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 潔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從這句經典廣告詞風靡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起,中國珠寶首飾產業進入急速發展期,2018年,中國珠寶首飾年消費額超過7000億元,消費能力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與龐大的市場相對應的,是我國珠寶行業同質化現象嚴重,千家一式,千店一面,珠寶首飾製造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這些現象的根源,在於珠寶首飾從業人員的緊缺。雖然目前我國珠寶首飾業從業人員有300多萬人,但是受過系統專業教育的人才卻不到十分之一,以上海為例,目前上海地區具有珠寶認證證書的專業人員不過數百人,珠寶認證方面的老專家僅有十餘人,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級珠寶認證、顧問人才更是屈指可數——珠寶設計和工藝方面的人才短缺,已經嚴重製約了珠寶企業向高端層次發展。
如何培養市場需要的珠寶專業人才?如何將零基礎的學生轉變為專業的首飾設計師?如何讓學生真正愛上首飾設計?記者走訪了上海工藝美院珠寶首飾專業的創建人沈成暘、盧蕙卿夫婦,揭秘最「土豪」專業,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就業率百分百的王牌專業
在我國,比較系統的珠寶學歷教育開始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桂林冶金工學院在1988年開始的本專科招生。儘管經過40多年的發展,開辦珠寶首飾相關專業的院校已經有幾百所,但仍然有許多機構培養出來的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對口工作,珠寶廠商也聘不到合適人才。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首飾專業帶頭人、中國黃金創意產業中心主任沈成暘解釋說,「首飾是一種結構較為複雜、製作相當精細的工藝品,因此,對其製作工藝的了解和熟悉是至為重要的。對於首飾設計師來說,基本功尤為重要。」沈成暘觀察到,一些藝術設計學院培養出的首飾設計人員,雖然具有不少的專業繪畫知識和設計知識,但由於對首飾的製作不甚了解,因而設計出來的畫稿雖然構思不錯,畫面效果也很好,但無法進行實際製作,許多地方與工藝特性不符合,當然也有的是現今工藝技術還無法達到的設計要求。「不了解和熟悉製作工藝而進行首飾設計,就如同醫生不看病人亂開處方,絕對不可取」。
2008年,在美國已經十年,事業非常順利的沈成暘,接到了母校上海工藝美院校長的電話,電話中校長希望沈成暘能夠回到母校幫助完成學校建設中國國家重點示範專業(首飾專業)的重任。
沈成暘出生於上海書香家庭,5歲起,他就跟隨父親學習書法國畫,1973年工藝美術類院校恢復招生,沈成暘順利地被上海工藝美院國畫專業錄取,畢業後又因為表現優異留校任教。在學校待了幾年後,沈成暘進入上海工藝美術總公司下屬的金屬工藝品廠(後恢復為老鳳祥集團)設計部,基礎紮實的他很快嶄露頭角,「進入工廠後單位施行傳統的師帶徒模式,我們的師傅可以說是當年上海灘首飾工藝最強的工匠,我們學到的技術也是當時最先進的」。
沈成暘太太盧蕙卿教授,早年畢業於老鳳祥工業中學,是當時應屆生裡兩名留下來搞專職設計的年輕人之一。「我去老鳳祥的時候,盧老師已經是廠裡小有名氣的設計師,我的師傅總讓她教我。」都說近水樓臺先得月,一段美好的愛情也就此開啟。
當時沈成暘、盧蕙卿夫婦已經是知名的首飾設計大師,夫婦倆多次在國際首飾大賽中獲獎,通過自己設計的作品徵服了美國消費者的心。經過多方考慮,沈成暘答應回國。 「當時首飾專業的底子很薄,幾乎沒有師資力量,學校給了我一年半的時間,但這麼短的時間要達到示範專業建設,可以說是極大挑戰」。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1年半的努力,這對夫妻把學院「三流專業」建設成了全國知名、同行領先的品牌專業。
可以說,如果沒有沈成暘盧蕙卿夫婦的全情投入,上海工藝美院的珠寶首飾專業,這個上海珠寶界認可度最高的專業便不會存在——每年畢業季還未到,沈成暘門下的畢業生就被各大首飾企業搶訂一空,更有企業點名只收沈成暘的學生,就業率高達百分百。
升級版師帶徒,設計師也要懂市場
沈成暘介紹說,中國的首飾文化非常悠久,傳統工藝不談,上世紀20年代上海受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的鑲嵌技術,也就是俗稱的洋鑲,在當時的亞洲地區可以說是獨佔鰲頭。這種技術的傳承,主要靠的是師帶徒的模式。
沈成暘本人就是被這樣的老手藝人帶出來,這種傳統師徒教育模式的基礎上,他創造性地進行了改造升級。「傳統師帶徒的模式並不完善,雖然師傅有高超的技術,但只會做不會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沈成暘想培養的,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首飾全才,一個具有創新能力的首飾工藝人才,不僅要兼備藝術、歷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和藝術理論、設計理論等方面的修養,更應該精通繪、雕、塑、鑄、織、繡等的一種或幾種。
為此,沈成暘夫婦結合市場實際,將傳統沿襲的教學空間置換為生產型的工作室和車間,並且首創「首飾項目流程教學模式」,為學生們專業學習設置了12個板塊,通過12個虛擬首飾定製項目,讓學生由淺入深學習知識點和技能。沈成暘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在學習「無寶石戒指」模塊時,老師會化身客戶,向同學們提出項目合作,給出合作的首飾價位、目標客戶人群、材料選擇等因素,班上32個學生每人設計一幅畫稿,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老師評選綜合選出16幅作品進入製作模具的環節,然後再通過同樣的評價體系,選出優秀作品進入金屬製作、拋鍍等環節,層層遞進,學生們在項目參與中將畫稿變為實實在在的作品,也在競爭中學會了首飾製作的各項原理和技術。
在輔導中國區選手參加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珠寶加工項目時,沈成暘對於這一點的認識更為深刻,「技能大賽說到底,比拼的還是學生的基礎功,首飾設計最重要的,就是銼、焊、鋸、錘、鑲5個方面的基礎技能」。
「我們的學生不僅要懂設計,也要懂成本管理、營銷策劃,他設計作品時就需要考慮產品的成本,包括材料、人工、流通、稅費、利潤等;也要有基本的銷售策劃、網絡營銷的能力。」沈成暘告訴記者,學院還設置了專門的角色扮演環節,學生互為客戶和銷售人員,「在顧客提問的過程中,學生們介紹設計理念、製作工藝的過程,對知識的掌握就更加紮實了」。
為了讓學生更快適應市場,沈成暘充分利用資源,將學校與企業進行了深度聯合,2008年12月,上海工藝美院珠寶首飾專業和中國黃金集團合作成立「中國黃金創意產業中心」。此外,學院與老鳳祥集團、上海首飾研究所、老廟黃金、亞一金店、城隍珠寶、東華美鑽、美靚珠寶等20餘家大中型首飾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係,學生設計製作的作品,真正轉化為了企業產品,受到了市場的好評。
「我們的學生接受的教育跟企業對設計師的要求是一致的,他們對首飾工業的整個流程都掌握了,這樣進了社會,他們能夠做到無縫轉換身份,沒有任何的不適應。」沈成暘自豪地告訴記者,他的一個學生畢業半年後,就被某珠寶公司提拔為整個設計部的主任,還有不少學生在讀書的第二年就開始承接社會上的首飾定製服務,畢業後自主創業的也不少。「設計師的作品最終還是要投入市場,培養學生是不是成功,學校說了不算,企業說了也不算,市場說了才算。市場的回饋表明,我們的學生是受到認可的。」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