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劍聖中倉清九段範士略歷:
小學6年級開始學習劍道,40人一班最後只剩他一人堅持到最後,年少時即展露頭角。
1930年進入中山博道的有信館道場學習劍道、居合。擔任皇宮警察官期間。參加各式各樣比賽,公開戰連勝69場至今無人打破,號稱「昭和武藏」,「鬼中倉」。
戰後1954年開始代表日本東西對抗,連續9次出席。第12,13回出場,每回連勝9人,有」東西對抗之鬼"的稱號。
1955年因所搭牛車翻覆,左腳骨折,改用左上段練習。
1955年,就任鹿兒島警察劍道師範。
1959年48歲升八段(當時全日本最年輕)。
1962年51歲封範士(當時全日本最年輕)。
1966年擔任關東管區警察學校教授。
1969年出任一橋大劍道師範。
1971年擔任第二屆世界盃日本代表隊監督。
1976年擔任中央大學及防衛醫科大劍道師範。
1978年升劍道九段,居合道範士。
1991年應日本外交部之託,巡迴歐、美、臺作劍道指導。
1999年88歲封劍,一年之後(2000年)即行去世,享元89歲。
中倉清範士九段:談如何提高劍道水準
問:應以何種劍道技術配合身材高大的優勢?
答:輕鬆架構,以身體去體會微妙的技術。
身材高大的人,腹部前方縱深較廣,攻擊距離遠,無須前後大移動即能夠打到對方。若對方來襲,只須稍閃身即可化解,不用像小個子那樣去移動身體,故大幅度的攻擊或退卻的動作往往很少出現。相反,小個子因為要充分伸展身體去對抗大個子,所以必須敏捷地運用身體打劍,故而能練出大個子所無法做出的技術。因此劍道的練習及比賽,體格大小均有所長,考驗的乃是精神力及技術。
觀察古代老師,體格越小技術越好,所以高身材卻不會利用其優點的人,練習時應多移動身體,絕對不可只用手去打擊,平時若以此訓練,則可充分發揮不同身材的特點。
中段時,兩手太低太直時,動作會僵硬不靈活,難以出手;同時無論何人,只要左手太扭擠,便很難出招。左手雖然在肚臍前,但若太近身體則距離的優勢將減少。所以左手要在肚臍前約十公分。
攻擊時,絕不可只打單支,要能兩段及連續地發動攻擊;在對方動作停頓時,要能立刻抓住;與老師們及高手請教稽古時,單純打法往往無效,要有多種多樣的打法,當打擊不充分時,順勢破壞對方體勢再攻擊也是一個方法,以上幾點練習時要謹記在心,練習要找難打的人,吸收不同的技術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問:打法單純,節奏刻板,缺乏變化應如何改正?
答:以身體及腰去打擊,學習多種技術。
無論練習或比賽,出手漂亮的人皆持有千變萬化的動作及打刺擊。
自己雖然單純具有擊打某處的特長,但若對手恰好在這方面防守較差,則也是比較容易得手的;而一旦對手因為擔心被擊中而刻意防守此處,則可以利用對手的這種心態鍛造自己的殺手鐧。
譬如善於單純擊面的人,雖然有被對手利用間隙打手及胴之慮,但如果對手被擊面所威懾,則會輕易採取防守姿態。此時若對手防守面部,則立刻打其手部。
同樣,善於防守手部則打其面部,胴部或刺擊,如此練習多種技術,克服自己不拿手的部位,則與任何人比賽練習較能順手。
所謂打擊,是在互相攻守間,觀出對方著急或怯場時才出手,或者引誘對手動氣。這些事情要積極去請教前輩或老師。
雖然出手快,但若腳留在後頭,體勢傾斜,氣劍體無一致,則無法應付之後的打擊。故而必須正正穩穩的攻進去,以免體勢破壞;這樣無論對手退時或進攻時,皆能立即抓住打擊。若踏出一步仍是打不到對方,則迅速拉上左腳再次發力,腰體推進,踏出右腳再奮力打擊,這樣才會進步。
中段出手攻擊時,不要一進入距離就浮動劍尖。劍尖延長線應保持在對方刀鐔和刺垂之間。每當動念就浮動劍尖,會使對方察覺到你正在發動攻擊。
——九段範士 中倉清