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季成熟的水果中,絕對少不了葡萄。安丘市輝渠鎮雹泉村衡野農場51歲的農場主王維美不斷探索嘗試,在半丘陵地上打造葡萄園區,種植了超20種葡萄,產量雖不高,但因品質好,產值很高。她不斷擴大葡萄產業鏈條,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如今正是葡萄豐收的時節,記者在葡萄架下面,聽她分享豐收的喜悅。
葡萄掛枝頭場主忙採收
秋高氣爽,天空湛藍,遠遠望去,安丘市輝渠鎮雹泉村衡野農場的連體大棚拔地而起。裡面則是另一番場景。走進農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條寬闊的長廊,一直延伸到農場南頭。長廊的鋼結構支架上掛滿了成串的葡萄,紫色的、深紅色的、淺綠色的,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飽滿多汁,在陽光下顯得晶瑩剔透。
長廊東西兩側種著大面積的葡萄,目前已成熟,幾名工人正在做採收前的準備工作。
其他地方葡萄園裡的葡萄都是沿著植株底部到頂部生長,這裡的葡萄架底部卻沒有一串葡萄,葡萄全長在頂部。51歲的農場主王維美放下手中的活,向記者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為了控制葡萄果實的數量,保證葡萄生長過程中營養吸收,植株下面的葡萄都被修剪掉了。另外,葡萄在頂部生長,果實能充分接受陽光的照射,提升甜度。
半丘陵地上建幾十畝葡萄大棚,初嘗甜頭
雹泉村地處半丘陵地帶,傳統種植作物為小麥、玉米和桃子,農產品附加值很低。王維美之前從事個體經營,2015年注意到國家政策逐步向農業農村傾斜,決定投身農業生產。當年,她便從村民手裡流轉土地,建起佔地幾十畝的大棚。
萬事開頭難。王維美在發展大棚種植之初,曾遇到很多困難。「剛開始我是想把土地流轉過來,帶領村民一起建大棚,把種植模式統一起來,形成規模種植,建成一個水果採摘園。可大家說一個大棚的建造成本在7萬元左右,不如跟著我幹,就都放棄了。」剛起步就遭遇當頭一棒,但王維美頂著巨大壓力,依然把大棚建了起來,自此改變了村裡的單一種植模式,也豐富了村裡的經濟作物種植。
起初,王維美在大棚裡種植草莓和葡萄,後來發現草莓產業鏈單一,後期難以做深加工,銷售周期也比較短。葡萄就不一樣了,不僅在品質提升上有很大空間,並且銷售時間長,不同品種的葡萄加起來,能銷售半年。因此,她逐漸減少草莓種植,擴大葡萄種植面積。
成熟的葡萄顏色不同,大小形態各異。王維美說,她最初種的是傳統品種,隨著種植面積擴大及對葡萄的深入了解,他們的葡萄種植品種不斷增加。
「現在有玫瑰香、日本晴王等超20個品種,一個品種賣完,另一個品種就上市,所以很多喜歡吃葡萄的人,經常來這裡品嘗不同口味的葡萄。」王維美說,目前她的葡萄已達到50畝,其中15畝進入結果期。
不斷學習新技術,提高葡萄產業的附加值
為了提高大棚葡萄的產值,除了引進優良品種外,王維美還不斷到外地學習種植技術和理念,嘗試著擴大葡萄產業鏈。她始終堅信,葡萄品質提高了,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她想盡各種辦法,當其他種植戶使用普通化肥來增加葡萄產量時,她已經給葡萄「吃」上了有機肥,並通過控制葡萄的產量來提升品質。
「現在葡萄地裡用的都是有機肥,一畝地一年播撒三噸有機肥。用水衝肥種植出來的葡萄,含水量高,單果裡面往往是一包水,果肉比較多。」王維美說,葡萄品質提上來了,自然就會有人來買,價格比市場上的同樣品種葡萄高出好幾倍。「我們家的葡萄一般不會拿到市場上零售,都是消費者來訂購。」
王維美控制大棚裡的葡萄產量,就是為了保證葡萄的品質。比如玫瑰香葡萄,畝產控制在1500公斤-2000公斤,如果不加以控制,畝產量還會翻一番。「我們的玫瑰香每公斤售價26元,而普通玫瑰香在集市上的零售價是每公斤10元左右。」王維美說,在種植高品質葡萄的同時,她一直在提高葡萄附加值上費盡心思,目前產出的葡萄除了銷售外,還可以釀葡萄酒。
大家豐收才是真豐收
王維美每每坐下來休息時,總會摘上一串葡萄,慢慢地吃上一會兒,再看看枝頭上掛滿的葡萄,心裡有說不出的滿足。對她來說,今年是個豐收年,葡萄得到認可,每天都會有人慕名而來。她粗略算了一下,除去成本,每種植一畝葡萄,能賺1.5萬元。
這片葡萄園,是王維美心中的希望田野,是她帶著鄉村婦女致富的希望所在。據市婦聯工作人員介紹,王維美作為村兩委幹部和山東省最美女鄉村致富帶頭人,帶領父老鄉親脫貧增收,共同富裕,吸納周邊超200名貧困婦女就業,帶動家庭年增收兩萬餘元。
當天早上6時30分,附近吉山店子村56歲的李德英按時趕到葡萄園,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家離農場2.5公裡,每天11時至14時回家吃飯,一天在園子裡幹八個多小時,收入100元。李德英家裡種著幾畝蔥和姜,穀子已收完,只要家裡不忙,她就到農場裡打工,一年能幹超200天,為家裡增收兩萬餘元。
「只要她們想幹,一年365天都有活。」王維美說,農場的長期工十餘名,春天最忙時,一天得僱五六十人,日工資也更高。
這些年,除了外出,王維美都是在棚裡幹活,跟村民們一起上下班,「女人從事農業生產,最大的收穫就是皮膚黑了,化妝品也省了。」她調侃道。
憑藉著堅強毅力,王維美一步步走來,逐漸形成葡萄規模種植,成為村裡的一大產業。在她的帶領下,村裡建起了十幾個大棚,也跟著種植水果,周邊村莊也紛紛建起大棚。「農民盼著秋季到來,就是希望有個好收成。我一個人豐收了算不上豐收,大家都豐收了,才是真正的豐收。」王維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