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的天地更加廣闊。在橙鄉廉江,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青年選擇返鄉創業,帶動人才、技術、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匯聚。他們在城市學習了本領、積累了知識,對生於斯、長於斯的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紮根家鄉,帶動老鄉們一起發展、一起致富,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內生動力。
茗皇茶基地。羅斯文 攝
山區農民種茶奔康的「領頭雁」
雖然個子矮小、長相柔弱,卻敢想敢幹、敢闖敢試——為了圓年少時的一個夢,李丹辭去了高管和高薪的工作,從大城市回到家鄉長山鎮,當起了「新農人」。她對家鄉的貧窮落後念念不忘,決定重返故園,為這片深情的故土做點什麼。
蔡平珍(圖中)帶領種植的辣椒獲得產量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長山有種茶的歷史,但種植面積小,家庭作坊生產,難以產生經濟效益。李丹大刀闊斧,引進臺灣金萱、翠玉茶種,以種「有機健康茶」為標準種植茶園,走品牌之路。她在長青水庫邊建起了佔地100多畝的大型制茶廠,與農戶實行「公司+基地+農戶+標準」的發展模式,無償提供茶苗,派專家指導種茶技術,生產的茶青由茶廠收購,再加工銷售,解決了農民的後顧之憂。
在貧窮的土地上「拓荒」,最難是開端。李丹已經記不清走破了多少雙鞋,磨破了多少次嘴皮,只清楚記得筆記本上寫下的四句勵志詩:「風吹雨打不回頭,力瘁筋摧勿怨尤。何必計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回來的初衷不是為了享福,而是要探索一條新的致富路,幫助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給家鄉發展鋪一條康莊大道!
荒山一片片綠起來,村民的口袋漸漸鼓了起來,「茗皇茶」成了名副其實的「扶貧茶。如今,茶鄉人早已過上了歌中唱的幸福生活,3000多戶貧困農戶走上種茶脫貧致富之路。在李丹「種茶致富」這面大旗的引領下,有機茶園如同星星之火,從長山鎮蔓延到周邊十幾個鎮,種茶麵積3萬多畝,年產幹茶7000多噸,直接帶動12萬農戶從事茶葉種植。廉江成為全國最大的臺式烏龍茶和全省最大的綠茶生產基地,茶業形成了全產業鏈,帶動了旅遊、物流、加工、茶具銷售等行業同步發展。
今年疫情期間,李丹多次馳援湖北,給白衣勇士捐贈5萬多朵、價值300多萬的「「植物熊貓」金花茶。
李丹還聯合8家茶業共同申報「廉江市茶葉產業園」,意欲打造一個「百億茶產業航母」。據悉該項目目前已經通過批覆,正在建設中。
帶著婦女撐起半邊天的「辣妹子」
「辣妹子說話潑辣辣,辣妹子做事潑辣辣,辣妹子待人熱辣辣,辣椒伴她走天下……」
蔡家墩返鄉創辦桉樹育苗基地,解決農民在家門口的就業問題。
一首膾炙人口的《辣妹子》,也是對蔡平珍最生動形象的概括——它唱出了蔡平珍的為人處世,唱出了蔡平珍的創業之路,更唱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實踐中的現代女性風採。
水央塘村3000畝連片辣椒基地,每到夏秋之際,碧綠的椒苗連綿起伏,一望無際;進入秋冬之交,翠綠的辣椒掛滿枝頭,隨風搖曳,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它也記錄著蔡平珍的創業歷程。在橫山鎮水央塘村,提起蔡平珍,村民都豎起大拇指,誇她是個風風火火、敢為人先的「辣妹子」,更是帶領群眾致富奔康、助力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橫山鎮歷來就有著種植辣椒的傳統,但由於個體小、品質差、產量低,經濟價值不高。蔡平珍從小就一個夢想——長大之後帶領村民科學種植辣椒,走上致富奔康之路。
1998年,剛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的蔡平珍放棄了大都市就業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水央塘村,重新捧起「泥飯碗」,帶領村民科學種植辣椒。剛開始,大部分村民都不相信這個還略帶青澀的「學生妹」,但是蔡平珍沒有氣餒,帶著幾個村中姐妹「擼起袖子加油幹」,一邊探索農科技術,一邊積累種植經驗。
經過一年多的辛勤付出,蔡平珍她們種植的辣椒獲得了產量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同時也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她們的辣椒種植大軍。
沒有遠慮,必有近憂。蔡平珍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而是更積極探索現代農業企業發展道路,成立湛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興建農副產品加工保鮮儲備流通冷庫,註冊了「湛綠」牌商標,先後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廣東省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辣妹子」蔡平珍正帶著她的辣椒種植大軍,向著致富奔康的目標闊步邁進,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必將變為現實。
農村綠色產業發展的「帶頭人」
今年31歲的蔡家墩返鄉創新創業十餘年來,帶領村民發展綠色產業走上致富之路。如今,他一年支付農民工的工資達400多萬元,被村民推選為村幹部,被廉江市關工委評為農村青年創業帶頭人,其創辦的生產基地被授予青年創業示範基地。
文俊家庭農場「農場主」梁文俊,秉承綠色生態種植理念,致力發展「大農業」。
2004年初中畢業後,蔡家墩跟村人到廣西某地一育苗場從事培育速生桉樹苗。他發現培育桉樹苗來錢快,種植速生桉同樣來錢快,便萌生了回家鄉育苗種樹的想法。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暗中「偷師」、明著請教,他學到了育苗和種植的技術,於是返鄉創辦桉樹育苗基地,並逐漸擴展到綠化樹苗培育。
勤於思考的蔡家墩發現,育苗基地的營養杯所用的營養土比較重,農民搬運幼苗上山種植不方便,且效率不高。他多方請教、深入研究,利用谷糠和粉碎的椰子皮等植物原料替代泥土填充營養杯,既營養豐富又輕便,還可以採用機械化生產。於是他購買了7條生產線,每天生產30多萬隻營養杯,解決農民在家門口的就業問題。
在成功辦起營養杯生產線和桉樹育苗基地之後,2013年,蔡家墩註冊成立了湛江卓越科技農業有限公司,走上規範化經營。目前,他已承包村中土地1300多畝,除了經營養杯生產線、桉樹育苗基地,還有綠化苗圃基地、養殖場等,其中400多畝的苗圃基地主要培育白銀樹、日本紫藤等名貴景觀樹木和花草,都是訂單農業,長期僱傭工人60多人。他還與外地客商合作,季節性承包600多畝農田種植毛豆,解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用工高峰時一天需600多人,工人一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
蔡家墩被推選為蔡屋萡村的村幹部之後,更加努力提高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村裡一口魚塘,在他的運作下,租金便由原來每年2000元增加到每年22000元。此外,該村和附近村的1300多畝土地通過流轉出現了產業興旺的好景象,租金高達65萬元,大部分村民因此受益。
致力發展「大農業」的「新農人」
在高橋鎮坡督村轄下的雙旺村,有一個省級示範家庭農場——文俊家庭農場;「農場主」是帶領村民走向興農致富路的90後「引路人」梁文俊。在梁文俊的先行先試和示範帶動下,雙旺村一帶逐漸展現出一幅百果飄香的新農村畫卷。
李丹(右二)以種「有機健康茶」為標準種植茶園,走品牌之路。
梁文俊堅信,廣袤的農村是創業就業的廣闊天地。梁文俊畢業於國家開放大學農村行政管理專業,在珠三角務工一段時間後,不顧父母的堅決反對,毅然回到家鄉創業。他從廉江市相關部門成功申請到青年創業基金5萬元,流轉50畝土地種植茶葉,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2017年,他擴大農場規模,種植了500多畝紅橙,同時帶動周邊村莊60多戶農戶種植紅橙200多畝。
文俊家庭農場堅持走農場組織化、規模化、機械化的路子,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指導,秉承綠色生態種植理念,發展高品質農產品。同時,農場創新經營模式,生產與市場緊緊連結在起,使產品走向高端市場,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去年農場經營性總收入近200萬元,純收入近50萬元,還解決了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農民家庭收入。
為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和技術能力,梁文俊多次外出「充電」,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到福建、臺灣等地學習種茶制茶技術,還邀請福建和臺灣師傅前來指導。他利用學到的農業知識改善農場基礎設施,提高農場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2019年,梁文俊成立了湛江市新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逐漸擴大土地種植面積和實現規模化種植,壓縮生產成本,致力發展「大農業」。目前,文俊家庭農場佔地面積700多畝,其中種植紅橙500多畝、茶葉100畝、沃柑40畝、火龍果50畝,還經營魚塘59畝。
梁文俊表示,下一步家庭農場計劃打造農家樂和農業觀光休閒旅遊品牌,為遊客提供一個接觸大自然、領略田園風光、體驗鄉土氣息的好去處,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