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祓」一下無知與傲慢的「魅」

2021-02-19 逝去集

高中畢業這麼這麼多年,幾乎從未關注過高考作文題目以及相應的優秀作文,這次機緣巧合看到了這篇爭議很大的浙江省滿分作文,看到網上如許正面反面的或譽或毀,我想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我想說,我個人認為這篇文章寫的還是不錯的,堪見功力的,至於是不是該給滿分是另外一個問題。本文主要針對對它的幾個質疑來作一些評析。

 

 

我覺得對於《生活在樹上》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的質疑主要來自這麼幾類人,第一種最多,就是說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的人,其實除了幾個生僻詞(我也不認識,但可以根據上下文略猜一二)以外,我認為整個文章的邏輯和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但是需要你有深刻的哲學底蘊才能看懂,不然可能被幾個哲學家和文學家的名字就搞暈了,然後貶斥於所謂掉書袋。

 

 

第二種是試圖從專業角度去質疑這篇文章的,比如我看到的一篇從翻譯的角度,說通篇文字有強烈的翻譯氣,而非中文文字的那種通徹妥貼感,進而甚至認為所有的翻譯作品都不值一看,雖然我一直也認為翻譯極難完全達到原文的神韻,但是除了詩歌以外,我覺得文學作品和哲學作品仍然是可翻譯的,而且好的翻譯作品仍然可以達到「信達雅」的水準,所謂翻譯氣是由於中文和各種外文,不論是拉丁語系還是日耳曼語系,本身就不是一種類型的語言,屈折語自身就比分析語更具有邏輯性,更少歧義性,因此哲學作品的翻譯為了接近絕對準確,必然會需要將其中的邏輯講清楚,因此可能會產生看似羅嗦、反覆曲折或者不甚符合中文寫作習慣的句子;而我們所認為的優秀的中文作品,中文語句,其實其邏輯性是不佳的,是不適合去寫哲學作品的,這其實可以從中國哲學往往偏重生活而較少有邏輯思辨便可見一二。

 

 

進一步說,如何用中文去展現西方的哲學思辨呢?難道只能通過學習外語嗎?當然,學習外語絕對是最優選擇,如我自己便略懂德法意,因此在讀德法哲學作品的時候會更注重「注釋」,因為這裡往往有負責任的譯者對於原文與中文的分析比較,會引出原文,這樣對於我們理解翻譯後的較為晦澀拗口的中文語句會有極大的幫助。並且,通過這些譯者的分析,我更進一步確證了,哲學翻譯是有可能的,可能有一些哲學詞彙,在中文中沒有相應的語詞,可能有一些長句帶有很多從句,或者有一些漢語中所不具備的時態(條件式、虛擬式等),但是通過一些有「翻譯氣」的文字,仍然足以把整個概念和邏輯講清楚,然而這樣將不可避免的犧牲中文文字本身的優美,可是哲學本身要求的是思想、思辨,而並不要求優美。(當然,能夠用優美的文字寫哲學文章自然是一種錦上添花,很多優秀的哲學家都是優秀的文學家,反之亦然。)比如德語sein、dasein、existenz、an-sich-sein、fur-sich-sein(存在、此在、實存、自在的存在、自為的存在),比如法語corps、chair(身體、肉身),其實通過一定的注釋,都是可以方便讀者理解的,而如果單看中文相應概念翻譯,會有完全不知所云的感覺。

 

 

現在我要寫一篇字數極為有限小作文來探討一個深刻的哲學問題,那麼對於這些在哲學界約定俗成的詞語我必然不會多做解釋,本來就是陽春白雪,我自然會默認閱卷者都能看懂,而那些看不懂的下裡巴人,亦不是我的目標讀者。(這裡我要強調,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這兩個詞沒有任何價值臧否,陽春白雪不必比下裡巴人為佳,下裡巴人亦不必比陽春白雪為不佳,只是兩種風格或者說由於主題而導致的寫作手法不同)所以叫罵的人群裡,我相信大多數人最多聽說過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韋伯、維根斯坦這些牛逼轟轟的名字,而根本沒有讀過他們的任何一部作品,而只要一個人引用了這些人的某句話,他們便斥於裝和掉書袋。然而對於真的讀過這些作者作品的人,自然能從這些看似晦澀的字裡行間裡,讀出作者所想要表述的思想來。當然,表達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光光靠背幾句名人名言而沒有一定的底蘊和墨水的人,是絕對寫不出這篇文章來的,從這個角度講,一個高中生,且不論他到底是否看過這些作者的作品(我相信是看過的,起碼看過二手的),至少他必然是一個對西方哲學和文學極感興趣的人(這點難道不知道我們鼓勵甚至大大提倡嗎?),而且其文章思考的點,即關於紮根大地與飛升之間的尺度的拿捏的問題(相信很多人也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亦是一個很具有啟發性和值得思考的問題。(不知道為何有人會覺得這個立意極為普通,那大概他覺得雅思貝爾斯的《時代的精神狀況》立意也十分普通吧,生存和實存這兩個概念的交織也十分普通吧。當然一篇字數有限制的高考作文確實不可能把如此大的問題討論的太深,確實只能浮於表面,但是不掩其問題的確是個好問題)當代人大多面臨著這個問題,或者陷入泥土中動彈不得,囿於一種歷史和傳統的牢籠之中而妥協而平庸,或者就是過度的叛逆,為叛逆而叛逆,而沒有一種深處的根,最終導致愚蠢的毀滅,或不至於愚蠢但卻會重蹈伊卡洛斯的悲劇。這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兩種人,而作者在這兩者之間,欲找到一種尺度,一種巧妙的平衡,尤以最後卡爾維諾所謂「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為其自己所認同的一種生活方式得出了自己的答案,這對於一個高三學生來說,實屬不易。

 

 

再談談關於生僻詞。其實對於生僻字的使用,我亦並不完全反對,而且這恰恰就是對所謂翻譯氣的最好的反駁,自白話文運動以來,許多文字已漸漸被淘汰,很多古代文人信手拈來的詞語,都被貶為生僻字,甚至五四以降,便不復看到。然而文學和口語不同,很多你認為的生僻字其實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典故在裡面的,亦屬於只有有底蘊的人才能識得其中三味。所以還是那句話,此文針對的目標讀者本身就不是芸芸大眾,試想又有幾個普通人讀過海德格爾、維根斯坦和卡爾維諾呢?你不懂他們,自然也就不可能懂這篇文章在寫什麼,而將一切自己所不懂的東西斥之為不好的或者是炫耀的,這亦是普天之下所有無知之人的通病吧。無知帶來傲慢,傲慢帶來嫉妒,而嫉妒帶來戾氣。

 

 

 

 

下面針對文章具體被詬病的幾個問題,談談我自己的看法。看了幾篇質疑的文章,發現攻擊大多集中在這三點,一個是生僻字的使用,一個是字詞用法是否符合中文習慣與邏輯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對哲學家文學家言論的引用問題。

 

 

首先我想說,如果一定要嚴守所謂「正確的」「合理的」中文邏輯,海和山的比喻不能並用,所謂「浪潮之巔」被斥為錯誤的,那麼估計全世界所有的詩歌都會滅亡。

 

 

那對於生僻詞的使用的。我的態度亦是,只要用得其所,亦未嘗不可?

 

 

嚆矢、振翮、濫觴、肯綮、薄脊(瘠)、玉墀、祓魅、婞直、孜孜矻矻,我承認有些詞於我亦是第一次見,但也有些詞其實也並不算非常生僻,比如濫觴、肯綮、孜孜矻矻,而且除了薄脊和祓除以外,別的詞也亦是本身便在漢語中存在的。這裡有兩個問題,第一,能不能用生僻詞,或者要不要用生僻詞,這是一個文化底蘊的問題,前文我已經探討過了。

 

 

第二,便是能不能自己造詞。大家爭議比較大的是薄脊和祓魅這兩個詞,首先,我認為「薄脊」應當是「薄瘠」的錯別字(雖然倒過來「瘠薄」可能更為常用,但是就像詞語和語詞一樣,並列關係其實顛來倒去都是一個意思),那麼這樣一來,便亦通順了,「社會與家庭被我們把握為薄瘠的符號客體」,即意味著作者認為社會與家庭對當代的我們來說只是一個微薄而貧瘠的符合罷了,失卻了其重要性和沉重性。至於「祓魅」,當然這並不是韋伯的「entzauberung(disenchantment)」在漢語中約定俗成的譯法,一般我們譯為「祛魅」,但是如果我們查漢語字典,會發現「祓」和「祛」兩個字基本就是同義詞,都是指古代以一種祭祀祭神的活動以除災除惡,那麼當時第一個翻譯德語或英語的人選用哪個詞,理論上都是可以的,只是由於選擇了祛,祛魅才成了約定俗成的術語,但由此我們也並不能說祓魅就是錯的,只能說,它不是一個慣用的說法而已。但是它完全符合德語「entzauberung」的本義,「ent」這個前綴表示脫離、分開,而「zauberung」的詞根是「zauber」,是魔法、巫術的意思,所以這個詞的直譯就是「去除一種對魔法巫術的著迷」(由於驅魔必須用儀式,那麼去除便需變成祛除),當然對於韋伯這個概念可以寫一大本書,所以在此不做展開。

 

 

我想說,所有的詞語都是有演化歷史的,有些詞古時常用,到了現代就不常用了,有的詞因為白話文運動或者因為當代人古文水平的低下而漸漸就變成了生僻的,但並不代表這是不正確的,後者是故意炫技(當然很有可能是炫技,但是炫技的前提是你有技可炫,但是看網上大多數人都抱怨甚至嘲笑這些詞自己沒有一個詞看得懂,這種以無知為驕傲,斥有知為炫耀的心態我上文也已經說過了)不過對於西方哲學術語的習慣翻譯,我個人還是傾向於追隨固定俗成的翻譯法,這樣可以更加方便大家的理解。

 

 

再來說說引用,這裡我只舉一例(便足以表達我的觀點),比如尼採的駱駝獅子孩子那段,有人說根本不是尼採想要表達的意思。我這裡並不想去爭論任何引用是否是正確表述了原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我只是想說,一部偉大的作品之所以偉大,並不是因為其明確的表達了一個偉大的意思,而是它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理解,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體驗和收穫,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偉大的作品就像是汪洋大海,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然作者寫作時確實可能有自己的意思,但是文字一旦被寫下,就已經和作者沒有任何關係了,偉大的文字有著自己的生命,是活的,在各個時代都可能會變化並永遠保持其活力的,而非死的固定的一塵不變的。況且,你又有什麼資格聲稱自己知道尼採想要說什麼呢?如此偉大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難道能被如此簡單而斬釘截鐵的解讀嗎?聲稱自己知道尼採的本義這本來就是非常無知傲慢可笑的說法,因為可能尼採尚且不知道他自己在寫什麼呢。所以我覺得,偉大的作品,偉大的文字,不如讓它自己流淌出生命來,引用的當與不當,應放在文中去看,看這句話是否恰當的為作者所用,表達出合理的甚至新穎的蘊意,而不是去揣測原作者的意思,難道這種語文題目我們做的還不夠多嗎?

 

 

最後我想說,我並不是為這片滿分作文正名,當然我個人覺得是寫的不錯的,略微有炫技成分,但是思考的問題是深刻的。苦於字數限制不可能寫得深入詳盡,那自然只能省略給予下裡巴人的注釋,而以陽春白雪的姿態去面對曲高和寡和木秀於林的悲慘命運了。當然就像我上文所說,陽春白雪亦有佳的,亦有不佳的,但是這始終是一個很好的嘗試亦是一種信號,這個信號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是鼓勵學生去炫技,堆砌生僻字和名人名言,而是鼓勵學生能夠去多讀一點優秀的哲學和文學作品,多一點對這個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以及自我生命的體悟與思考。

相關焦點

  • 越傲慢的人,越是對他的無知一無所知
    傲慢的人,對自己的無知一無所知所有的人都是傲慢與偏見的!別不信。每個領域都有一條鄙視鏈,玩知乎的看不起玩微博的,玩抖音的看不起玩快手的。疫情期間,我回到家裡,到田間地頭轉了一圈,一下子就明白了老爹的辛苦,還有自己的傲慢、無知。地裡活太多了,三個長長的大棚裡,滿滿的蒜苗都很大了,都在等著出售。可是娘親生病住院,只有老爹一個人起早貪黑拔蒜苗,深夜2點半就得起床,往城裡趕早市去佔地方。我們對事情的認知了解都是很有限的。
  • 歐美疫情的眾生相,揭開殘酷真相: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根深蒂固的傲慢,莫名其妙的優越感,讓他們無視中國的做法,對我們的有效措施不屑一顧。可惜的是,你再傲慢、再自視甚高,也得向現實低頭。02病毒,不會因為你的國籍、種族、地位和無知而放過你。傲慢,讓西方國家錯過了遏制病毒的最佳時期。但丁在《神曲》裡,根據惡行的嚴重性順序排列了七宗罪,其中「傲慢」居於首位。劉慈欣在《三體》裡說,「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 比富二代的傲慢更毀人的,是窮二代的無知
    所以我在想,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放棄求知的信念,別人的傲慢,只是讓我們不舒服,但是自己的無知,卻讓人看不起。
  • 馬雲抨銀行是當鋪,引金融圈地震,經濟學家:對金融的無知與傲慢
    他批評銀行業長期存在"當鋪"思維,引來眾多經濟學家怒罵其無知。 馬雲尖銳言論引發爭議 在十月月舉行的一場金融峰會上,馬雲在會場發表了自己的演講。他表示金融的本質是信用,所以銀行業要改掉自身的當鋪思想,要依靠信用體系來發展,而不是靠擔保和抵押。
  • 給娃翻譯一下
    於是飯後花了一個半小時「翻譯」一下,希望能夠幫助娃去理解。(在網上隨便看了一段某中文系教授批判這篇作文的言論,我感覺好噁心好想吐!簡直就像看到一個教授剛從茅坑回到教室,揮舞著一隻沾著屎的鞋子要打學生!我說,您老能不能先讀懂了這位同學在說什麼在做批判啊!?)這是一個喧囂而浮躁的現代!
  • 10大思維陷阱: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人類最好的學習方式好比「觀念過濾器」,即把已有的觀念作為過濾器處理新的數據。正如《三體》的作者劉慈欣所說,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客觀真理「客觀」這個詞是個悖論,一觀就沒有客體,「真理」這個詞也不存在,一旦是「理」就不「真」了。「理」是為了求存,不是為了求真。
  • 魅藍Note5和魅藍5哪個好?魅藍Note5與魅藍5有什麼區別?
    12月6日下午,魅族在北京召開了魅藍新品發布會,正式推出了全新一代魅藍Note5智慧型手機,售價899元起。從定價來看,魅藍Note5與魅藍5高配版一樣,均為899元。那麼魅藍Note5與魅藍5有什麼區別,哪款機型更值得買呢?下面百事網小編就來簡單對比分析一下魅藍Note5和魅藍5哪個好,希望對大家有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