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識:了解閃電的形成,如何防止雷擊關鍵時刻可救命

2020-12-17 胡拆亂想

到了夏天雷雨多發,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有人被雷擊的新聞.閃電是如何形成的?夏天我們該如何防雷?這個避雷針到底是幹嘛用的?

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這些話題,首先,我們從一個現象靜電感應說起!

靜電感應是,一個帶電體可以吸引一個輕小的不帶電體,為什麼帶電體可以吸引不帶電體!你看假如有一個帶正電的小球,旁邊有一個不帶電的導體棒

它是導體,但它本身不帶電,導體的特點是它內部有大量的自由電荷,比如說一個金屬導體,它內部有很多的自由電子可以來回移動,那麼在左側的正電荷作用下,這些自由電子因為帶負電受到吸引力就會聚一再左側而那個跟他同號得正電荷呢就會聚集在右側。事實上是因為右側缺少了電子就會帶正電,這樣正負電荷就分開了,這種現象我們就稱之為感應。在這個時候呢正負電荷會相互吸引。這就是為什麼帶電體也可以吸引不帶電的物體。

那麼明白了靜電感應現象之後,我們還要知道這個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電荷的分布,電荷在導體上分布一共兩句話,那第一句話,就是電荷分布在什麼地方,分布在這個導體的外表面。這些事都是可以經過物理規律證明的。那麼第二個,就是尖銳的地方分布的電荷多,就容易形成所謂的尖端放電現象

這個咱們解釋一下什麼叫尖端放電,比如,有一個比較奇怪的形狀的導體,這個形狀是有一方是尖端,有凹陷端的不規則形狀一個導體,這個導體帶上電荷,那么正電荷會如何分布呢?這個尖端的這個地方正電荷是最密集的,其他地方正電荷就少了一些,而這個凹陷的地方基本上就沒有正電荷,那么正電荷密集的地方會形成很強的電場,電場強它就容易擊穿空氣形成放電現象。因此,我們放電的時候總是在尖銳處進行,這就叫所謂的尖端放電現象。

尖端放電現象

利用這個現象,人們造成一個起電機叫範德格拉夫起電機,這範德格拉夫起電機大家可能沒聽說過,但是這個現象你可能電視上見過,就是有一個人站在一個球的旁邊手摸這個球,結果一摸這個球,頭髮就立起來了,就這麼一個現象。

範德格拉夫起電機現象

這個現象其實就是所謂的範德格拉夫起電機的現象,這個球上面帶有一定量電荷,而且這個電壓非常高,可能有幾十萬伏甚至上百萬伏,站在絕緣墊上面,那麼你手一摸球,有一些電荷就跑到你身上去了,這樣你的頭髮就立起來了,說那為什麼又沒電死?因為人被不被電死是看電流的,雖然這有一些電荷跑到你身上去,但跑過的電荷非常非常少,此時你電壓很高,但是你沒有與其他人連通,所以你還是不會觸電。這時候旁邊如果有一個人站在一個普通地面上一摸你,那你們倆就全電死了。那麼這個範德格拉夫起電機它的基本原理。因為它只分布在外表面,所以這個電荷就源源不斷的跑到這個金屬球的外表面了。可以造出幾百萬伏的高壓來,這就是所謂的範德格拉夫原理。

好了,我們現在講完了這兩件事,就可以研究一下閃電了,為了研究閃電或者叫雷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先來說一說烏雲,大家知道烏云為什麼是黑色的嗎?其實烏雲跟普通的雲沒有太大的區別,它也是小冰晶小水滴聚合物,但是烏雲比較厚裡邊的水也比較多,所以造成了陽光沒有辦法射透烏雲,所以這個烏雲看起來就是黑的。

這個烏雲在摩擦的過程之中會產生電荷,這個具體原理呢人們還沒有搞太清楚,反正大概就是在冰晶水滴會相互摩擦碰撞的過程中會產生電荷,比如說本來是電中性的,結果下表面帶上負電了,上表面帶上正電了,這個時候烏雲就帶上電了,帶上電了之後它就要放電,有可能這個正電荷會跑到底下來,跑到底下來形成所謂的雲內放電,雲在裡邊,在刷刷閃電,這叫雲內放電。也有可能另外一團烏雲過來了,這個時候兩團烏雲之間形成了放電,這種叫雲間放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跟大地之間的放電。

雲間下方的負電荷離大地近所以負電荷作用強,因此大地上就會感應出正電荷來,這就是靜電感應現象。感應出正電荷來之後,正電荷負電荷之間就會形成電場,這個電場如果比較弱就不會擊穿空氣,所以就不形成放電現象,沒有閃電。但是,烏雲有的時候會比較低,產生電荷比較多電場非常強,它一旦擊穿了空氣,電流形成了就會有閃電,那麼這個閃電的過程就是雲中負電荷往下跑或者說正電荷往上流這麼一個過程,這個負電荷經過一個比較奇怪的軌跡就跑到大地身上去了,這個就是所謂的閃電,閃電最容易劈誰呢?容易劈凸起的物體,因為尖端放電現象。那既然這樣的話我們該怎麼樣去躲避閃電,我們就發明了一個玩意兒叫避雷針

大家知道避雷針是誰發明的嗎?富蘭克林,他也是正電荷和負電荷的命名者。富蘭克林就是在下雨天放風箏的那個人。

富蘭克林

避雷針是怎麼作用的,它有一個很尖銳的金屬棒直插大地,上端頂著雲霄非常高,這樣一來一旦上面有烏雲,烏雲上面有電,它就會感應,而感應的時候這個避雷針的尖端最容易形成感應電荷。於是這個地方場強最強。這樣烏雲就劈避雷針,然後這負電荷就順著避雷針跑大地裡邊去了。所以避雷針的作用其實是引雷的。有人說:「雷雨天我跑到避雷針底下躲一躲」。那是不行的避雷針是引雷的,你容易被劈的

我們在夏天的時候如果要是打雷了,我們最好是避免在空曠的田野上站著,因為你在空曠地點上站著你就相當於一個避雷針,你身上的電荷就比較豐富,就容易產生這個尖端放電現象。有一個原則介紹給大家叫做五秒法則

五秒法則是什麼意思?就是判斷一個閃電對我到底有沒有傷害。閃電在發生的時候它會產生閃光,同時會有這個音爆現象產生聲音,那麼光的速度非常快,它幾乎是一瞬之間就到達了你的眼睛。閃電一發出來你就看見了。但是聲音的速度就比較慢,聲音的速度大概是300多米每秒比較慢。於是你在看到閃電之後開始數秒,如果五秒鐘之後雷聲才出現,那這個閃電就比較安全,為什麼?因為聲速是340米每秒,如果是五秒的話,那麼距離就是1700米,這個是五秒,那麼你就是這個閃電相比來講就比較安全,但是如果你看到閃電了之後不到五秒鐘你就聽到雷聲了,這就說明閃電距離你非常近,這種雷就比較可怕,容易劈到你,所以你趕緊找建築物躲裡邊去。

不要在空曠田野上站著,不要舉一個高的金屬的物體,這樣你會成為避雷針的。

相關焦點

  • 物理知識大科普——閃電的分類及形成原理
    這種閃電堪稱閃電裡的隱藏小BOSS,出現概率連5%都不到,發生原因是雲團上部的正電荷大量向下移動,能量比一般閃電強10倍。正極閃電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敲黑板)知識點來了!什麼是正極閃電閃電一般有三種,由閃電末端通道(flash channel)的形狀定義。內雲(IC)發生在一朵云云間雲(CC),開始和結束於兩朵不同的雷雲之間,一朵雲帶正電,另一朵雲帶負電,形成正負極放電。雲對地(CG)發生在雲朵和地球之間,也就是能劈死人的天地雷,雲朵帶正電(正極),地球帶負電(負極)。
  • 記好這些常識,關鍵時刻...
    記好這些常識,關鍵時刻能救命 2020-06-09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關於閃電的N個冷知識
    經過森林公安部門偵查後確認,那次火災是由雷擊引發,最終造成31名撲火人員犧牲。而今年6月9日、10日,攀枝花市仁和區也曾因雷擊引發山火。事實上,四川本就是一個雷電多發地區。來自四川省氣象部門的資料顯示,自五月進入汛期以來,四川各地幾乎每天都有雷電預警信號發出。從2020年5月至9月20日,全省共監測到閃電345266次。
  • 科普知識:閃電之謎
    當天空烏雲密布時,經常會看到天空划過幾道非常刺眼的閃電。雖然我們已經對這種自然現象司空見慣了,但是關於它的形成原因和種種特點,至今卻還沒有找到合理的解釋。閃電溫度閃電的溫度,從2.8℃~17000℃不等。閃電的極度高熱,使得沿途的空氣劇烈膨脹並迅速移動,因此形成波浪並發出聲音。
  • 學會這三招,關鍵時刻能救命
    更令人惋惜的是,當身邊有人出現心臟驟停,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應該如何正確處理,只能幹等救護車,甚至進行一些錯誤操作,錯過了寶貴的搶救機會。所以,了解急救知識非常重要,關鍵時候可以救自己,救他人,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不再束手無策。
  • 「救命神器」AED落地地鐵魚珠站!在關鍵時刻,它能救命!
    學好急救知識關鍵時刻可能會拯救他人生命為進一步健全廣州地鐵應急救護機製作為首批廣州地鐵AED配置試點之一的魚珠站是一種便攜的、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用於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醫療設備。在正常室溫下,心臟驟停4分鐘後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就有「黃金四分鐘」之說。即使是非醫護人員,經簡單培訓後,也可利用AED對患者進行除顫和心肺復甦。由於它可被非專業人員使用,且操作較為簡單,因此又稱「傻瓜電擊器」「救命神器」。
  • 【警方提醒】學會這些,關鍵時刻能救命
    如何教孩子正確自救又該如何教孩子應對同伴溺水?下面這份防溺水安全指南希望大家永遠用不到但一定得知道!學會這些關鍵時刻能救命
  • 閃電是如何發生的?並非全都從天而降……
    閃電是大家很熟悉又很陌生的天氣現象。  通常來說,空氣的流動是水平方向為主,垂直風速在釐米/秒的量級。在夏天,那一朵朵輪廓清晰、像棉花糖一樣的雲朵,在合適的條件下垂直風速可達到十幾米/秒,可以形成高度達到對流層頂的積雨雲,產生大風、暴雨、冰雹、雷電等強烈的天氣現象。這種到達一定高度、能夠產生閃電的積雨雲,我們稱之為雷暴雲。
  • 上海東方明珠被閃電擊中?官方回應:主動接閃
    8月10日,上海迎來強對流天氣道道閃電劃破天空市氣象部門發布了今年第二個雷電橙色預警在微博和朋友圈裡各種上海天空中出現閃電的圖片熱傳所謂「接閃」,是指建築物主動出擊,吸引閃電,即利用集散裝置(即避雷針系統)來引雷,以免建築物遭到雷擊發生事故。不只是東方明珠,今年6月7日,網友在微博上「曬」出的多張廣州塔(別名:小蠻腰,廣州新電視塔)被雷擊的照片,實際上也是「接閃」的場景。而高層建築一旦遭受雷災損失非常嚴重,後果將不堪設想。
  • 汽車鑰匙上的三個小機關,老司機:有必要了解,關鍵時刻「救命」
    對於我們國家來講早已經成為世界上期數總量最多的一個國家,隨著現在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家庭,不只有一輛車甚至會多輛車,但是開車的人多了,對汽車的一些功能他們卻都不是特別的了解,而有些功能在關鍵的時刻還真的是能夠救人性命,而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汽車鑰匙上的三個小機關,如果老司機都不說的情況下
  • 熟記這些人防標誌,關鍵時刻能救命!
    人防工程是保障戰時人員與物資掩蔽、人民防空指揮、醫療救護而修建的地下防護建築,以及結合地面建築修建的戰時可用於防空的地下室。平時服務城市建設,戰時又是理想的避難所。在竣工的人防工程出入口處和人防工程內部設置人防標誌,可以使民眾在遇到突發性公共事件和災難時,迅速進入地下人防工程避難。02常見的人防標誌都有哪些?你記住了嗎?
  • 孩子脫落的乳牙不能扔,關鍵時刻能「救命」?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可不要小瞧這個幹細胞,這可是被稱為「萬能細胞」,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它非常神奇,可以轉化為人體的各種細胞,在關鍵時候是能夠救命的。因此「孩子脫落的乳牙不能扔,關鍵時刻能救命」這樣的說法就流傳了出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其實沒你想的那麼簡單,乳牙關鍵時刻能救命,是有條件的,家長可別交智商稅了。
  • 一道閃電能產生多少度電?人類能否利用閃電?
    一道閃電的長度從幾百米到幾千米不等,閃電電弧的寬度一般不超過20釐米,所以瘦成一道閃電還真的挺瘦的,閃電的溫度,從17000攝氏度到28000攝氏度不等,太陽表面溫度大約是5500攝氏度,也就是等於太陽表面溫度的3~5倍,閃電的極度高溫會讓沿途空氣劇烈膨脹,空氣迅速移動形成波浪並發出驚天動地的雷聲。
  • 濟南市推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科普知識手冊(中英文版)》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4日訊 當前,濟南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向好形勢不斷拓展,但也面臨境外疫情發展迅速、人員流動加大等挑戰。為積極主動做好外籍人士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服務工作,濟南市印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科普知識手冊(中英文版)》。
  • 洪水「猛獸」如何應對?這些救命小知識請收藏!
    應急科普 進入主汛期以來 我國多地發生嚴重汛情 不要緊張 本期應急科普知識 安仔帶你了解 【面對洪水時的正確自救姿勢】 01 洪水來臨時如何應對
  • 新知|關於閃電你知道多少 看風雨中「捕」電
    據路透社消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72小時內,發生了近11000次雷擊,引發超過367起新山火,數千人被迫撤離。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去年發生在四川涼山的「3· 30」木裡森林火災。經森林公安部門偵查確認,那次火災是由雷擊引發。而今年6月9日和10日,攀枝花市仁和區也曾因雷擊引發山火。事實上,四川是雷電多發區。
  • 孩子脫落的乳牙別扔,關鍵時刻能「救命」?條件苛刻,堪稱智商稅
    於是,有人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保存乳牙,日後可能用來「救命」。自從英國實驗室提出了「乳牙保存」的概念後,國內外就有很多醫生建議家長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保留孩子的乳牙,以防未來不時之需。家庭條件好的自然選擇為孩子保留乳牙,可普通家庭就要多長個心眼,好好想想是否可行了。
  • 這種藥裡面都含有一顆「救命丸」,關鍵時刻,給你極大的「幫忙」
    那麼大家知道其實每瓶某某白藥裡面都含有一顆救命丸嗎?這種特殊小藥丸總是容易被忽視,重要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神奇之處。今天我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吧,以後大家千萬不要浪費了這神奇的救命丸。我曾經買過好幾瓶某某白藥回家研究,我發現了其中的一個奧秘,就是每瓶藥裡都有一顆紅色小藥丸,它的大小和保濟丸差不多。
  • 孩子脫落的乳牙,關鍵時刻能救命?沒那麼簡單,家長別交智商稅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科學的母嬰育兒知識和有趣的故事」,請您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丨小敬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酒足飯飽之後此時,一個朋友忽然說,孩子脫落的乳牙不要扔,關鍵時刻能救命,這話瞬間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了。朋友接著說道:「聽說科學家在孩子脫落的乳牙中發現了牙髓幹細胞,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關鍵時刻能救命!」聽得大家是既好奇又懷疑。
  • 體制內HR:關鍵時刻是救命稻草
    切記:在職學歷,在關鍵時刻是救命稻草,看到最後你就懂了。作為一名央企資深HR,經歷了至少四輪次的「三齡兩歷」(兩歷:學位學歷,工作經歷)大清查。在職研究生學位,是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的。曾幾何時,各地重用「四化」幹部,其中重學歷甚至唯學歷的風氣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