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坤早年從農村進城打拼,慢慢有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在阜陽有了蔬菜批發生意,拓展了一些市場。通過這些市場,他還為當地農戶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在多年的蔬菜生意過程中,頭腦靈活的他發現了四川兒菜銷路廣、效益好、市場潛力大後,立即決定拿出多年積蓄回鄉搞兒菜種植。
「我立馬趕往四川,考察兒菜種植。 」趙坤說,說幹就幹,他從老家流轉了200畝土地,全部種植兒菜。剛開始不懂種植技術,他還專門從四川請來了技術人員。
轉眼間5年過去了,趙坤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種菜能手。除了種植四川兒菜外,還種有四川棒菜、大顆黃金烏等,主要銷往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效益不錯,第一年一畝地就淨獲利2000元。 」
兒菜從栽苗到成熟需要48天,每年9月底開始上市,可以賣到來年的二三月份。中間的空檔期,趙坤還套種了水晶玉米和白玉米。這樣算下來,一畝地又多收入1000元。
在發展蔬菜種植的同時,趙坤不忘帶動村民共同致富。自投入蔬菜種植以來,他積極吸納周邊村莊困難村民和弱勞力到蔬菜基地務工。村民胡秀雲成了這裡的固定工人。 「幹一天活能掙50塊錢,每月按時發放,能顧家,也不耽誤幹自家農活。 」如今,胡秀雲每年的收入夠家裡開銷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說起近幾年的生活變化,她特別激動。
「兒菜的種植、管理、收割等需要大量人工,忙的時候需要百十名村民,人少的時候也有四五十名,其中不少是貧困戶。」趙坤說,貧困戶靠務工脫貧只是一時之計,讓他們掌握致富的路子和技術最關鍵。為此,他毫不保留地把兒菜種植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當地村民,希望有一天他們能成為種植能手和大戶,過上富裕的日子。兩年前,在趙坤的指導下,村民李師傅流轉五六十畝地種植兒菜。由於管理得當,蔬菜長勢旺盛,每畝收益千餘元。「今年又帶動6戶村民發展兒菜種植。 」李師傅說。
趙坤在南方地區拓展了十幾個市場,他積極收購附近村莊種植戶種植的蘿蔔、白菜、南瓜等銷往這些市場,解決了困擾大家的銷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