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公曆、陰曆和農曆

2021-02-18 沫沫強

(本文4100字,閱讀全文大約需要15分鐘,相關理論需具有初中地理知識才能理解,介意者勿噴)

近期中韓網友展開了一場關於Chinesenew year 和Lunar new year的爭論,部分中國網民群情激憤,認為棒子國要將我國農曆新年據為己有,大批粉紅在IG上屠屏。作者本人對民粹主義毫無興趣,本文只從科學的角度,詳細介紹我國農曆的算法。

首先介紹公曆


我們知道,地球是一顆行星,圍繞著太陽進行公轉,其運行軌道是一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橢圓有兩個焦點),地球的運行平面叫做「黃道平面」

(地球運轉軌道是一個橢圓)

(黃道平面)

根據天文學觀測,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為365.2422天,如果將一年定為365天,那麼四年之後,地球需要多花0.2422*4=0.9688天時間才能運行滿4圈整圓。因此,公曆規定了閏年,即該年的二月多加1天。然而從上述計算可以看出,0.9688和1還是有偏差,相當於每四年一次的修正還是會多加0.0322天。因此又規定,每400年減少一天,以修正地球運轉與人間曆法的匹配問題。

現在小學生都會知道,如何判斷一年是否是閏年:如果該年是整百的年份,就判斷該年是否能夠整除400,如果不是整百的年份,看該年是否能夠整除4。比如1900年就是整百的年份,1900可以整除4,但是無法整除400,因此1900年不是閏年,而1904年是閏年。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上文所說的365.2422天,是以太陽為參照物進行測量的,因此365.2422天又被叫做「太陽年」、「回歸年」或者「分至年」。而實際上,由於地球上潮汐等因素影響,地球運轉速度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每一個「太陽年」其實也不相等。比如1997年的太陽年時間為365天6小時1分16秒,而2028年太陽年時間為365天5小時37分28秒。現在所說的365.2422天,其實是根據121個「太陽年」的平均時間進行計算得到的。

擁有上述知識,就可以對公曆進行簡單推算:

平年365天,閏年366天,一年分12個月,1,3,5,7,8,10,12月有31天,4,6,9,11月有30天,平年的2月有28天,閏年的2月有29天。

簡單總結:公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時間來劃分的曆法,因此現行的公曆是一種「太陽曆」,簡稱「陽曆」。


接著,我們來介紹陰曆


有了上述「陽曆」的介紹,理解陰曆就容易些了。

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衛星,繞著地球自轉,其運行軌道叫做「白道平面」。白道平面與黃道平面相斜交,斜角角度為5°9′。因此月球繞地球一周,需要穿過黃道平面兩次(即下圖所示的「白道黃道交點」)。

如果假設地球不動,即既不自轉也不公轉,一個人在地球同一位置觀察月球,那麼每隔27.32天(又叫恆星月),月球出現在天空的同一位置,而且當月球繞到地球背面時,有大約13天的時間,我們是看不到月亮的。但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在不斷地自轉的(暫不考慮公轉),如下圖所示,當月球運動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時,月球的迎光面位於月球背面,此時地球上的人幾乎看不到月亮,這一天被稱為初一(文言文中又叫「朔」),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的延長線上時,月球的正面都沐浴在明亮的陽光之下,此時地球上人們看到是滿月,這一天通常是十五(也有的是十六,文言中被稱作「望」)。因此感謝地球自轉,讓我們每天都能看到月球。

然而,理工科學生是否會敏感地發現,為何滿月時是十五或十六,而上文所說的月球繞地球轉一圈,其實只需要27.32天呢?為何二者不是二倍的關係呢?那是因為人們是根據月相來判斷月球位置,而這個過程中,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拖家帶口帶著月亮繞著太陽進行公轉(如下圖),因此地球上的人們觀察到的兩次「合朔」的時間間隔其實是29.53(又叫朔望月)。實際操作中,將某些月份定為30天(大月),某些月份定為29天(小月)。陰曆一個月的天數只有29和30兩種,沒有31天的月份,這與陽曆有很大不同。

因此嚴格意義上的「陰曆」,是完全按照月相變化進行劃分的曆法,按照一年12個月進行計算,29.53*12=354.36天,該時間比陽曆的太陽年365.2422天少了約10.88天。如果按照嚴格的「陰曆」進行過年,隨著時間的日積月累,可能陰曆的新年有時候在冬天,有時候在夏天。因此這種曆法使用較少,只限於伊斯蘭國家,而且只是與相關宗教活動有關。

 

重點來了!啥是農曆

通過上文的介紹,明顯可以看出,嚴格意義上的陰曆,和我們所說的農曆不同,直觀感受就是我們的農曆新年都在冬天,從未有在夏天過春節的情形。那麼,到底啥是農曆?農曆和陽曆、陰曆有啥區別和聯繫?請聽我一一道來。

中國傳統農曆指導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與地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即太陽直射位置,初中地理)有關;此外,中國也是一個沿海國家,潮汐的漲落主要受月球引力的影響,因此使用的曆法也應該具有推算潮汐的作用,要不然怎麼趕海呢?漁民們怎麼推算高潮規避風險呢?因此農曆在安排上需要綜合考慮陽曆陰曆

由上文論述可知,一太陽年為365.2422天,而用陰曆計算的一年為354.36天,如何修正二者之間的差距並使之匹配呢?經過漫長地摸索,人們發明了「置閏法」,即每19年增加7個閏月,來使二者完美「對榫」。

按照太陽年計算:

        365.2422*19=6939.6018天

按照朔望月+置閏月計算:

        29.53*(12*19+7)=6939.55 天

由上述計算可以看出,通過每19年增加7個朔望月,可以使得陰曆和陽曆之間的差距縮小到0.05天以內。

通過增加朔望月的方式,使得陽曆和農曆在總天數上實現對榫,解決了時間匹配的問題,而且潮汐變化在曆法上得到體現。但是這些朔望月如何設置呢?哪一年的哪一個月設置成閏月呢?這一設置方式,需要指導農業生產,不能隨意在19年中任意跳出7年進行「置閏月」操作。

前文已述,農業生產與地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有關,地球繞太陽進行公轉過程中,如何劃分其橢圓形軌道呢?這裡,終於可以引入了農曆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二十四節氣。(如下圖所示)

地球公轉一周,運動360°,將這360°平均分成24等份,每份對應360/24=15°。因此,將地球每運動15°劃定為一個節氣,節氣與地球運轉(太陽年)有關,脫離了朔望月的束縛,更能反應氣溫、降雨等條件的真實信息。

在這裡,還需要強調一個概念,如同高中物理中的「時刻」和「時間間隔」。在此,我們以「春分」為例進行說明。

春分點」指的是太陽光直射點從南向北經過赤道的時間點,相當於高中物理中的「時刻」,這一天晝夜等長,故稱為「分」。在黃道平面上,將地球所處的位置定為黃經0°。通常這一天為3月21日或3月20日(閏年)。

春分節氣」指的是一個「時間間隔」,即地球處於黃經0°-15°之間,從春分日起到清明日前的時間段,大約為3月20日至4月5日之間。

知道了上述理論,我們很容易就能將節氣黃經進行對應。

比如夏至點是黃經90°,秋分點是黃經180°,冬至點是黃經270°。

因為公曆(太陽曆)極為規則,每年365天或者366天,且節氣又與太陽位置相關,因此很容易將節氣與公曆日期鎖定住,但是如何將節氣陰曆相匹配呢?畢竟19年增加7個閏月,相當於平年12個月,每年354/355天,閏年13個月,每年383/384天。按照一個節氣15天粗略計算,這樣的話,閏年多出一個月,豈不是要多出兩個節氣來?那還了得?怎麼指導農業生產?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再將節氣細分,將24節氣分成12節氣+12中氣。

24節氣可以細分為12節氣+12中氣,農曆曆法規定,12中氣只能位於各自固定的月份裡,比如冬至只能位於冬月,而12節氣則無此要求。

按照這個規定,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比如某個中氣位於對應的固定月份的最後幾天了,而如果強行按照時間往下推,下一個中氣可能就是三十天之後,該中氣對應的農曆月份已經過去了,造成該農曆月份裡沒有中氣,那這樣該怎麼辦呢?這樣,就需要設置閏月了。我們舉個例子詳細說明一下。

下圖是2020年5月6月的日曆。

由圖可以看出,去年520當天,很多情侶在小賓館裡輾轉纏綿,你儂我儂,汗水浸透被褥,卻沒有意識到當天已經是農曆的四月廿八,正是該月的中氣——小滿之日,如果按照日曆往下推,下一個中氣——夏至日可能會排到農曆的六月份,而夏至日對應的農曆只能是五月,如何解決這一困境呢?對了,我們有「保險」——置閏月。當年公曆5月22日是農曆的四月三十,5月23日是公曆的閏四月初一,這樣,在兩個親密月份之間強行插入一個閏月保險,使得中氣「夏至」得以落在農曆五月初一,解決了一中氣對應一農曆月的問題。小情侶們也得以繼續深入交流,不必為曆法混亂造成的耽誤農時而煩惱。

以上說了這麼多,只是從理論上解釋如何設置閏月以滿足中氣對應固定農曆月份的問題,但是如何確定大小月呢?如何確定節氣與中氣的時間間隔呢?比如某一個月,是29天,還是應該30天呢?節氣和中氣之間間隔幾天呢?

其實這真的是一個老大難問題,難壞了歷朝歷代的欽天監們。很多人覺得我國的農曆很早就成熟了,其實遠不是這樣。

在清朝之前,我國使用的是「平節氣」,即先定「冬至」,在地上插一根棍子,一年中棍子影子最長的那一天為冬至,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為一年。然後按照每個節氣約15天進行劃分,但是這種曆法存在諸多誤差。

滿人入關後,歐洲傳教士出於傳教的目的,主動接觸清朝統治者,提出幫助修訂新曆法。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德國傳教士湯若望。

(湯若望)

湯若望更改了一年的算法,他先確定春分,然後將地球每運轉15°作為一個節氣,這樣正好是24個節氣對應圓周角360°。1645年,他據此編纂了《時憲歷》,成為近代最為準確的農曆。《時憲歷》推算的時間間隔為200年,然後由於複雜的宮廷鬥爭,好事者彈劾湯若望,理由是他的曆書只有200年,這是赤裸裸的辱清,暗示清朝只能持續200年。湯若望被判處凌遲,然而可能是這位虔誠的基督徒觸動了上帝,他被判處死刑後的第三天,北京通州竟發生了6級地震,皇宮部分建築損毀。一時間民間議論紛紛,把持朝政的鰲拜極為震驚,免除了湯若望的死刑。

湯若望的《時憲歷》用到了1911年,孫中山爺爺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之後官方開始採用西曆。

1929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制定了《紫金歷》,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農曆,此時的農曆與天文歷已經完全統一,規則固定。但牽扯到天文歷,就與天文臺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因此不同天文臺測算的農曆可能會略有不同,主要表現為閏月的選擇不同,(比如2033年問題,不詳細闡述),但對節氣日期的確定,沒有太大影響。

綜上所示,我們現行的農曆,其實是一種陽曆與陰曆混合的曆法,又叫「陰陽曆」,既考慮了太陽年對農業活動的影響,又考慮了朔望月對潮汐的影響。


說了這麼多,各位看官,那麼農曆究竟應該怎麼推算呢?點擊右下角「在看」,下一期,孫博士手把手教你算農曆。

相關焦點

  • 陽曆、陰曆、公曆、農曆?
    我上一次陰曆和陽曆生日重合我在上大學,我很好奇,就往後看19年,再往前查19年,發現每隔19年都重合。藉助數學集合符號先直觀地給大家劃個重點(不準確,僅為演示):2.農曆 ≠ 陰曆(農曆與陰曆不是一回事,但有重合的東西)(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是陰曆和陽曆的結合,是為「陰陽曆」。是的,你沒看錯,中國傳統曆法也有陽曆,不是只有陰曆。)
  • 陰曆與陽曆,農曆與公曆
    一、分類:陽曆與陰曆【觀測標的不同:太陽與月亮】、公曆與農曆【發明人不同:國外與國內】。
  • 公曆和農曆、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和轉換關係
  • 農曆陰曆公曆陽曆之區別
    因為這個錯誤有百分之八九十的中國人都會犯即分不清農曆陰曆陽曆公曆,所以犯這個錯誤也是正常現象。還好及時改正來了,作為補償,所以今天在此給大家科普一下陽曆陰曆農曆公曆的具體分別。【此處有錯誤,農曆並非只是太陰曆】  這確實是個很複雜的事情,所以為了能讓大家更簡單方便的理解,我儘量用最簡潔的語言來給大家講一講:  這四個曆法是如今中國最常用的曆法。但基本上很少有人能分清楚他們的區別,甚至混亂認知。以為農曆就是陰曆,公曆就是陽曆,這是錯誤的!
  • 陰曆、陽曆、公曆和農曆有什麼不同?
    農曆和陽曆作為現代人主要的曆法方式在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有人將農曆稱為陰曆,但其實我們所用的農曆和陰曆有著較大的不同,今天來說一說陰曆和農曆有什麼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閏月和現代公曆的閏年不同,並不是4年一閏。要知道在當時沒有精密的儀器和科學的理論體系,古人能做到這些真的是智慧非凡了。
  • 陰曆、陽曆、公曆、農曆的區別?
    很多人以為陰曆就是農曆,農曆就是公曆,其實這是不對的!陰曆和陽曆是曆法的兩種類型。陰曆是觀測月亮制定的,月亮的一個圓缺周期為一個月。又叫朔望月,是28天多,12個朔望月為一年。陰曆先有月,在算年,月份準。陽曆是福安冊太陽制定的,太陽直射難北回歸線的一個輪迴即為一個春夏秋冬為一年,又叫回歸年。是365天多一點,然後再劃分出12個月。陽曆是現有年,再算月,季節準。現在用的公曆,就是陰曆的一種。但問題來了,用陰曆算出來的一年,是354天,和一個回歸年差了11天!所以陰曆的月份和一年中的季節並不能吻合,過十幾年就會出現6月下大雪或十二月穿褲衩的詭異場景出現。那怎麼辦呢?
  • 掃盲貼:公曆和農曆、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和轉換關係
    公曆和農曆、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和轉換關係。
  • 論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的差別
    但是人們通常提到的曆法名稱卻有三種:即農曆、陽曆、陰曆、公曆。由於不能一一對應,所以產生了很多的爭論。有說農曆就是陰曆的,就是幾月初幾的形式。(百度百科上就是持這種觀點的)這種比較普遍,從小我母親就這麼教我。也有說農曆就是陽曆,就是公元**年*月*日的形式。持這種說法的人給的理由看上去比較科學。
  • 專家指出農曆並不代表陰曆,那陰曆、陽曆、公曆、農曆有什麼關係
    專家指出農曆並不代表陰曆,那陰曆、陽曆、公曆、農曆有什麼關係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很多日曆上的每一個日期都會分為上下兩部分,我們將其視之為是陰曆陽曆之分,也有人將其稱之為是公曆和農曆之分。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陽曆和公曆是對等的,而陰曆則與農曆是對等的。在正式的場合或者是書面規定中,我們通常喜歡用公曆或者是陽曆來定義日期,但是生活中,尤其是農村地區,更多人喜歡用陰曆或者是農曆來定義日期。根據地區的不同,就出現了農曆生日和公曆生日的區分,還有屬相的劃分究竟要按公曆計算,還是農曆計算的說法。
  • 一文讀懂陰曆、陽曆、農曆,以後不再犯常識錯誤!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每天忙於應試教育的考試大綱,也很難有時間去理順一下陽曆、公曆、陰曆、農曆,二十四節氣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而且,很大程度上我們的父母和師長往往也是概念混淆。作為一名中國人,這確實不應該啊。
  • 陰曆、陽曆、農曆、公曆,你搞得清楚嗎?
    現在,我們大眾所知道的曆法有:陰曆,陽曆,農曆,公曆。很遺憾,我身邊很多人都分不清楚這幾種曆法的區別。今兒咱就來說說這。」
  • 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和農曆究竟有什麼不同?
    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和農曆究竟有什麼不同?時間:2016-05-20 12:50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公曆和農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和農曆究竟有什麼不同?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曆法稱為公曆,它實質上是一種陽曆。
  • 公曆、農曆和陰曆,哪個才與月亮有關?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 李白《月下獨酌》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唐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大家都知道,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可是很多習慣使用公曆小朋友會疑惑,一會兒公曆一會兒農曆,容易混淆。有時間孩子好奇問起來曆法之間的區別,也說不清楚。那為什麼我們在計量時間時,會出現公曆、農曆,甚至還有家中長輩經常說起的陰曆呢?下面,跟著計量君,走進歷史的長河,在初秋月圓的時分,了解一下我們的曆法吧!
  • 八字算命是按公曆還是農曆?陽曆還是陰曆?其實用的是幹支歷!
    生辰八字算命是按公曆還是農曆?生辰八字算命是按陽曆還是陰曆?其實用的是幹支歷!今天風水大觀園的李易謙老師,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1、什麼是陽曆?其中,朔的意思就是完全看不到月亮,這一天就叫朔日,定為陰曆的每月初一;望的意思就是月亮最圓的時候,這一天稱為望日,也就是陰曆的每月十五或者十六。重點來了,陰曆也有很多種,幾乎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最初都是用的陰曆。風水大觀園 李易謙/文3、什麼是陰陽曆?
  • 農曆是陰曆嗎?為何二十四節氣不按陰曆?公曆有什麼缺點?
    今天有網友提問:農曆二十四節氣為什麼不和農曆相關,而和公曆相關呢?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理解農曆和陰曆、陽曆的關係,我們可以分解成幾個小問題:1、什麼是陰曆?陰曆是指依據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也就說是根據月圓月缺來安排周期,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一年為十二個歷月。
  • 農曆和公曆、陰曆、陽曆到底有什麼區別?看完就分清了!
    今天看CCTV4國寶檔案講陽曆陰曆區別,很多概念不準確甚至錯誤,現在受網際網路新媒體影響,嚴肅媒體也越來越不嚴謹了,上面是我結合CCTV的文章改編,修改和增加了有些內容每當我們身邊有朋友過生日時,許多人都會問一句:「這是陽曆生日還是陰曆的?」
  • 陰曆、陽曆、農曆、公曆它們是什麼關係,原來我們一直都錯了!
    有人說陽曆就是公曆,陰曆就是農曆。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陰曆,陽曆,農曆,公曆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我們先說2點結論,第一:公曆屬於陽曆,但陽曆不一定是公曆。第二:農曆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準確來說是以陰曆為主,陽曆為輔,那麼下面我們就依次來解釋一下,首先要解釋陰曆和陽曆。其實很簡單,陰曆就是根據月亮周期制定的曆法,由陰轉晴,再由晴轉陰就是一個月。那麼換算下來一個月就合成29天,12小時44分2秒8接近30天。
  • 陰曆、陽曆、公曆、農曆,你分的清嗎?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很多小夥伴很困惑,其實,這是因為使用了不同的曆法,農曆和公曆。而說到農曆和公曆,就不得不說陰曆和陽曆。因為農曆和公曆就分別來自陰曆和陽曆,卻又比陰曆和陽曆更加科學,更加具有實用性。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是分不清陰曆、陽曆、公曆、農曆的,下面我們就來說道說道。
  •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傻傻分不清,只有一個多好呀!
    、陽曆、公曆、農曆還傻傻分不清嗎04:35來自LearningYard學苑你是否陽曆、陰曆、農曆、公曆還傻傻地分不清呢?《儒略曆》測量地球繞太陽一周需365.25天,而公曆為365.2422天,很明顯,後者要比前者精確得多。於是,公曆陸續為許多國家所接受,並流行於全世界。公曆是當今國際上通用的曆法,又被稱為太陽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曆法。根據甲骨文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曆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 談談陰曆、農曆、陽曆、公曆的區別,捋一捋它們與星座、生肖、生日、節日的關係
    時下,很多人都把農曆等同於陰曆,公曆等同於陽曆。搞不清陰曆農曆, 陽曆公曆的區別,分不清星座、生肖甚至生日、節日等等到底分屬哪種曆法。在陶氏傳人看來,很有必要捋捋清。 一.陰曆、陽曆、公曆、農曆的區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