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宋秉旺)嫁入朝陽成「鳳凰」,「京鳳」還巢展翅翔。上世紀80年代,她從河北省西北部壩上高原康保縣農村走進北京朝陽區,從20多歲起開始從事蔬菜種植和營銷,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成為一名優秀民營企業家,連續五年被北京市女企業家協會授予「巾幗先鋒獎」。2018年在康保建立有機蔬菜種植基地,開闢了科技扶貧、消費扶貧的新天地,被康保縣委、縣政府授予「第二屆最美康保人」。她,就是北京永順華蔬菜種植有限公司董事長郝常珍。
她「走出來」帶富鄉親
郝常珍,1958年2月出生於康保縣蘆家營鄉二臺村,1980年5月出嫁到朝陽區崔各莊鄉黑橋村。從康保農村到北京郊區,儘管農民身份未變,但貧瘠土地卻變成了肥沃土地,使這位勤勞樸實的農家女大有用武之地。
1985年,她承包了黑橋村68畝土地,開始經營她自己喜歡的蔬菜種植事業。2007年她又承包了200畝地,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268畝。由於規模種菜人手不夠,她就回康保老家招來40多人種菜,現在公司有員工600多人,康保佔有400多人。
郝常珍帶他們「走出來」,逐步走上了致富路。2020年1月4日,我們康保電視臺「外宣組」在順義有機蔬菜基地採訪時,就遇到了不少來自家鄉的「菜農」。蘆家營鄉賈家營村李樹芳說:「俺們老闆郝常珍1985年種菜,她回老家招人我就跟她來了,好幾十個人都在這兒幹活。俺們村裡經濟來源不好,就是靠天吃飯,來這兒打工能掙現錢,有固定的收入。」滿德堂鄉臺路溝村段榮說:「我是1998年來的,我也幹了20來年了,在這兒管吃管住,幹活挺順心。」
這裡打工順心,源於收穫頗豐。我們在順義基地還遇到了一位男員工,他是蘆家營鄉倪夥房村人,1985年剛18歲就被郝常珍「帶出來」種菜,不僅在北京成家立業,而且進入了公司「管理層」。同事說他「張家口有兩套樓房!」他笑著說:「我買得早,不貴!」
「走出來」擁有「菜富」,「 幹起來」蠻有信心。我們走進有機蔬菜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分檢各種蔬菜。董事長郝常珍介紹,這是走進超市的最後一道工序,我們對每一個品種、每一盒包裝檢測都很嚴格。永順華有機蔬菜加工車間13個,各類蔬菜都集中到車間裡檢測、加工、包裝,然後運往北京各大超市。永順華的「菜園子」,豐富了北京的「菜籃子」,帶富了康保的鄉親們。
她「富起來」不忘初心
郝常珍是來自壩上的農家女,習慣於種植大田作物,初來乍到,對於種菜一竅不通。然而,她是一位善於接受新生事物的女強人。開始,憑著農民熱愛土地、熱愛勞動的一種本能,虛心請教,幹中學習,不怕吃苦,勇於探索,逐漸成了種植蔬菜的行家裡手。
2001年,她和丈夫唐彥華創建了北京永順華蔬菜種植有限公司,按照現代都市農業生產規範要求,以「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為主題,以「帶動農戶共同致富」為宗旨,大力發展現代化高標準有機蔬菜種植。
2006年春,郝常珍帶領黑橋村30多名姐妹去山東壽光參觀學習。回來後收購68棟舊溫室,將這些舊溫室改建,新建41棟新型日光溫室,在市場上打出了品牌,帶動了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
2007年,郝常珍研究示範新型日光溫室,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授給農戶,無償為菜農提供技術服務,並為農戶提供銷售服務,帶動全村40戶走上致富道路。
2008年4月,郝常珍參加了由北京市婦聯、北京市「雙學雙比」競賽協調小組組織的「農業產業化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女帶頭人培訓班」。她被「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新名詞所感染,便組織成立了黑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當年合作社出售蔬菜100萬公斤,實現銷售收入600萬元,利潤60餘萬元,戶均蔬菜收入達3萬元。
2009年,郝常珍開始試驗無土栽培芽苗菜,為專業合作社搭建了發展平臺,幫助解決了村裡44戶的就業問題,戶均增收7000多元。
郝常珍組建的合作社被北京市婦聯命名為「雙學雙比」活動示範基地、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確定為「巾幗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並被北京市農委評為「京郊農民專業合作社先進單位」。同時,郝常珍獲得「北京市優秀農村科技協調員」、北京市「巾幗創業明星」、「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她「富起來」後,既造福了百姓、又壯大了企業,成為朝陽區從事有機蔬菜生產、加工、配送及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公司成立當年就取得了有機蔬菜產品認證,開始了永順華的超市專櫃經營,從第一家「普爾斯馬特超市」做起,目前覆蓋京城150餘家商場、超市,銷售額達6000萬元。
2018年10月公司總部遷至順義區北務鎮,基地總面積4216畝,種植面積1216畝,其中順義有機蔬菜基地面積100畝,延慶有機蔬菜基地面積267畝,康保有機蔬菜基地面積315畝,無公害及綠色蔬菜基地面積415畝。此外,京郊區縣合作基地面積1500畝,周邊省市基地面積1500畝,已成為順義區農業產銷一體化重點企業。
她「返回來」助力脫貧
郝常珍回到家鄉,看到老鄉們種植的大白菜、圓白菜,由於不值錢爛到地裡的情景感到心疼,便產生了在家鄉建立蔬菜種植基地的想法。郝常珍說:「我把這個技術帶回康保,讓咱們家鄉人學會了技術,讓他們自己有掙錢的能力,跟著我一起富起來。」
2018年,郝常珍經過實地考察,決定在二號卜鄉戈家坊村,投資興建北京市知名女企業家、知名專家有機蔬菜產業扶貧培訓示範基地。佔地面積145畝,建設日光溫室1棟、大棚50棟,辦公及生產配套設施、培訓教室等,總計投資1800餘萬元,註冊成立康保縣常珍蔬菜種植有限公司,助力家鄉人民脫貧致富。2019年春季開始試種生產,種植豆類、茄果類、瓜類、葉菜類、苗菜類、根莖類51個品種,全部試種成功。從此,讓貧瘠的土地有了新產業,託起了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京鳳」還「巢」,帶富鄉親。郝常珍不僅把成熟的技術帶回來,更難能可貴的是「返回來」助力脫貧,帶富了一批鄉親。一年來,以室內培訓加田間實訓的形式,多次開辦現代農業專題技術培訓,有效解決了周邊鄉村貧困戶勞動就業問題。為給貧困勞動力提供便利條件,公司建立「長期用工」和「臨時用工」平臺。戈家坊村民郭田英是建檔立卡戶,她滿意地說:「我是公益崗,下午來基地打掃衛生一小時給20塊錢。」村民楊春梅樂呵呵地說:「我在基地是長期工,一個月3000多塊錢,中午管一頓飯,還給上保險。」據悉,2019年當地村民在有機蔬菜基地打工550餘人次,人均增收1000—20000元。
公司總經理張瑛表示,康保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有機蔬菜的口感和品質要高於平原地區,在北京一些超市很受歡迎。2020年計劃安排種植81個品種,擴大規模、叫響品牌,帶動更多的康保貧困農戶富起來。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