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全國壓歲錢地圖」網上流傳火熱。地圖顯示,廣東壓歲錢平均水平僅為50元,被網友們調侃為「遭小孩嫌棄,被大人追捧」。在這個富裕、「紅包」年俗流行久廣的地區,老廣東人「派利是」至今堅守著「不近人情」的傳統:只講「意頭」,不比金錢,多少隨意,心到即可。
派紅包是中國流傳已久的春節年俗,但近幾年一些地區的攀比風日盛,一些人稱之為「春劫」。在經濟發達的廣東地區,紅包卻沒有展現出相應的「經濟實力」,最流行的是5元、10元不等,20元以上的甚為少見。許多退休或無收入的長者,「利是」包裡只有兩張一元錢,照樣高高興興地派、換來晚輩一聲「健康長壽」的祝福。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謝開來認為,不以紅包謀錢,不以紅包謀事是廣東紅包的初心。紅包含有社會和文化兩層意義,社會意義涵蓋經濟價值和人情交往,文化內涵包括祝福等象徵意義,在廣東地區文化內涵大於社會意義。廣州人梁奕銘每年準備100個紅包,發給親友、鄰裡、同事,「每個就5元,總共就500元,大家都圖個大吉大利,沒人計較誰的紅包多、紅包大。」
在廣東部分地區,甚至還有紅包「剪一角」的習俗,剪下一角就代表已經收到祝福,紅包原原本本退回:還有開年「掃樓」的傳統,第一個復工日未結婚的同事要向已經成家的同事討「利是」,單身的人們成群結隊逐層而上,熱熱鬧鬧地給每個辦公室拜年。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