新增120畝。

  龍角山村草莓種植戶王仁娥說,種草莓收益高,不愁銷路,政府還給發補貼,難怪村裡不少年輕人都回來了。她家在外打工的親戚在看到了他們家的草莓喜獲豐收後,都表示要回村承包大棚。

  「在獎勵政策的激勵下,草莓種植面積還會進一步擴大,我們已經收到了不少村民報名,下一步,將新建多個草莓大棚。」許同惠笑著說。

相關焦點

  • 尉氏縣大營鎮:小草莓成了村民群眾的「致富果」
    1月14日上午,在大營鎮大營村博源種植合作社的草莓種植大棚裡,一畦畦油綠茂盛的秧苗裡點綴著一顆顆色澤飽滿、紅豔動人的草莓,三五成群的遊客正高興的忙著採摘、品嘗、拍照,現場一派豐收的喜悅景象。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他帶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2013年,姚洪遠在村民大會上提出要大力發展草莓種植的時候,村民們有些疑惑和擔心,不種糧食了,老百姓吃啥呢?姚洪遠二話沒說聯繫好了兩輛旅遊大巴,第二天一早帶著78位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直奔全國草莓第一大縣安徽長豐去參觀考察,當村民代表們走進現代化的草莓大棚,看著絡繹不絕採購客商時,那顆萌動的種子已經種下了。
  • 射陽千秋鎮:推進高效農業建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射陽縣千秋鎮積極打造高效農業,立足發展主導農業產品,實施品牌戰略,推進特色農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在千秋鎮的霍德貴家庭農場內,大棚裡的西瓜靜靜地躺在地上,工人們正在忙著管護作業。大棚採用五層膜覆蓋、肥料及水循環滴灌,拉長了西瓜的市場供應期,確保西瓜的品相佳、口感好、產量足。霍德忠說:「 畝產一般可以達到6000到7000斤左右,市場行情暫時還比較好,大概在3塊錢左右一斤。 」大棚西瓜種植周期短,見效快,需要的人力自然不會少。霍德貴家庭農場從種植一開始就主動邀請附近的村民前來幫忙。
  • 51歲的農場主王維美在半丘陵地上種植超20種葡萄,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她不斷擴大葡萄產業鏈條,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如今正是葡萄豐收的時節,記者在葡萄架下面,聽她分享豐收的喜悅。葡萄掛枝頭場主忙採收秋高氣爽,天空湛藍,遠遠望去,安丘市輝渠鎮雹泉村衡野農場的連體大棚拔地而起。裡面則是另一番場景。走進農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寬闊的長廊,一直延伸到農場南頭。
  • 東海縣新沭村:顆顆紅草莓映紅戶戶致富路
    連雲港黨建雲 「牢記初心使命,決勝後發先至」 初冬時節,走在東海縣黃川鎮新沭村的田野上,一片片種植草莓的塑料大棚頗為壯觀。這個擁有近千畝草莓大棚的小村,是江蘇草莓第一村。
  • 小草莓敲開致富門
    一大早,在土左旗察素齊鎮五裡坡村的草莓大棚中,村民們正在平土、選苗、測量行距、種苗,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不一會兒壟背上就種滿了草莓苗。說起五裡坡村的草莓種植,該村駐村第一書記丁啟龍非常感慨。2019年為增加貧困戶收入,村裡與精準扶貧「百企聯百村」對接企業——超豐種養殖合作社商定發展草莓種植項目,選定的草莓品種是兩年生四季草莓,草莓成熟後由超豐種養殖合作社負責銷售。項目商定後,本以為可以帶領村民大幹一場的丁啟龍遇到了難題。由於投資較大,收入沒有預期,村民沒有人願意嘗試。是選擇放棄,還是想辦法讓村民看到效益後再推進,丁啟龍選擇了後者。
  • 三江口 草莓特色產業撐起村民「錢袋子」
    中國彭水網(融媒體記者 楊春燕 郭明瑞/文 楊春燕/圖) 眼下,已經進入了草莓的採摘季,在保家鎮三江口4組的草莓大棚內,大片草莓長勢旺盛,市民已經可以入園採摘。12月4日,走進基地大棚,空氣中到處瀰漫著草莓的清香,大大小小的草莓從綠葉中探出了頭,色澤誘人,飄香四溢,遊客們紛紛拿著籃子忙著採摘,體驗採摘樂趣。
  • 內蒙古王屯良:帶領村民致富的領頭雁
    在內蒙古包頭市土右旗王保公村,有這樣一個人,他被村民親切的視為他們致富的領頭雁,是黨員群眾共同致富的一面旗幟。他,就是王屯良。 王屯良,勻稱的中等身材,紅撲撲的臉上有著農村人特有的憨厚和樸實,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閃著智慧和深沉的光芒。一說話先笑,給人一種親和力和信任感。
  • 虞根華:「圍裙書記」與800畝草莓大棚
    僅為自己,還是什麼村官     2009年9月,虞根華隨鎮委前往徐州三堡草莓基地考察,隨後又到江南句容、山東臨沂、河南商丘等地調研學習。在調查農戶、走訪草莓經紀人和技術人員後,虞根華將走訪材料和調查報告向黨委政府匯報,並通過本地市場分析,起草了石大屯村產業結構調整策劃報告。
  • 巴中市巴州區:小小草莓果,打開「致富門」
    春光明媚,草長鶯飛,在巴中市巴州區大茅坪鎮土地埡村家庭農場的草莓基地,遠遠的就有濃香撲鼻而來。這兩天,草莓銷售一派火熱跡象,前來購買草莓的顧客絡繹不絕。這給該村帶來豐厚收益的同時,也示範帶動村民敲開了致富之門。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奶油味草莓,你可以嘗一下,它的甜度比較大,你慢慢摘。」
  • 廣豐縣洋口鎮古城村土地流轉「轉」出新天地
    廣豐縣洋口鎮鎮長古城村農民土地流轉後集約化種植大棚蔬菜廣豐縣洋口鎮古城村農民土地流轉後集約化種植葡萄  「轉」出效益:農民致富足不出戶  2014年4月30日,記者來到廣豐縣洋口鎮古城村,洋口鎮鎮長林起偉向告訴記者:「古城村一直以來有四大特色:一是土地流轉起點早,快人一步先致富;二是矛盾不出村,鄰裡之間有糾紛,都能內部化解,是全縣少有的無上訪村;三是衛生治理有條不紊,村容村貌良好;四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高,改水改廁工程落實到位。」
  • 劉傑:帶領村民致富是沉甸甸的責任
    原標題:劉傑:帶領村民致富是沉甸甸的責任 有這樣一位村支書,他自己出錢辦項目,帶領全村百姓共同致富;極力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提升百姓致富本領,短短兩年多,硬是把一個後進村帶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 「草莓書記」變身「鮮花書記」省定貧困村「摘帽」走上「芳香...
    「摘帽」後,姚洪遠又相繼打出「民宿旅遊」和「花卉經濟」兩張牌,帶領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跨步前行一路芬芳。如今,南仲都村人均收入接近兩萬元。回村當年,姚洪遠便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外打拼嘗到「水果」甜頭的他帶領村民在丘陵薄地上種桃樹,一年栽樹,次年培育,第三年開花結果。桃子豐收了,姚洪遠親自出去跑銷路,千方百計將桃子賣出山區,賣了個好價錢,村民賺錢了,村集體也有了收入。很快,南方的草莓和火龍果進入北方市場。
  • 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楊媚:掏出嫁妝建大棚 帶出全國示範村
    2011年,楊媚作為大學生村官被選派到重慶市榮昌區吳家鎮雙流村,走上了帶領村民致富的道路。十年磨一劍,楊媚讓雙流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蔬菜村,讓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000元。近日,她被中宣部、人社部評為2019年「全國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
  • 雲南永德「草莓大王」帶領村民種出致富果
    「今早又賣了個好價錢,每市斤草莓賣到40元;今年草莓收入超出20萬,前年建新房欠下的幾萬元帳不用愁了。」初春的清晨,在雲南永德縣永康鎮熱水塘村落水壩自然村,當地村民蔣新偉騎著摩託車,拉著空籃子從縣城趕集回來,黝黑的臉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 【咱們的小康生活】朔州:特色彩椒種植,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來到朔州神頭鎮神西村的田間地頭,一眼望去,幾百畝彩椒大棚整齊地排列在那裡,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近年來,神西村依託彩椒種植,摸索出一條特色彩椒種植產業致富的新路子。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圖片來源:廣西文明網 1.致富不忘桑梓,回村當支書帶領村民致富 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三江鄉大地村處於湘桂兩省交界之地,是恭城最邊遠的行政村,全村1400多人口分散居住在30多平方公裡的大山上。由於交通不便,全村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多年來村民的生活主要是靠砍伐木材、外出打工以及民政救助來維持。
  • 「土地流轉+就地就業」,讓村民掙「雙薪」
    「土地流轉+就地就業」,讓村民掙「雙薪」 2020-10-22 21: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南花樓村黨員張建髮帶領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室外乍暖還寒,開原市慶雲堡鎮南花樓村村民張建發家的鮮花大棚裡卻暖意融融,美麗的太陽花絢爛綻放。張建發擁有6個鮮花大棚,年收入30餘萬元。他也是一名有著7年黨齡的黨員,致富不忘鄉親,帶領20多戶村民走上芬芳致富路。
  • 小草莓成 「致富果」
    全媒體記者 向相輝4月28日,來鳳縣翔鳳鎮望水村七組,10多個大棚在陽光下格外耀眼。棚內,遊客正提著塑料筐子採摘鮮紅的草莓。「只要轉換思路,種植草莓仍可賺錢。」老闆黃曉麗說。33歲的黃曉麗是湖南龍山縣石牌鎮人。2017年,她和丈夫在翔鳳鎮望水村流轉16畝土地,投資23萬元建起15個大棚種植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