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批發商返鄉種植這種菜,收穫頗豐還帶動村民一起致富

2020-12-23 縣域觀察

趙坤早年從農村進城打拼,慢慢有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在阜陽有了蔬菜批發生意,拓展了一些市場。通過這些市場,他還為當地農戶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在多年的蔬菜生意過程中,頭腦靈活的他發現了四川兒菜銷路廣、效益好、市場潛力大後,立即決定拿出多年積蓄回鄉搞兒菜種植。

「我立馬趕往四川,考察兒菜種植。 」趙坤說,說幹就幹,他從老家流轉了200畝土地,全部種植兒菜。剛開始不懂種植技術,他還專門從四川請來了技術人員。

轉眼間5年過去了,趙坤積累了豐富的種植經驗,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種菜能手。除了種植四川兒菜外,還種有四川棒菜、大顆黃金烏等,主要銷往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效益不錯,第一年一畝地就淨獲利2000元。 」

兒菜從栽苗到成熟需要48天,每年9月底開始上市,可以賣到來年的二三月份。中間的空檔期,趙坤還套種了水晶玉米和白玉米。這樣算下來,一畝地又多收入1000元。

在發展蔬菜種植的同時,趙坤不忘帶動村民共同致富。自投入蔬菜種植以來,他積極吸納周邊村莊困難村民和弱勞力到蔬菜基地務工。村民胡秀雲成了這裡的固定工人。 「幹一天活能掙50塊錢,每月按時發放,能顧家,也不耽誤幹自家農活。 」如今,胡秀雲每年的收入夠家裡開銷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高。說起近幾年的生活變化,她特別激動。

「兒菜的種植、管理、收割等需要大量人工,忙的時候需要百十名村民,人少的時候也有四五十名,其中不少是貧困戶。」趙坤說,貧困戶靠務工脫貧只是一時之計,讓他們掌握致富的路子和技術最關鍵。為此,他毫不保留地把兒菜種植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當地村民,希望有一天他們能成為種植能手和大戶,過上富裕的日子。兩年前,在趙坤的指導下,村民李師傅流轉五六十畝地種植兒菜。由於管理得當,蔬菜長勢旺盛,每畝收益千餘元。「今年又帶動6戶村民發展兒菜種植。 」李師傅說。

趙坤在南方地區拓展了十幾個市場,他積極收購附近村莊種植戶種植的蘿蔔、白菜、南瓜等銷往這些市場,解決了困擾大家的銷路問題。

相關焦點

  • 這三種常見蔬菜,被村民稱為「懶人菜」,種植一次收穫十餘年
    導讀:這三種常見蔬菜,被村民稱為「懶人菜」,種植一次收穫十餘年 在農村生活,任何一塊地方也是決計不能浪費的,像庭院之中,大門兩側,房前屋後哪些犄角旮旯之地。村民也會將其利用起來,或者是種植上樹木。也有的會種植上一些蔬菜,尤其是對於種菜,更是情有獨鍾。
  • 賴悅東:返鄉創業種南薯 鋪就村民「致富路」
    五華岐嶺黃福村農村漢子賴悅東,他憑著一股拼搏的闖勁和對家鄉的眷戀,致富之後仍不忘回報家鄉,利用自己積累的資源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父老一起種植南薯致富,為助力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並一躍發展成為梅州市、廣東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五華縣電子商務十強企業、十佳手信產品等榮譽。
  • 蔬菜種植大戶想入黨:要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蔬菜種植大戶想入黨:要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一個人脫貧致富,怎樣帶動一群人摘掉「窮帽子」?今天故事的主角是個有辦法的人,通過種植20多畝蔬菜擺脫了貧困;他還是個有想法的人,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他想帶動更多困難群眾創造新的生活。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敬|貴州這名退伍軍人放棄城市優渥工作返鄉創業帶動村民致富
    回鄉之初,高寨村的產業比較傳統,村民們都是以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為主,偶有少量的經濟作物,品種也只有生薑,比較單一,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嚴重,徒有致富之心卻無致富之行。如何讓群眾在經濟上增收?劉峰有著自己的思考:「在農村,面對傳統的農耕方式,必須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種、養結合才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
  • 種植麒麟瓜 鋪就致富路
    劉四滿說,目前在白沙村的西瓜種植面積達到40畝,5月份開始種植以來,目前採摘已超過6萬斤。 這些皮薄多汁的麒麟西瓜一上市,就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受今年汛期雨水影響,有一半的麒麟瓜爛在地裡,瓜棚損失嚴重。」劉四滿告訴記者,麒麟西瓜個小肉甜,備受消費者青睞,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於是他趕著時間,抓緊補種了一批瓜苗。
  • 「茶」「菜」發力 致富加速——貴州省普安縣卡塘村的脫貧之路
    【偉大壯舉·扶貧印記】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收完最後一茬秋茶,卡塘村卡子上組的李本會笑著算起自己的收入:養豬、種茶、種辣椒,還沒到年底已經過了萬。曾經長期在福建晉江打工的她,因為身體不好而返鄉,靠著村裡發展的多種產業找到了生計,老李這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僅脫了貧,還趕著往致富路上大步前進。
  • 平山縣大學生回鄉創辦家庭農場,帶村民一起致富!
    當初,村民們不願意將土地流轉給他,無奈,只好沒日沒夜地去和村民談心交流,一個多月後終於有20多戶村民籤字同意流轉。2015年,單冬生終於建起了石家莊善福家庭農場,想通過創業來帶動村民致富。農場一期流轉土地100多畝,當年收益就很可觀。「這時,村民們看到了希望,主動提出把土地流轉出來,這為農場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單冬生說。
  • 北京永順華蔬菜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郝常珍 「京鳳還巢」
    這裡打工順心,源於收穫頗豐。我們在順義基地還遇到了一位男員工,他是蘆家營鄉倪夥房村人,1985年剛18歲就被郝常珍「帶出來」種菜,不僅在北京成家立業,而且進入了公司「管理層」。同事說他「張家口有兩套樓房!」他笑著說:「我買得早,不貴!」「走出來」擁有「菜富」,「 幹起來」蠻有信心。
  • 儋州返鄉創業青年何廣文:帶動村民發展種植業實現創收
    通訊員 林曉雲 攝何廣文說:「一直想為家鄉做點事,能幫助村民增收就是最大的願望。」目前,何廣文在家鄉共種植辣椒200多畝,還蓋有冷鏈房一間,能帶動200多名村民就業。在選擇回到家鄉前,何廣文曾在市場開發、建築裝修等領域摸爬滾打。
  • 萊西「90後」大學生返鄉直播帶貨富鄉親
    今天我直播的小白菜是盆栽的景觀蔬菜,可以放在你家的陽臺上,還有油菜、茼蒿、韭菜......」在日莊鎮東朱毛村的一個塑料暖棚裡,30歲的邴龍江正在忙直播,這種「陽臺菜」是他主業中的「副業」。「我兒子大學畢業後,在青島工作,幹得挺好的。他說回家創業時,我打心裡是真不好受,人家都去大城市,你回農村幹什麼。」提起這事,邴龍江淳樸的父親邴興平依然有些許感嘆。
  • 廣西退伍軍人用甘蔗渣種植食用菌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脫貧故事】廣西退伍軍人用甘蔗渣種植食用菌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解說】在廣西柳州市柳城縣社衝鄉一片翠綠的甘蔗林中,一座藍色彩鋼瓦搭建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格外顯眼,這是廣西退役武警洪龍金和幾個退役戰友合辦的食用菌種植基地。
  • 打工不僅能致富,還能交友娶媳婦?2020年返鄉致富方向「冷思考」
    回到鄉下,看到布滿黑泥的農村「刷牆」:打工不僅能致富,還能交友娶媳婦!可是,2019年經濟寒冬,打工者返鄉不得不再面對這兩件事兒:「致富如何了?」和「媳婦帶回來了嗎?」 甲村:有個外地人來到該村創辦了工廠,一下子就帶動了甲村的村民就業,很多村民都開始到廠裡去幹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樓村民的致富路上「榛」好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天咱們一起去看看 南樓村村民是如何致富奔小康的眼前的這片榛子林位於南樓鄉南樓村村東,記者來到這裡的時候,十幾個工人正忙著採摘成熟的榛子,地上間隔放置著裝的滿滿當當,已經打好包裝的編織袋。
  • 「洋蔬菜」銷路好 農民種植賺大錢
    央廣網北京9月12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致富天地》報導:河北館陶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蔬菜產業在當地農民收入中佔有重要比例,家家戶戶都種點西紅柿、黃瓜、茄子銷往批發市場。村民王奎山是村裡的種植大戶,不過,他種的品種和別家的不一樣,他種的都是進口蔬菜,比如以色列的硬果西紅柿、美國的帝王西芹等,有20多個品種。
  • 51歲的農場主王維美在半丘陵地上種植超20種葡萄,帶動周邊村民致富
    安丘市輝渠鎮雹泉村衡野農場51歲的農場主王維美不斷探索嘗試,在半丘陵地上打造葡萄園區,種植了超20種葡萄,產量雖不高,但因品質好,產值很高。她不斷擴大葡萄產業鏈條,帶動周邊村民致富。如今正是葡萄豐收的時節,記者在葡萄架下面,聽她分享豐收的喜悅。
  • 「長富」帶動村民致富
    2020-12-20 07:36:06 來源: 南平新聞 舉報   本報訊 「長富讓後谷村民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 廉江這幫青年返鄉創業幫助家鄉振興!村民收入高達...
    在橙鄉廉江,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青年選擇返鄉創業,帶動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匯聚。他們在城市學習了本領、積累了知識,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紮根家鄉,帶動老鄉們一起發展、一起致富,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內生動力。茗皇茶基地。
  • 【咱們的小康生活】朔州:特色彩椒種植,帶領村民致富增收
    一直以來,神西村以種植玉米為主。一次偶然的機會,村委會主任劉志富發現種植彩椒收益頗高。為了給村民吃一顆「定心丸」,劉志富自己帶頭率先在村裡種植彩椒,並於2018年10月成立了甘源種植合作社。
  • 重拾蔬菜產業,富了汪李村民
    為貧困村拔窮根,幫助村民走上致富路,關鍵是要找到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2016年,中鐵四局選派到汪李村的扶貧工作隊通過調研走訪,幫汪李村開出了脫貧之方——村裡有種植蔬菜的傳統,2000年前後,因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種植面積日益萎縮。既然有基礎,那就重新拾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