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的農場主王維美在半丘陵地上種植超20種葡萄,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2020-12-20 海報新聞

在秋季成熟的水果中,絕對少不了葡萄。安丘市輝渠鎮雹泉村衡野農場51歲的農場主王維美不斷探索嘗試,在半丘陵地上打造葡萄園區,種植了超20種葡萄,產量雖不高,但因品質好,產值很高。她不斷擴大葡萄產業鏈條,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如今正是葡萄豐收的時節,記者在葡萄架下面,聽她分享豐收的喜悅。

葡萄掛枝頭場主忙採收

秋高氣爽,天空湛藍,遠遠望去,安丘市輝渠鎮雹泉村衡野農場的連體大棚拔地而起。裡面則是另一番場景。走進農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寬闊的長廊,一直延伸到農場南頭。長廊的鋼結構支架上掛滿了成串的葡萄,紫色的、深紅色的、淺綠色的,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飽滿多汁,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

長廊東西兩側種著大面積的葡萄,目前已成熟,幾名工人正在做採收前的準備工作。

其他地方葡萄園裡的葡萄都是沿著植株底部到頂部生長,這裡的葡萄架底部卻沒有一串葡萄,葡萄全長在頂部。51歲的農場主王維美放下手中的活,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為了控制葡萄果實的數量,保證葡萄生長過程中營養吸收,植株下面的葡萄都被修剪掉了。另外,葡萄在頂部生長,果實能充分接受陽光的照射,提升甜度。

半丘陵地上建幾十畝葡萄大棚,初嘗甜頭

雹泉村地處半丘陵地帶,傳統種植作物為小麥、玉米和桃子,農產品附加值很低。王維美之前從事個體經營,2015年注意到國家政策逐步向農業農村傾斜,決定投身農業生產。當年,她便從村民手裡流轉土地,建起佔地幾十畝的大棚。

萬事開頭難。王維美在發展大棚種植之初,曾遇到很多困難。「剛開始我是想把土地流轉過來,帶領村民一起建大棚,把種植模式統一起來,形成規模種植,建成一個水果採摘園。可大家說一個大棚的建造成本在7萬元左右,不如跟著我幹,就都放棄了。」剛起步就遭遇當頭一棒,但王維美頂著巨大壓力,依然把大棚建了起來,自此改變了村裡的單一種植模式,也豐富了村裡的經濟作物種植。

起初,王維美在大棚裡種植草莓和葡萄,後來發現草莓產業鏈單一,後期難以做深加工,銷售周期也比較短。葡萄就不一樣了,不僅在品質提升上有很大空間,並且銷售時間長,不同品種的葡萄加起來,能銷售半年。因此,她逐漸減少草莓種植,擴大葡萄種植面積。

成熟的葡萄顏色不同,大小形態各異。王維美說,她最初種的是傳統品種,隨著種植面積擴大及對葡萄的深入了解,他們的葡萄種植品種不斷增加。

「現在有玫瑰香、日本晴王等超20個品種,一個品種賣完,另一個品種就上市,所以很多喜歡吃葡萄的人,經常來這裡品嘗不同口味的葡萄。」王維美說,目前她的葡萄已達到50畝,其中15畝進入結果期。

不斷學習新技術,提高葡萄產業的附加值

為了提高大棚葡萄的產值,除了引進優良品種外,王維美還不斷到外地學習種植技術和理念,嘗試著擴大葡萄產業鏈。她始終堅信,葡萄品質提高了,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她想盡各種辦法,當其他種植戶使用普通化肥來增加葡萄產量時,她已經給葡萄「吃」上了有機肥,並通過控制葡萄的產量來提升品質。

「現在葡萄地裡用的都是有機肥,一畝地一年播撒三噸有機肥。用水衝肥種植出來的葡萄,含水量高,單果裡面往往是一包水,果肉比較多。」王維美說,葡萄品質提上來了,自然就會有人來買,價格比市場上的同樣品種葡萄高出好幾倍。「我們家的葡萄一般不會拿到市場上零售,都是消費者來訂購。」

王維美控制大棚裡的葡萄產量,就是為了保證葡萄的品質。比如玫瑰香葡萄,畝產控制在1500公斤-2000公斤,如果不加以控制,畝產量還會翻一番。「我們的玫瑰香每公斤售價26元,而普通玫瑰香在集市上的零售價是每公斤10元左右。」王維美說,在種植高品質葡萄的同時,她一直在提高葡萄附加值上費盡心思,目前產出的葡萄除了銷售外,還可以釀葡萄酒。

大家豐收才是真豐收

王維美每每坐下來休息時,總會摘上一串葡萄,慢慢地吃上一會兒,再看看枝頭上掛滿的葡萄,心裡有說不出的滿足。對她來說,今年是個豐收年,葡萄得到認可,每天都會有人慕名而來。她粗略算了一下,除去成本,每種植一畝葡萄,能賺1.5萬元。

這片葡萄園,是王維美心中的希望田野,是她帶著鄉村婦女致富的希望所在。據市婦聯工作人員介紹,王維美作為村兩委幹部和山東省最美女鄉村致富帶頭人,帶領父老鄉親脫貧增收,共同富裕,吸納周邊超200名貧困婦女就業,帶動家庭年增收兩萬餘元。

當天早上6時30分,附近吉山店子村56歲的李德英按時趕到葡萄園,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家離農場2.5公裡,每天11時至14時回家吃飯,一天在園子裡幹八個多小時,收入100元。李德英家裡種著幾畝蔥和姜,穀子已收完,只要家裡不忙,她就到農場裡打工,一年能幹超200天,為家裡增收兩萬餘元。

「只要她們想幹,一年365天都有活。」王維美說,農場的長期工十餘名,春天最忙時,一天得僱五六十人,日工資也更高。

這些年,除了外出,王維美都是在棚裡幹活,跟村民們一起上下班,「女人從事農業生產,最大的收穫就是皮膚黑了,化妝品也省了。」她調侃道。

憑藉著堅強毅力,王維美一步步走來,逐漸形成葡萄規模種植,成為村裡的一大產業。在她的帶領下,村裡建起了十幾個大棚,也跟著種植水果,周邊村莊也紛紛建起大棚。「農民盼著秋季到來,就是希望有個好收成。我一個人豐收了算不上豐收,大家都豐收了,才是真正的豐收。」王維美說。

相關焦點

  • 樂山這個農場讓村民致富「有道」
    作為一家集佛手柑中藥材種苗繁育、種植、加工、銷售、研發於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蜀景苑生態觀光農場堅持「發展現代農業,帶動群眾增收」理念,輻射帶動太平鎮、福祿鎮、葫蘆鎮等周邊鄉鎮農戶2400餘戶、7360餘人(其中貧困戶1500餘戶、貧困人口3600餘人)發展佛手柑產業,讓荒山變成致富一方群眾的「金山」。2019年,蜀景苑生態觀光農場榮獲「樂山市脫貧攻堅奉獻獎」。
  • 殘疾青年創辦家庭農場 帶動鄉親致富
    原標題:殘疾青年創辦家庭農場 帶動鄉親致富肢殘青年楊東海以超越常人的毅力,靠自己的努力,在荷花鎮尖山社區瓦窯田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檸檬,發展家庭農場,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殘疾青年自立自強之路。記者日前在荷花鎮尖山社區瓦窯田的民初家庭農場裡看到,鬱鬱蔥蔥的檸檬樹,枝頭掛滿了果子,嗅覺裡都是檸檬清香的味道。
  • 大學生村官王天祥:用葡萄託起村民小康夢
    怎樣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是王天祥時刻思考的問題。王天祥覺得種植養殖技術對農村群眾來說上手快、實際操作性強,便通過考察學習,確定發展葡萄種植業。  2019年,王天祥到山東省平邑縣和河南省鄭州果樹研究所等地考察葡萄種植栽培技術,又向專家諮詢,引進了夏黑、巨玫瑰、陽光玫瑰3種新品種葡萄進行種植。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摸索,王天祥總結出一套葡萄栽培標準化管理技術,從一個葡萄種植「門外漢」變成「土專家」。
  • 平山縣大學生回鄉創辦家庭農場,帶村民一起致富!
    當初,村民們不願意將土地流轉給他,無奈,只好沒日沒夜地去和村民談心交流,一個多月後終於有20多戶村民籤字同意流轉。2015年,單冬生終於建起了石家莊善福家庭農場,想通過創業來帶動村民致富。農場一期流轉土地100多畝,當年收益就很可觀。「這時,村民們看到了希望,主動提出把土地流轉出來,這為農場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單冬生說。
  • 發展果樹種植 帶領村民致富——記開州區「十佳果園」厚壩鎮大安村...
    自2016年以來,大安村正英種植家庭農場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培育出優質果品,帶動280戶1288人增收致富。今年10月,大安村正英種植家庭農場被開州區評為「十佳果園」。綠色發展,培育優質果品記者在正英種植家庭農場看到,一條單軌運輸車從山腰蜿蜒而上,一直到達山頂。只要開動機器,便可將有機肥、果子運輸到林間,既省時又省力。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2020-12-0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返鄉創業之窗】農村經濟領路人 共同致富做先鋒——記汪清縣鑫博專業農場經理萬麗娜
    萬麗娜正是憑藉自己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頑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帶領周邊的村民共同走向富裕,帶動拓寬了一條共同致富之路。萬麗娜在研究合作種植項目協議書內容  一、自強不息,走艱苦創業拼搏路  萬麗娜現年33歲,大學畢業後在城市裡有穩定的工作,從農村走出去的她始終有一個回鄉創業的信念。
  • 這就是山東|特色種植、休閒農場,農民增收致富確保小康成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4月21日訊 (記者 劉自銳 楊廣科 盧偉霞 韓蓓蓓 郝亞松 王丹玉) 小甜瓜大產業、葡萄四季種、打造休閒農場……小康成色如何,農民收入是關鍵。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各地大力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積極探索農業與採摘遊、休閒農場等旅遊模式結合,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渠道。
  • 蔬菜批發商返鄉種植這種菜,收穫頗豐還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在多年的蔬菜生意過程中,頭腦靈活的他發現了四川兒菜銷路廣、效益好、市場潛力大後,立即決定拿出多年積蓄回鄉搞兒菜種植。「我立馬趕往四川,考察兒菜種植。 」趙坤說,說幹就幹,他從老家流轉了200畝土地,全部種植兒菜。剛開始不懂種植技術,他還專門從四川請來了技術人員。
  • 眉山市彭山區果園村:產業興旺環境美 日子好比葡萄甜
    首先,憑藉葡萄產業,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2.9萬元,是10年前的6倍,是種植葡萄以前的15倍;其次,果園村葡萄栽培技術實現標準化,溫度監控儀、粘蟲板、殺蟲燈、捕蟲器等綠色手段廣泛運用,被評為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綜合實驗站示範點;再次,彭山區第一個農村聚居小區建在果園村,村民講親情、說友情、訴鄰裡情,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節節高。
  • 在家庭農場打造百畝果園——康王鄉土專家王建民發展種植業,帶動...
    今年59歲的王建民種果木已有30多個年頭了。起初,為了增加收入,白湖新村的不少村民種起了經濟林木,這些經濟林木包括梨樹、太平果、柑桔和桃樹等。經濟林木種植獲得收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人林木管理得好,打藥治蟲、拉枝施肥,堅持下來了;有的人卻怕麻煩,果樹沒種好,沒多久就把它們砍掉了。王建民屬於前者。他說,只要用心管理,種植果樹也可以致富。
  • 紅花崗區勤樂花卉種植場被認定為2019年度省級示範家庭農場
    點擊上方「多彩紅花崗」關注我們日前,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19年省級示範家庭農場示範場名單,遵義市55家農場被認定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紅花崗區勤樂花卉種植場便是其中之一。這個以種植水果為主導產業的村裡,卻有一個人顯得與眾不同,別人種熱銷水果,他卻緊盯花卉市場,並成立家庭農場。他就是勤樂花卉種植場的負責人嚴紹為。2014年,在外務工的嚴紹為覺得種植花卉前景可觀,便通過自學種植技術,回到老家開始種水培花卉。
  • 廣西退伍軍人用甘蔗渣種植食用菌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脫貧故事】廣西退伍軍人用甘蔗渣種植食用菌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解說】在廣西柳州市柳城縣社衝鄉一片翠綠的甘蔗林中,一座藍色彩鋼瓦搭建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格外顯眼,這是廣西退役武警洪龍金和幾個退役戰友合辦的食用菌種植基地。
  • 高陵區通遠街道仁村黨建花園農場——鮮花鋪就致富路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高宣)近日,高陵區通遠街道仁村黨建花園農場進入銷售旺季,從這裡運送出的花朵裝扮了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6月28日,記者走進花園農場的現代化種植大棚裡,彩葉草、海棠、非洲鳳仙、一串紅等近20個品種花草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在將一批批彩葉草、大花海棠等裝車發往西安等地。這些花草將作為重要景觀裝點西安鐘鼓樓、南大街、北大街、曲江大道等城市繁華路段。據介紹,花園農場佔地62畝,年產花苗百萬株。
  • 南瓜大 葡萄甜——河北河間市興豐農場「曬」豐收見聞
    9月22日,在滄州市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現場,興豐農場負責人楊森林(右)向參觀者展示他們種植的玉米。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特色農產品琳琅滿目,慶祝豐收的歌舞歡快優美……9月22日,滄州市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慶祝活動在河間市景和鎮興豐農場舉行。興豐農場負責人楊森林和員工們早早就開始忙活了,他們把新採摘下來的天鷹椒、珍珠玉米、南瓜、葡萄等農產品,按照品類擺放在臺子上,準備同參觀者一同分享豐收的喜悅。
  • 山東聊城市東阿縣陳集鎮李廟村: 黨建引領促發展 葡萄架起致富路
    來源標題:黨建引領促發展 葡萄架起致富路 山東聊城市東阿陳集鎮李廟村黨支部堅持「圍繞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創新模式帶領村民致富,通過成立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領群眾發展葡萄大棚種植,探索了一條村級黨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互促共贏的新途徑
  • 紅花崗區勤樂花卉種植場:省級示範家庭農場
    日前,貴州省農業農村廳發布2019年省級示範家庭農場示範場名單,遵義市55家農場被認定為省級示範家庭農場,紅花崗區勤樂花卉種植場便是其中之一。走進紅花崗區勤樂村,一片片成型的水果基地映入眼帘。這個以種植水果為主導產業的村裡,卻有一個人顯得與眾不同,別人種熱銷水果,他卻緊盯花卉市場,並成立家庭農場。他就是勤樂花卉種植場的負責人嚴紹為。2014年,在外務工的嚴紹為覺得種植花卉前景可觀,便通過自學種植技術,回到老家開始種水培花卉。
  • 菊美花香致富忙
    「村民們多年來都是以種柴胡為主,如果要引導他們改種花卉,就一定要讓他們看到切實的效益。」秋池灣村包村幹部王志龍告訴記者。為此,去年五月,秋池灣村率先以村集體的名義流轉20畝土地開展金絲皇菊示範種植。很快,村委會門口鋪滿了大片金絲皇菊。收穫季節,用工量大,村民們首先從這20畝地裡獲得了一筆勞務收入。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目前我們共改造了4500畝有機紅棗林,建成5條紅棗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紅棗系列的果酒、醋飲、濃縮汁等10多種產品。將紅棗釀酒酒糟作為飼料,發展養殖產業。」說起王寧山村扶貧農場的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農場負責人杜軍鋒滿臉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